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馬克·夏卡爾

指数 馬克·夏卡爾

克·夏卡爾(又譯馬克·夏加爾;Марк Шага́л;מאַרק שאַגאַל;Marc Chagall;),出生名莫伊舍·扎卡爾羅維奇·夏卡爾(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羅馬轉化:Moishe Zakharovich Shagal),巴黎派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Benjamin Harshav: Marc Chagall and his times: a documentary narrative.

目录

  1. 59 关系: 劇場博物馆十月革命后印象派壁畫大都會歌劇院季节小提琴巴勃羅·畢卡索巴黎幻想亨利·马蒂斯彩色玻璃佈景信仰俄罗斯俄罗斯帝国俄羅斯人圣彼得堡利奧茲諾前衛图书犹太人玻璃火鳥童年立体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纽约维捷布斯克绘画美國白俄羅斯芭蕾舞莫斯科聖保羅表现主义颜色記憶超现实主义超自然现象迷信蜂巢背景舞台... 扩展索引 (9 更多) »

  2. 俄罗斯共济会会员
  3. 俄罗斯画家
  4. 俄羅斯前衛藝術
  5. 俄羅斯猶太裔法國人
  6. 巴黎畫派
  7.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8. 沃爾夫藝術獎得主
  9. 法國共濟會會員
  10. 猶太畫家
  11. 現代主義畫家
  12. 移民法國的俄羅斯帝國人
  13. 移民美国的俄罗斯帝国人
  14. 蘇聯畫家

劇場

劇場可以指:.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劇場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博物馆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十月革命

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轉捩點發生於1882年爱杜尔·马奈獲頒法國國家榮譽獎,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畫家聯合畫展,這些藝術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后印象派

壁畫

壁畫是一種裝飾牆壁和天花板的繪畫,可說是最原始的繪畫型式。最早的壁畫是在法國一個山洞中發現的,因此有時壁畫也稱洞穴畫。壁畫的歷史發展到最後,變成建築裝飾,和室內裝飾的一種,彩磚也是壁畫的一種。都市裡面青少年反動性的塗鴉,也算是壁畫之一,戶外廣告如果是用繪畫的型式製作的,也是壁畫。 壁畫創作時,要考慮到牆壁的結構,壁畫的創作可改變整體空間的比例和感受。 壁畫是古蹟修復人員的挑戰與難題,因為牆壁不像其他畫作能裱框,收藏,覆上玻璃保護,所以只要是年代久遠的壁畫,受損的情形都很嚴重。因此很珍貴,也很有價值。.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壁畫

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位於美國紐約的林肯中心內的世界知名的歌劇院,由「大都會歌劇院協會」(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負責營運。大都會歌劇院協會於1880年4月成立,是纽约主要的歌劇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組織,每年上演約240部歌劇。大都會歌劇院是林肯中心的十二個常駐組織之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大都會歌劇院

季节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温带地區而言,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于赤道地區只有旱季和雨季,或無季相之分。在極地,並非只有冬季,但春秋季不明顯,以北極為例,五月到九月為夏季,十月到隔年四月為冬季,即没有春季和秋季。.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季节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小提琴

巴勃羅·畢卡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称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艺术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巴勃羅·畢卡索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巴黎

幻想

幻想可以指以下事物:.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幻想

亨利·马蒂斯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又譯馬諦斯,)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 馬蒂斯與畢卡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變革。 他也是野獸派的領袖。 野獸派主張印象主義的理論,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鬆的主題就是令他成名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現代藝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馬蒂斯在法國皮卡第博安昂韦尔芒多瓦長大,后決定於1887年去巴黎学习法律,幷於毕业后回家乡作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一次阑尾炎患病期间,首次作画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如同在天堂裡”,因而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 這樣的行為令他的父親十分失望。Bärbel Küster.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亨利·马蒂斯

彩色玻璃

#重定向 花窗玻璃.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彩色玻璃

佈景

佈景 ,即是營造一個特定的環境樣貌, 以襯托出主要角色與內容。以往提到佈景, 主要的運用場合如下.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佈景

信仰

信仰(英語:faith),從人的角度來說,是指對於人、事物、神、宗教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教條或教導、對於 那沒有經驗證據的觀點,抱有信心和信任。faith.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信仰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俄罗斯帝国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俄羅斯人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圣彼得堡

利奧茲諾

利奧茲諾是白俄羅斯的城鎮,距離維捷布斯克40公里,毗鄰與俄羅斯的接壤邊境,由維捷布斯克州負責管轄,海拔高度193米,2010年人口6,80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1941年7月17日至1943年10月8日佔領該鎮。.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利奧茲諾

前衛

先锋派(Avant-garde)原本是法語詞,譯成英文即front guard,advance guard,或vanguard,“前衛”是其直譯之意。人們經常用這詞指涉新穎的或實驗性的作品或人物,尤其是對於藝術、文化及政治的層面。 前衛已被接受為規範藝術、文化、現實界線向前推進,由於前衛的心靈相信事物只會在現實的前沿(leading edge of reality)產生。 軍隊的先鋒是一小批高度訓練的士兵,探索大片地域並且計畫軍隊的行進方向。這個意義幾近於近代小群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所達致的工作,開創新的文化或政治領域並且給予社會指導。由於軍事術語的暗示意義,有些人認為前衛即是菁英主義,尤其當它用來形容文化運動時。 因此,前衛的音樂即是指涉即興音樂的極端形式,由此他們並不在乎既存的和聲結構或是節奏等等的知識。 這個用詞也用來指涉社會進步和重塑的促進,各個運動的不同目標發佈為公眾宣示的表現,稱作「宣言」(manifestos)——最有名的例子: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s)。隨著時間,前衛逐漸與「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連結在一起,主要的目標在擴展美學經驗的新領域,而不是社會重造的運動。 此一法國術語在藝術上的使用始於1863年5月17日巴黎「落選者沙龍」開幕。此一組織的組成者是那些畫作被年度巴黎沙龍退回的畫家們。之後這個活動又分別在1874年、1875年和1886年舉辦。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中葉,前衛是一種在藝術、建築、態度與想法上,與既有典範背道而馳的原創與實驗。 由於一些建議,前衛藝術應該包括街頭藝術,例如塗鴉藝術或是任何一種把藝術前緣往前推的運動。應注意的是前衛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像是超現實主義或立體主義等詞,它也不等於當代發生的任何事件。 例如:杜象的尿壺也許在當時是前衛的,今日假使有人重新舉行這一創作,即不屬前衛,因為已有了前例。因而前衛一詞的涵意通常是暫時的,並且與藝術的持續解構有關。它可以用來指所有領域的先行者。無論如何,杜象創作這一行為仍維持前衛的,因為他推動藝術並且開啟了和藝術自我定義的新對話。.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前衛

图书

图书,通常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书通常由墨水、纸张、羊皮紙或者其他材料固定在书脊上组成。组成书的一张纸称为一张,一张的一面称为一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狭义图书的概念也在扩展,制作书的材料也在改变,如电子格式的电子书。 从广义理解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訊息的媒介。书也指文学作品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图书馆信息学中,书被称为,以区别于杂志、学术期刊、报纸等连载期刊。所有的书面作品(包括图书)的主体是文学。在小说和一些类型(如传记)中,书可能还要分成卷。对书特别喜爱的人被称为爱书者或藏书家,更随意的称呼是书虫或者书呆子。 买书的地方叫书店,图书馆則是可以借閱書籍的地方。2010年,谷歌公司估计,从印刷术发明至今,大概出版了一亿三千万本不同書名的书籍。.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图书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犹太人

玻璃

玻璃是一種呈玻璃態的无定形体,熔解的玻璃經過迅速冷卻(過冷)而成形,雖為固態,但各分子因沒有足夠時間形成晶體,仍凍結在液態的分子排布狀態。 玻璃一般而言是透明、脆性、不透氣、並具一定硬度的物料。最常見的玻璃是,包括75%的二氧化硅(SiO2)、由碳酸鈉中製備的氧化鈉(Na2O)以及氧化鈣(CaO)及其他添加物。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會與生物起作用。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氫氧化銫。 因為玻璃透明的特性,因此有許多不同的應用,其中一個主要應用是作建築中的透光材料,一般是在牆上窗戶的開口安裝小片的玻璃(玻璃窗),但二十世紀的許多大樓會用玻璃為其側面的包覆,即玻璃幕牆大樓,這種現代的玻璃已經具有防破裂的能力而被廣為應用,更新款的加入防鳥類撞擊的設計。玻璃可以反射及折射光線,而且藉由切割或是拋光,可以提昇其反射或折射的能力,因此可以作透鏡、三棱鏡、其至高速傳輸用的光纖。玻璃中若加入金屬鹽類,其顏色會改變,玻璃本身也可以上色,因此可以用玻璃製作藝術品,包括著名的花窗玻璃。 玻璃雖然容易脆斷,但非常的耐用,在早期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許多玻璃的碎片。因為玻璃可以形成或模製成任何的形狀,而且本身是無菌的,因此常用來作為容器,包括碗、花瓶、瓶子、玻璃杯,尤其成本低廉,適合大量生產。堅硬的玻璃也常作為紙鎮、彈珠等。若將玻璃嵌入有機塑料中,是複合玻璃纤维中的重要的加固材料。 在科學上,玻璃的定義較為廣泛,是指加熱到液態時會出現玻璃轉化的无定形固體。有許多材料都符合這類玻璃的條件,包括一些金屬合金、離子鹽類、水溶液及聚合物。在包括瓶子及眼鏡的許多應用中,聚合物玻璃(如壓克力、聚碳酸酯及PET)的重量較輕,可以取代傳統的矽玻璃。 玻璃在中國古代亦稱琉璃,日語漢字以硝子代表。.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玻璃

火鳥

火鳥可能是以下事物:.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火鳥

童年

童年是从出生跨越到青春期的年龄段。麦克米伦学生词典(Macmilla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Macmillan, Pan Ltd.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童年

立体主义

立體主義()是前衛藝術運動的一個流派,對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繪畫與雕塑帶來革命。.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立体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纽约

维捷布斯克

维捷布斯克(Ві́цебск, Łacinka: Viciebsk,; Ви́тебск,; Witebsk, וויטעבסק)是位于白俄罗斯东北方边境、维捷布斯克州首府。距离俄罗斯斯摩棱斯克100公里左右。2014年人口363,061,是白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维捷布斯克

绘画

繪畫在技术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油畫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加顏色的工具可以时畫筆、也可以是刀、海綿或是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这样一个目的。.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绘画

羊是對部份羊亞科動物的統稱,包括羊族(學名:Caprini)及部份其他羊科動物(例如藏羚),中國古代稱羶根、珍郎、卷婁、獨筍子。 羊族下包括綿羊、山羊、大角羊、蠻羊等。.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羊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美國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牛

白俄羅斯

#重定向 白俄罗斯.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白俄羅斯

芭蕾舞

芭蕾是一种轻盈,舒缓,优雅的舞蹈。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其部分手勢可追溯至古埃及的祭祀舞蹈。芭蕾为法语“ballet”的译音,它的词源则是意大利语的“balletto”,為ballo的指小詞,ballo 意为“舞蹈”。 芭蕾舞是一種表演舞蹈,發源於十五世紀,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隨後它在法國和俄羅斯發展成表演舞蹈。它是一種廣泛流傳,且具高度技術性的舞蹈,擁有法文專屬術語。它在全球均具影響力,更定義了很多其他舞蹈的基礎技巧。芭蕾舞需要長時間學習,在世界各地都有學校教授,並用自身文化繼續把它發展下去。 芭蕾舞也可以是指一齣含編舞及音樂的芭蕾舞劇。知名例子:胡桃夾子,就是一齣最先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及劉·伊凡諾夫編舞、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兩幕芭蕾舞劇,而這些芭蕾舞劇都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藝人編舞及演出。很多古典芭蕾舞劇都是由古典音樂伴奏,配以華麗的戲服及舞台佈景的。但是,一些由近代藝人如喬治巴蘭欽創作的舞劇已經沒有遵隨以上的慣例。 像西方戲劇一樣,早期芭蕾舞是禁止女性參與演出的,所有女角都由男演員反串。但後來此規例獲得放寬,再加上足尖的引入,使芭蕾舞壇成了女性的天下。十八世紀有人便將長裙改短,又將鞋跟去掉,改穿平底軟鞋。「浪漫芭蕾」時期,最有名的兩個舞劇是「仙女」和「吉賽兒」,這時出現了芭蕾硬鞋。柴可夫斯基是芭蕾舞劇音乐創作大師,他創作了「睡美人」、「胡桃鉗」和「天鵝湖」等偉大的古典芭蕾舞劇。.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芭蕾舞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莫斯科

聖保羅

#重定向 保罗 (使徒).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聖保羅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電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表现主义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颜色

記憶

記憶(Memory)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关于记忆的研究屬於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範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 基于现在我们对于记忆形成机制的认识,广为接受的模型将记忆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記憶

詩可以指:.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詩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马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人們對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瞭解得最多的是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和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藝術家將作品畫的像照片一樣,製造出讓人感到不舒服,覺得不合邏輯的意象,在作品中把日常的東西變為怪異的生物,還發明了許多利用無意識去表達自我的畫畫技法。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巴黎。1920年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蔓延至各个领域,最终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及语言的视觉艺术,文学,电源和音乐,乃至政治思想及政策实施,哲学及社会学理论。.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超现实主义

超自然现象

超自然()又稱靈異現象,包含了超自然现象和超自然力量,即是在自然界无法见到同时无法用通常手段证实的力量或现象。一旦超自然能够被证实,则它就不再是超自然了。超自然超出科学的范畴,因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证实的测量以及通过同行评审(请参见科学方法)此詞彙通常指在現存自然科學狀態下無法解釋的事件或現象,例如奧秘難解的現象及超越感知的經驗。。 超自然一般同宗教信仰和形而上学紧密联系,有时跟超常现象一词同义。.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超自然现象

雞(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類驯化而成的亚种,是家畜及家禽中數量最多,分佈也最廣的,2003年的總數超過二百四十億隻,世界上雞的數量比所有其他的鳥都多。家雞最初的馴化作為家禽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肉、蛋等食品,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質。.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鸡

迷信

迷信(Superstition)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本質是對事理的陳述不抱懷疑態度,就像科學家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若只信其陳述,而不加考證,這就是一種對科學權威的迷信。破除迷信必須經過科學的考證步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学本身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錯誤的。錯誤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廣義而言,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包含著迷信成分,因其往往用一些難以考證的上古事件,或是阻止信徒質疑教義與神,沒有提出證據卻要求盲目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許多科學家認為,舉證神靈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責任應在宗教人士,而不是要求科學證明其「不存在」,而宗教在過去千年來一直被認為是阻礙科學進步的阻力。.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迷信

蜂巢

蜂巢是指由蜜蜂屬所建造的一種封閉結構,作為他們居住以及繁殖後代的地方。天然的蜂巢存在於野生蜂群之中,可能會佔據樹木中空的部分等空間;而家養蜜蜂則被養殖在養蜂場內,一種通常被稱為蜂箱的人造蜂巢。有相當多種品種的蜜蜂都會建造蜂巢,但其中只有西方蜜蜂和東方蜜蜂被人類馴化。天然蜂巢的作用跟鳥巢相類,其作用為保護居住在裡面的動物。 蜂巢的內部結構稱為蜂房,蜂房由一系列以蜂蠟製作,緊密排列的六角柱體蜂室所組成,蜜蜂用這些蜂房來儲藏食物如蜂蜜和花粉;蜜蜂也在這些蜂房中培育後代,牠們會將幼蟲、卵及蛹藏在個別的蜂房中。 人工蜂箱有許多用途:生產蜂蜜、幫助鄰近農作物授粉,到為進行蜜蜂療法的蜜蜂提供住房,以及為蜂群衰竭失調危險群的蜜蜂提供安全的庇護所等。.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蜂巢

背景

背景是图像或景象的组成部分,是衬托主体事物(前景)的景物,对事态的起始、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背景

舞台

舞臺是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也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平臺构成,它们有的可以升降。.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舞台

蒙帕納斯

蒙帕納斯(Quartier du Montparnasse)是法國巴黎的一個區域,位於塞納河左岸。蒙帕納斯大道(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是該區的主要幹道,蒙帕納斯大部份都位在巴黎十四區。.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蒙帕納斯

插圖

#重定向 插畫.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插圖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欧洲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法兰西人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法国

服装

服裝(亦稱為衣物、衣服、衣著)最廣義的定義,除了指軀幹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括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来的服装配饰。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有穿著衣物的文化。人類穿戴衣物有社會性的理由。服裝中的許多物件都帶有某種文化、宗教與社會意義。某些色彩也和性別有關,例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社會就習慣將藍色連結到男孩,讓粉紅色連結到女孩,而在戰前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衣物能夠保護脆弱的人體免於天氣與環境的傷害,在一些有潛在危害的活動(像遠足或烹飪時)可以提高安全的程度。衣物可以在人的皮膚和環境中間有一個阻隔,因此不容易受到昆蟲叮咬或是植物刺的傷害。衣物可以使身體維持在較舒適的溫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在健康上,衣物也可以減少毒性物質或感染原進入體內,並避免紫外線傷害人體。 除了人類以外,人類也為動物設計了服裝。有些是作為寵物的飾品,有些則出於戰爭或特定需求。.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服装

情緒

#重定向 情绪.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情緒

意第緒語

意第緒語(ייִדיש yidiš,又譯「依地語」)屬於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三百万人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犹太人,而且其中主要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在操用此語。意第緒(語)這個稱呼本身可以來代表“犹太人”(跟德語的“猶第緒”一词來比較),也可能是“意第緒-塔烏特緒”(ייִדיש־טײַטש)的簡稱,或者說是用作表示“德國猶太人”的稱呼。在“意第緒(語)”稱呼于13至14世纪的早年發展階段,它也是被當作“德國猶太人”的意思;在早先時期有時候“意第緒”,亦如它以後所表示的意思,也被視“意第緒語”為這種語言的名稱來看待。.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意第緒語

故鄉

#重定向 家乡.

查看 馬克·夏卡爾和故鄉

另见

俄罗斯共济会会员

俄罗斯画家

俄羅斯前衛藝術

俄羅斯猶太裔法國人

巴黎畫派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沃爾夫藝術獎得主

法國共濟會會員

猶太畫家

現代主義畫家

移民法國的俄羅斯帝國人

移民美国的俄罗斯帝国人

蘇聯畫家

亦称为 夏卡爾,夏加尔,M.。

蒙帕納斯插圖欧洲法兰西人法国服装情緒意第緒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