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鲍里斯·波列伏依和中國
中篇小說
中篇小說(英語:Novella)是小說的一種,專門指篇幅比短篇小說長、但又比長篇小說短些的故事,平均字數約三至十萬字。喬萬尼·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談》中的那些小故事就可算作中篇小說。 Category:小說.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作家
作家特指文學創作上有盛名或成就的人,近代已泛指以写作為職業的人。相對於「作者」一詞而言,「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傅柯在其著名的論文《作者是什麼?》(What is an author?, 1969)提到:“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某作品的)作者。”(all authors are writers,but not all writers are authors.).
查看 鲍里斯·波列伏依和作家
短篇小说
一般以万言左右为界限,以下称为短篇小说。虽然小说本质上篇幅区别并不十分重要,但典型的短篇小说仍发展出较长篇小说不同的特点。如:短篇小说长于描绘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往往有强有力的开头和结尾;人物关系通常并不复杂;时空跨度一般不大。通常,任何现代的小说家都会写短篇,这些短篇亦时常是对未来长篇创作的准备和练习;但是也有若干仅以短篇或中短篇小说传世的大师,例如:蒲松齡、鲁迅、契诃夫、博尔赫斯、巴别尔、胡安·鲁尔福等;另外还有一些小说家虽然也写长篇,但被冠以“短篇大师”之名,或者认为其短篇的艺术成就超过长篇,如莫泊桑、卡夫卡等,近代華文小說家張愛玲、白先勇亦都以短篇小說膾炙人口。短篇的優點在於對讀者來說易於欣賞了解。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各有所長,如較巨大的編劇架構短篇自然不是適宜的創作手法,但如單以小說而不加以其他近代的宣傳影音輔助,短篇中篇實則為最易讓讀者留下印象或反覆閱讀的篇幅之一。此外創作應以故事型態適切性及作者發揮為主,不拘泥於篇幅長短。.
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英文:Novel),是內容龐大的小說。在17世紀,長篇小說與和歷險傳奇文學、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的定義很接近,現今「長篇小說」一詞已包含了它們的部分意思。.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鲍里斯·波列伏依和苏联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另见
使用筆名的作家
俄罗斯战地记者
- 伊利亚·爱伦堡
- 伊扎克·巴别尔
-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鲍里斯·波列伏依
俄羅斯男性小說家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别斯图热夫
- 亚历山大·普希金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别利亚耶夫
- 伊利亚·爱伦堡
- 列夫·托爾斯泰
- 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
- 安东·契诃夫
- 安德烈·别雷
- 安德烈·馬金尼
- 尤利安·谢苗诺夫
- 尼古拉·列斯科夫
- 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 尼古拉·果戈里
-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 维克托·佩列温
-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 謝爾蓋·盧基揚年科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马克西姆·高尔基
- 鲍里斯·波列伏依
十月革命勳章獲得者
- 列夫·庞特里亚金
- 十月革命勋章
-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 尤里·列维坦
- 尼古拉·雷日科夫
- 彼得·雅罗谢维奇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 拉赫蒙·纳比耶夫
-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 格里戈里·罗曼诺夫
- 瓦列里·列加索夫
- 瓦爾特·烏布利希
- 米哈伊尔·罗姆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尔盖·尼科尔斯基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长征 (政治人物)
- 阿尔卡季·米格达尔
- 阿布萨马特·马萨利耶夫
- 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卢基扬诺夫
-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 雅科夫·馬利克
- 鲍里斯·波列伏依
真理报编辑
-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 尼古拉·布哈林
- 德米特里·谢皮洛夫
-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鲍里斯·波列伏依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
-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马尔特诺夫
-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 彼特拉斯·茨维尔卡
- 杨卡·库巴拉
- 玛丽·普伊玛诺娃
- 维里亚托·达克鲁兹
- 艾别克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韓雪野
- 马克西姆·高尔基
- 鲍里斯·波列伏依
紅星勳章獲得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亞歷山大·閔
-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 伊万·科瓦廖夫
- 伊万·阔日杜布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安德·普賽普
- 尼古拉·奥赫洛普科夫
- 弗拉基米尔·伊留申
-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
- 彼得·雅罗谢维奇
- 德米特里·亚佐夫
-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 斯巴达克·别利亚耶夫
-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夫
- 毛岸英
- 潘友新
- 焦哈尔·杜达耶夫
- 瓦西里·崔可夫
- 瓦西里·布柳赫尔
- 瓦西里·布洛欣
- 瓦西里·捷格加廖夫
-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 瓦连京·瓦西里耶维奇·邦达连科
- 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
- 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
- 米哈伊尔·米尔
- 米哈伊尔·约瑟福维奇·古列维奇
- 红星勋章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尔盖·伊留申
- 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
- 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 阿納托利·科爾努科夫
- 魯道夫·阿貝爾
- 鲍里斯·普戈
- 鲍里斯·波列伏依
苏联小说家
- 亚历山大·格林 (作家)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亚塞尔·十娃子
- 伊利亚·爱伦堡
- 加夫里伊尔·特罗耶波利斯基
- 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
- 安德烈·别雷
- 尤利安·谢苗诺夫
-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 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
-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 根里奇·阿奇舒勒
- 法祖·阿里耶娃
- 米哈伊尔·左琴科
-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阿尔卡季·盖达尔
- 马克西姆·高尔基
-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 鲍里斯·波列伏依
苏联战地记者
莫斯科作家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 亚历山大·恰亚诺夫
- 亚历山大·普希金
-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亞歷山大·杜金
- 亞歷山大·蘇馬羅科夫
- 伊萬·克雷洛夫
-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 列夫·曼諾維奇
- 加琳娜·朱加什维利
- 安德烈·别雷
-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 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
- 安德烈·科罗塔耶夫
- 安德雷·祖博夫
-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
- 愛爾莎·特奧萊
- 斯坦尼斯拉夫·马科洛夫
- 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
- 波莉娜·達許可娃
-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 维克托·佩列温
- 罗曼·雅各布森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贝拉·阿赫玛杜琳娜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 鲍里斯·波列伏依
- 鲍里斯·瓦西里耶维奇·巴尔涅特
- 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
亦称为 波列沃依,Б.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