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五絲馬鮁
五絲馬鮁,又稱五絲多指馬鮁俗名午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馬鮁科的其中一個種。.
查看 鯃魚和五絲馬鮁
六絲多指馬鮁
六絲多指馬鮁,又稱六絲馬鮁俗名午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馬鮁科的其中一個種。.
查看 鯃魚和六絲多指馬鮁
四指馬鮁
四指馬鮁(鮁,音霸),或四絲馬鮁,也稱為印度鮭,俗名鯃魚 (午魚、午仔魚)、竹午筍鮁(午筍、竹午、大午)、馬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馬鮁科的其中一個種。這個著名水產養殖高經濟魚類,主要出現在沿海水域,鬆散淺泥底。群棲性魚類,常成群洄游,有時游入河口或紅樹林內覓食。高度脆弱的成年物種在冬季進入河流。成魚捕食蝦和魚,青少年魚捕食蝦和糠蝦。.
查看 鯃魚和四指馬鮁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查看 鯃魚和臺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