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77 关系: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書院,博文學校 (上水),南區 (香港),南屯門官立中學,友恭學校,壆圍公立學校,大埔區,大埔官立中學,大嶼山,大圍公立學校,天主教柏德學校,天水圍官立中學,威靈頓英文中學,學校,宣道會台山陳元喜小學,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寶安商會學校,富善邨,將軍澳,將軍澳官立中學,屯門區,崇蘭中學,嶺南同學會小學,嶺南小學,上水,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中西區 (香港),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丹竹坑公立學校,下葵涌官立中學,九龍城區,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小學,九龍工業學校,九龍三育中學,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九龍船塢紀念學校,五邑甄球學校,庇護十二學校,廣大中學,廣悅堂基悅小學,伯裘書院,何東中學,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佛教明珠學校,德瑞國際學校,... 扩展索引 (127 更多)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書院
#重定向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啟信學校.
博文學校 (上水)
博文學校(Bok Man School 或 Pok Man School)創辦於1919年,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松柏塱村,由鄉村私塾改建成一所中文教學全日制政府資助男女鄉村小學,現已停辦。 學校校舍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南屯門官立中學
南屯門官立中學(South Tuen Mun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簡稱南屯官、南官或STMGSS)位處香港新界屯門區南部,是一所男女合校文法英文中學,校訓為「勤懇謙讓」。 該校成立於1988年,創校初年,學校教職員多原於港島區余道生紀念中學任職,後因縮班問題,連同校舍獲配搬遷至屯門碼頭。起初因校舍工程延誤,暫借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上課,當時只有八班學生。次年,湖山路218號校舍完工,全校師生即獲安排遷入。回歸後香港政府推行母語教學,但維持部份學校繼續以英語授課,南屯門官立中學乃通過審核,獲評定為全港114間英文中學之一。.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壆圍公立學校
壆圍公立學校位於新界元朗新田壆圍村,為一所已經停止運作並完全荒廢的鄉村式學校,在回歸前已停辦。 這地方由於荒廢程度吸引很多人觀光拍攝,也是香港較著名的廢墟,當中在音樂室內的一部鋼琴更是該地方的特色之一。可乘坐76K前往。.
大埔區
大埔區(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它的總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區域。根據2016年中統計,大埔區人口為303,926人。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大埔官立中學
大埔官立中學(Tai Po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創立於1984年9月,是一所政府開辦的全日制男女文法官立中學。該校一直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到1996/97學年為響應母語教學,當時五班中一中只開了一班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中一班。到1997/98學年起,所有中一新生均以中文作教學語言。 該校已於2013/14年度學年完結後結束。.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大圍公立學校
大圍公立學校,位處於香港新界沙田大圍積富街,佔地,由三幢平房和一幢兩層建築物組成,自1990年代起已經荒廢,曾經是服務大圍村及附近一帶村落的鄉村學校。有立法會議員於2014年曾經提議將空置校舍改建為臨時圖書館,建議被民政事務局局長否決,現址將全面清拆,並且興建三排十幢俗稱丁屋的小型屋宇。.
天主教柏德學校
天主教柏德學校(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於1969年創校,是一所位於香港的男女子天主教小學,由瑪利諾會於牛頭角下邨創立,原名柏德學校 (英文 Bishop Paschang Memorial School)。該校校訓為「仁義勤儉」。 創校時分為上、下午校,2002年上午校遷往九龍灣學校村,實施全日制,改名為「天主教柏德學校」(英文"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下午校則留於原址,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校舍現已清拆,現今的柏德學校校舍位於九龍灣,屬觀塘區第46校網。 天主教柏德學校是一所香港政府津貼小學,辦學團體乃俗稱瑪利諾神父會(Maryknoll Fathers)的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
天水圍官立中學
天水圍官立中學(Tin Shui Wai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簡稱天中、天官中、天官、天水圍官中及TSWGSS),是香港新界元朗區一所全日制官立男女文法中學,位於天水圍天耀邨第二期,於1990年創立,1992年遷至現址。校訓為「好學力行」。.
威靈頓英文中學
威靈頓英文中學(Wellington College),1970年代前稱威靈頓書院(坊間名稱:威記),為一所私立中學,由前任校長兼校監張沛松於1947年在香港創立。全盛時期分校多達6間(70年代最高峰期,每年學生人數超過10,000人,每所校社有不同顏色運動服作識別),校長為楊棣偉,後改任校監,校長一職(亦是最後一任校長)改由張達全(張沛松之子)擔任。.
學校
#重定向 学校.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學校
宣道會台山陳元喜小學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宣道會台山陳元喜小學(英文:Christian Alliance Toi Shan H C Chan Primary School )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馬鞍山的基督教小學,2007年開辦,辦學團體是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現任校長為岑韻蘭女士。有分為四社:紅(摩西),黃(所羅門),藍(亞伯拉罕),綠(約瑟),各社代表了不同的聖經人物 。.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Sir Ellis Kadoorie Secondary School (West Kowloon),簡稱SEKSS(WK))是一所以收錄非華語學生為主的男女英文中學,也是教育局特許的114間英文中學之一。校舍位於九龍大角咀西九龍填海區海帆道22號,佔地7741平方米,毗鄰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鄰近凱帆軒、浪澄灣及維港灣。與學校有聯繫及收生背景近似的小學為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
寶安商會學校
寶安商會學校(Po On Commercial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建於一九六三年, 由辦學團體寶安商會創辦,是該團體在港所辦四所學校中的第一所。位於香港九龍大坑東棠蔭街13號。該校至2006年結束,校舍則與毗鄰之大坑東宣道小學合併而繼續使用。.
富善邨
富善邨(英文:Fu Sh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位於新界大埔新市鎮東部的大埔海填海區,約於1985年落成入伙,鄰近新興花園。2005年,富善邨為租者置其屋計劃第六期(乙)中,其中一個出售的屋邨。 明雅苑(英文:Ming Nga Court)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位於新界大埔新市鎮。 怡雅苑(英文:Yee Nga Court)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位於新界大埔新市鎮。.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將軍澳官立中學
將軍澳官立中學(英文:Tseung Kwan O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 TKOGSS)是一間位於將軍澳寶琳北路的一所官立中學,由香港政府於1988年創辦,是該區其中一所歷史悠久的中學,前身為堅尼地城官立中學。將軍澳更改英文名字前,該校的英文校名是Junk Bay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後來才將Junk Bay 改成Tseung Kwan O。 辦學宗旨以作育英才為本,實行兩文三語;著重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啟發其潛能;加強教師間的聯繫,使教學更臻完善。 全校共有31班,學生人數約800 人,前任校長是林家耀,2014年由殷見歡接替校長職位。現任校監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吳加聲,現任家長教師會主席為黃偉麟。.
屯門區
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的西部,面積約8445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普查,屯門區的人口約為489,299人。而屯門區的屯門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
崇蘭中學
崇蘭中學為香港一間的政府津貼中學,創校人為曾璧山女士。曾璧山校長為紀念老師陳子褒先生而於1923年在黃泥涌道165號2樓創建該校。而陳子褒先生為清末民初教育家,別號崇蘭。 學校最初是男女同校的小學,後來校務擴展至幼稚園(男女同校)及初中(女子中學)。 因收生不足,該校於2012年暑假後結束營辦。 由2014學年起,崇蘭中學校舍由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借用作臨時校址,爲期5年。.
嶺南同學會小學
#重定向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
嶺南小學
嶺南小學是香港一間小學,由嶺南教育機構開辦,1922年成立。位於灣仔司徒拔道,是一所非营利的基督教私立小學。共有12班,現任校長陳美顏。.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上水
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位於荃灣梨木樹邨,辦學團體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校於1975年創辦,後於1990年代結束營辦,舊校址現在已經成為香港聖公會開辦的聖公會主愛小學 (梨木樹).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CCC Nim Tsi School)是香港首間專為「學習遲緩兒童」提供初中學位的技能訓練中學。念慈中學的創立緣於1977年為國際兒童年,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響應而特別設立「國際兒童年事工小組」推展各項事工。其中一項為照顧弱能兒童而計劃開辦特殊學校。適蒙梁知行先生、梁知用先生、梁慧殊女士、梁藹生女士捐款支持區會此項計劃,遂將學校命名為「念慈中學」以紀念慈母撫養之恩。 學校創立於1977年,但已於2005年結束。學校原址位於九龍土瓜灣 靠背壟道170號。校舍現已改為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原來的中學亦遷往天水圍,成為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CCC Kung Lee College)是一間位於香港銅鑼灣的直資高中書院,前身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是港島區第一所高中學校。該校舍於1967年正式啟用,2003年正式轉為高中學校。現任校長為阮愛馨女士。公理高中書院是屬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校舍位於香港銅鑼灣大坑徑17號。 公理高中書院是一所直資高中,只招收中四或以上學生。全香港共四所高中書院,分別為明愛華德中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CCC Kung Lee College,英文簡稱KLC,中文簡稱公理),又稱公理書院(Kung Lee College,1967年 - 2003年),前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公理書院(Kung Lee College,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ng Kong Council),是昔日香港男女津貼中學,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於1967年創立及管理,校舍位於香港銅鑼灣大坑徑17號。學校在創校初期以私立實驗中學模式辦學,在1972年轉為按額資助學校。隨著政府於1978年實施普及教育,學校遂接受政府之邀請由1979年起分期轉為津貼中學,直至1982年正式成為政府全津貼中學。學校在1999年9月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學校因在2003年搬遷到紅磡土瓜灣新校舍並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而結束,學校辦學36年,原有校舍則成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於2003年9月1日起開課。最後一任校長為周耀堅牧師,校監為余英嶽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為一所位於土瓜灣靠背壟道170號的學校,該校佔地面積約 4400 平方米,是一所由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所開辦的基督教學校。.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CCC Fong Yun Wah Secondary School),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方潤華博士贊助。為政府津貼的男女合校中學,校舍位於香港元朗區天水圍天業路6號,於2002年創校,佔地約13,000平方米,校園面積寬敞。.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英文: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 Saint Anthony's School)於1963年創立,隸屬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為一所男女全日制小學。.
丹竹坑公立學校
丹竹坑公立學校是香港一所已結束的鄉村式學校,位於新界上水東北部丹竹坑村,以平房式設計,創立於1960年,學生約有100多人。由於學生人數不斷下降,該校已於2006年8月31日結束。 Category:香港已關閉小學 Category:粉嶺.
下葵涌官立中學
下葵涌官立中學(Ha Kwai Chung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屬下的一所官立中學,男女生俱收。該校創於1977年,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興盛路85號。在1997年由原名下葵涌官立工業中學易名為下葵涌官立中學。校訓為「躬行實踐」。 該校由於收生不足,決定在2007年停止招收中一新生,並於2009年7月3日起正式停辦,校方在2009年7月4日舉行結校典禮。而校舍現已改建成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葵芳)。.
九龍城區
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分區其中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九龍城區北望獅-子山-,南向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為界。面積1000公頃,2016年中人口有418,732人。位於香港市區內的前啟德機場是區內一個最顯著的地標,隨著香港的發展,這個地標可算是香港演變的指標。本區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分數段時期併入香港土地的轄區(不計算填海,分別為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九龍寨城清拆,其歷史詳見下述)。.
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小學
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小學(Kowloon City District Kai-Fong Welfare Association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英才徑4號,1958年創校,於2006年結束辦學,昔日是一所政府資助,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管理之全日制小學。.
九龍工業學校
九龍工業學校(Kowloon Technical School,簡稱九工和KTS)是一所位於香港深水埗區的官立中學,2009/10年度中一開始招收女生。校訓為「貫徹始終」(Thorough)。.
九龍三育中學
九龍三育中學(Kowloon Sam Yuk Secondary School),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所中學,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主辦。該校有兩個校區,校本部(初中部)位於九龍旺角界限街52號;周氏分校(高中部)位於九龍大角咀詩歌舞街14號。.
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
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St.,縮寫:STS),是香港一間由美國歸僑鮑鍾慧蒔(Maria Lourdes Bau)於1952年創立的羅馬天主教男女小學,本為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幼稚園)的直屬小學。學校鄰近九龍聖德肋撒堂以及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九龍社區中心,分為幼稚園以及小學兩部分。另外,向來亦對學生成績和品行都有較高要求。但因為校舍設施不足,不符合教育局要求而於2008年6月28日結束營辦。.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Kowloon Docks Memorial School / KDMS)曾是位於香港九龍紅磡青州街2號的官立小學。學校由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 Ltd)順應員工及街坊的訴求於1948-1949年間與教育司署斥資50萬港元興建。學校之命名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空襲中不幸罹難的九龍黃埔船塢員工。.
五邑甄球學校
五邑甄球學校(F.D.B.W.A. Yan Kow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牛池灣,是坪石邨第二座校舍,是香港一所小學。創校於1969年,在2007年7月14日結束。原址於2009年9月至2011年,曾暫借聖羅撒學校作為該校校舍重建時的臨時校址之用。而2012年至2013年期間,則借予香港日本人學校香港校重建時的暫時校舍,現時校舍開辦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 (坪石),以營辦有時限性的資助小學。 Category:香港已關閉小學 Category:觀塘區小學 Category:牛池灣 Category:清水灣道 Category:1969年創建的教育機構.
庇護十二學校
庇護十二學校(Pope Pius XII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但已關閉的男女子天主教小學,由瑪利諾會神父於1953年創立,從前校舍位於牛頭角龍山復華村(又稱“福華村”),1979年香港政府清拆復華村時被一併清拆,庇護十二學校原址現已變成樂華天主教小學。荃灣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和新界深井天主教小學前身都可追溯為庇護十二學校。.
廣大中學
廣大中學可以指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下列中學:.
廣悅堂基悅小學
廣悅堂基悅小學(Kwong Yuet Tong Excel Foundation Primary School)前身為廣悅堂魯班學校(Kwong Yuet Tong Lo Pan Primary School),位於香港南區薄扶林華富邨華林徑3號,是一所由廣悅堂營辦的政府津貼小學,Y28 Kids,於1968年至2008年期間提供小學教育服務,為一所全日制男女校。該小學停辦後,其建築物被香港政府收回。現校舍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機構附屬明德學院。.
伯裘書院
伯裘書院(Pak Kau College),原名「伯裘英文書院」,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天水圍的一間男女子直資中學,佔地約7000平方米。學校於1954年創辦,初為一所私立英文學校,後逐步轉型為直資中文中學。其原址位於元朗屏山南北路20號。現時伯裘書院與匯知中學和賽馬會毅智書院為聯繫學校。而已結束營辦的伯裘女子中學(舊址為九龍美孚百老匯街23A-L美孚新村)亦與該校屬於同一間辦學機構「萬鈞教育機構」。.
何東中學
何東中學(Hotung Secondary School),原名何東女子職業學校(Ho Tung Technical School For Girls),1970年改稱何東官立工業女中學;正校位於香港銅鑼灣嘉寧徑,分校位於東院道,由何啟東爵士捐建下於1953年創校,是一所全日制女子官立中學。學校佔地約12,300平方米,是香港唯一擁有分校的女子官立中學。.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Buddhist Tai Kwong Chi Hong College)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大埔的一所中學,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及大光園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校址位於太和翠怡街。.
佛教明珠學校
佛教明珠學校(Buddhist Bright Pearl Primary School)是一所己停辦的學校。原校舍位于香港沙田秦石邨豐石街3號。.
德瑞國際學校
德瑞國際學校(英語: German Swiss International School; 德語: Deutsch-Schweizerische Internationale Schule)是香港一所國際學校,位於太平山歌賦山僑福道及薄扶林道。學校於1969年成立,供說德語或英語的學生就讀。在營辦首年只有73名學生,現在則有1,100多人,分別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直至2010年,德瑞共出產8名香港傑出學生,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9。.
德萃小學
德萃小學(St.)是香港一所位於新界大埔運頭街的全日制私立小學。.
德貞小學
德貞小學( Tack Ching Primary School)是一所已停辦的,位於香港深水埗區的非牟利私立小學。1923年,耶穌寶血女修會的黃巴爾拔納修女在深水埗南昌街租屋開辦了一所小學,定名為「德貞學校」,展開了作育英才的使命。及後,於1947年,由於學校教育有方,深得各界人士信任,求學者眾,因而於現址,興建新型校舍兩座,正式命名為德貞小學。.
德蘭中學
德蘭中學(St.),於1978年創校,屬天主教香港教區,位於香港何文田常盛街19至21號,是一所全日制資助文法中學,亦是何文田區內唯一的女子中學。 《明報》2017年5月25日。 由於與校址同屬九龍城區的聖德肋撒堂之緣故,學校的主保為聖女小德蘭(St.)並以此命名,藉此盼全體員生秉承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芳表,校訓是「慎思明辨」。德蘭中學40周年校慶 《明報》A7版 2017年9月1日。 德蘭中學實踐天主教全人教育的辦學理想,課程編排以德、智、體、群、美和靈育為本,維護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五個核心價值。現任校長為譚潤明女士,校監為劉富根神父。.
德明中學
德明中學是一家位於香港旺角洗衣街之較為親國民政府學校,創立於1934年,現已結業。這家學校的營運資金有著陳濟棠及胡漢民的支持,所以在當年很有名氣。 據台灣企業家林百里憶述:「這個學校只有一幢大樓,而且從樓下走到樓頂,可以從幼稚園唸到大學。」在當年,有不少學生在高中畢業後以具高中學歷之香港僑生身份進入台灣之公私立大學繼續升學,而沒有能力負擔前往台灣旅費的學生,就只能夠在香港而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授與學位的珠海書院繼續升學。由於香港當時的特殊政治環境,有不少有志投身教育事業的人都是這家學校的畢業生,例如香港培正中學的前任校長陳燿煜先生。他在德明中學完成學業後,前往台南的國立成功大學繼續升學。 另外,由於學校特殊的政治背景,在陳濟棠逝世當年,學校曾為陳濟棠在香港舉行極為盛大的悼念活動,並出版成書,紀念陳濟棠的生平,以及紀錄追悼會的種種。 1980年代,由於當時香港政府大量投放資源於教育,使當時的香港私立學校辦理困難。有不少私立學校轉型,接受政府的監管與資助。由於學校不希望改變辦學理念,所以在1986年決定把所有學校全部停辦。.
保良局
保良局(Po Leung Kuk)是香港慈善團體,歷來以「保赤安良」為宗旨,初期主要是遏止誘拐婦孺,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及教養。隨著香港社會的轉變,現已成為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優質多元服務。.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Po Leung Kuk Committee Fellowship Association No.)又稱保良局第一小學、保良第一小學、保良局一小或保聯第一小學(1965年 - 2004年8月31日),是昔日柴灣區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香港保良局於1965年創立,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及後轉辦全日制,但在1999年,前香港教育署以收生不足為理由對學校下了殺校令,使學校逐漸縮班,最終學校於2004年停辦,學校辦學39年。.
信修中學
信修中學創校于1922年。早期為女子私校。創立人為潘靜修女仕/ 女史。楊鐵夫之弟子。1938年仍健在。後因為日本侵華,三年零八個月走散,遍尋不獲,始由親妹(適當時剛畢業於師範大學)潘影鴻女仕接任直至搬到荃灣時代。 1972年全校搬到荃灣街市街。當時學校規模不小,有完整的中學級別,也有天台作為“運動場”上體育課,比當時同處荃灣的另一所左派學校(只開設至中三課程,要行路到沙嘴道運動場上體育課)更優勝。1979年中完成1978-1979學年後便結業。學生被安排轉到香島中學繼續學業。部份老師轉職中資銀行。 Category:香港已關閉中學.
匯縱專業發展中心
匯縱專業發展中心(Integrate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Centre,簡稱IVDC)為香港職業訓練局機構成員之一,配合特區政府的人力培訓政策,為15歲或以上,具副學位或以下教育程度人士開辦一系列「人才發展計劃」課程。課程包括為待業人士而設的「就業掛鈎課程」、協助學生提升技能的「新技能提升計劃課程」,以及「通用技能培訓課程」。亦為有志進修人士提供全面及有系統的專業培訓課程及增值課程,鼓勵學生學習新知識及技能,與時並進。.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可以指:.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國際明愛
國際明愛(英文:Caritas Internationalis),是一個由165個天主教公益團體組成的國際性慈善、發展和社會服務組織,第一個成員團體在1897年11月9日於德國弗萊堡成立,隨後開始在各國獲得響應,最後終於在1950年由十三個國家的明愛團體組成了國際明愛會。 2011年時獲教廷認證為教會法人團體。現任國際明愛主席為菲律賓籍的類思·安多尼·塔格萊樞機。.
僱員再培訓局
僱員再培訓局(英文:Employees Retraining Board,縮寫:ERB),是香港的法定機構,根據香港法例《僱員再培訓條例》於1992年成立,專門負責為香港的合資格僱員提供技術訓練,以協助他們應付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並協助他們重新投入就業市場。現任主席是梁永祥先生。辦公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九時至晚上七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利瑪竇書院
#重定向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利瑪竇).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St.,簡稱SFCC)是一所天主教英文女子資助中學,創校於1869年,亦是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香港開設的第二所學校。校舍自建校以來位於灣仔半山堅尼地道9至13號,刻畫在外牆的四個守護天使是學校的標誌,象徵忠、信、仁、愛。小學部名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建於堅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聖佛蘭士街,是少數附設直屬中學並經統一派位收生的資助小學之一。學校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現為一所著名女校。 聖方濟各的學生統稱為「Franciscan」,同時因為「St.
啟思小學
啟思小學(Creative Primary School)成立於1985年,是香港一家私立全日制男女小學,由啟思教育團體主辦,校舍位於九龍仔牛津道。其直屬中學是啟思中學。.
元岡公立學校
元岡公立學校(Yuen Kong Public School),英文簡寫為 YKPS,是一所由香港政府教育局津貼的全日制小學,於1958年創校,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八鄉錦上路,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該校最初由元崗村村民,以私塾形式舉辦學校,校舍則於1963年正式啟用。由政府撥款進行多次改善校舍工程,該校校舍設備完善,設有六間課室及一間特別室(電腦室),而各室均設有分體冷氣設備,進一步改進學校設施。由於學生人數太少,此校已經停辦。.
元朗區
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市」(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相連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元朗市中心
元朗市中心簡稱元朗市(Yuen Long Town),又稱元朗墟(Yuen Long San Hui,即元朗新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中心,建於花崗岩之上。山貝河將其分為東西兩邊,青山公路元朗段(一般慣稱「元朗大馬路」)又將其分成南北兩半,是元朗新市鎮的心臟地帶。.
元朗信義書院
#重定向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啟信學校.
元朗商會第二學校
元朗商會第二學校(Yuen Long Chamber of Commerce Primary School No.2)(另有元朗商會小學,位於元朗大馬路)(英文舊稱:Yuen Long Merchants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的一所小學,位於新界元朗元朗邨第五座。該學校由元朗商會集資籌辦成立。元朗邨因發展而拆卸,故在2000年7月學期完結後停辦,現址為私人住宅世宙。.
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
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The Endeavourers Fung Sui Cheung Memorial Primary School, EFSCMPS,1971年 - 2000年),是昔日柴灣區的一所著名政府資助小學,由香港勵志會於1971年創立,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但因興華一期重建,所以學校於2000年停辦,學校辦學僅28年。.
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
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英文:Royal Hong Kong Police Cadet School,縮寫为:RHKPCS)成立於1973年9月15日,隸屬於皇家香港警察隊,至1989年1月21日結束。成立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是為到給予中三學歷或以上的畢業生,年齡介乎15至17歲間的學生升讀傳統中學以外的一個專業訓練課程的前途,於學生年齡尚幼時,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品格培養、體能及職前的訓練。創立至關閉時,由 Course No.SP1, Course No.1, Course No.SP2, Course No.2,至 Course No.12, Course No.12A, Course No.14,至 Course No.30,總共舉辦了33期的訓練班,訓練了4,302名學員。.
皇仁舊生會中學
皇仁舊生會中學(Queen's College Old Boys' Association Secondary School,簡稱QCOBASS),位於香港青衣,是一所政府津貼的男女子中學,於1987年開校。.
灣仔區
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均收入最高,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2%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同時亦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區,2016年中的人口為180,123人。.
灣仔學校
灣仔學校,是香港一所已結束的學校,由灣仔區街坊福利會創辦,成立於1992年,位於香港摩理臣山愛羣道30號,是一間津貼小學。由於學生人數不斷下降,該校已於2006年結束。其部分校舍於2004年曾被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借用開辦小學,於2005年9月增辦中學課程,直到2007年搬遷到深灣道新校舍。 今日上述校扯為一所國際學校。.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Fukien Secondary School Affiliated School - FSSAS),位於九龍觀塘區油塘油塘邨第二期,是一所男女直資英文小學。它與福建中學結成一條龍,符合升班資格的學生獲福建中學優先取錄。 辦學團體為旅港福建商會,一向堅持愛國愛港愛鄉立場,興教辦學,造福社群。 1951年創辦福建中學,1991年成為政府直接資助學校。由於辦學成績斐然,1997年7月獲得特區政府編配在香港小西灣創辦一所津貼文法中學,命名為福建中學(小西灣)。 2000年9月更批准北角福建中學搬到九龍觀塘振華道一間21世紀最新設計的校舍辦學,而原有渣華道校舍開辦面向新移民、甚具特色的啟動學校。 在2009年7月11日,福建中學宣佈接辦黃乾亨小學,並改校名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福華街實用中學
福華街實用中學(Fuk Wah Secondary Modern School)於 1960 年創校,初時借用巴富街喇沙書院木屋(La Salle College Wooden Buildings)上課,分上午和下午班,各開設中一8班。校長為譚吉利先生(Mr.
稔樹灣
樹灣(Nim Shue Wan),是香港新界大嶼山的一個海灣,位於大嶼山東部愉景灣南面,東面與坪洲大利島毗鄰。湾岸有稔樹灣村,以前是一個潮籍人士聚居的村落,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渔港村落景观。 2016年7月,曾有内地垃圾因暴雨冲刷进入海湾,冲入沙滩,引起环境保护团体呼吁捡垃圾,清理海滩。.
粉嶺官立中學
粉嶺官立中學(Fanling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簡稱粉嶺官中)是位於香港新界粉嶺一鳴路27號的一所官立男女子中文學校,成立於1992年,前身為長沙灣官立中學(已於1996年8月結束),佔地7000平方米。學校於1999–2000年度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以推行校本管理。.
紅磡街坊會小學
紅磡街坊會小學(Hung Hom Kaifong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九龍紅磡的一所已停辦男女小學。創辦於1904年,為紅磡三約公所(三約街坊會前身)當屆總理籌建之政府津貼小學,最初取名紅磡街坊公立義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4年10月16日,正在上課的小學校舍被美軍誤炸,幾乎全體教師及學生死亡,連同附近民居共300死300傷。其後街坊會主席、各委員及熱心人士集腋成裘,於1946年重辦學校,並於1949年易名為紅磡街坊公立學校,借用青州街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校舍在下午上課,至1964年9月遷回紅磡差館里校址。 2007年,因招生不足被迫停辦。.
羅富國校友會學校
羅富國校友會學校 (NCE Past Students' Association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上鄉道24號,創辦於1961年。2005年因收生不足被教統局勒令殺校,後與保良局合併成為直資學校繼續辦學。2008年新學年易名,正式「名亡實亡」,從此只活於校友及教職員回憶之中。.
當代書院
代書院(Times College)是香港的一間私立教育機構,於1997年創立,多年來致力開辦中學會考、預科及新高中課程。 該校於2001年正式成立大專部,開辦國際文憑及高級文憑課程,令學生能在本港或到海外順利升讀大學。.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乃一所位於香港九龍牛頭角上邨已關閉之天主教男女子小學,由瑪利諾會神父於1968年創立,1982年轉交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前校舍位於牛頭角上邨三座旁,2003年香港政府清拆牛頭角上邨一至五座時被一併清拆。此校被清拆前早已部署搬遷,向政府申請新校舍,並於2000年成功遷往樂華邨繼續辦學並改名樂華天主教小學。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先於2000年遷往樂華天主教小學兼改為全日制,下午校則留於牛頭角續辦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上村一至五座被香港政府於2002年全部收回準備清拆,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亦於2002年正式停辦。由是之故,牛頭角天主教小學及樂華天主教小學歷史皆可上溯至瑪利諾會也。.
白沙澳青年旅舍
白沙澳青年旅舍是香港一所青年旅舍,位於新界大埔區西貢北海下路的白沙澳,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管理。旅舍設有112個大房床位及40個露營位。 白沙澳青年旅舍原址為白沙澳村的鄉村學校白沙澳公立學校,其後增建兩座營舍及配套設施,營舍建築曾獲1986年香港建築學會優異設計獎。 由旅舍沿海下路漫步約20分鐘,便是海下灣海岸公園,可浮潛觀賞色彩班爛的珊瑚群,亦可在附近的大灘郊遊徑欣賞紅樹林,或遠足至荔枝莊海邊欣賞沉積岩地貌。旅舍也是夜觀天象繁星的好地方。 File:PSO1.JPG|白沙澳青年旅舍 File:Camping(2).JPG|旅舍設有露營位 File:Psobbq.jpg|旅舍設有燒烤場.
職業訓練局 (香港)
職業訓練局(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簡稱VTC)是香港一個提供專業教育及技能培訓與發展的法定機構,於1982年由香港政府成立,目的是接管以往由教育署管理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教育工作。.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St.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SKH St.)是香港一間中文中學,原本是港島區一間津貼英文中學,最後學校改以母語授課。現時校舍位於荔枝角海麗街一號,鄰近海麗邨。.
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
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簡稱銀禧(S.K.H. Yuen Chen Maun Chen Jubilee Primary School,簡稱YCMCJ),該校前身為聖公會阮鄭夢芹小學。該校現任校長為朱偉基先生。.
聖猶達小學
聖猶達小學(St.
聖馬可小學
聖馬可小學(St.
達德學校
達德學校為香港新界一所已經停辦的小學,由屏山鄧族出資興建,於1931年創立,直至1961年,達德學校早期一直以元朗屏山的愈喬二公祠作為辦學場所,供予屏山各村子弟修讀,而愈喬二公祠正門的對聯「達期兼善,德修於身」,就是為紀念達德學校而立。1964年,達德學校搬遷到在屏山南北路新落成的校舍,該校舍呈「U」字形,樓高兩層,禮堂設於中央,兩翼是課室,中間空地為籃球場,周邊長滿樹木。學校於1998年停辦,校舍存留至今,後來地政總署將達德學校的大閘鎖上,並且聘請保安員看守。.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華山公立學校
華山公立學校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華山村近梧桐河,一所已經停止運作的鄉村式學校,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創立,於1967年的聖誕節有駐港英軍動用直升機空降聖誕禮物予學生的珍貴情景,於2006年停止辦學。.
落馬洲
落馬洲(Lok Ma Chau,舊稱勒馬洲)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北面,鄰近深圳河,爲香港一個設有出入境口岸的邊境地區,而該處的深圳河河段以北之土地為深圳市福田區,而落馬洲的南面則為佔地約1,500公頃的米埔濕地。 由於落馬洲貼近香港邊境禁區,因此香港政府在該處提供一處緩衝地帶,藉此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案。另一方面,受到邊境禁區條例管制下,前往該處邊境的人士來自或來往中國大陸及香港之間毋須得到許可,惟完成過關手續後並不准在該處停留。因此,落馬洲地區每天人口流動量極大,常住人口卻非常少,僅有落馬洲村、下灣村和潘屋村的原居民,而當地普遍的魚塘濕地環境至今未有大改變,但不少魚塘已經荒廢。.
青年學院
青年學院(英語:Youth College,簡稱YC),由香港職業訓練局於2004年成立的教育機構,為中三以上程度的青少年提供互動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為將來升學及就業作好準備。.
青俊苑
青俊苑(Ching Chun Court)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居屋屋苑,位於新界葵青區青康路2B號,坐落半山,因此部份單位景觀甚為開揚,更是同期居屋中唯一可享有海景的屋苑。屋苑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設計,外型以水泉澳邨映泉樓的X字型樓宇為藍本,但在中間分開拆成兩座Y字型設計。屋苑位置前身為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黎繡珍紀念學校校舍,該校於2006年因收生不足停辦;政府於2014年宣布拆卸校舍用作重建居屋。現時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物業管理。.
衛理信小學
張熾昌紀念小學(Cheung Chi Cheong Memorial Primary School)(1978年-2006年),前稱衛理信小學,是昔日葵青區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Wellwisher Foundation於1978年創立,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及後轉辦全日制。在1997年易名為「香港張氏宗親總會張熾昌紀念小學」。該校於2006年 停辦,學校辦學28年。.
西貢區
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面積12,680公頃,當中包括東面水域內的70多個島嶼,傳統的市鎮中心爲西貢市,不過自198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於西貢區南部的將軍澳開發新市鎮後,西貢區的城市化和商業活動都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而西貢市維持較低程度的開發狀態。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西貢區人口有461,864人,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面的將軍澳新市鎮。自西貢區西南部大上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底停止營運後,政府啟動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在石礦場原址進行城市發展。 由於西貢區大部份地方都未開發,維持原來的自然郊野狀態,多年前開始已被譽爲「香港後花園」,成為市民日常郊遊的好去處;而除了西貢市、將軍澳和即將開發的安達臣道石礦場以外,西貢區較爲集中的居住區還包括蠔涌和清水灣半島東岸。.
香島中學
香島中學(Heung To Middle School)是一所香港中學,於1946年創立,採用中文教學,兼兩文三語,於1991年轉為直接資助學校。由傳統中文中學轉變作包含中、英文班的中學。 香島中學早於1958年成立家長教師聯誼會,是家長和學校合作的先導者。香島中學現有正校和分校總共3間,分別為九龍塘又一村桃源街33號的正校、天水圍天暉路8號及將軍澳調景嶺勤學里4號的分校。現任正校校長為深水埗區議會委任議員黃頌良。.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重定向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 香港澳大利亞伍倫貢書院.
香港培英中學
培英中學(Pui Ying Secondary School,中文簡稱培英或港培,英文簡稱PYSS或PY)位於香港南區薄扶林華富道55號。擁有80年歷史,前身為廣州培英中學香港分校。.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是香港大學之外展課程教學部門。.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Hong Kong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簡稱HKCAAVQ;前身為香港學術評審局)是根據《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條例》(第1150章)於2007年10月1日成立的法定機構,主要為香港的教育機構提供學術評審及顧問服務,也為個人學歷提供資格審核,並負責資歷架構的管理。評審局是以自負盈虧運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提供學術或資格評審服務所收取的服務費及顧問費。.
香港學校列表
此香港學校列表按照香港教育制度和級別劃分。.
香港小學列表
本列表列出香港所有辦學中的官立、資助、直接資助計劃和私立小學,以及英基學校協會旗下的小學和其他國際學校,以按照香港行政區劃劃分排列。.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Hong Kong College of Technology),簡稱港專(HKCT),是香港一所民辦專上院校。現時校址包括九龍何文田公主道、新界馬鞍山鞍誠街及耀安邨。.
香港中學列表
本列表列出香港所有辦學中的包括官立、資助、直接資助計劃和私立中學,以及英基學校協會旗下的中學和其他國際學校,以按照香港行政區劃劃分排列。 --限收錄開辦香港中一至中六課程,曾經遷校者按照現時的位置處理,曾經更名者以最近的校名為準。.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簡稱CUSCS,(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原由香港中文大學於1965年成立校外進修部,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並於2006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2010至11年度開設逾1,200項短期課程及近180項學歷課程,學生人次近38,000。.
香港幼稚園列表
香港幼稚園列表按照香港行政區劃劃分,列出所有辦學中的幼稚園。.
香港國際學校列表
以下列表列出在香港的國際學校。 在香港,有相當部份的國際學校為英基學校協會之屬校。另外,香港亦有由其他辦學團體所營運的課程。國際學校主要是為外籍人士子女,或移民外地-回-流學生提供教育,但大部份歡迎本地學生申請。 近年不少望子成龍的香港家長,皆希望把子女送進國際學校就讀,希望子女有更高的英語水平,及避免香港本地學校繁重的功課壓力,對將來前往外國升學亦可較易適應。針對本地學生的英語水平,部分學校會課程以外增設英文授課的適應班。近年香港國際學校出現「本地化」現象,本地生人數由2013/14學年的5650,持續上升至2016/17學年的超過7550,本地生佔國際學校整體學生人數比例,也由當年2013/14學年的15.9%上升至2016/17學年的20%。。 國際學校一般會銜接外國教育制度,因此亦不會保送學生參加香港的公開考試。跟隨英國教育制度的學校,會參加英國GCSE或GCE考試。部分則會提供國際教育課程,讓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升學國家時,有更大的靈活性。參加的考試包括英國的國家普通職業資格證書(GNVQ)、美國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國際中學會考課程(IGCSE)和大學預科國際文憑課程(IB)等。 私立國際學校的學費高昂,由每年2、3萬至10多萬港元不等,但因此私立國際學校亦可提供更多資源及更好的師資,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環境。部分非牟利私立國際學校,例如香港國際學校,或可在批地或經費上獲政府資助;部分則會發行債券,作為學校經費來源。 請注意,私立學校不都是國際學校,開辦IB等課程的學校也不一定是國際學校。.
香港特殊學校列表
本列表列出香港的特殊學校,以按照欄位中的「學校名稱」下方使用漢語拼音開首文字排列。.
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
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St.),位於香港沙田大圍美林邨近美城苑,為香港第一家轉為直資的非牟利天主教女子英文中學,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 ,且每年都收取不同國籍的學生,包括尼泊爾及菲律賓籍之非華語學生。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曾因官立及津貼中學學位出現不足情況,故此成為由香港政府透過「買位制度」資助的私立中學,至2000年方轉為直資辦學,並分拆出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該校則沿用「聖瑪加利教育機構有限公司」名義辦學,而此校則新成立一所公司作辦學機構)。前址為於香港中環堅道97號。 然而,2014年校方表示因校舍租金高昂,業主大幅加租下,2014新學年將停收中一學生及逐步停辦。在2013年,該校獲批暫借沙田大圍崇蘭中學之舊校舍,以讓現時讓約400多名中一至中五級別學生可在新校舍完成課程,直至於2019年8月最後一批中五學生畢業。學生由2014學年起,改到沙田校舍上學。校方在同年10月24日舉行「大圍校舍啟用典禮」;當時,校方亦指會繼續爭取位於觀塘安泰邨的新建中學校舍。而由於該擬建校舍已批予另一所中學,此校預期將會於2019年停辦。 而在遷址以後,原校舍業主張至誠置業有限公司將該物業以3億港元售予一財團,後獲證實為香港浸信會聯會。.
香港調景嶺中學
香港調景嶺中學,簡稱嶺中,又名大坪中學(Hong Kong Rennie's Mill Middle School),為一所已關閉的中學,位於香港新界調景嶺清拆前的大坪,現已拆卸。 嶺中的前身是香港社會局調景嶺營兒童學校,開始時開辦幼稚園和小學,1952年開辦初中。自1953年經台灣救總接管後擴建,1955年名命為調景嶺中學。校名由前中國國民黨元老谷正綱先生題字。該校校徽以紅、白、藍三色和梅花為標誌。紅色代表熱誠、白色代表純樸、藍色代表堅毅,梅花代表堅韌和大無畏精神。校訓是勤、毅、誠、樸。 每逢雙十節,該校會變成中華民國國慶大會所在地,調景嶺所有學校都會派學生參與。.
香港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
香港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英語:Lutheran Tsang Shing Siu Leun School ,LSL),簡稱路德兆霖,位於香港新界屯門蝴蝶邨,是由一所香港路德會主辦的學校。.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英文: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縮寫HKEAA),前稱香港考試局(簡稱考試局;英文:Hong Kong Examinations Authority,縮寫HKEA),是香港專責安排及統籌考試的機構。香港考試局於1977年5月成立,並於同年8月1日開始執行其法定任務。考試局成立初期,財政來源主要來自政府,及至1981年起,考試局才正式成為財政獨立及自負盈虧的獨立法定機構。為更有效反映考試局的角色及工作,考試局於2002年7月正式易名為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以顯示其除了繼續主辦原有的考試外,亦十分重視推行促進學習的評核工作。.
香港樹人學校
香港樹人學校為香港北角一家私校,創立於1960年,原址位於北角清華街8-10號;1969年增設渣華街96-98號幼稚園校舍;1973年搬至英皇道413-421號新光戲院旁;2003年停辦。收費按新移民來講,算是有點高的學費。特點是收了很多暫時無法進入公立小學的新移民學生,也有提供全日制在校用午餐的服務。.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簡稱:教大;,縮寫 EdUHK)是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大學,亦是八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法定公立大學之一。 教大前身香港教育學院為1994年合併五間師訓學院而成,他們分別為:.
觀塘區
觀塘區(Kwun Tong District)是香港九龍東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東面以魔鬼山及安達臣道與西貢區為界,西北以飛鵝山、象山與黃大仙區為界,西面以啟福道與九龍城區為界。面積達1,13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觀塘區的人口為648,541人,為香港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觀塘區亦為九龍半島面積最大之行政區。但與此同時,觀塘的貧窮率及貧窮人口均為全香港最高,共有16.1萬貧窮人口,高達10.4萬人活於貧窮線下。.
調景嶺
調景嶺(Tiu Keng Leng , 又稱:Rennie's Mill)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原是寮屋區域,經1990年代填海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
高主教書院
主教書院(英語:Raimondi College,簡稱「RC」)是香港一所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58年創辦的英中授課傳統名校 。校舍位於中環半山羅便臣道2號,主要由三座大樓組成,主建築樓高165呎,共有14層,為全港最多層數的中學,全校舍佔地10,200平方米,同時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中學。學校同時於灣仔和北角設有小學部及幼稚園部,中小幼全部合共約有2,100名學生就讀。.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英文:Apleichau St.
路德會協同中學
路德會協同中學(Concordia Lutheran School)是一所歷史悠久,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大坑東道12號或香港九龍又一邨海棠路68號(後門)的學校。學校由美國路德會創辦,目前由香港路德會管理。.
路德會聖馬太學校
路德會聖馬太學校(英文: St.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黃竹坑天主教小學
黃竹坑天主教小學(Wong Chuk Hang Catholic Primary School),(1973年 - 2005年),是昔日港島南區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3年創立及管理。學校由創校以來皆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2005年,學校因香港政府宣佈清拆黃竹坑邨而被迫停辦,學校辦學僅32年,最後一任校長為潘蘊德女士,校監為姚崇傑神父。 隨著學校停辦,空置的校舍亦隨著政府的清拆行動而在2009年連同黃竹坑邨一併拆缷。.
黃竹坑邨
黃竹坑邨(英語:Wong Chuk Hang Estate)是香港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港島黃竹坑,於1968年開始入伙。該邨是香港最後一個前政府廉租屋邨,已於2009年完成清拆。.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英文:Hennessy Road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 (Causeway Bay)),前稱軒尼詩道官立下午小學。是香港一家小學,簡稱「軒官」或「軒銅」,舊址有三個出入口,外牆為紅磚,正門及側門位於譚臣道,而後門位於軒尼詩道。軒尼詩道官立下午小學已在2015年9月轉全日制,並遷往銅鑼灣東院道3號,即前聖馬利亞堂中學校舍,並命名為「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5位。.
船街
船街是香港灣仔的一條街道,連接莊士敦道及堅尼地道。其中皇后大道東至堅尼地道一段為樓梯。該街道接近半山區,兩旁的房屋均是舊式設計,而大部份的單位已經空置,因此環境非常幽靜。船街的北段近莊士敦道,是商業化的地方,尤其是嘉薈軒在2008年春季新落成之後。該段船街的建築物樓上是住宅,臨街地鋪多數是食肆,店前是泊車位。.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船街
閩光書院
閩光書院(Amoy College)是一所基督教私立男女中學。校舍位於香港九龍何文田天光道14號,於1957年由九龍閩南中華基督教會創立。政府於2000年起逐步停止向私校買位,該校於2000年後改辦成私立的高中學校。但隨後香港教育制度實施三三四制,該校因無法適應變化,於2014年起暫時停辦中學,而向教育局申辦幼稚園及其他專科課程。該校為教署第三組別Band3中學,最後一任校長為戴漢生先生。.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葵涌公立學校
葵涌公立學校(英文:Kwai Chung Public School),又名荃灣葵涌學校(葵涌公立學校正門上的校名,來由不明),為一所已停辦的小學,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校舍由兩棟單層建築物組成,主樓呈「L」形,中間有兩個籃球場。校舍之正門及後門的鐵閘現以鐵鏈鎖上。.
邱子文高中學校
邱子文高中學校(Yeo Chei Ma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是一間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將軍澳的開辦高中及預科課程的中學,在邱木城先生捐助下,由職業訓練局於2004年創辦,並以邱先生之父親邱子文命名,高中課程於2014年停辦後已改組為青年學院。學校最後一任校監是鍾志平博士,最後一任校長是杜劉仁愛女士。學校獲教育局於2003年分配一所「千禧」校舍,設備完善先進,課程涵蓋四個專業範疇,包括設計、資訊科技、商業和旅遊服務等。學生除必修科目如中、英、數、普通話、生活技能和體育課外,學生可選擇修讀高中科目以參與公開試,並可選擇修讀應用學習 (Applied Learning, ApL)(前稱「職業導向課程」,Career Oriented Curriculum, COC)課程以取代文憑試選修科。 因應新高中學制之實施,中學生可由中一原校升讀至中六及報考中學文憑試,以取錄中四或以上程度學生為主的高中學校都面臨收生困難,也再沒有預科學生,需要轉型。該校已於2014年8月31日結束辦學,由職業訓練局接收校舍,改為青年學院(邱子文),提供中專教育文憑(Diplom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VE)課程,並以取錄非華語學生為主。.
育賢學校
育賢學校位於香港上水石湖墟,由陳友才太平紳士在上水區創立於1939年,是一所政府主辦,由教育統籌局直接管轄的中文小學。 學校設有一個電腦室、57台桌上電腦、19 部手提電腦及18部掌上電腦;每個課室均設有投影機及實物投機。.
育才中學(沙田)
育才中學(沙田)(英文:Sir Ellis Kadoorie Secondary School (Shatin) )為全日制男女文法中學,前身為戰前的「育才書社」,由伊利士‧嘉道理爵士於1900年在廣州創辦。育才書院的校聯即從當時「育參天地,才貫中西」開始使用。 1977年香港政府在港島西區續辦,定名為育才中學。後因市區重建,便遷往沙田區馬鞍山耀安邨。配合教育署學校重建計劃而興建的「育才中學(沙田)」在1989年正式啟用,但由於沙田區的適齡學生數目大幅下降,學校最終在2009年8月學校停止運作。 最後一任校長為江德霞女士。.
至德公立學校
至德公立學校(Chi Tak Public School)建校於1962年,是香港一所政府津貼全日制中文教學男女小學,校舍位於九龍九龍城東隆道9號。由於收生不足,教育局發出停辦通知,學校須於2008年9月停辦。.
金禧事件
金禧事件」是香港於1970年代末發生的一次學生運動,以九龍城天主教德蘭中學前身寶血會金禧中學的財政混亂為導火線,引發教會上層與進步教師衝突而引致轟動全港的學潮。顯示了當時資助學校的行政管理問題。.
釋慧文中學
釋慧文中學,是香港一所已停辦的中學,位於屯門良才里2號,鄰近大興邨,由佛教僧伽聯合會開辦,前身為荃灣佛教中學,創於1973年,原校舍位於弘法精舍;於1989年遷至現址,並以南北朝佛教禪宗釋慧文重新命名為釋慧文中學。此校已於2012/2013學年起不再招生,其後於2017年8月結束辦學。校舍現正改建成保良局莊啟程第二小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羅宗淦紀念小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羅宗淦紀念學校是一間全日制津貼小學,位於香港仔石排灣新區。於一九六七年九月建成。該校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己故的前助理教育司羅宗淦校友。羅宗淦校友在教育署任職時給予同學會小學的建立很大的支持,所以同學會的第二所小學便命名為羅宗淦紀念學校。現時已結束營運。 此小學接受政府津貼,上午班開設二十班,下午班開設十九班,共容纳學生二千人。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二日,行政局議員關祖堯主持該小學正式啓用儀式,並為校門入口處之紀念銅匾揭幕,是項典禮中英皇書院童軍曾予以襄助。.
離島區
離島區(Islands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面積最大的一區,面積佔全香港的16%;主要包括香港南及西南面多個離島,當中包括香港面積最大的島嶼大嶼山的大部分。2016年中人口為156,801人。.
耀中社區書院
耀中社區書院(英文:Yew Chung Community College.;縮寫:YCCC.),簡稱耀中社院,是一所耀中教育機構旗下開辦副學位課程的院校,成立於2008年。該校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該校開辦了高級文憑課程,而這些課程皆獲得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審批及認可。。.
陳樹渠紀念中學
陳樹渠紀念中學,(Chan Shu Kui Memorial School,簡寫CSKMS,簡稱陳樹渠、渠記)始於70年代的「深水埗香江中學」,陳氏教育機構成員。現為一間位於香港九龍塘又一村達之路10號,無宗教背景的親建制政府直接資助學校。校方設有手機應用程式「家校通」,Google商店中的評分為2.4。.
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
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Chai Wan Star of the Sea Catholic Primary School),又稱海星小學(Star of the Sea Primary School,1961年 - 2010年8月31日),簡稱海星,前名為柴灣海星小學(Chai Wan Star of the Sea Primary School),是昔日香港小學,由瑪利諾修會於1961年創立及管理;其後於1973年轉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學校在創校初期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1998年9月1日轉為全日制。學校建校迄今已有50載,在2001年1月31日易名為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最後一任校長為鄭鴻儀女士,校監為蔡念慈先生。 另外,學校於2007年被前香港教育統籌局以收生不足為理由對學校下了殺校令,使學校逐漸縮班。學校在2010年舉行最後一屆畢業典禮後停辦。 學校自從於2010年8月31日結束營辦後,校舍到現今一直空置著,間中有不少舊生回到學校大門前拍照留念。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由於原有校舍擴建,2016年9月1日起,校舍會由該校暫借上課直到2019年為止。.
林村公立學校
林村公立學校,是香港大埔一間結業的小學。 該校於位於大埔林村許願樹旁,在1950年創立,是一所政府津貼全日制小學,以平房式設計。其辦學團體為林村鄉發展教育委員會。 在過去半世紀,林村公立學校培育了不少社會人才。但由於二十一世紀起學生數目大降,該校已於2004年結業。林村公立學校最後一次之畢業典禮,已於2004年7月17日舉行,結束半世紀的教育任務。 該校現已荒廢,有部分團體建議改建為村校博物館。 位於學校操場旁的旱廁建築,已於2008年拆卸。.
恒生商學書院
恒生商學書院(Hang Seng School of Commerce,簡稱--商),曾經是一所提供大學預科課程及專上教育的學校,位於香港沙田區小瀝源。1980年由何善衡基金及多位恒生銀行董事資助注資創立,2012年隨著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書院停止運作,原址轉--成恒生管理學院。過去。其學生在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績優異,故被香港傳媒冠以「A級學府」、「A工廠」等稱號。.
恒生管理學院
恆生管理學院(簡稱恆管;Hang Seng Management College,縮寫:HSMC),為香港一所私立專上學院,由恒生商學書院改組而成。恒管由五個學院組成(包括商學院、傳播學院、決策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翻譯學院),現有約5,000名全日制學生及約200名全職教師。.
東區 (香港)
東區(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區,範圍包括炮台山到小西灣,2016中人口有555,034人,其中七成祖籍閩南,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
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TWGHs Lee Chi Hung Memorial Primary School,1928年 - 2011年8月31日)是昔日香港柴灣小西灣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東華三院於1928年創立及管理。學校前身為東華三院香港第二小學校,1980年蒙李超賢、李仲賢捐助學校教育費用港幣25萬元,以紀念其父親李志雄,故東華三院董事局將學校命名為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由創校以來皆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2005年,上午校因轉辦全日制,下午校校長黃澤生因怠惰無能,管理不善之下未能收生,便遷出跟跟當時在柴灣面臨殺校的世界龍岡學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合併為東華龍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但因收生不足於2009年停辦。而轉辦全日制的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亦因校長收生不足,於2011年停辦。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結束後,校舍於2012年改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及僱員再培訓局的辦公大樓。 學校殺校前為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的一條龍學校。 這是柴灣區繼2000年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2004年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2009年東華龍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和2010年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被殺校後,第五間於柴灣區內被殺校的小學。.
東院道官立小學
東院道官立小學(Eastern Hospital Road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又名東院道官立學校,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一所男女子官立小學,由港英政府興辦。校址為香港銅鑼灣東院道5號。學校於1958年開校,至1977年停辦。而其現址已改建成何東中學分校的校舍。.
松柏塱
松柏塱(Tsung Pak Long),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部泛濫平原的淡水濕地,是一條香港圍頭與客家雜居的圍村,具體位置爲大頭嶺、青山公路、塱原和石上河之間。松柏塱村由黃、劉、陳、李、鄺及簡姓六個宗族約於20世紀初期建立,村前建有五間這五姓族人的祠堂。村內不少古建築仍保留原來風貌,可說是香港現在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著名前練馬師簡炳墀為松柏塱原居民,並獲選為松柏塱村村長。由於松柏塱一開始便是雜姓村落,其內部也分爲不同姓氏的聚居群落,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客家圍。自粉嶺公路建成後,松柏塱被分隔成南北兩部分,由行人天橋連接,松柏塱村主體位於粉嶺公路北面,公路南面亦有少量村屋,高爾夫景園和愛園別墅也屬松柏塱範圍內。.
模範英文中學
模範英文中學(英文:Moral Training English College,縮寫:MTEC),是香港一間由潮州華僑於1959年創立的、已結束營辦的私立男女子中學,最初的校舍位於太子道西233至235號,即現在太子大廈的位置。該校後來因應校舍設施不足與面積細小而搬遷到亞皆老街 108至110號。之後又因為要擴張校舍而於梭椏道(香港培正中學對面)17號設立分校,不久再搬到九龍塘牛津道。其九龍塘舊址校舍現由啟思小學繼續使用。.
樂善堂梁銶琚書院
樂善堂梁銶琚書院(Lok Sin Tong Leung Kau Kui College,簡稱梁書),位於香港西營盤醫院道26-28號,是一間香港津貼中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初中各級按班別以英語教授數學科及科學科。學校由九龍樂善堂營辦,由慈善家梁銶琚贊助。.
樂華天主教小學
樂華天主教小學(英語:Lok Wah Catholic Primary School)位處香港九龍牛頭角樂華邨,天主教男女子小學類,乃香港政府津貼小學,隸屬官塘區小一入學第四十八校網,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2000年成立。前身為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先於2000年遷往樂華天主教小學兼改為全日制,下午校則留於牛頭角續辦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上村一至五座被香港政府於2002年全部收回準備清拆,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亦於2002年正式停辦。牛頭角天主教小學原為瑪利諾神父會於1968年創辦,1982年轉交香港天主教教區管理,故樂華天主教小學歷史可上溯至瑪利諾會。.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油尖旺區的人口有342,970人。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沙田區最北以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大埔區為界;西北以城門峽與荃灣區為界;西面以蝴蝶谷尖山隧道出入口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琵琶山與深水埗區為界;南面以沙田坳道與黃大仙區為界(山上沙田坳道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馬鞍山落禾沙里與西貢北的大埔區為界。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59,794人,為全港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多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法國國際學校
#重定向 香港法國國際學校.
洪水橋
洪水橋(Hung Shui Kiu)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小型鄉鎮,位於屏山西南面與屯門區的鍾屋村之間。洪水橋原名紅水橋,建於紅水河支流之上,該支流傳統上是元朗和屯門的分界線;但現時因為十八區區域劃界原因,大部份地方歸屬於元朗區的廈村鄉。.
洲頭
洲頭(Chau Tau)位於香港新界元朗新田,在元朗東北面、上水與米埔之間、落馬洲的東面,是一個貼近港深邊境的地區,背倚蒼鬱林木的南中國鄉村。 洲頭村是香港新界認可原居民鄉村,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其中一個聚居地。.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洲頭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行政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以尖山隧道九龍出入口)和筆架山與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與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與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的人口有405,869人,面積約948公頃。.
港島中學
港島中學(英文:Island School)是香港英基學校協會旗下的首家學校,為一所提供中學課程的國際學校,校址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波老道20號。 港島中學於1967年創辦,為香港島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提供中學課程,當時的中文名稱為英童中學。該校於1973年遷往現址。現時該校學生總數有1,200多名,來自四十多個國家。 主校舍由於重建關係,暫時搬遷至沙田博康邨基督書院旁(原址為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校舍)及大圍新翠邨(原址為沙田崇真中學)兩校舍。.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位於沙田博康邨,於1989年創立。在2003年沙士效應後,因收生人數不足,於2015年8月正式停辦。.
滙豪山
滙豪山(The Forest Hills)位於香港九龍慈雲山,是一52層高的單幢式住宅,於2008年5月落成,發展商為爪哇控股。滙豪山前身為香島中学慈雲山分校,亦是慈雲山十年來的新屋苑。由於建在山丘上,一些單位可以側面觀賞到港島東之景色。 滙豪山的名字源自美國紐約著名的傳統豪宅區「Forest Hills Gardens」,爪哇集團將這元素注入滙豪山,希望以此製造出高級住宅的形象。.
漁類統營處西流江漁民子弟學校
漁類統營處西流江漁民子弟學校是香港昔日一所學校,位於新界東北部的沙頭角西流江村,已於1988年起停辦。該校由香港魚類統營處設立,目的是要讓居於附近的漁民能有一個學習機會,男女學習機會均等,因此對當地漁民有重要歷史價值。該校以平房式建成,有小量課室,曾有學生70多人。現已荒廢,與沙頭角中心小學合併。 Category:香港已關閉小學 Category:沙頭角.
惠僑英文中學
惠僑英文中學(Wai Kiu College ),是一所位於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的直接資助男女子中學。學校創立於1968年。.
星域軒
星域軒(英文:StarCrest)是香港一個豪華住宅項目,由太古地產於1998至99年發展並以樓花形式發售,座落於灣仔星街與萬茂里交界,鄰近金鐘太古廣場三期,是灣仔區較具名氣及指標性的住宅,亦是地產發展商具代表性的樓盤之一。 項目由兩幢分別30和27層高的住宅大廈組成,附設有戶外泳池、蒸氣浴室、模擬高爾夫球遊戲場、乒乓球房、體操房、健身室及平--花園等設施,總樓面面積約340,000平方呎。樓宇部份共提供329伙,面積由729至1,172平方呎不等;複式單位共有4個,面積約1,902平方呎。座向東北望灣仔,高層單位更坐擁維多利亞港海景;向西南可眺望歌賦山。 發展商於1999年初推出首批單位,平均呎價為5,873港元,至2000年2月再度推售,因已取得滿意紙,可以現樓形式銷售,呎價大幅飊升。樓價於2003年「沙士」和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略為回軟,現時部份單位呎價已突破20,000港元。.
星街
星街(Star Street)是位於香港灣仔的一條街道,與日街和月街平行東西走向,可以行車。星街的東端至聖佛蘭士街,而西端至萬茂里,中段的星街與永豐街成直角交架。 星街是灣仔的一處民居,不過自從太古廣場3期及附近的高層住宅落成後,此處開始SOHO化,開設多間高級食店、酒吧、時尚精品店及型格藝廊。.
查看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和星街
明德學院
明德學院是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核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出資籌建的獨立學院。學院自負盈虧,自我授予學位,2015年設立商業個案研究業務,2016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負責學院的人事管理、招生和財務事宜。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未同意學院在中國內地招生。.
明愛社區書院
明愛社區書院(英文:Caritas Institute of Community Education.;縮寫:CICE),簡稱明愛社院,是一所香港明愛旗下專注社區及高等教育的院校。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963年,該校從2014年1月1日開始,為方便公眾識別,把明愛社區及高等教育服務多個教學中心整合和統一為 「明愛社區書院」,並與主力發展學士學位及副學位的明愛專上學院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分開。該校在港九新界各區都設有院校/教學中心。該校除了開辦了多項資歷架構第四級以下的課程,包括高級文憑、毅進文憑和證書課程,亦有因應僱員再培訓局「人才發展計劃」開辦成人教育課程。.
明愛達言學校
明愛達言學校是一所由香港明愛機構資助的著名聽障學校,位於香港島東區柴灣(前址位於灣仔區)。 因收生不足,於2007年8月停辦。.
海濱學校
海濱學校(英语:Hoi Bun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鯉魚門鯉魚門海傍道中45號。創校於1946年,是鯉魚門三家村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村校,是一直服務鯉魚門區內弱勢階層學童。 海濱學校自1948年由私立學校轉為政府資助小學,由於該區的適齡學童人口不斷增加,校舍不敷應用而需要多次籌款進行擴建。校監葉宋曾捐出農地作為運動場用地,在1954年的新校落成後幾年,再次發動擴建校舍活動,得到胡文虎夫人陳金枝女士等人捐助,課室從由2間增至6間。 學校的全盛時期為1964年至1974年,學生人數超過500人,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1978年轉為全日制。2005年,教育局對該校下殺校令,同年停辦小一,在2008年8月31日停辦,辦學共62年。 海濱學校停辦後,將財政結餘和累積捐款55萬元於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設立獎學金,資助學士和碩士課程的學生。 前海濱學校的原址現為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
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New Territories Heung Yee Kuk Southern District Secondary School,簡稱南約鄉中、NTHYKSDSS)是一所男女官立中文中學,位於香港大嶼山梅窩梅窩碼頭路18號,於1982年創校,校訓為「務本力學」。 該校在營辦的25年間,共換了18位校長。在2000年以前,校長更換頻繁,對學校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雖然學校在2000年起嘗試以改善設施及轉型來救校,最後仍然因收生不足,被逼於2007年結束辦學。此校於停辦時亦是梅窩區內唯一一所中學。 2009年政府建議基督教正生書院遷入該校空置校舍,惟受部分梅窩居民反對。.
新法書院
新法書院(New Method College, Hong Kong,縮寫:NMC)是香港第一間由私立轉為直接資助的中學,第一所新法書院於1949年成立,有過4所分校,分別位於加路連山道、太子道、大坑道及窩打老道山。後期新法書院只剩下於1971年起運作、位於九龍窩打老道山文福道的校舍繼續辦學。至2012年9月停辦,結束長達60多年的教育使命。.
敦梅學校
敦梅學校(英語:Dunmei School)為香港早年著名的中文學校。1919年創辦時以書塾的形式授課,創校校址位於今日的香港島灣仔克街。三年後的1922年,於附近的茂羅街設立分校。1934年始以「敦梅」命名,其創辦人莫敦梅是早年的墊師,對學生管教嚴謹,受到家長推崇。 書院推崇傳統國學,開學拜孔子、買芹蔥(象徵勤力和聰明)、開筆寫字、唸唐詩古文,教師多從中國大陸來港授課,授以古文及儒家思想。莫梅敦曾說:「我從不反對語體文,但如果沒有古文的根基,所寫出來的文字,必定柔根脆骨」。香港日治時期,學校一度停辦,戰後復辦,並開始向清貧學生提供學費減免。不過,在免費教育普及下,書院亦成為歷史陳蹟。香港名人霍英東、利國偉、小思等均曾在敦梅學校學習。.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The Salvation Army Centaline Charity Fund School)的前身是位於杏花邨的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下午校,由於要轉辦全日制,所以從杏花邨搬往柴灣環翠邨,至於其上午校在杏花邨原址則轉辦全日制。 The Salvation Army Centaline Charity Fund School viewed from south.JPG|校舍南面.
曉明小學
天主教曉明小學,是一間六十年代頭至七十年代的天台學校,坐落(已遷拆)九龍油塘邨第1、2及3座的相連天台(八樓),一至六年級則分有上、下午班,每年級均分有A、B及C班(精英制),當年油塘邨共有兩間天台小學,另一間為樂善堂開辦,並坐落第7、8及9座的天台(八樓);在七十年代尾兩校因學生不足,曉明小學於 1982 年,在教育署的協助下相繼停辦。.
景嶺書院
景嶺書院(King Ling College) 位於香港將軍澳林盛路一號,為景嶺教育文化基金會(King Ling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於1994年創辦 之政府津貼中學,屬男女校。創辦人為人人書局創辦人、九龍樂善堂前主席余鑑明先生。目的在於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為社會培育人才。 校訓為「勤、毅、誠、樸」,培養學生「勤懇、堅毅、誠實、純樸」的美德。2017年公布的香港中學排名中,景嶺書院在全港500多間中學的排名為45,西貢區內則排名第1。.
智新書院
智新書院(英語:Discovery College)是英基在香港建立的第二所私人獨立學校。該校於2007年8月開放,取代前紫荊學校(Bauhini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