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魏滅燕之戰

指数 魏滅燕之戰

魏滅燕之戰,為景初二年(238年),三國時期曹魏討伐公孫淵的一場戰役。 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公孫氏一直佔領著遼東地區。隨著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加快,一度依附於魏國,但始終離心離德,暗中與東南的吳國政權勾結。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孫淵自立為王,是為燕國,並在魏國邊境進行騷擾。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八月城破,公孫淵被俘。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這次戰爭也提高了司馬懿的威望,為以後的晉代魏埋下了伏筆。.

28 关系: 劉放卑衍司马懿孫吳孫資东汉七月 (消歧義)三国幽州八月 (消歧義)公孫脩公孫淵王建 (三國)牛金莫護跋衛演高句丽魏明帝鲜卑賈範胡遵虞松柳浦楊祚毌丘儉曹魏曹操晋朝

劉放

劉放(),字子棄,涿郡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是漢武帝子燕剌王劉旦之孙,廣陽頃王劉建之子西乡顷侯劉容的后代,三國時代魏國大臣。.

新!!: 魏滅燕之戰和劉放 · 查看更多 »

卑衍

卑衍,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淵部下,將軍。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受命迎擊司馬懿,被將軍胡遵擊敗。司馬懿領軍突襲襄平,卑衍等被迫撤軍營救。司馬懿軍至首山時卑衍再次被派往迎戰,又敗。司馬懿圍襄平城其間投降。 《三國演義》中,卑衍於首山與夏侯霸單挑,被夏侯霸一刀斬於馬下。.

新!!: 魏滅燕之戰和卑衍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魏滅燕之戰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魏滅燕之戰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孫資

孫資(),字彥龍,太原中都人,三國時代魏國權臣,在《三國志》中的事蹟多合併於劉放傳,另有《孫資別傳》。.

新!!: 魏滅燕之戰和孫資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魏滅燕之戰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七月 (消歧義)

七月可以指:.

新!!: 魏滅燕之戰和七月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魏滅燕之戰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新!!: 魏滅燕之戰和幽州 · 查看更多 »

八月 (消歧義)

八月可以指:.

新!!: 魏滅燕之戰和八月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公孫脩

公孫脩,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淵之子。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兵敗,與公孫淵一起出逃被擒斬首。.

新!!: 魏滅燕之戰和公孫脩 · 查看更多 »

公孫淵

公孫淵(),也作公孙泉,字文懿,三國時期成立燕國政權。公孫康庶子,公孫晃之弟。.

新!!: 魏滅燕之戰和公孫淵 · 查看更多 »

王建 (三國)

王建()三国时期,军阀公孙渊的相国。公元237年,公孙渊反魏,自称燕王,建元绍汉。公元238年,司马懿伐公孙渊。公孙渊大败,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乞和,请求司马懿先解围,公孙渊再自缚投降。司马懿不答应,将王建、柳甫二人斩首,并发檄文告知公孙渊,称王建、柳甫年老糊涂,辞不达意,才被斩杀,要公孙渊另派年轻明智的人前来,并至少拿出先秦时郑襄公肉袒牵羊的诚意。.

新!!: 魏滅燕之戰和王建 (三國) · 查看更多 »

牛金

牛金(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至曹魏时期武將。 曹操平定荆州后,於曹仁麾下屯兵於江陵,抵擋吳将周瑜。周瑜率數萬人来攻,牛金被曹仁指派率軍抵抗,卻反被周瑜包圍,最後還是曹仁親自帶隊解圍才被救回。後來成為司馬懿屬將,青龙三年(235年)击退蜀将马岱来犯,景初二年(238年)任后将军,遠征公孫淵。根據傳聞,因為讖緯之說“牛繼馬後”,被司馬懿設計毒酒暗殺,然而恭王妃夏侯氏私通小吏牛氏(可能非牛金)生下晉元帝司馬睿的傳言卻揮之不去。.

新!!: 魏滅燕之戰和牛金 · 查看更多 »

莫護跋

莫護跋(),慕容部鮮卑初代酋長。 莫護跋率領其部眾從塞外入居中國遼西地區(今遼寧省西部)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號稱「慕容部落」。 曾於曹魏景初二年(西元238年),追隨曹魏帝國大將軍司馬懿攻擊自称燕王的公孫淵,因其戰功受封「率義王」,居棘城之北。有一子慕容木延。.

新!!: 魏滅燕之戰和莫護跋 · 查看更多 »

衛演

衛演,三国时期辽东燕王公孙渊的侍中。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元绍汉,任命衛演为侍中。绍汉二年(238年),司马懿率军讨伐公孙渊。公孙渊战败,八月,公孙渊派遣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求和,司马懿斩杀王建、柳甫。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日期,派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发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其他两条路,但有降与死耳。公孙渊不肯自缚面降,这是决心去死,不必送来人质!”.

新!!: 魏滅燕之戰和衛演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魏滅燕之戰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魏明帝

#重定向 曹叡.

新!!: 魏滅燕之戰和魏明帝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魏滅燕之戰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賈範

賈範(),公孫淵部下,將軍,《三國演義》為副將。直諫公孫淵不應反叛曹魏,被公孫淵斬首。司馬懿入襄平城後厚待其子孫。.

新!!: 魏滅燕之戰和賈範 · 查看更多 »

胡遵

胡遵(),安定郡臨涇人,三國時魏國武將,為司馬懿的心腹,安定胡氏之始祖。早年被魏臣張既起用,傅暢稱其“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曾參與諸葛亮北伐、魏滅燕之戰、東興之戰、毌丘儉之亂等。.

新!!: 魏滅燕之戰和胡遵 · 查看更多 »

虞松

虞松(),字叔茂,陈留人,一作会稽人,窦泉《述书赋上(有序)》东汉末年九江太守边让外孙。《三国志》卷二十八注引《魏晋世语》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新!!: 魏滅燕之戰和虞松 · 查看更多 »

柳浦

#重定向 柳甫.

新!!: 魏滅燕之戰和柳浦 · 查看更多 »

楊祚

楊祚,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淵部下,將軍。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受命迎擊司馬懿,被將軍胡遵擊敗。司馬懿領軍突襲襄平,楊祚等被迫撤軍營救。司馬懿軍至首山時楊祚再次被派往迎戰,又敗。司馬懿圍襄平城其間投降。.

新!!: 魏滅燕之戰和楊祚 · 查看更多 »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新!!: 魏滅燕之戰和毌丘儉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魏滅燕之戰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魏滅燕之戰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魏滅燕之戰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魏灭公孙渊辽东之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