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胡遵

指数 胡遵

胡遵(),安定郡臨涇人,三國時魏國武將,為司馬懿的心腹,安定胡氏之始祖。早年被魏臣張既起用,傅暢稱其“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曾參與諸葛亮北伐、魏滅燕之戰、東興之戰、毌丘儉之亂等。.

目录

  1. 43 关系: 卑衍司馬師司馬炎司马懿安定郡安定胡氏丁奉三國志三国張既嘉平周生烈呂據傅暢唐咨公孫淵王昶 (三國)甘露留贊西晋諸葛誕魏滅燕之戰诸葛亮诸葛亮北伐诸葛恪資治通鑒龐淯辽东胡奮胡烈胡芳胡淵 (晉朝)郭淮陳泰 (三國)東興之戰楊祚正元毌丘儉毌丘儉之亂文欽曹魏景初晋书

卑衍

卑衍,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淵部下,將軍。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受命迎擊司馬懿,被將軍胡遵擊敗。司馬懿領軍突襲襄平,卑衍等被迫撤軍營救。司馬懿軍至首山時卑衍再次被派往迎戰,又敗。司馬懿圍襄平城其間投降。 《三國演義》中,卑衍於首山與夏侯霸單挑,被夏侯霸一刀斬於馬下。.

查看 胡遵和卑衍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查看 胡遵和司馬師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查看 胡遵和司馬炎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查看 胡遵和司马懿

安定郡

安定郡,中國古郡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

查看 胡遵和安定郡

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世族。 安定胡氏乃西周胡公滿的後裔,至西漢時居住安定郡,西晉時期成為望族。魏車騎將軍胡遵為安定臨涇人,他有六子都很知名,最傑出者當屬胡奮、胡烈,胡奋女兒胡芳為晉武帝的貴嬪。胡義周、胡方回父子為安定臨涇人。胡國珍官至北魏司徒,其女為著名的宣武靈皇后。國珍兄胡真一門亦隆盛於世。.

查看 胡遵和安定胡氏

丁奉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孫權麾下後期重要将领,侍奉吳國四代君主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的四朝元老、重臣。年輕時做小將,多次跟隨其他將領征伐,經常勇冠三軍,斬將奪旗,曾屬於甘寧、陸遜、潘璋等人的帳下副將,驍勇且有計謀;後期地位越來越高,於解救壽春、誅殺孫綝等事件中屢有建樹。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胡遵和丁奉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查看 胡遵和三國志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查看 胡遵和三国

張既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胡遵和張既

嘉平

嘉平是几个年号的称呼:.

查看 胡遵和嘉平

周生烈

周生烈,复姓周生,名烈,字文逸,本姓唐,敦煌人。魏曹魏初时为王肃所征辟,后为博士、侍中。周生烈喜好注释经传,魏明帝时所注经传多传于世。著有《周生子要论》(又名《周生子》《周生烈子》)《论语义说》。《周生子要论》久佚,清朝时馬國翰从《类书》辑得二十二节,编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何晏《论语集解》中存有有其义说。.

查看 胡遵和周生烈

呂據

呂據(),字世議,三國時東吳將領,大司馬呂範次子。娶宗室孙奂之女。.

查看 胡遵和呂據

傅暢

傅畅(),北地郡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字世道,西晋、后赵时大臣。 傅畅是傅祗的儿子。在晋朝为东宫侍讲,官至秘书丞。永嘉五年(311年),汉赵攻陷洛阳,傅畅劝豫州刺史阎鼎奉秦王司马邺据守长安,号令四方,后陷落于石勒,为大将军右司马。他辅助石勒,拟订朝仪,深得石勒信任。著有《晋诸公叙赞》二十二卷、《公卿故事》九卷,已经佚失。晋成帝咸和五年傅畅卒。.

查看 胡遵和傅暢

唐咨

唐咨(),表字不詳,徐州利城人氏。三國時代將領,曾經先後為東吳和曹魏效命。.

查看 胡遵和唐咨

公孫淵

公孫淵(),也作公孙泉,字文懿,三國時期成立燕國政權。公孫康庶子,公孫晃之弟。.

查看 胡遵和公孫淵

王昶 (三國)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三国时魏国重要武将,官至司空。兒子王渾亦是曹魏將領。.

查看 胡遵和王昶 (三國)

甘露

露(अमृत,IAST: amṛta,音譯阿密哩多,意為永生)是印度神話中出現的長生不老藥。 傳說中提婆與阿修罗攪乳海求甘露。仙人战胜阿修罗后独占仙露。但是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卻变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了,告诉给毗湿奴。仙露尚未经过罗睺的喉咙,他的头便被毗湿奴的化身摩醯尼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仙露而长生不老。为了报仇,他吞食日神和月神,造成日蝕和月蝕;当日月在他敞开的喉头走出,蚀便完结。 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都」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查看 胡遵和甘露

留贊

留贊(),字正明,會稽長山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東吳將領,官至左將軍,後在與曹軍對陣中戰死。.

查看 胡遵和留贊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胡遵和西晋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中国三國時期琅邪郡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是青龍年間中原名士“四聰八達三豫”中“八達”之一,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並列;後於壽春發動叛亂,兵敗被殺。.

查看 胡遵和諸葛誕

魏滅燕之戰

魏滅燕之戰,為景初二年(238年),三國時期曹魏討伐公孫淵的一場戰役。 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公孫氏一直佔領著遼東地區。隨著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加快,一度依附於魏國,但始終離心離德,暗中與東南的吳國政權勾結。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孫淵自立為王,是為燕國,並在魏國邊境進行騷擾。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八月城破,公孫淵被俘。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這次戰爭也提高了司馬懿的威望,為以後的晉代魏埋下了伏筆。.

查看 胡遵和魏滅燕之戰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查看 胡遵和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间發動的对曹魏的战争,共五次。總括而言,北伐局部胜利,蜀汉军夺得武都阴平二郡,使得魏军损兵折将且处于下风,並對曹魏經濟造成頗大打击,但未能达成攻取关中地区或陇西等战略目标;其间魏军也曾试图發動反擊戰,卻遭蜀汉军击败。北伐行动最後以蜀汉军主帅、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而告终结。.

查看 胡遵和诸葛亮北伐

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官至丞相。孫權臨終,任之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時五十一歲。.

查看 胡遵和诸葛恪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胡遵和資治通鑒

龐淯

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以忠烈而聞名當時。.

查看 胡遵和龐淯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查看 胡遵和辽东

胡奮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魏晉三國時期晉國武將。車騎將軍胡遵的兒子,胡烈之兄。.

查看 胡遵和胡奮

胡烈

胡烈,字玄武,安定临泾人。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胡奮之弟,胡淵之父。.

查看 胡遵和胡烈

胡芳

胡芳,生卒不詳,父親為大將軍胡奮,晉武帝寵妃,武安公主生母。.

查看 胡遵和胡芳

胡淵 (晉朝)

胡淵()字世元,小字鷂鴟,安定郡臨涇縣人,晉秦州刺史胡烈之子,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孫。曾隨軍參加鍾會的滅蜀之戰。 蜀國滅亡後,由父親遣人告知鍾會企圖謀反,便和衛瓘一起誅殺鍾會,此時年僅十八。後來在八王之亂時受趙王司馬倫調度、與齊王司馬冏軍隊交戰、屢次獲勝時,被成都王司馬穎打敗而投降並被殺。.

查看 胡遵和胡淵 (晉朝)

郭淮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三国时代曹魏重要將領,曾经多次与陳泰一起抵抗姜維的進攻。255年去世,死後魏少帝曹髦追封他为大將軍,諡曰貞侯。.

查看 胡遵和郭淮

陳泰 (三國)

陳泰(),字玄伯,潁川許昌人,曹魏名臣陳群之子,母为荀彧之女,荀顗为其舅。三國時曹魏重要將領。父親死後,曾離開朝廷鎮守邊疆,多次与郭淮一起抵抗姜維的侵擾,死後追封為司空,諡曰穆侯。.

查看 胡遵和陳泰 (三國)

東興之戰

東興之戰,又稱東關之役,是發生于魏王芳嘉平四年、東吳會稽王建興元年(252年)十一月曹魏征伐东吴的战争。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殲滅魏軍數萬。.

查看 胡遵和東興之戰

楊祚

楊祚,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淵部下,將軍。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受命迎擊司馬懿,被將軍胡遵擊敗。司馬懿領軍突襲襄平,楊祚等被迫撤軍營救。司馬懿軍至首山時楊祚再次被派往迎戰,又敗。司馬懿圍襄平城其間投降。.

查看 胡遵和楊祚

正元

正元是几个年号的称呼:.

查看 胡遵和正元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查看 胡遵和毌丘儉

毌丘儉之亂

#重定向 毌丘俭文钦之乱.

查看 胡遵和毌丘儉之亂

文欽

文欽,字仲若,豫州譙郡人,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山桑侯,東吳譙侯。.

查看 胡遵和文欽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 胡遵和曹魏

景初

景初(237年三月-239年)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明帝曹叡的第三个年号,共计3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四个年号。 青龙五年三月改元并改用景初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因此青龙五年三月则成为景初元年四月。 景初三年正月齐王曹芳即位沿用。.

查看 胡遵和景初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查看 胡遵和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