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魏襄王

指数 魏襄王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不克而返。惠施為魏出使楚國。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西晉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發魏襄王墓(或言--塚),得竹書數十車。這些竹書包括了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史书《竹書紀年》以及《穆天子传》、《琐语》等书,《竹書紀年》較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

35 关系: 史记司馬遷太康 (西晋)应城市张仪後元公孫衍秦国秦武王秦昭襄王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田文甘茂燕国韩国 (战国)西晋魏安釐王魏国 (战国)魏惠王魏昭王谥号齊湣王齐国赵国赵武灵王鄧城楚国楚懷王樗里子永济市汲冢琐语惠施新郑市曲沃县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魏襄王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魏襄王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太康 (西晋)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馬炎的第三个年号,共计10年。 咸宁六年四月,消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改元太康元年。.

新!!: 魏襄王和太康 (西晋) · 查看更多 »

应城市

应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地级孝感市代管。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东方,孝感市西南方向,介于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 应城市为古蒲骚之地。是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在隋时曾改应城为应阳,在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在1944年8月,应城县还只分为应城、应西两县,但在第二年年3月,应城、应西两县复合并为应城县。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应城撤县设市。 应城市境内有大量的石膏矿、盐矿,有『膏都盐海』之称。.

新!!: 魏襄王和应城市 · 查看更多 »

张仪

張儀(-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為秦惠文王重用,卒於魏國。.

新!!: 魏襄王和张仪 · 查看更多 »

後元

後元,是汉武帝建立了年号制度之前的一种改元后的纪年法。在武帝之前,使用君王纪年,如鲁庄公元年(前693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一些帝王雖然沒有年号,但是他们在重大事件后,重新记录自己的纪年,史书上称之为後元。將之前的纪元称之为前元。.

新!!: 魏襄王和後元 · 查看更多 »

公孫衍

公孙衍,名衍,在陰晉邑(今華陰市東北)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戰國時期出身於魏國的縱橫家,和張儀同期,先後於秦國、魏國為官,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新!!: 魏襄王和公孫衍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魏襄王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武王

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悼武王,《世本》作秦武烈王,《越绝书》作秦元武王;《史记索隐·秦本纪》记载名蕩,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之子,在位4年。.

新!!: 魏襄王和秦武王 · 查看更多 »

秦昭襄王

昭襄王(),嬴姓,名稷,一名則,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簡稱秦武王)之弟。在位時間长達五十六年,期間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为其曾孫秦始皇奠定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前306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諸兄弟爭位;趙武靈王與秦國的魏冉等大臣合謀,於是得立,是為秦昭襄王,簡稱秦昭王。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之西元前260年打敗趙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其在位晚期發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東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七十五。.

新!!: 魏襄王和秦昭襄王 · 查看更多 »

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作者不詳,约成書于战国时期,記周穆王巡遊事。西晉時出土,經當時人整理分為五卷,今本將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一卷併入,共六卷。《穆天子傳》是《汲塚書》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一種。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凖盜掘先秦魏國古墓(可能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竹書。經荀勖、衛恆、束晳等人整理成《汲冢書》七十五篇。《穆天子傳》前五卷詳細記載周穆王在位時率師南征北戰的盛況,也記述了周穆王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八匹好馬,御者造父,伯夭作嚮導,在十三年至十七年進行了一次西--崑崙山的遠行,越過漳水,行程九萬里,以觀四荒,北絕流沙,見到西王母,又驱驰陰山、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葱岭等地,最後一卷抒寫了周穆王對其美人盛姬的執著情愛和刻骨相思,稱《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穆天子傳》有別於《左傳》的歷史傳記體裁,以日月為序,雖名為傳,實屬編年,是以周穆王的活動為中心的實錄性散文。《隋書·經籍志》最早歸列為“起居注類”。但神話色彩強烈,胡應麟稱之“小說濫觴”。姚际恒以為《穆天子传》为伪书,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西晉時著作佐郎郭璞為《穆天子传》作注,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丁谦有《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有《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初稿曾由孙文“披览笔削,允为题序行世”,岑仲勉评论谓:“其书瑕瑜参半,欧陆之拟议,无非强书本就己见,不足据也。”今人王貽樑、陳建敏有《穆天子傳匯校集釋》。 据历史学家杨宽考证,穆天子傳源自于西方河宗氏少数民族传说,后被魏国史官整理成书,其内容历史和神话混杂。但随着对西周青铜器金文的研究,证明书中许多内容有历史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新!!: 魏襄王和穆天子傳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新!!: 魏襄王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田文

文可以指:.

新!!: 魏襄王和田文 · 查看更多 »

甘茂

茂(),中國戰國時期楚國下蔡邑(今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人。戰國中期秦國名将。 曾在下蔡監門史举就學,習百家之說。後通過張儀、樗里疾的引荐到秦惠文王處。秦惠文王對其颇為满意,遂拜之為將。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秦、韓、魏三國合攻楚,楚國大敗。秦國佔領了楚國的漢中,甘茂參與其中,輔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後遭向寿、公孫奭讒毁,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在齊國任上卿。十年(前305年),為齊國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後卒於魏國。.

新!!: 魏襄王和甘茂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魏襄王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魏襄王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魏襄王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魏安釐王

魏安--王,或作魏安禧王、魏安僖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 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繼任魏王。 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取二個城市;封其弟魏無忌為信陵君(今河南寧陵)。 前275年,秦相國兼穰侯魏冉率軍進攻,韓軍赴援敗戰折損四萬人,韓將暴鳶投奔國都大梁;國府割讓八個城市求和,魏冉不理再度進攻,敗魏將芒卯,佔領北宅,包圍國都大梁,國府割讓溫城求和。前274年,警覺到局勢緊張,與齊國再訂南北合縱同盟,秦國反應強烈,魏冉再進攻奪取四個城市,殺四萬人。 前273年,與趙國聯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秦相國魏冉在韓使陳筮遊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大臣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修武。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嘗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魏無忌門下。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魏無忌請求如姬從魏安--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隨行的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魏安--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 前243年,安--王與魏無忌同年病死。 《韩非子·有度第六》稱「魏安--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王死而魏以亡。」儼然中兴之主。.

新!!: 魏襄王和魏安釐王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魏襄王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新!!: 魏襄王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名魏遫,魏襄王之子。孟嘗君奔魏,魏昭王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直取齊國七十餘城。魏昭王的小兒子,公子魏無忌,是魏安--王的異母的弟弟,也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養士出名。前277年,魏昭王薨,子安--王立。.

新!!: 魏襄王和魏昭王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魏襄王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齊湣王

齊湣王(,約40歲),又作齊閔王,本名田地,一名遂。在位十七年,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派孟嘗君入秦,秦昭襄王任孟尝君為宰相,後被扣押,賴雞鳴狗盜食客之助得脫,後任齊相。不久齊湣王整頓稷下學宮,孟嘗君憂功高震主,出奔至魏國。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湣王的父親齊宣王派軍攻破燕國,燕王噲、太子平及宰相子之皆死。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燕人立燕昭王,亟思復仇的燕昭王採納樂毅及蘇秦建議,爭取盟國,孤立齊國,蘇秦兩次入齊離間,齊湣王相繼西向攻打秦國。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齊秦互帝。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滅宋。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濟西之戰,燕國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大敗齊軍;燕軍又於臨淄城西之秦周大敗齊軍,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湣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但被名義上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

新!!: 魏襄王和齊湣王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魏襄王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魏襄王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赵武灵王

赵武靈王(),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在位(前325至前299年,共27年)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雲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武灵王禪讓王位予赵惠文王,自己退居幕後,號稱「主父」。因為儲君廢立問題,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而饿死,赵侯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新!!: 魏襄王和赵武灵王 · 查看更多 »

鄧城

鄧城,中國古地名,位於湖北省襄阳市樊城西北團山鋪一帶,為著名的關羽水淹曹操七軍之戰場。.

新!!: 魏襄王和鄧城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魏襄王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懷王

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國之王,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為人利令智昏,國事日非。最後被秦昭王所騙,監禁於秦國至死,楚人皆悲之。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前208年反秦的民變領袖陳勝敗亡後,當時反秦大將項梁(舊楚國將領项燕之子)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仍號「懷王」,以爭取楚人民心,史家稱為楚後懷王,項羽昇懷王為楚義帝。.

新!!: 魏襄王和楚懷王 · 查看更多 »

樗里子

樗里子(),嬴姓,名疾,又稱「樗里疾」(樗,音「出」,拼音「chū」),秦國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親為韓國人。受封嚴縣,乃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及政治家,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擅長外交、軍事。秦武王驅逐張儀、魏章後,任命戰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為右丞相,精通韜略的甘茂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並且進行一連串戰爭,擴張秦國版圖,為日後秦始皇打敗六國诸侯,統一中國打下穩固根基。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為丞相。 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或作褚里,今陝西渭南一帶),故被稱為樗里疾或褚里疾(《史記》作樗--子)。其後他任庶長(大良造的幕僚輔官),被稱為庶長疾。後來他被封於蜀郡的嚴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稱嚴君,人稱嚴君疾。後人以采邑為姓,故此也被視為嚴姓其中一個根源。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又傳說能預言風水,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

新!!: 魏襄王和樗里子 · 查看更多 »

永济市

永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西南隅,同蒲铁路穿越市境。.

新!!: 魏襄王和永济市 · 查看更多 »

汲冢琐语

汲冢琐语是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魏襄王墓出土整理的战国竹简“汲冢书”的一部分,同一批的还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原书为蝌蚪文书写,故亦称“古文琐语”,共十一篇,至今已失传而仅有辑佚本。该书为战国初期志怪小说集,《晋书·束皙传》认为该书是“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从书中多记晋国史事来看,作者可能是三家分晋前后的晋国史官。综合来看,这部书所记偏于异说怪语、奇闻轶事、宫廷讳密,虽然书中人物皆为历史实有但事迹多不必进入正史,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在当时,卜梦占筮、预测吉凶、神灵怪异等,自然会在这类记述中占有较大比重。.

新!!: 魏襄王和汲冢琐语 · 查看更多 »

惠施

惠子, 名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 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齐和楚合縱結盟起来,对抗秦国。魏文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張儀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好友。魏文惠王死后,張儀失宠,惠施回到魏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中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他的“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将事物相对面夸大,否定事物本身的稳定性,不承认具体事物的特点。和公孙龙同属诡辩学中的代表人物,是合同异学说的创始人。除《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作为和言论的记载。.

新!!: 魏襄王和惠施 · 查看更多 »

新郑市

新郑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新郑位于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1994年5月16日撤“新郑县”建市。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总人口60万人。新郑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四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16年居第58位,2014至2016年连续3年位居河南县(市)经济第一位。2009年,新郑市GDP总量3,276,264万元(折合479,617万美元),人均GDP为52,434元(合7,676美元),市政府驻新华路街道。.

新!!: 魏襄王和新郑市 · 查看更多 »

曲沃县

曲沃县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 曲沃古时为晋国的首都,人口20万,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大量的地下文物。.

新!!: 魏襄王和曲沃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魏嗣魏哀王魏襄哀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