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指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中的內容,是台灣本島與周圍島嶼的史前時代考古遺址。一個遺址可能屬於多個不同時期的文化。.

43 关系: 十三行遺址南科考古遺址卑南遺址台中歷史台北歷史台灣歷史大坌坑遺址大園尖山遺址安和路遺址小馬遺址小金門青歧遺址巴蘭遺址七家灣遺址復國墩遺址後龍鎮 (台灣)土地公山遺址圓山遺址八仙洞遺址公埔遺址竹南鎮烏鬼洞番仔園遺址牛罵頭遺址芝山岩遺址西寮遺址高雄歷史魚寮遺址鯉魚山遺址貓山遺址鳳鼻頭遺址鹿野忠雄麥寮鄉茶山村都蘭遺址舊香蘭遺址金龜山遺址苑裡鎮考古学樂野村漢本遺址惠來遺址浦邊遺址斬龍山遺址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十三行遺址 · 查看更多 »

南科考古遺址

南科考古遺址是對於分布在臺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各個考古遺址的統稱,其中有部分遺址已經被公告為文化資產。南科考古遺址依據出土文物之特徵,可分為六個文化與十一個分期,所涵蓋的時間縱深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將近4千多年。由於史前文化層大多深埋在地面50cm之下,受近代開發擾亂的機率偏低,且曾文溪氾濫所形成的沖積層堆疊清楚,使得文物保存情況良好且利於考古學家判定。此外基於考古成果,西拉雅族新港社的位置大致被認為是在南科臺南園區一帶的南側。 而為了保存考古文物,於臺南園區內設有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此外在2014年6月11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開始動工,預計在2016年開館。.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南科考古遺址 · 查看更多 »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指定的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卑南遺址 · 查看更多 »

台中歷史

#重定向 臺中市歷史.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台中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北歷史

#重定向 臺北市歷史.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台北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台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遺址,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大坌坑遺址目前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國定遺址。.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大坌坑遺址 · 查看更多 »

大園尖山遺址

大園尖山遺址位於桃園市大園區大園國小校內,文化類型屬新石器時代的圓山文化晚期,此遺址被內政部文化資產評鑑等級高達三點五,是桃園市唯一正式發掘的遺址;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指,台灣最具考古價值的「鳳鼻頭遺址」評鑑等級不過三點七五,尖山遺址評鑑達到三點五,事實上已等於是國家一級古蹟。出土遺物發現有「陶片」、「陶甕」、「石刀」,及捕魚用固定漁網的「網墜」等遺蹟,其文化內涵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圓山文化和植物園文化,及零星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訊塘埔文化。如今大園尖山遺址遺址部份已在現代建築底下,難以繼續挖掘且範圍,最遠廣及桃園機場停車場。.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大園尖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安和路遺址

今安和遺址,最初稱為,是位於台中西屯區單元一重劃區的遺址,包含大坌坑、牛罵頭及清代漢文化層,2003年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現。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處於2013年委託博物館進行遺址監管。至此,安和路遺址在2015年9月17日,正式公告為「列冊遺址」。。依據臺中市政府105年度遺址審議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議(105年12月20日府授文資遺字第10502733731號),公告將此遺址市定遺址名稱由「安和路遺址」更名為「」,並將遺址範圍變更。.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安和路遺址 · 查看更多 »

小馬遺址

小馬遺址包含著兩個不同的考古遺址: 其一是小馬龍洞,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南方之小馬聚落附近,地點約在小馬海蝕洞遺址北方2.2KM處。洞穴位於一座石灰岩山壁下方,為一座海蝕洞,東側為廣大的海蝕平台,附近除此洞穴之外,並沒有其他洞穴。洞穴的洞口朝向東南,同時可以容納1~2人進出,最高處約3M,寬約1.5M。洞內向西北方向深入,進深至少20餘公尺。 其二為小馬海蝕洞,民國七十六至七十九年,黃士強教授在台東縣東河鄉馬武窟溪口南北岸試掘的四處遺址之一(小馬海蝕洞、東河北、東河南I、東河南II)。位於馬武窟溪北岸的石灰岩地形中,1991年黃士強教授的報告中指出「東距海約800公尺,南距溪約400公尺。.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小馬遺址 · 查看更多 »

小金門青歧遺址

小金門青歧遺址是位于金门县的一处史前遗址.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小金門青歧遺址 · 查看更多 »

巴蘭遺址

巴蘭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初鹿村西南側約 3 公里處,海拔高度在卑南鄉斑鳩西側山坡地 625.605 公尺,衛星定位座標在 N(北)2527617.97 E(東)255562.29,其遺址區域原為1952年(民國4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東事業區第四林班造林地。 在部分文獻中,巴蘭遺址又稱為新斑鳩遺址,為臺東縣政府在2006/04/14公告的縣定遺址,並編為第三級遺址,屬於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類型,時代為近1000年內。.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巴蘭遺址 · 查看更多 »

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遺址是一處位於台灣台中市七家灣溪流域的史前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是目前台灣已知年代最早,也是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遺址。數千年前,其實就有一批人在武陵七家灣溪畔落腳,這一批人約於二千年前突然銷聲匿跡,直到1996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溪位於臺中市武陵農場內;1997年5月台灣考古學者於該溪畔監測發現史前文化層。翌年10月起兩年,相關考古學者開始系統化抽樣發掘,並因此確認七家灣遺址的分布範圍。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一個是距今約四千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層,另一個是距今約一千兩百年的文化層,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海岸山脈遷徒。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為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跡及捕魚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 該遺址為目前已知台灣海拔最高且經發掘之遺址也是常 見的大規模石器遺址。考古意義為證實該地點為宜蘭與中部埔里地區交通的重要據點,證明史前台灣人民,具有島內陸路交換與貿易能力。.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七家灣遺址 · 查看更多 »

復國墩遺址

復國墩遺址位於中華民國金門縣金湖鎮溪湖--復國墩(原名蚵殼墩)聚落西方偏北100公尺處,是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9月臺灣大學教授林朝棨所發現的遺址,內有若干陶片與貝殼,其中的貝殼經臺大物理系進行碳14測定後,該遺址的年代約在距今6300年到5500年前。 該遺址屬於舊石器末期,其居民以漁撈為生,石器為打製而成,尚未有農耕技術,陶器有紅陶與黑陶,以素面紅陶為主。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該遺址與臺灣大坌坑文化有相似之處。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助理郭素秋的研究則認為該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起源之一。.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復國墩遺址 · 查看更多 »

後龍鎮 (台灣)

後龍鎮,是台灣苗栗縣的一個發展重鎮,位於苗栗縣西部,南鄰苗栗市、西湖鄉及通霄鎮,西鄰台灣海峽北隔中港溪與竹南鎮為界,東接造橋鄉。本鎮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後壠社。 境內人口組成以閩南人和客家人參半。.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後龍鎮 (台灣) · 查看更多 »

土地公山遺址

土地公山遺址,是台灣一處考古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土城區大安里內,海拔約15~20公尺。 土地公山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代表遺址,是台北盆地大漢溪右岸較大遺址之一,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向丘陵淺山遷移的重要據點之一,其文化內涵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期訊塘埔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 主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鑿、石網墬、石錛、石錘及陶製器具(如雙把方口罐、陶蓋柄)等器具。其中出土一件青銅斧,是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少數有青銅器出土之重要遺跡地,足見本遺址極具歷史意義。.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土地公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也稱圓山貝塚。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也稱貝塚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500年。 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 1988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並積極規劃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公告文號:文資籌研字第09500017951號).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圓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俗稱八仙洞,台灣旅遊景點、考古遺址,位於台東縣長濱鄉省道台11線公路旁,為舊石器時代之長濱文化的代表。在2006年,被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國定遺址。.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八仙洞遺址 · 查看更多 »

公埔遺址

公埔遺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石牌村,海岸山脈西側前緣的小山丘坪。於1988年時,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本遺址在文化內涵上,應該歸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址上聳立的「石壁」推測為古老建築的遺跡,為歷經三千年木造建築結構腐朽後,所殘存的遺跡。為目前台灣已知最大的石壁遺跡。.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公埔遺址 · 查看更多 »

竹南鎮

竹南鎮(臺語白話字:Tek-lâm-tìn,臺灣客家語四縣腔:zugˋ namˇ ziinˋ),是臺灣苗栗縣的一個鎮,位於苗栗縣西北部,西鄰臺灣海峽南隔中港溪與後龍鎮、造橋鄉為界(只有公館里位於中港溪以南),東接頭份市,北以鹽水港溪接新竹市香山區。因市區以及縱貫線竹南車站緊鄰頭份市,與頭份市視為雙子城的結構。居民結構為閩、客混居,比例約66:34。目前竹南鎮為苗栗縣第一大鎮(在原頭份鎮改制為頭份市後)。.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竹南鎮 · 查看更多 »

烏鬼洞

烏鬼洞,又稱鬼界厝,是位於臺灣屏東縣琉球鄉天福村的珊瑚礁岩洞,為1636年拉美島事件小琉球社人的躲藏與罹難處,亦是當地觀光景點,曾被誤會是黑奴所居。.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烏鬼洞 · 查看更多 »

番仔園遺址

仔園遺址主要發現在臺中市大甲區的--以及外埔區大東里。位於海線鐵路的東側,陸軍靶場到大甲高工附近,高約海拔一百公尺,目前是大甲的第一公墓。.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番仔園遺址 · 查看更多 »

牛罵頭遺址

牛罵頭遺址是位於台灣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的一個考古遺址,也是台灣中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牛罵頭文化的命名遺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已將原址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並對外開放。.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牛罵頭遺址 · 查看更多 »

芝山岩遺址

芝山岩遺址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岩附近。面積約10公頃的遺址範圍除了包含芝山岩山麓及小丘頂部以外,並向山麓下方道路延伸。1896年發現的該遺址不但為臺灣相當重要遺址,也是首處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 1993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該遺跡為二級古蹟,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改制為直轄市定古蹟。後來經過一連串考古探勘,2000年12月8日於挖掘墓葬過程裡,在芝山公園旁的考古坑洞中,發現兩具完整的史前時代人類骨骸。 2004年,臺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委託臺北市野鳥學會維護經營包含該遺跡的芝山岩,並定名為「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簡稱「芝山綠園」。.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芝山岩遺址 · 查看更多 »

西寮遺址

西寮遺址目前發現的史前階段文化層,包括蔦松文化與大湖文化。而舊台南縣平原地區的蔦松文化,當屬西拉雅祖先的遺留,因此可以說西寮遺址是西拉雅族祖先所留下的遺址之一。 西寮遺址位於當時台南縣下營鄉與麻豆鎮(今台南市下營區與麻豆區)所在的曾文溪北岸沖積平原,是1992年11月12日由劉益昌主持「東西向快速道路玉井—北門線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調查工作發現的遺址。2006年5月8日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東西向快速公路高南區工程處委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遺址受工程影響部分搶救工作,發掘工作至目前仍持續進行。由於快速道路幾乎由西北向東南穿越西寮遺址,因此發掘深坑所顯示的資料幾乎呈現等距、系統性抽樣的狀態。此遺址的發掘,使原本認知屬於蔦松文化的單一文化層,新增了底層疊壓有大湖文化的認識,且遺址地層疊壓所見的大水沖積堆積土層與文化層互層的現象,對本遺址聚落組成背後之影響因素,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環境背景參考依據。 西寮遺址分為三區:遺物遺跡集中區、聚落邊緣特定功能區、聚落周邊活動區。遺物遺跡集中區出土相當大量的火塘與灰坑遺跡,從柱洞遺跡的分佈以及坑面圈狀黑土區的出土狀,初步顯示這裡的建築遺構可能是以干欄式建構而成的圓形住屋。探坑的灰坑有明顯遭大水沖積淤積黃土黃土覆蓋後,再次利用的情況,出現早晚不同階段重複利用且間隔時間不長、型態相同的現象,故推測使用的人極有可能是同一群人,於大水沖積暫時搬離,大水沖積穩定後,又回到原址。本區域是當時人主要的居住區域。 聚落邊緣特定功能區,與遺物遺跡集中區隔著一條寬約15公尺的溪流河道,有墓葬、大片火燒土與取土區等遺跡。墓葬遺跡均為頭向朝北,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要的埋葬形式,並有少數俯身葬及一具不正常埋葬的形式。本區出土遺物不多,且小區塊集中的現象,並非當時人主要居住的範圍,但不排除該區域周遭有小規模佔居,或充作其他功能區使用的可能。 「聚落周邊活動區」與「聚落邊緣特定功能區」並非絕對的分隔。探坑東側發現大量似遭人為刻意清理的環狀堆積貝塚。本區域已更為遠離聚落中心區,而為農耕為主的區域,出土遺物相當零星。較特殊者為P31探坑,其所在區域出土較大量的文化遺物與遺跡,極有可能為當時人群重要的聚會或宗教儀式場所。 西寮遺址似乎以聚落為中心,向外逐漸擴散其不同生活區域,並形成帶狀分佈。與文獻記載的西拉雅族資料相互比對,西寮可能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園藝式聚落,聚落房屋集中區的外圍有不同功能的區域,此區域可能為聚落主要範圍,更外圍的農業區有田間小屋,顯然是文獻記載,聚落內年紀較大的夫婦通常遷移到聚落外圍的耕作地,居住在小田寮的景象。.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西寮遺址 · 查看更多 »

高雄歷史

#重定向 高雄市歷史.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高雄歷史 · 查看更多 »

魚寮遺址

魚寮遺址是臺灣的考古遺址,出土於嘉義縣太保市,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自2009年6月3日公告後,現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縣定遺址保留,並由嘉義縣政府管理。將白鴿厝小段等14筆土地,東西長560公尺,南北寬560公尺,共計313,600平方公尺之面積,採縣定遺址對魚寮遺址保存。.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魚寮遺址 · 查看更多 »

鯉魚山遺址

鯉魚山遺址為一座臺灣的史前文化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台東市鯉魚山東側山麓,其遺址海拔高度約在30公尺左右。.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鯉魚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貓山遺址

貓山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因遺址所在正位於貓山下而得名。.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貓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鳳鼻頭遺址

鳳鼻頭遺址,是台灣高雄市林園區的一個史前遺址,由金子壽衛男發現於台灣日治時期的1941年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服役中的考古學家坪井清足在現今遺址區域內挖掘戰壕時,發現部分文化層,戰後展開研究並發表研究報告。 該遺址含三個文化層,分別是「大坌坑文化層」、「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與「鳳鼻頭文化」。面積達9.7公頃,至今約有3500~2000年的歷史。 2006年5月1日內政部公告為「鳳鼻頭遺址(中坑門遺址)」,屬國定遺址,約位於高雄市林園區中門里中坑門聚落北側約350公尺處。.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鳳鼻頭遺址 · 查看更多 »

鹿野忠雄

鹿野忠雄(),日本東京人,曾於台灣求學與長期學術研究。 鹿野忠雄是日治時期後期,居台日籍人士當中相當著名的博物學及人文學者,主攻地理、昆蟲、植物、台灣原住民、地質與地形,研究學術範圍相當綜博。1944年之前,他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是台灣相關研究。這裡面,尤其是與台灣原住民與末次冰期方面的相關論文與著作,最為特殊與貢獻顯著。 二戰末期,鹿野被日本軍方徵召前往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不久即宣告失蹤。而因為他的學術熱誠與不凡成果,日本境內有學者認為,如果他能於戰火下倖存,戰後必成為日本國內之學界領袖。也因此,在山崎柄根所著的《鹿野忠雄:臺灣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中,稱他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A Naturalist Who Forgot to Return)。.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鹿野忠雄 · 查看更多 »

麥寮鄉

麥寮鄉位於台灣雲林縣西北角,西濱台灣海峽,北隔濁水溪與彰化縣為鄰。地處沿海地區,濁水溪出海口,在當地有臺語「風頭水尾」之稱。其地勢平坦,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麥寮鄉 · 查看更多 »

茶山村

茶山村,又稱茶山部落或珈雅瑪部落(鄒語:Cayamavana),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一座原漢混居的聚落。茶山村以鄒族人口最多,佔約60%;布農族其次,約佔30%;漢族人數最少,約10%。 八八水災後,經由嘉邑行善團的協助下,最先完成三座聯外橋梁以及每戶村民均擁有高品質光纖網路。.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茶山村 · 查看更多 »

都蘭遺址

都蘭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西北方約1公里,為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亦為巨石文化的南緣,距今約3000年。於民國77年為台東縣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 都蘭遺址的石壁區範圍約2,827平方公尺,目前僅殘留三塊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壁與岩棺乙座。公告範圍約3,500平方公尺。功能可能均與祭祀有關。.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都蘭遺址 · 查看更多 »

舊香蘭遺址

舊香蘭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太麻里鄉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岸,面積約20公頃,埋藏地底8公尺,距離海邊不到50公尺,因極靠近海邊,因此一旦大潮就會淹沒在海水裡,其遺址最初在西元1998年(民國87年)3月發現,因為出土物有石板棺及「三和類型陶器」等特徵,所以一開始被視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的遺址,西元1998年(民國87年)發現以後並未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而是在西元2003年(民國92年)9月杜鵑颱風來襲沖刷海岸,讓這個埋在沙灘底下的遺址戲劇性地出土。研究顯示舊香蘭遺址是距今1200年至2000年前的史前遺址,在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是一個極度豐富的文化遺址。 在西元2007年6月14日正式公告為臺東縣的縣定遺址,並因其遺址內涵之重要性,經審議委員審議建議應提報為國定遺址。 目前舊香蘭遺址由於天兔颱風吹毀防風林所致,導致遺址現場荒煙漫草,由當地居民通報臺東縣林管處後已著手進行防風籬復舊工作。另為確保該遺址之完整,在進一步挖掘考古前,暫時以覆土方式處理,故仍未規劃為遺址公園。.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舊香蘭遺址 · 查看更多 »

金龜山遺址

金龜山遺址位於中華民國金門縣金沙鎮西園里的金龜山,是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八十三年到八十四年(1994年、1995年)委託中研院陳仲玉博士到金門進行考古時所發現的遺址,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3月13日獲得證實。出土貝類經過碳十四測定,遺址年代約在距今6000年到3400年之間。而其中出土的細繩紋紅陶,與臺灣牛罵頭文化以及福建曇石山遺址下層文化的細繩紋紅陶有相似之處。.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金龜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苑裡鎮

苑裡鎮(臺灣客家語四縣腔:地名本作「彎里」,vanˊ liˊ ziinˋ),是中華民國苗栗縣內西南隅的鎮,南鄰大安溪北岸與臺中市大甲區相鄰,東依火炎山與三義鄉為鄰,北靠通霄鎮,西濱臺灣海峽,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在苑裡鎮內水坡里有出產砂糖橘。有「苗栗穀倉」、「苗栗米倉」美譽。人口組成以閩南人略多。.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苑裡鎮 · 查看更多 »

考古学

考古學(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與。由於考古學運用許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認定為一門科學與一門人文學,Renfrew and Bahn (2004:13)而且在美國,它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2005)在歐洲則是一門獨立學科。 考古學研究人類歷史,從距今250萬年前東非最早的石器的發展,直到近代。這個學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學科,在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資料可供歷史學家研究,而且這個時代佔了人類整體歷史的99%以上,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書寫文字出現之前。考古學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範圍從研究人類演化到文化演化與瞭解文化史。 考古學包括、以及最後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去。就宏觀的視野來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學科上的協助來自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生物科技、藝術史、古典學、民族學、地理學、Aldenderfer and Maschner (1996) 地質學、Gladfelter (1977)Watters (1992)Watters (2000) 語言學、物理學、資訊科學、化學、統計學、古生態學、古動物學、古生物學、與古植物學。 考古學在19世紀由歐洲的發展出來,從那時開始就成為遍佈世界的學科。從一開始,各種特別型態的考古學就已發展,包括與考古天文學,以及多樣的科學技術以輔助考古學調查。然而今日考古學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面對、盜掘掠奪器物、與反對人類遺留的發掘。.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考古学 · 查看更多 »

樂野村

樂野村位於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語言为(lalauya),村莊多為熱情淳樸的鄒族人居住,楓樹之村。.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樂野村 · 查看更多 »

漢本遺址

Blihun 漢本遺址,通稱漢本遺址是位於台灣宜蘭縣南澳鄉的一處史前遺跡。在2012年3月,交通部公路總局進行蘇花改工程時意外挖掘出土,由中華民國文化部遺址審議委員會於2016年7月1日認定為國定考古遺址,並於原名「漢本遺址」前加上泰雅語「Blihun」一詞,意為「門戶」,象徵該遺址凸顯南島民族文化的移動性與傳播性。 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在當地發現的墓葬、房屋等遺跡,其年代距今約1100年至1800年歷史,與十三行遺址屬於同一文化,是台灣考古學界的一大發現。.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漢本遺址 · 查看更多 »

惠來遺址

惠來遺址(亦為惠來遺址公園)位於台中市七期重劃區,最早於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與市政路附近的台中衣蝶百貨大樓興建工程基地發現,因位於西屯區惠來里行政轄區內,故命名為「惠來里遺址」或「惠來遺址」。該遺址最早的文化層可推到史前繩紋時代,最晚的文化層為清代晚年的漢人文化層,涵括將近四千年的時間範圍,初步估計的分布範圍至少在15萬平方公尺以上,將是台灣中部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目前該遺址仍未大規模挖掘。.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惠來遺址 · 查看更多 »

浦邊遺址

浦邊遺址位於中華民國金門縣金沙鎮浦山--的浦邊與蘭厝之間,是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八十三年到八十四年(1994年、1995年)委託中研院陳仲玉博士到金門進行考古時所發現的遺址,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3月13日獲得證實。出土貝類經過碳十四測定,遺址年代約在距今4000年到3400年之間。在當時進行挖掘時並未發現有石器的存在,而陶器絕大多數都是屬於紅橙色系。.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浦邊遺址 · 查看更多 »

斬龍山遺址

斬龍山遺址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土城區員林里內,經緯度為東經121度26分26秒、北緯25度58分41秒,海拔高度約12-30公尺。 本遺址經由盛清沂教授於1955年6月4日發現,經多次考古發掘後,出土文物有打製石斧、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石錛粗胚、石鏃、打製石矛、網墜等,從出土的文物發現,其文化內涵包括圓山文化土地公山類型及植物園文化。距今2800年至1800年前。新聞速報/中央社,"土城醫院預定地發現文化遺址 考古學家搶救",中時電子報,2013-01-26 19:33.

新!!: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和斬龍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灣考古遺址台灣遺址台灣遺址列表施厝寮人施厝寮遺址高雄地區考古遺址列表雷厝人雷厝遺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