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颱風閃電 (2015年)

指数 颱風閃電 (2015年)

颱風閃電 (Typhoon Atsani,‎國際編號:15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被命名的風暴、第6個超級颱風、第5個巔峰強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63 关系: 南半球南海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壓強梯度力季风槽中国大陆东亚帕斯卡強烈熱帶風暴低壓區低壓槽北半球公元副熱帶高壓积云科里奥利力纬度经度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眼牆置換循環热带风暴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海燕 (2007年)熱帶輻合帶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熱帶擾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風眼颱風颱風天鵝 (2015年)颱風巨爵 (2015年)颱風紅霞 (2015年)颱風美莎克 (2015年)颱風燦鴻 (2015年)颱風白海豚 (2015年)颱風莫拉克 (2009年)颱風蘇迪羅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颱風杜鵑 (2015年)颱風浪卡 (2015年)颱風海高斯 (2015年)风切变西風帶馬紹爾群島越南超強颱風闪电...鋒 (氣象)離心力雙眼牆氣象廳 (日本)氣象衛星雲圖泰国泰语涡量港澳地區溫帶氣旋摩擦力拉塔克礁鏈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南半球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是指赤道以南的半个地球。 南半球主要包括的地區有亚洲印度尼西亞南部、非洲中部及南部、大洋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大部分、南極洲全部。 在南半球,夏季为12月至2月,冬季为6月至8月,与北半球四季相反。 南半球的海洋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多地大于陆地面积,除了南极洲的极度寒冷外,南半球的气候相对北半球的气候要温和些。也因为如此,再加上气流多东西环流,南半球的污染要比北半球少很多。 在南半球,朝北向阳。.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南半球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re、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 或 Regional Specialised Meteorological Centre,縮寫作 RSMC),負責分佈信息諮詢,並警告有關具體方案的分配,如熱帶氣旋等,他們已同意作為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子,共同參與「世界天氣監視網」(World Weather Watch)。.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區域專責氣象中心 · 查看更多 »

壓強梯度力

壓強梯度力事實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力”,它其實是由于氣壓不同而產生的空氣加速度(即單位質量所受的力)。它是产生從高氣壓區向低氣壓區的空氣加速度的原因,產生風。在氣象學中, 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是向量,其大小决定于气压梯度和空气的密度。方向垂直于等压面并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方向。葛朝霞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程》, 第83页.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壓強梯度力 · 查看更多 »

季风槽

季风槽(),氣象學名詞,是熱帶幅合帶的一部份,由跨赤道季風與偏東信風的幅合產生。季風槽中一般有降雨天氣,亦不時有熱帶氣旋在其中生成。.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季风槽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帕斯卡

帕斯卡(符號Pa或Pascal)是國際單位制(SI)的壓強單位。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也可簡稱為「帕」。它等於每平方米一牛頓。以法國學者(同時身兼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宗教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哲學家)布莱茲·帕斯卡之名而命名。百帕(hPa)和千帕(kPa)也是自Pa衍生出來的氣象常用單位,正常海平面約101kPa、或1013百帕。.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帕斯卡 · 查看更多 »

強烈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縮寫:S.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88至117公里,即暴風風力。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稱之為「強熱帶風暴」。雖然這是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熱帶氣旋分級之一,但是並非所有官方部門都會採用,例如美國的氣象部門(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採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及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就不設此級,所有中心風力達暴風程度的熱帶氣旋也只會視為熱帶風暴。.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強烈熱帶風暴 · 查看更多 »

低壓區

#重定向 低气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低壓區 · 查看更多 »

低壓槽

低壓槽是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經常与锋伴随出现。 与锋面不同,槽在天气图上没有通用的符号。在美国,槽是用虚线表示,如果槽线没有标明,也可以通过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等压线或等高线来判断。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槽在天气图上用虚线表示。在香港和斐济,槽线是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或是画在两个低压中心之间的粗线。在澳门及澳大利亚,槽线则是用点线表示。 有时,处于两个高压中心之间的区域,若地表有风向切变,可以判定有槽存在。如果没有风向切变,该区域称为鞍形气压场。 在中纬度地区槽的两侧具有温度差,以锋的形式存在。锋的对流往往不如槽强烈,消亡的锋面系统有时会转为槽。 槽线附近的对流单体会演化成热带气旋。在一些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如菲律宾或华南地区,均受低压槽及其伴随对流单体的强烈影响。在中纬西风带,槽和脊往往交替出现。中纬西风带槽后有辐合,空气下沉运动,从而产生高压;槽前有辐散,空气上升运动,从而产生低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低壓槽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公元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高壓

亞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又稱亞熱帶高氣壓),其脊線稱為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於亞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佈於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的位置以及內裡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亞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2013年夏季,中國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和南方地區(除了華南)普遍出現了罕見、持久的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受到了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的控制。 亞熱帶高壓所籠罩的地帶稱為「副亞熱帶無風帶」、「回歸線無風帶」、「馬緯度無風帶」(Horse latitudes)。.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副熱帶高壓 · 查看更多 »

积云

积云(Cumulus,符号:Cu)常在晴天出现,通常具有如同棉花的形状。云顶部常呈现菜花状或是圆弧状,云底基本为水平状,多垂直向上发展。云内部的凝结核密度较高,当挡在阳光前能明显看出明暗差距。其拉丁语名称Cumulus意为“堆积”。 积云往往是出现积雨云等许多其他云形的前兆,这取决于大气稳定程度、湿度和温度梯度等各种气象因素。通常积云不会带来降水,但它们通常可以生长为降水性的浓积云或是积雨云。积云可以由水蒸气、过冷的水珠或是冰晶构成,受环境的温度所影响。积云与积雨云同属于对流云的一种。 积云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到空中因为绝热冷却,上升的热气团突然冷却,空中干燥空气的温度每上升100米平均降低1°C ,而露点每上升100米会降低0.15°C,当空气温度达到露点时,其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团,云团的大小取决于当地温度和气压的状况,一般发生积云都是在晴天状态,但当积云顶部超过大气的冰点层时,也会发生降水,降水造成小陣雨或雪,取决于地面的温度状态。在有风的天气,可能形成直线排列的积云,山区地形也会影响积云的排列状态。积云产生的高度取决于热空气团的湿度,湿度高产生的积云比较低 ,在温带,一般积云低部处于2,400米高度,在干旱的山区,可以达到6,000米高。 积云可能形成线状,延伸超过480km长,称作云街。云街可能覆盖大片区域且断断续续地排列。云街是风切变引起大气内的水平循环时形成的,通常在高气压下形成,比如在冷锋过后。 滑翔机驾驶员因为需要借助上升气流,经常关注积云的产生。.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积云 · 查看更多 »

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簡稱:科氏力)是一種慣性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此現象由法國著名數學家兼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科里奧利發現,因而得名。 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的風向右偏轉,偏南風逐步轉為西至西南風,偏北風則漸轉東至東北風;南半球则相反,風會向左偏轉,偏北風漸轉為西至西北風,而偏南風則逐步轉為東至東南風。而在赤道上,地轉偏向力則失效。此現象主導地球的高壓區和低壓區的空氣流向,北半球高壓區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低壓區(及熱帶氣旋)逆時針旋轉;南半球則是反方向,高壓區逆時針旋轉,低壓區則是順時針。 地球自轉產生的科氏力的數值是很小的,因此其效應只有在較大的時空尺度上才比較明顯,對於馬桶或水槽漩渦旋轉方向之類的小尺度、短時間過程的影響很不明顯。.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科里奥利力 · 查看更多 »

纬度

纬度(φ)是一个地理坐标,用以确定一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南北位置。纬度是一个角度,其范围从赤道的0度到南北极的90度。纬度相同的连线或其平行线,是一个与赤道平行的大圆。纬度通常与经度一起使用以确定地表上某点的精确位置。在定义经纬度的时候,做了两个抽象假设。第一,以大地水准面来代替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由地球上静止平衡的海平面延伸到陆地内部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第二,用一个数学上简单的参考表面来作为大地水准面的近似。最简单的参考表面为球面,但是用旋转椭球面来模拟大地水准面要更为准确些。经纬度在这个参考表面上的定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经度相同和纬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共同构成了这个参考表面上的经纬网。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的纬度和其在参考表面上的对应点一致,过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作参考表面的法线,该法线与参考表面的交点即为真实表面上那一点的对应点。纬度,经度和遵循某种规范的高度共同组成了 ISO 19111 标准中所定义的地理坐标系统。 由于有不同的参考椭球面,地表上一点的纬度特征也就并不唯一。ISO标准中关于这一点的描述为:如果坐标参考系统没有完全定义,那么坐标(主要指经度和纬度)顶多是模糊不清的,至少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对于精确的应用非常重要,比如GPS,但是,在一般的使用中,并不需要很高的精度,通常也就不提及参考椭球面。 在英文文本中,纬度通常使用小写希腊字母phi (φ)来表示。它以度、分、秒或者小数形式的度来计量,再附上N或S来表示北纬或南纬。 无论是为了使用经纬仪还是为了确定GPS卫星的轨道,纬度的测量都要求人们对地球重力场有充分的了解。研究地球的轮廓及其重力场的学科是大地测量学,这些内容将不会在此文中讨论。通过简单的名称变换,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地球坐标系统也可以扩展运用到月球,行星和其它天体上。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度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纬度 · 查看更多 »

经度

经度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上不同点东西位置的地理坐标。经度是一种角度量,通常用度来表示,并被记作希腊字母λ(lande)。子午线穿过南极和北极并把相同经度的点连起来。按照惯例,本初子午线是经过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子午线,是0度经线所在地。其他位置的经度是通过测量其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或向西经过的角度得到的,经度的範圍为从本初子午线0° 向东至180°E 和向西至180° W。具体来说,某位置的经度是一个通过本初子午线的平面和一个通过南极、北极和该位置的平面所组成的二面角。(这就组成了一个右手坐标系,其z轴(右手拇指)从地球中心指向北极方向,其x轴(右手食指)从地球中心指向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 如果地球是一个均质球体,那么一点的经度就等于过该点的南北铅垂面和格林尼治子午面之间夹角的角度。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南北铅垂面都会包含地球的自转轴。但是地球并不是均质的,而是有很多山脉,在山脉的重力影响下,铅垂面就会偏离地球的自转轴。即便如此,南北铅垂面仍然会和格林尼治子午面相交于某个角度,该角度被称为天文经度,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地图和GPS设备上显示的经度是格林尼治子午面与过该点的一个非严格铅垂面之间夹角的角度,该非严格铅垂面垂直于一个近似于大地水准面的椭球体表面,而不是直接垂直于大地水准面本身。 作为起点,过去其它国家或人也使用过其它的子午线做起点,比如罗马、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圣彼德堡、比萨、巴黎和费城等。在1884年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格林维治的子午线被正式定为经度的起点。東經180°即西經180°,約等同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兩邊,日期相差一日。 经度的每一度被分为60角分,每一分被分为60秒。一个经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这样的:东经23° 27′ 30"或西经23° 27′ 30"。更精确的经度位置中秒被表示为分的小数,比如:东经23° 27.500′,但也有使用度和它的小数的:东经23.45833°。有时西经被写做负数:-23.45833°。偶尔也有人把东经写为负数,但这相当不常规。 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一起确定地球上一个地点的精确位置。纬度的每个度的距離大约相当于111km,但经度的每个度的距离从0km到111km不等。它的距离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沿同一緯度約等于111km乘纬度的余弦。不过这个距离还不是相隔一经度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最短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弧的距离,它比上面所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一些。 一个地点的经度一般与它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相应:每天有24小时,而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因此假如一个人的地方时比协调世界时早3小时的话,那么他在东经45度左右。不过由于时区的分划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因此一个人所在的时区不一定与上面的计算相符。但通过对地方时的测量一个人可以算得出他所在的地点的经度。为了计算这个数据,他需要一个指示协调世界时的钟和需要观察对太阳经过子午圈的时间。由于地球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个计算和观察比上面叙述的还要复杂些。.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经度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United State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縮寫:NRL)是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財團法人研究實驗室,進行範圍廣泛的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發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是因為愛迪生的鼓励而在1923年成立,在1915年5月的《》社論,愛迪生寫道:“政府應維持一間巨大的研究實驗室……可在無需龐大開支下發展所有軍事和海軍技術。”1946年美國設立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被置於其院長指揮下,如今則直屬。.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眼牆置換循環

置換循環(),又稱為眼壁更替週期,是一種發生於高強度之熱帶氣旋中心的現象,在原眼牆外,形成新眼壁,並逐步移入中心,取代舊有的內眼壁。眼牆置換會自然發生於強烈的熱帶氣旋,一般發生在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大於的熱帶氣旋,亦即發展非常成熟之颱風或颶風,相當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三級颶風(大型颶風)或以上級別。 熱帶氣旋在出現「眼牆置換循環」前,首先會發展出多個眼牆的結構(如雙眼牆)。一個外眼壁在中心密集雲團形成,並緩慢收縮,逐漸奪走舊有內眼壁繼續保持所需要的水分和角動量。因為熱帶氣旋的眼牆風力最大,所以在眼牆置換的過程中熱帶氣旋通常會減弱。內眼壁逐漸被外眼壁「扼殺」,最終內眼壁將會消失,外眼壁則繼續收緊。 眼牆置換循環中出現的不一定是雙眼牆,曾經有熱帶氣旋出現過不只兩層眼牆,例如2001年出現「三眼牆」(三重眼壁),但他仍會先後合併為雙眼牆,內層眼牆終將消失,完成眼牆置換循環。.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眼牆置換循環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縮寫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在臺灣熱帶氣旋達到這個風力標準,與強烈热带风暴皆統稱為輕度颱風。 热带风暴對下一級為热带低氣壓,對上一級為強烈热带风暴。 在西北太平洋,如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99年之前)、日本氣象廳(2000年之後)將一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則該熱帶氣旋會被給予國際編號並命名。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分類: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低氣壓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海燕 (2007年)

熱帶風暴海燕(英語:Tropical Storm Haiyan,國際編號:07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7W)是200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沒有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風暴。在事後報告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海燕定為熱帶氣旋27W。「海燕」是由中國所提供的名字,意指「海燕鳥」。.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風暴海燕 (2007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輻合帶

熱帶輻合帶(又譯間熱帶輻合區;英文: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縮寫:ITCZ),又稱為赤道低壓帶(又譯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英文:Equatorial belt of calms)或赤道輻合帶,是活躍於赤道的低氣壓帶,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間氣壓最低的風帶。其低氣壓的成因是太陽光一年兩次直射赤道,全年在回歸線之間移動,使赤道附近终年受热,蒸發旺盛,导致空气膨胀上升,大量的水氣逸散到大氣中,到高空向高纬度地区流动,导致近地气压降低而形成。因温度水平分布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风力微弱。 又因上升气流强盛,水氣充足的緣故,此區域多对流雨,一年有超過200天降雨。 空氣上升至對流層後,分別向兩極移動,到了南北緯30度沉降,形成哈德里環流圈。.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輻合帶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簡稱:TCFA)是當一個熱帶擾動即將增強成熱帶氣旋時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英文發出的警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在達到一定要求時發出熱帶氣旋生成警報,而發出時多數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已經將該擾動的發展機率評定為HIGH(2011年5月31日或之前為GOOD)。.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 查看更多 »

熱帶擾動

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是低壓區的一種,有機會可發展成熱帶氣旋,但並不視為熱帶氣旋的其中一個分級。熱帶擾動只是一個熱帶氣旋的雛形,當環境適合時,熱帶擾動有可能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熱帶擾動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查看更多 »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 查看更多 »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 · 查看更多 »

颱風天鵝 (2015年)

颱風天鵝 (Typhoon Goni,國際編號:15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neng)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天鵝」(고니)是由南韓所提供,是一種鴨科動物,雌雄同色,體形較大且脖頸修長,不同種喙的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天鵝的生命史內經歷3次增強和減弱的過程,當中首次及最後一次加強均是快速增強。天鵝亦是2015年第9個達到香港天文台「超強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按達到該強度的時間計算;若以形成的先後次序排列則為第8個),標誌著2015年風季已超越2013、2014年,成為該部門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天鵝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巨爵 (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152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do,菲律賓華語譯名:蘭度)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巨爵」(コップ)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巨爵座。 巨爵是一個強度相當猛烈,而路徑難以預測的熱帶氣旋。巨爵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前兩度快速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而西風槽卻在巨爵橫掃呂宋之時打擊副熱帶高壓脊,結果原先高速逼近的巨爵登陸後卻緩慢移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之餘,更使當地暴雨連綿不斷,造成嚴重水災。北半球入秋後的西風槽向來詭譎難測,令巨爵於橫過呂宋時的路徑倍添變數,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巨爵穿越菲律賓時的預測路線落差巨大及搖擺不定,甚至在巨爵整個生命史內,從未出現路徑近乎一致的集合預報,每一次集合預報顯示的預測路線皆極為分散。各官方氣象報門預計巨爵肆虐呂宋後會北上侵襲臺灣,然而這預測未有實現,原因正是巨爵長時間徘徊呂宋附近一帶,導致其結構不斷遭當地地形磨蝕,而最終巨爵在呂宋海峽上空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低壓區重返西北太平洋,並移至硫磺島附近後消散。由于巨爵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壞,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退役,由小熊替代,是指小熊座。.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巨爵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紅霞 (2015年)

颱風紅霞(Typhoon Noul,國際編號:15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odo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紅霞」(노을)一名是由北韓所提供,是指日落時紅色的天空。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紅霞於5月4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6號熱帶氣旋,僅次於1971年熱帶風暴貝貝的5月3日升格紀錄。而紅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該部門之超強颱風,連同2月的颱風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這意味著2015年風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首個於5月或之前出現3個超強颱風的風季;紅霞亦是年內第2個達到日本氣象廳之「猛烈的」評級,和第3個達到「超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紅霞的路徑符合「轉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沿副熱帶高壓脊西行逼近菲律賓呂宋,之後繞過該高壓脊西側和改向東北直衝,掠過琉球群島及日本;但紅霞在轉向後的移速飆升至每小時90公里,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約5倍,只消30小時便由臺灣東南面海域直達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非常罕有。.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紅霞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美莎克 (2015年)

颱風美莎克(Typhoon Maysak,國際編號:15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hede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風暴。「美莎克」(ម៉ៃសាក់)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即柚木,屬於脣形科柚木屬,闊葉喬木植物的一種,原產於南亞、東南亞等地,是世界知名的珍貴硬木,有「萬木之王」的稱號。 美莎克是北半球有氣象紀錄以來,1至4月最強的熱帶氣旋,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超越1989年颱風安迪的紀錄,中心氣壓亦比安迪低。美莎克亦是日本氣象廳有記錄以來,惟一一個在3月及4月達到「猛烈」颱風評級的熱帶氣旋。若依香港天文台評級,美莎克是當年第2個達到超強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第1個為2月颱風海高斯),顯示當年是香港天文台於2009年使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級別以來,首個於4月或之前出現兩個超強颱風的風季。雖然美莎克的移動路徑符合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西進型」風暴,由西北太平洋長驅直進,經菲律賓移入南海;但是這種路徑一般在6月至10月出現,美莎克於4月採取這種路徑,情況甚為罕見。結果美莎克成為2008年以來首個於4月進入南海北部的風暴,而當時的南海環境惡劣,危害熱帶氣旋的發展,美莎克最終在南海北部上空被東北季候風擊潰而減弱消散,情況類近於11月進入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美莎克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燦鴻(Typhoon Chan-hom,國際編號:15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alcon)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号被命名的風暴。「昌鴻」(ຈັນຫອມ)一名是由老撾提供,即檀香,一種半寄生性植物,它獨特的安撫作用可以使人清心、凝神、屏除雜念,是修生養性的輔助工具。.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燦鴻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白海豚(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五級強度的標準,同時成為2015年第4個達到「超級颱風」的熱帶氣旋;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5級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莫拉克 (2009年)

颱風莫拉克(英語:Typhoon Morakot,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Kiko,國際編號:0908,JTWC:09W)是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莫拉克」(มรกต)一名是由泰國提供,即綠寶石。 莫拉克在臺灣造成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又稱「八八水災」,損失規模超過1959年的「八七水災」。莫拉克在離開台灣後繼續前往中國,重創中國華南、華東地區,總計罹難人數近700多人(台灣至少681人死亡,中國大陸8人),故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及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台风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决議把「莫拉克」在熱帶氣旋名單中永久除名,以“艾莎尼”取代,新名字按规定依旧由泰国提供,含义为闪电。.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莫拉克 (2009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蘇迪羅 (2015年)

颱風蘇迪羅(Typhoon Soudelor,國際編號:15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3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nna)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命名的風暴。「蘇迪羅」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提供,是波納佩島傳說中的酋長。 蘇迪羅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最強風暴,大多數官方部門均評定蘇迪羅比同年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及5月颱風紅霞更強,是日本氣象廳年內第3個評定達「猛烈的」程度的颱風,亦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年內第6個超級颱風,以及香港天文台於年內第7個超強颱風。其生命史內兩度發展「雙重眼壁」,對近年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而言甚為罕見。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蘇迪羅是繼1983年颱風艾比後,首個於8月份經日本氣象廳評估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115節以上的熱帶氣旋。蘇迪羅橫掃塞班島及臺灣期間造成嚴重破壞,而隨後登陸中國福建省時亦為當地及鄰近的浙江省帶來破紀錄雨量;與此同時,港澳地區受蘇迪羅外圍的下沉氣流影響,令本已持續數日的熱浪加劇,香港更出現破紀錄的酷熱天氣。由于苏迪罗在北馬里亞納群島、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壞,因此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永久退役,並於翌年的第49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由「沙德爾」取代。.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蘇迪羅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薔琵 (2015年)

颱風薔琵 (Typhoon Champi,‎國際編號:152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5個被命名的風暴。「薔琵」一名是由寮國所提供,取代2009年於東南亞造成重大傷亡的凱薩娜。.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薔琵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杜鵑 (2015年)

颱風杜鵑 (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肆虐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杜鵑形成初期的發展非常遲緩,結構惡劣之餘更一度出現高低層分離的現象,但杜鵑在徘徊西北太平洋的同時重整環流,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颱風,更是年內第10個達到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分級、第4個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的熱帶氣旋。而杜鵑形成後不久,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杜鵑轉向北上,移至日本以南海域,詎料不消多久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便告翻盤,最終杜鵑以西北至西北偏西的移動路線直撲臺灣及中國東南部,並成為繼2008年颱風薔薇後,首個以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等級登陸臺灣的風暴。杜鵑橫掃臺灣及福建的路徑與同年8月的颱風蘇迪羅非常接近,但減弱速度卻遠超預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杜鵑登陸福建後3小時內便把杜鵑連降兩級。.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杜鵑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浪卡 (2015年)

颱風浪卡(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波羅蜜。.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浪卡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海高斯 (2015年)

颱風海高斯(Typhoon Higos,國際編號:15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風暴。「海高斯」(Higo)一名是由美國所提供,即查莫羅語之无花果(該詞彙之根源語言是西班牙語)。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海高斯打破自1951年起,2月8日至13日這段「無颱空窗期」的紀錄。海高斯的最低氣壓亦超越1970年颱風南施的紀錄,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北半球二月份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而海高斯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亦超越南施的每小時220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颱風海高斯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风切变 · 查看更多 »

西風帶

西風帶是位處於南北緯30至60度中緯度地區由西向東的盛行風。由於副熱帶高壓把空氣吹向南北兩極,加上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奥利力,致使在北半球出現西南風而在南半球出現西北風。溫帶氣旋在此區經常出現;而如果熱帶氣旋越過移入此區,會因為受西風影響出現溫帶變性並轉為溫帶氣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西風帶 · 查看更多 »

馬紹爾群島

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正式名称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Aolepān Aorōkin M̧ajeļ),是位於北太平洋的島國。马绍尔群岛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土地面積为181平方公里,人口为68,480人,分散定居在由1,156个岛屿组成的34个珊瑚环礁上。与之在海上相邻的地区分别是北部的威克島,南部的諾魯,西部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东南部的基里巴斯。人口最多的环礁为馬久羅,亦为马绍尔群岛的首都。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密克罗尼西亚人陆续到马绍尔群岛定居,他们借助由木棒编织的浮网在岛屿间航行。欧洲人在16世纪20年代发现马绍尔群岛,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萨拉萨尔于1526年8月在海上看到这一环礁。随后其他西班牙和英国探险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一岛屿。马绍尔群岛的名称源于英国探险家约翰·马绍尔。1874年,马绍尔群岛成为了西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884年这些岛屿被出售给德国,并在1885年成为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并于1919年由國際聯盟将其正式移交日本,马绍尔群岛因此受日本南洋廳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中占领了该群岛。战后,马绍尔群岛与其他的太平洋群岛一同受美国治理的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管辖。1979年马绍尔群岛实现自治,并于1986年和美国签署《自由联合协定》而获得独立主权。 马绍尔群岛是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并与美国达成自由联合关系。美国提供马绍尔群岛的国防、资金和社会服务。由于岛上天然资源并不丰富,马绍尔群岛的经济依赖于服务业以及部分渔业和农业。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的援助。马绍尔群岛采用美元作为货币。马绍尔群岛的大多数公民具有马绍尔血统,小部分移民来自菲律宾及其他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的两种官方语言是马绍尔语和英语。几乎全体国民信仰宗教,约四分之三的国民加入联合基督教会 - 马绍尔群岛公理会(UCCCMI)或神召会。.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馬紹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超強颱風

超級颱風、超強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縮寫STY),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此級並非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分級,但設立此級的官方氣象部門為數不少,只是下限定義不一,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高至每小時240公里。.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闪电

闪电,在大气科学中指大气中的强放电现象。在夏季的雷雨天气,雷电现象较为常见。它的发生与云层中气流的运动强度有关。有资料显示,冬季下雪时也可能发生雷电现象,即雷雪,但是发生機會相当微小。若有嚴重的火山爆發時,或是原子彈爆炸產生曇狀雲,空中可能因短路而發生閃電。 闪电的放電作用通常會產生电光。雷电起因一般被认为是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为碰撞摩擦而积累电荷,当电荷的量达到一定的水平,等效于云层间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达到或超过某个特定的值时,会因为局部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当时条件下空气的电击穿强度从而引起放电。空气中的電力經過放電作用急速地將空氣加熱、膨脹,因膨脹而被壓縮成電漿,再而產生了闪电的特殊構件雷(衝擊波的聲音)。目前对于放电具体过程的认识还不能透徹明白,一般被认为和长间隙击穿的现象相类似。 闪电的电流很大,其峰值一般能达到几万安培,但是其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十微秒。所以闪电电流的能量不如想象的那么巨大。不过雷电电流的功率很大,对建筑物和其他设备尤其是电器设备的破坏十分巨大,所以需要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器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这些建筑和设备的安全。.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闪电 · 查看更多 »

鋒 (氣象)

鋒(frontal surface)是指冷暖氣流相遇所形成的一個面,是為冷暖氣團交介面,通常也會伴隨低壓槽。鋒面為中尺度系統。鋒面依照性質分為四種,為別為冷鋒、暖鋒、滯留鋒(或靜止鋒)、囚錮鋒,依照形成過程則可分為地面鋒、高空鋒。.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鋒 (氣象) · 查看更多 »

離心力

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是一种虚拟力或称惯性力,它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在牛顿力学里,离心力曾被用于表述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下观测到的一个惯性力,和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在拉格朗日力学下,离心力有时被用来描述在某个广义坐标下的广义力。 在通常语境下,離心力並非真實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在旋转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下,牛顿运动定律依然能够使用。在惯性参考系下是没有惯性力的,在非惯性参考系下(如旋转参考系)才需要有惯性力,否则牛顿运动定律不能使用。.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離心力 · 查看更多 »

雙眼牆

雙眼牆、同心眼壁(Concentric Eye Walls)或雙重眼壁(Double Eye Walls),是一種形成於強度高的熱帶氣旋的一種結構。雙眼牆通常會在風速大於且強度還在增強的熱帶氣旋中,會在原本眼牆外層雲系形成第二個眼牆,並且向內移動,內層眼牆會繞著外層眼牆旋轉,直至減弱而消失。其一般會伴隨著眼牆置換循環,例如2003年掠過巴士海峽及珠江口一帶的2003年颱風杜鵑;不過亦有出現雙重眼壁,但最後眼壁更替失敗的熱帶氣旋,路徑與杜鵑相當接近的2013年颱風天兔即為一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雙眼牆 · 查看更多 »

氣象廳 (日本)

氣象廳()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轄下的外局之一,根據《氣象業務法》成立,负责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 日本氣象廳在2000年後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有關世界氣象組織對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北太平洋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達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給予國際編號及命名工作。.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氣象廳 (日本) · 查看更多 »

氣象衛星雲圖

氣象衛星雲圖是以氣象衛星之儀器拍攝大氣中的雲層分布,來尋找天氣系統並驗證地面天氣圖繪製的正確性。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來觀測海冰分布、確定海面溫度等與中長期天氣預報相關的海洋資料。此技術為可在單一影像上顯現各種尺度天氣現象,對天氣分析與預報提供非常有助益的遙測資料。大致而言,衛星雲圖可分為紅外線衛星雲圖、可見光衛星雲圖以及色調強化衛星雲圖。.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氣象衛星雲圖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泰语

泰语(ภาษาไทย,轉寫:Phasa Thai,國際音標:),或稱中部泰語(ภาษาไทยถิ่นกลาง,轉寫:Phasa Thai Tin Klang),舊稱暹羅語或阿瑜陀耶語(現仍偶有使用),是泰国唯一官方语言,是大多暹羅泰族和絕大多數泰國華裔的第一語言。泰語在分類上属壯侗語系侗台语族,為一种分析型的聲調語言。.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泰语 · 查看更多 »

涡量

涡量,也称为涡度,是一个流體力學的概念,用以描述流體的旋轉情況。數學上,渦度\zeta是描述速度場 \vec的旋度,是一個向量場。 在氣象學之中所考慮的流體就是大氣,實際上通常就僅考慮渦度的鉛直分量;另外,由於大氣的速度場是以靜止地球為參考坐標,故亦稱為相對渦度。當氣團的相對渦度為正值時,表示該氣團出現逆時針轉動;反之,相對渦度負值則為順時針轉動。 如果把地球轉動都一併考慮的話,渦度就被稱為絕對渦度;而絕對渦度與大氣厚度的乘積一般而言為常數。.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涡量 · 查看更多 »

港澳地區

港澳地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與澳門的合稱,兩地相距63公里,隔珠江口相望,由於地理位置、歷史和文化相近而經常被相提並論。 兩地在近代曾分別成為大英帝國和葡萄牙帝國的殖民地;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中葡聯合聲明》,兩地主權分別於1997年及1999年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並採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由於香港與澳門關係及交流密切、而澳門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深遠,港澳兩地的文化差異不大,澳門粵語受香港粵語影響,接近香港口音(港式粵語),在澳門亦通用部份香港特色的詞彙,如建制派、泛民主派這些香港政治術語,亦影響澳門媒體跟隨使用。另因港澳兩地與台灣皆使用正體中文,中華文化、西方文化與民主化程度較接近,因此也有港澳台地區的用法。在地理位置上,港澳則與廣東省會廣州相近,因此也有粵港澳地區的用法。 香港的面積、人口、經濟規模比澳門均有比較性的差異,兩地制度和居民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在語文和法律上,「港澳」或「港澳地區」是無法分別指出香港與澳門之間意義和層面,而英文中更沒有「港澳」簡寫,亦不符合慣常用語。香港境內媒體一般書寫兩岸三地表示自己官方的代表性。此外,若簡稱「港澳」或「港澳地區」,這會讓人誤解兩地在地理上相連,香港與深圳市地理相接,澳門則和珠海市相接。.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港澳地區 · 查看更多 »

溫帶氣旋

溫帶氣旋,亦稱為鋒面氣旋或中緯度氣旋,是一種發生在地球中緯度地區的大尺度低壓系統。溫帶氣旋附帶鋒面,一段時間後將合併成為錮囚鋒。.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溫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摩擦力

摩擦力(英語:friction)指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时抵制它们的相对移动的力,是经典力学的一個名詞。广义地,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运动时也受到摩擦力。 摩擦力產生的成因:.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摩擦力 · 查看更多 »

拉塔克礁鏈

拉塔克礁鏈是太平洋島國馬紹爾群島的群島,「拉塔克」的意思是「日出」,島上總人口30,925。 有人居住的島嶼如下︰.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拉塔克礁鏈 · 查看更多 »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臺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與其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中文名稱。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5年風季的熱帶氣旋明顯較強,該年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共13個),以及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風季。.

新!!: 颱風閃電 (2015年)和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