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嗣子說

指数 嗣子說

嗣子說(Adoptionism),又譯為嗣子論、義子說、義子論、養子說、養子論、養嗣主義、收養主義,基督教術語,早期教會中對於耶穌神性的一種見解。這派認為,耶穌完全是一個人類,並不是神。他們以「收養」來比喻耶穌與上帝耶和華之間的關係。 伊便尼派認為,在耶穌接受施洗者約翰的洗禮時,上帝因耶穌具備公義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才選擇耶穌擔任他的先知與義子。由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發展出的觀點,認為耶穌原本為普通人類,復活之後才擁有神性,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ism)。 這個學說主張上帝獨一無二,而且高於耶穌,否認耶穌的神性。特土良將它歸屬在神格惟一論之下。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後,被正統教會認定為異端。這個神學主張後來影響到伊斯蘭教對耶稣的看法。.

34 关系: 加拉太書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巴特·葉爾曼希伯來福音書希伯來書三位一體人類伊便尼派伊斯兰教復活保罗书信先知神格惟一論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約翰福音義子羅馬書爾撒異端特土良音樂劇馬可福音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詩篇耶和華耶稣耶穌基督超級巨星洗禮施洗者約翰旧约圣经收養教会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新!!: 嗣子說和加拉太書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嗣子說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嗣子說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巴特·葉爾曼

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生於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Lawrence),基督教新約歷史學者,現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比較宗教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新約文獻批評(Textual criticism)、耶穌的歷史與早期基督教會的演進。.

新!!: 嗣子說和巴特·葉爾曼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福音書

《希伯來福音書》(τὸ καθ' Ἑβραίους εὐαγγέλιον,Gospel according to the Hebrews,常被簡化為Gospel of the Hebrew),是一本已經失傳的新約福音書,目前只能從基督教早期教父的著作中了解其片斷,相傳它的作者是使徒馬太。有些教派,將這個版本的福音書,認定是真正的《馬太福音》書。 學者相信它是二世紀時在埃及編輯而成的,最早可能是用希臘文寫作。但也有學者相信此書最早是以希伯來文寫成。.

新!!: 嗣子說和希伯來福音書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書

希伯来书(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約聖經》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約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這卷書中沒有提及作者姓名,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 《希伯来书》主題:基督超越猶太教及其一切,祂所完成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

新!!: 嗣子說和希伯來書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新!!: 嗣子說和三位一體 · 查看更多 »

人類

#重定向 人.

新!!: 嗣子說和人類 · 查看更多 »

伊便尼派

伊便尼派(Ebionism,Ἐβιωναῖοι,Ebionaioi,來自於希伯來文:,Ebyonim,意為貧窮、窮人)是早期的基督教派,被主流基督教會認為是異端。.

新!!: 嗣子說和伊便尼派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嗣子說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復活

復活是指生命在死亡後再復生的意思,也稱作死而復生。復活是很多宗教的中心思想,但其闡釋卻不一定與不死靈魂的宗教信念相關。.

新!!: 嗣子說和復活 · 查看更多 »

保罗书信

保罗书信(Ἐπιστολὲς Παύλου;天主教译稱保祿書信;唐朝景教譯稱寶路法王經)是使徒保羅写给各地教會就各教會內的情況或是對来信询问教义的人的回信,书信中解释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教义的疑难问题及阐明教理原则,是基督教的重要文件,後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中確認為正典而被列入基督教《新约圣经》中。.

新!!: 嗣子說和保罗书信 · 查看更多 »

先知

先知(prophet)是一个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里,对先知的认同并非全然一致。.

新!!: 嗣子說和先知 · 查看更多 »

神格惟一論

格惟一論(Monarchianism),又稱上帝一體論、唯一神論、單一神論,一種早期基督教神學的主張,強調上帝是唯一的。在三位一體神學確立後,這派神學被定位為異端。 在基督教會中,包括從屬論(亞流派)、形態論與嗣子論等,都被歸類為神格惟一論者。.

新!!: 嗣子說和神格惟一論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新!!: 嗣子說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Κατά Ιωάννην;天主教汉譯作《若望福音》),是《新約聖經》正典的第四部福音,共21章,是四福音書中最遲寫成。本書中記載的耶穌言行有許多未記錄在其他三卷福音書,文體淺顯但深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建造。 基督教傳統上,相信它的作者福音書作者約翰,即是使徒約翰。 《約翰福音》主題:生命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神救主,來作生命,使神得擴增。.

新!!: 嗣子說和約翰福音 · 查看更多 »

義子

#重定向 乾親.

新!!: 嗣子說和義子 · 查看更多 »

羅馬書

《羅馬書》(ΠΡΟΣ ΡΩΜΑΙΟΥΣ;,簡稱羅,又譯《羅馬人書》,全稱《保羅達羅馬人書》,意思是《保羅致羅馬城基督徒的書信》),是由使徒保羅寫給當時在羅馬城的基督教會的一卷書信,这本书在基督教传统排序中为《新约圣经》第6本书,但一般認為這並非聖保羅的第一卷書信。內容集合他對基督教信仰,尤其在罪及救恩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及價值觀,對後世的基督教神学研究有一定的影響。 《羅馬書》主題:神的福音─將罪人作成神的兒子,構成基督的身體,顯為在地方上的召會。.

新!!: 嗣子說和羅馬書 · 查看更多 »

爾撒

尔撒(عيسى),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真主的使者,尔撒即是基督宗教中的耶稣。他是真主(上帝)阿拉派遣予猶太人之先知;并且带給凡人一个新的经文——《引支勒》(未被篡改前的《福音书》),穆斯林认为引支勒由於基督徒們人為因素的篡改,已經失真,故真主降下了《可兰经》作為最后启示。 尔撒由处女麦尔彦(基督宗教中的玛利亚)生出,这是真主所行的神蹟。真主帮助尔撒執行使命,故给了他行奇迹的能力,这些都是真主所赐予的。穆斯林认为:尔撒既没有被處死,更没有钉在十字架上,而是直接被升上了天堂。这使得尔撒成为唯一的一个由处女生出的先知,并且是唯有的三个「白日飛昇」(未死亡,以軀殼直接升天)的先知之一,其他兩位是以诺(伊德里斯)和以利亚(易勒雅斯)。 伊斯兰教反对尔撒是神的化身或圣子,也反對基督徒說的三位一體。指出尔撒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因為神的指定而成為使者,以神圣的形式传播天啟。這種說法頗類似於早期學者提倡的《嗣子說》。所有穆斯林都不認為尔撒是神,因為《古兰经》禁止人类为真主“创造同伴”,强调真主的神圣獨一性。 與所有的伊斯兰教先知一样,尔撒被认为是一个有智慧、講正義的穆斯林,他教诲人们通过正道来履行真主所指示的神諭,在《可兰经》中尔撒有很多尊称,如麦西哈(即:弥赛亚、基督),尽管它与基督宗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尔撒在伊斯兰教中作为四大先知之一而倍受尊敬,《圣训》记载:尔撒将于世界末日回到人間,以恢复世間的正義,并打倒偽基督(假弥赛亚)。许多穆斯林也相信尔撒预言了穆罕默德的到来,同時認為穆罕默德是繼尔撒之後把中斷了六百多年的伊斯蘭道統的復興者和最後使者。.

新!!: 嗣子說和爾撒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新!!: 嗣子說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新!!: 嗣子說和特土良 · 查看更多 »

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音樂表演。它以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員的語言、音樂、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真善美、西城故事、悲惨世界、貓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新!!: 嗣子說和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τὸ 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天主教汉譯作《馬爾谷福音》)是《新约圣经》中记录耶稣传道活动的四福音书之一。是一本面向的福音书。在新约全书中它是第2本书,為對觀福音書之一。 《馬可福音》主題:神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奴僕救主。它記錄了從受施洗者約翰的洗以來,耶穌的傳道故事,一直到耶穌被處死以及耶穌空墓被人發現為結尾。馬可福音中,並沒有耶穌的族譜紀載,也沒有耶穌出生的場景紀載。此外,在馬可福音原始的斷結尾中,也沒有復活後耶穌顯像的紀載。馬可福音將耶穌描繪成一個行動派的英雄人物,一個驅魔者,醫治者,以及一個神蹟實行者。根據馬可福音,耶穌是神之子,但是他對這身分一直保密,這是學者對馬可福音所謂的"",將神國訊息隱藏在寓言故事的教導內,故事中的門徒們不斷的無法理解。他也符合先知預言中彌賽亞是一個受磨難的僕人。在原始馬可福音結尾,耶穌的墳墓被人發現是空的,耶穌請人捎訊息說他會在加利利與門徒碰面,接著婦女因為驚嚇而逃跑,甚麼都不敢說,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8節。於廣泛流傳於現代聖經中的馬可福音長結尾中,則增加了向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20節。.

新!!: 嗣子說和馬可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根據《新约圣经》記載,玛利亞/马利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Μαριάμ;Maria;مريم;Mary;約公元前18年-約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纳匝勒)城的猶太婦女,是耶稣的母親。中国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国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国伊斯蘭教翻譯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处女时順從天主,受聖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穌的记载,並且認定她所生的耶穌是基督(或稱默西亞),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Ruiz, Jean-Pierre.

新!!: 嗣子說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 查看更多 »

詩篇

《詩篇》(唐朝景教譯《多惠聖王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它是《希伯来圣经》中第19本书。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会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尔”。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及。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 主題:敬虔之人藉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新!!: 嗣子說和詩篇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新!!: 嗣子說和耶和華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嗣子說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穌基督超級巨星

《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又譯《萬世巨星》),是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倫敦)和作詞人蒂姆·賴斯(Tim Rice,1944年11月10日生于阿默舍姆)繼《孤海浮燈》(The Like of Us)和《約瑟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之後一起合作的第三部音樂劇,也是他們攜手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部音樂劇。 全作品以搖滾音樂劇的方式呈現。本劇以十二門徒中的猶大為主角,以現代的觀點來增添描寫猶大對耶穌的憂慮以及失望,以音樂及歌曲來刻畫耶穌與猶大間的愛恨情仇。.

新!!: 嗣子說和耶穌基督超級巨星 · 查看更多 »

洗禮

洗禮(英语:Baptism),又稱浸禮、聖洗聖事、施洗、受洗,是一宗教儀式,現普遍指基督教的傳統儀式。據《聖經》記載,施洗約翰曾為耶穌施洗,而這亦是耶穌吩咐的。洗禮一詞來自通用希臘文動詞「βαπτίζω」(Baptizmo)或名詞「βάπτισμα」(Baptisma),意思是「使用水」、「投入水中」、「浸」或「洗滌」。部分基督教宗派將洗禮列為聖事(聖禮)之一。 洗禮通過把祝聖過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頭上;或把受浸者放進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現天主教、東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實施的嬰兒洗禮,在2世紀時已有文獻記錄,教父指出是使徒傳統。由於對洗禮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內,在基督教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對於洗禮的討論,主要提到: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嬰孩、死人受洗等問題。.

新!!: 嗣子說和洗禮 · 查看更多 »

施洗者約翰

#重定向 施洗約翰.

新!!: 嗣子說和施洗者約翰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嗣子說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收養

收養又稱抱養、領養,係指將他人子女收為自己子女,中國古代又稱為螟蛉子,這是由於古人誤以為蜾蠃把螟蛉的幼蟲收養作己子,實際上牠們是用作給自己幼蟲的食物。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是一个弃婴,被周文王收为螟蛉子,列为文王的百子之末。 法律上,收養賦予被收養者和婚生子女具有相同權利義務的一種身分契約關係。由於收養會將本無真實親子血緣聯絡之人間,以規範而擬制具有親子關係,因此收養者與被收養者間又稱為法定血親或擬制血親。收養者為養父母,被收養者則為養子女,被收養者約可分為三種,一是繼子女(稱為「繼親收養」),二則是其他本有親屬的身分者(稱為「近親收養」),第三種則為本來即不具親屬或血緣關係之人,但都可因為有效的收養行為,而成立法律上之親子關係;被收養者之生父母稱為本生父母,而對本生父母而言,將子女被他人收養之情況稱為「出養」子女。一旦子女出養後,與其本生父母之親屬關係即處於暫時停止之狀態,互不負義務,也無法律上之權利,故也互無繼承之資格。.

新!!: 嗣子說和收養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嗣子說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

狄奧多圖斯(Θεoδoτoς,Theodotus of Byzantium),又譯為提阿多達、狄奧多徒,也被稱為塔能的狄奧多圖斯(Theodotus the Tanner)、鞋匠狄奧多圖斯(Theodotus the Shoemaker),生活於西元2世紀後期,居住於拜占庭,是早期基督教作家之一,因為違反三一神論,他的著作被天主教會認定是異端。 狄奧多圖斯主張,瑪利亞與聖靈生下了耶穌。耶穌在出生時是凡人,通過洗禮時被上帝領養,但是一直到他復活之後,才成為神。他的主張,被歸類在嗣子論之中,又被稱為動態神格唯一論。教宗维笃一世宣布他是異端,對他處以破門律,逐出教會。 Category:2世纪作家 Category:2世纪基督徒.

新!!: 嗣子說和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嗣子論養嗣主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