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革新會

指数 香港革新會

香港革新會(Reform Club of Hong Kong)是香港早期的政治團體,由貝納祺於1949年創立。革新會的會員曾經是市政局及早期區議會選舉的主要成員。革新會經常被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標籤為「反對派」。 革新會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港島東區,由於成立時期比較早,所以普遍被歸入保守派,而其立場亦得到北京當局接受。1982年首次區議會選舉時,到處到可以看到革新會會員那紅底白字的醒目圍板廣告,而各會員亦順利取得各個議會不少議席。及後隨着以香港華人的政黨興起,革新會漸漸退出香港的政壇,當中有不少華人成員(如阮其江)亦離開革新會而加入港進聯。 值得一提的,如貝納祺、羅友聖等,俱為西裔人士,而非華人,另外羅友聖一直都擔任香港東區區議員,直到2007年在區選中敗於新晉的趙家賢。.

53 关系: 市政局市政局 (香港)保守主义匯點北京市六七暴動羅文錦鍾樹根鍾愛理遜非殖民化香港香港協進聯盟香港區議會香港公民協會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貝納祺趙家賢胡寶星胡百全胡鴻烈葛量洪臨時立法會陳樹桓東區 (香港)杜葉錫恩楊勵賢楊慕琦計劃沈澄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8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82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8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199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市政局

市政局,是一些城市的行政機構或政府部門,可以指:.

新!!: 香港革新會和市政局 · 查看更多 »

市政局 (香港)

市政局(英文:Urban Council,縮寫:UC, UrbCo)是香港政府為香港市區(即香港島和九龍)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及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的法定機構,前身是潔淨局(Sanitary Board)的市政局於1883年成立,是開埠以來有記載的香港歷史上最早有民選議員的議會,於1999年被董建華解散前為香港三級議會的一部份(第一級為全港性的立法會、第二級為區域性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第三級為地區性的區議會),執行部門為市政總署,自1883年成立至1999年解散,市政局歷時116年。 1960年至1986年市政局也為新界提供服務,直至區域市政局成立。市政總署署長同時擔當市政局行政總裁。1999年市政局被董建華以推行「市政服務改革」被解散。.

新!!: 香港革新會和市政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香港革新會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匯點

匯點(Meeting Point)是曾經存在於香港的政治團體,成立於1983年1月9日。.

新!!: 香港革新會和匯點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香港革新會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香港革新會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羅文錦

羅文錦爵士,CBE(Sir Man Kam Lo,),於廣東番禺出生,乃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羅文錦家族的主要成員,其家族與利希慎、何東、高可寧家族齊名。羅文錦是亞洲足協創辦人之一兼首任會長,亦是前市政局、行政局、立法局議員。.

新!!: 香港革新會和羅文錦 · 查看更多 »

鍾樹根

鍾樹根(Christopher Chung Shu-kun,),在香港出生,原籍廣東東莞,香港大學前校董、太平紳士,前香港市政局議員、東區區議會及立法會議員。.

新!!: 香港革新會和鍾樹根 · 查看更多 »

鍾愛理遜

鍾愛理遜(Alison Mary Spencer Bell Fok,),來自英國蘇格蘭的香港醫生和政治人物,1956年至1963年和1965年至1969年代表香港革新會擔任市政局民選議員,是香港各級議會歷來首位女性議員。 鍾愛理遜1948年從愛丁堡大學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畢業,1949年嫁給霍顯德醫生後跟隨丈夫定居香港,並於1951年開設診所私人執業。操流利廣東話的鍾愛理遜跟丈夫都活躍於革新會的事務,對香港的社會民生議題顯得十分關注,這促使她在1956年代表革新會當選市政局議員,並於1959年順利連任。在任市政局議員期間,她積極參與局內事務,經常就市政衛生、社會福利、貧窮和房屋等不同議題發聲,並致力於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和打擊香港的貪污問題等。1959年至1970年間,她還身兼革新會三名副主席之一。 由於照顧家庭和工作關係,鍾愛理遜在1963年離開市政局,但兩年後再度當選。然而,她後來認為市政局權力有限,聲音沒有得到當局認真聆聽而感到意興闌珊。1969年,她卸任市政局議員後沒有再尋求連任,選擇淡出政壇,1971年隨丈夫移居加拿大艾伯塔省。1981年,她返港重新開設診所,而她的名字直到2010年仍然載於香港普通科醫生名冊。晚年的鍾愛理遜獲家人安排入住九龍塘的中華海岸老人院,並於2015年在院舍內慶祝90大壽。 鍾愛理遜與丈夫育有四名兒子,其中幼子霍兆剛是執業大律師出身,2010年加入香港司法機構擔任高等法院法官,2013年起出任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

新!!: 香港革新會和鍾愛理遜 · 查看更多 »

非殖民化

1945年殖民国家和它们的殖民地 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decolonisation,又稱去殖民化、解除殖民,對殖民主義的反動),是指一個地方因外國殖民統治,造成政治與經濟上的不平等關係,轉而進行獨立及自治的過程。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 非殖民化這個詞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西方列強位於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過程。1945年至1960年的時期,非殖民化運動發展得最蓬勃,當中由印度及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管治牽起序幕。部分地方的非殖民化運動是以和平手段進行,亦有不少推行非殖民化運動的地方以暴力形式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从1943年到2002年共120个过去的殖民地独立。.

新!!: 香港革新會和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革新會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協進聯盟

香港協進聯盟(簡稱港進聯;英文:Hong Kong Progressive Alliance)成立於1994年7月,是香港一個由工商專業界人士組成的親北京政治團體,黨魁是劉漢銓,總幹事吳軍捷則被指從廣州被調派到香港工作。.

新!!: 香港革新會和香港協進聯盟 · 查看更多 »

香港區議會

香港區議會(District Council,簡稱區會)是香港地區層次的地方議會和區域組織,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現時香港18區各有其所屬的區議會,合共458名區議員,每屆區議會任期4年。 區議會在香港政治架構中只是區域諮詢組織,並無法定權力,尤其不具有現代議會最重要的兩項權力: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相關權力由立法會行使。香港並沒有區域性的法律及稅收,只有在立法會個別授權下才有部分立法權。現時建制派於全港十八區區議會佔有優勢,並佔有全部十八個區議會主席席位及十七個副主席席位。 香港的地區政策為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香港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一個區議員的月薪有約三萬一千港元,連同實報實銷營運開支津貼標準,每月可動用的資金約七萬港元(以上兩個金額皆為2018年的數字)。.

新!!: 香港革新會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民協會

香港公民協會創立於1954年,其宗旨為推廣公民教育,並透過間接及直接參與政府公職,影響政府政策,服務社群。.

新!!: 香港革新會和香港公民協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簡稱民協(ADPL),是香港一個泛民主派政黨。 民協成立於1986年10月26日,是香港民主派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民協的使命是「促進民主、改善民生」,致力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民協現有過百名會員,最初活躍地區頗為廣泛,甚至包括港島區,其後香港回歸政權更變、各新黨派創立,漸漸流失支持。現主要集中九龍西一帶,特別是深水埗區,故有「深水埗黨」之稱。.

新!!: 香港革新會和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 查看更多 »

貝納祺

貝納祺,OBE,QC,JP(Brook Antony Bernacchi,),律師出身,於1949年創立香港最早的議政團體革新會,於市政局擔任議員多年,任內致力爭取直選政制。.

新!!: 香港革新會和貝納祺 · 查看更多 »

趙家賢

趙家賢(CHIU Ka Yin Andrew)(),現任香港東區區議會太古城西選區民選議員、委員、資深認可調解員、民主派協調組織民主動力召集人、公共專業聯盟董事會成員及香港民主黨成員,為香港自開埠以來歷史上當選時最年輕的議員(22歲 / 2007年)。.

新!!: 香港革新會和趙家賢 · 查看更多 »

胡寶星

胡寶星爵士(1929年4月19日-)(Sir Po-Shing Woo),是香港上市公司恆基兆業及公司集團的非執行董事(由1981年起)。他專業為執業律師,香港兩間律師事務所——胡寶星律師行、關卓然律師行的創辦人。.

新!!: 香港革新會和胡寶星 · 查看更多 »

胡百全

胡百全,CBE,JP(Woo Pak-chuen,)是一名香港律師,1945年創辦胡百全律師事務所,曾任九龍巴士、香港益力多主席及廖創興銀行董事,歷任市政局民選議員及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1972年至1974年擔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香港息影藝人黃夏蕙早年與胡百全結識,黃夏蕙雖然表示兩人一直有親密來往,並育有六名兒女,但黃夏蕙事實上沒有名份,而胡百全亦有正室。胡百全晚年因病情惡化,自2004年起長期入院,黃夏蕙曾指稱遭到胡百全正室子女阻止探病,其後更被法庭頒令禁制向胡百全探病,有關事件擾攘多時,仍沒有得到完滿解決。.

新!!: 香港革新會和胡百全 · 查看更多 »

胡鴻烈

胡鴻烈博士,PhD(Dr Henry H.L. Hu,),生於浙江紹興。擁有香港執業大律師資格,並且執業有50多年。曾任立法局議員、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的校監及創辦人。其妻子是已故樹仁大學校長鍾期榮女士。 胡鴻烈於1971年與妻子創立香港樹仁學院。為促使樹仁學院成為香港官方認許的私立大學,夫婦倆與樹仁師生共同努力了35年後,樹仁學院於2006年12月獲香港政府認可成為香港樹仁大學。.

新!!: 香港革新會和胡鴻烈 · 查看更多 »

葛量洪

葛量洪爵士,GCMG(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又譯葛亮洪,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達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葛量洪治理香港獲得不錯的聲望,另一位是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勳爵,可算是港人印象較深刻的港督。 在港督任內,葛量洪爵士見證了中國的國共內戰,及中國共產黨取代中国国民党,並於1949年建立了新政權。中共建政後的政治動盪,使香港在人口、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出現既深且廣的轉變,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衝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於韓戰的爆發,再加上香港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基建受到嚴重破壞,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對着極其嚴峻的考驗。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港府作出多項重大措施,成功使香港成功克服重重困難,並且建構出香港在戰後的基本格局,漸漸從轉口港轉型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港。葛量洪爵士在1965年曾發行自己的回憶錄,在書中,他對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以及香港前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其中,他認為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掌政,中國終有一日都會向英國提出收回香港。.

新!!: 香港革新會和葛量洪 · 查看更多 »

臨時立法會

臨時立法會(Provisional Legislative Council),又稱臨立會。是香港在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之前、香港主權移交之後的立法機關。它是中英雙方由於對彭定康政改方案的意見分歧,而中國方面單方面成立的組織。任期由1997年1月25日至1998年6月30日。根據港英政府的法例,此會是非法組織,所以他們在深圳開會,香港主權移交後乃移至香港开会并被香港高等法院判定为合法组织。.

新!!: 香港革新會和臨時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陳樹桓

陳樹桓(),別字穗生,著名教育家。.

新!!: 香港革新會和陳樹桓 · 查看更多 »

東區 (香港)

東區(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區,範圍包括炮台山到小西灣,2016中人口有555,034人,其中七成祖籍閩南,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新!!: 香港革新會和東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杜葉錫恩

杜葉錫恩(Elsie Hume Elliot Tu,音譯:愛詩·胡姆·義律·杜,),原名愛詩·胡姆(Elsie Hume,艾略特及杜是兩段婚姻的冠夫姓),漢名葉錫恩,是香港著名的左派社運家及教育工作者,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和為社會基層爭取權益。她雖生於英國,但操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及普通話。杜葉錫恩著名的事蹟為在1960年代時,有小巴商會及司機向她投訴小巴職工與香港警察勾結收取保護費,其後杜葉錫恩明查暗訪之後,直接到英國游說英國國會議員批准成立廉政公署,打擊香港貪污行為,為香港的廉潔及法治奠定基礎。後成為港事顧問、在臨時立法會支持廢除集體談判權、於2002年支持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等。.

新!!: 香港革新會和杜葉錫恩 · 查看更多 »

楊勵賢

楊勵賢(Cecilia Yeung Lai-yin, ),香港女性政治人物、教育家,籍貫廣東省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生於香港,是首位透過直接選舉當選市政局的華人女性。她在1971年至1995年期間為市政局議員,以及在1983年至1985年及1991年至1994年期間為黃大仙區議會議員。.

新!!: 香港革新會和楊勵賢 · 查看更多 »

楊慕琦計劃

楊慕琦計劃(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在1946年由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對於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提出的一個未能實現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有說法認為,該方案最終因為遭中國共產黨威脅及阻撓、世界格局变化等因素而未實現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4-1-11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 852郵報, 2014-10-28tsingsuihk(程水),, 香港獨立媒體, 2014-3-29,然而歷史學家指出英國官員經常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而不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又認為「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的改革並非必要,又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當時的英屬香港實行資本主義,中國則為共產主義國家,一旦屬於資本主義陣營的香港獨立,中國必定會對其滲透共產主義思想,甚至以武力入侵香港,單憑香港的防務,是沒有可能抵禦到中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歷史學家高馬可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的改革負上很大的責任。.

新!!: 香港革新會和楊慕琦計劃 · 查看更多 »

沈澄

沈澄(Charles Arthur Ching,)是香港的法官。他在一個書香世家出生,曾在香港及英國接受教育,畢業於牛津大學。 沈澄在1959年考獲大律師執業資格,並於1974年被委任為御用大律師。他是當時香港最成功的御用大律師。 1995年,沈澄獲委任為香港高等法院上訴法庭法官;1997年回歸後獲委任為香港終審法院法官,成績卓越。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頒授大紫荊勳章,同年因為健康問題請辭,未料不久即離開人世。為紀念沈澄對香港法律界的貢獻,香港大律師公會特設沈澄紀念獎學金。 沈澄一直致力於把香港的法律工作者(事務律師及訟務律師,即大律師)的工作合併,並消除兩者的界限。不過這項工作直到現在仍然未能完成。.

新!!: 香港革新會和沈澄 · 查看更多 »

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復辦的市政局選舉,於1952年5月30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投票選出2位民選議員,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監選官由尚思保擔任。 香港市政局在戰前一直設民選議席,惟因太平洋戰爭而中斷,但自香港重光後,因為中國內地政局動盪等因素,一直未有辦理選舉,直到六年之後,才恢復選舉制度,本次選舉僅設一個票站在香港金鐘美利兵房,九龍區不設票站。此次選舉由西籍律師貝納祺及九龍巴士公司董事總司理雷瑞德當選。其餘參選知名人士如知名律師、九龍巴士公司主席胡百全(著名藝人黃夏蕙為其妾),前國民政府外長陳友仁之長子陳丕士等。.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3年5月20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得票首兩位任期兩年,次兩位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 香港市政局戰後首次民選在1952年5月30日舉行,因1952年選舉選出的議員任期只有一年,及政府增加兩席任期一年的議席,故在一年後又再次舉行選舉。此次選舉首次在九龍區設立投票站,位置為尖沙咀九廣鐵路局,即尖沙咀火車站,香港票站則設在金鐘美利兵房(即今中銀大廈)。此次選舉由西籍律師貝納祺知名律師、九龍巴士公司主席胡百全(名藝人黃夏蕙為其妾)、李有璇醫生及商人區達年當選,四人全是香港革新會成員,其中貝納祺為連任,而由九龍居民協會提名爭取連任的雷瑞德則落敗。故此在本次選舉中,貝納祺與胡百全任期為兩年,而李有璇及區達年任期為一年。.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4年3月24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2位民選議員,任期兩年。本屆選舉一共有五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3年5月選出,得票第三及第四名候選人因任期只得一年的換屆選舉,香港票站設在高等法庭,即今前立法會大樓,九龍票站設在尖沙咀聖安德烈堂。本次選舉由爭取連任的香港革新會李有璇醫生及區達年勝出。.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5年3月31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2位民選議員,任期兩年。本屆選舉一共有三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3年5月選舉、選出具有兩年任期議員的換屆選舉,香港票站設在中區新填地藝術館,而九龍票站設在九龍佑寧堂。香港革新會提名的貝納祺和胡百全爭取連任,均能成功。本次選舉參選人數為1952年恢復選舉以來最小的一屆。.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6年3月7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6位民選議員,得票首四位者任期兩年,得票第五及第六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十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之換屆選舉,該次選舉選出兩名任期兩年的議員,但因為港府在本屆將民選議席由四名增至八名,故此除了換屆選舉之外,同時亦增補四名議員。本次選舉香港票站設在匯豐銀行總行前,九龍票站則設在政府油麻地診所。因為本屆有新增議席,故此吸引不少人士參選,除爭取連任的香港革新會李有璇醫生及區達年成功連任外,新當選的尚包括陳樹垣(選舉登記以字「穗生」為名,廣東軍閥、前中華民國廣東省主席、農林部長陳濟棠上將之子)、鍾愛理遜(均屬香港革新會)和屬香港公民協會的李耀波及胡百富(時市政局議員胡百全之胞弟、媳婦為現任公民黨主席余若薇)。 在本次選舉後,革新會內部改選主席,當選的陳樹垣高調宣佈參選,引起同樣有意競逐主席的貝納祺不滿,尤其陳樹垣曾高調表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向他當面承諾,若國府能恢復大陸主權,將會把廣東省主席一職交他出任,陳指此具有重大意義,此事引起港英政府極度不滿,並深恐具有改革傾向的革新會變為中國國民黨在港的政治勢力代理人,本身是律師的貝納祺因而查出陳在選舉期間超支,逼退陳樹垣,結果貝納祺當選革新會主席。.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7年3月8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增至四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7年3月3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四年,為1959年4月1日至1963年3月31日。本屆選舉一共有九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之換屆選舉,1956年選舉選出的四名任期兩年議員,本次選舉選出的議員,任期與1957年3月選出的議員一樣,由兩年延長為四年,並成為定制。本次選舉香港票站設在中環第二號停車場,即林士街停車場內,投票人數為5,534人,九龍票站則設在油麻地官立小學,投票人數為1,882人。本屆選舉結果由香港革新會扳回一城,挽回上屆劣勢,其中陳樹垣、鍾愛理遜、李有璇均連任成功,而香港公民協會推出的王澤流成功搶佔一席。.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5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原定於1961年3月舉行,由合資格選民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四年,惟因此次選舉之候選人與議席相等,故此選舉並無辦理。.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3年3月7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 (具有陪審員資格等23種人士)投票選出5位民選議員,任期4年;本屆選舉一共有6人參選。.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6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5年3月3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 (具有陪審員資格等23種人士) 投票選出6位民選議員,任期4年;本屆選舉一共有12人參選。.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7年6月7日舉行,由選民投票選出5位民選議員,任期至1971年3月31日。本屆選舉一共有15人參選,監選官由徐淦擔任。.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6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9年3月5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 (具有陪審員資格等23種人士) 投票選出5位民選議員,任期4年;本屆選舉一共有10人參選。.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71年3月3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5位民選議員,任期四年,這一屆是市政局改制前最後一屆議員改選,為1971年4月1日至1975年3月31日。本屆選舉一共有十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6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之換屆選舉,替補1967年選舉選出的五名四年任期議員之定期選舉。本次選舉共設有十個投票站:香港大會堂、尖沙咀碼頭候船室、北角官立小學、伊利沙伯中學、巴富街官立小學、英皇書院、觀塘官立小學、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九龍工業學校及新蒲崗官立小學,本屆投票人數為10,047人。本屆選舉有十名候選人,其中香港革新會提名黃博度及九龍樂善堂常務總理楊勵賢參選,而香港公民協會則提名連任兩屆的張有興及冼祖昭、鄒偉雄、李啟勳參選,另外獨立參選的包括爭取連任的葉錫恩、馬超常、黃夢花醫生,另外後來在1986年出任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首任主席的馬來西亞華僑陳立僑醫生,也獨立參選。值得一提的是,葉錫恩得票超過七千,佔總票數的三分之一,而據當時報載,不少本身不具投票權的市民,均自發為葉錫恩拉票。.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7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73年3月7日舉行,改選12個市政局民選議員中的7席。 今屆比上屆多了兩個民選議席,有8,675個合資格選民投票,投票率為27.64%。政府在香港和九龍兩個地區分別設立四個和六個票站。香港有:香港大會堂、英皇書院、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和北角官立小學。九龍區有:九龍公眾碼頭、伊利沙伯中學、九龍工業學校、巴富街官立小學、新蒲崗官立小學和觀塘官立小學。 革新會在選舉中贏出4席,公民協會則贏出3席。由於革新會的黃品卓奪得最後一個席位,因此他的任期只有兩年,在1975年時就要跟其餘五個在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勝出的5個民選議員一同改選。1974年,黃品卓和錢世年均退出革新會。.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75年3月5日舉行,由選民投票選出6位民選議員,任期至1979年3月31日,共有十三人參選。.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7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7年市政局选举於1977年3月3日举行,為香港市政局选出12个議席中的六個議席。有7,308名選民投票,佔37,174名登記選民的19.7%。 本次市政局選舉有五名香港革新會和四名香港公民協會候选人及一名独立候选人参选。.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7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8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81年3月5日舉行。.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2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1982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次區議會選舉。選舉分別於1982年3月4日(新界市鎮及郊區)及9月23日(港九市區)舉行,故此當時有分別將三月的選舉稱為「新界區議會選舉」,而九月的選舉則稱為「港九區議會選舉」。.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2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83年3月8日舉行,是香港市政局改革選舉制度新安排之下的第一次選舉。.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198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985年3月7日舉行,本屆選舉是香港區議會的第二屆選舉,因為在1982年舉行的選舉是分別在三月及九月在新界區及港九進行,而市政議會選舉亦因為新界地域及港九之不同而非同時進行,故此是次選舉是香港首次不分區域的統一選舉。 區議會的數目由1982年時的18個增至19個,原因是荃灣區議會被劃分為荃灣及葵青兩個區議會。民選區議員的總數也增加至237名,委任議員的數目則維持不變,仍為132名,而政府官員在這次選舉後不再出任區議員。另一項變化是在這次選舉後,各區議會的主席由議員自行推選產生,不像過往般由政務專員擔任。此外,隨著政府發展代議政制的安排,19個區議會的議員分別組成10個選舉團,每個選舉團推選出1名代表進入立法局。.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86年3月6日舉行。 為發展由三級議會組成的完整代議政制架構,香港政府在1985年4月在新界地區成立臨時區域議局,其職權和市政局相等;並在1986年4月1日成立正式區域市政局,而有關的選舉則在3月6日舉行。市政局的組成與上屆不變,區域市政局則由36名議員組成,包括12位由分區直接選舉產生的民選議員,12位由政府委任的非官守議員,9位由區域市政局轄內的9個區議會分別推選的議員,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及兩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988年3月10日舉行。 本屆選舉是區議會的第三屆選舉,情況和第二屆選舉大致相同。民選議席的總數略增,共264席,委任議席亦稍增至141席,即兩者仍保持在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大致比例。此外,新界的9個區議會還包括共27名由各鄉事委員會主席出任的當然議員。 本屆區議會選舉宣傳歌曲為《這區這裡》,由張學友主唱。.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89年3月9日舉行。 香港在1987/1988年的政制檢討後,市政局的組成有所變化,除原來的15個民選議席和15個委任議席外,新增10個議席,由港九市區的10個區議會分別推選1名代表擔任。區域市政局的組成則沒有變化。仍然由12個民選議席、12個委任議席、新界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和兩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組成。.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199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991年3月3日舉行。 本屆選舉是區議會的第四屆選舉,區議會議席共441席,分別包括民選議席274席、委任議席140席及當然議員27席。今屆區議會選舉取消了全部由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議員出任共30個當然議席。民選議席與委任議席比例為6:4。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區議會選舉宣傳歌曲《前途在你手裡》是歌星關正傑引退前的最後一首公開作品。.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9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91年5月5日舉行。 1991年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的安排跟上一屆安排一樣,市政局設有15個民選議席、15個委任議席以及由市區10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擔任。而區域市政局則由12個民選議席、12個委任議席、新界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和兩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組成。.

新!!: 香港革新會和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革新會香港革新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