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3 关系: 台灣,上海京劇院,三弦,京劇現代戲,京二胡,京剧,國立國光劇團,唢呐,王少卿,翁偶虹,田汉,盧亮輝,馬錦良,魏蓮芳,齊如山,查長生,李炳淑,李超,样板戏,梅兰芳,沈雁西,月琴,智取威虎山。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顧永湘和台灣
上海京劇院
上海京劇院是上海大型公營京劇和昆剧院團,直屬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宣傳部管理。 上海京劇院成立于1955年3月,由当时原有的幾個公營京劇團華東戲曲研究院華東實驗京劇團、上海市人民京劇團、新民京劇團組建而成,創院院長周信芳,一时汇集了周信芳、蓋叫天、童芷苓、李玉茹、言慧珠、沈金波、童祥苓、黃桂秋、小王桂卿、黃正勤、王正屏、孫正陽、金素雯、趙曉嵐、王燮元、趙濟羹、張鑫海、郝德泉、查長生、黎秋覺、高明亮、王玉璞、蔣阿炳、馬錦良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天蟾舞台改公營後,亦由劇院負責經營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前,劇院曾參加《武松》、《宋士--》、《周信芳舞台藝術》、《尤三姐》等多部京劇電影的攝製,紀錄保存了周信芳、蓋叫天、童芷苓、李玉茹等京劇表演藝術家的舞台藝術。 文革開始后,劇院排演的《智取威虎山》、《海港》两出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被列進第一批八個樣板戲里面。第二批樣板戲裡的《龍江頌》和《磐石灣》也是劇院排演的。《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磐石灣》都拍成京劇電影。 編制內人員超過330人,設一团、二团兩個擔負演出任務的京劇團及樂隊(含京劇樂器、民樂器、西方管弦樂器)、舞台美術中心等部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養的金國賢、尤繼舜、李壽成、李朝貴、嚴慶谷等京劇表演藝術家都在劇院工作,擁有大批國家一級演員(前場和樂隊)和國家一級編劇、導演、作曲、舞台美術設計等創作人員。 新時期創作劇目有《曹操與楊修》、《曹雪芹》、《貍貓換太子》、《扈三娘與王英》、《寶蓮燈》、《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王子復仇記》(以上古裝戲)、《熱血悲情》、《生死界》、《映山紅》(以上現代戲)等。 現任領導是黨委書記兼院長孫重亮(國家一級導演)。.
查看 顧永湘和上海京劇院
三弦
三弦中国彈撥乐器。張3根弦,故名“三弦”。或為秦朝樂器“弦鼗”所演變而成。其名最早出現於明楊慎《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於元時」。而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在崑曲、淮海戲、大弦子戲等戲曲與單弦、大鼓、三弦書等曲藝中為主奏樂器,亦用於京劇的「三大件」、江南絲竹的「八大件」、廣東音樂的「五架頭」。由於其獨特音色,在民族樂團中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由戲曲伴奏音樂和古琴曲移植的合奏曲,卻缺乏專為發揮三弦特色之獨奏曲。 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三弦稱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長122厘米,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弦稱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長95厘米。 1920年代出現加弦三弦,並未普及。2000年代末,王振先改良加弦三弦,並編寫相關文章。.
查看 顧永湘和三弦
京劇現代戲
京劇現代戲,指相對於傳統京劇和新編歷史京劇(古裝京劇)的現代京劇(時裝京劇),以京劇表現和刻劃現代人的生活,服裝(行頭)、道具(砌末)都現代化,以符合現在的時代,古裝改為現代的時裝,並致力於打破流派和行當的限制,臉譜也多半改為較生活化的淡粧(自然粧)。.
查看 顧永湘和京劇現代戲
京二胡
京二胡(京劇二胡)是指京劇使用的二胡。京二胡和二胡的区别在于:琴筒比較小,琴筒後方沒有音窗,音色、演奏技術和手法比較接近京胡。 早期常用蠶絲弦,1960年代以後逐漸改用鋼弦。 原本京劇的場面(伴奏樂隊)沒有京二胡,直到1923年-1924年間,由梅蘭芳的琴師王少卿仿二胡創製京胡,搭配京胡演奏。最早只用於梅蘭芳劇團的演出伴奏,後來成為青衣行當的伴奏樂器,逐漸又擴展到小生等各行當,現在已經是京劇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樂器了,演奏京二胡的名家有王少卿、倪秋萍、虞化龍、熊承旭等人。 Category:胡琴.
查看 顧永湘和京二胡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查看 顧永湘和京剧
國立國光劇團
#重定向 國光劇團.
查看 顧永湘和國立國光劇團
唢呐
唢呐是中国一種簧片管樂器,在閩東語、粵語、閩南語、潮語中稱為「的禾」(粵拼︰Di1 Daa2; 啲打)、「吹」、「鼓吹」或“八音”。 傳統嗩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簧片)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稱為「碗」。現代加鍵嗩吶的外型則更像交響樂團中的雙簧管。.
查看 顧永湘和唢呐
王少卿
王少卿(),北京人,京劇琴師、作曲家、樂器工藝家,發明京劇界簡稱為「二胡」,通稱京二胡的京劇二胡這種樂器,曾長期擔任梅蘭芳的琴師。 父親王鳳卿是資深京劇老生演員,王少卿幼年跟賈洪林、鮑吉祥學唱老生,1918年起轉為琴師,師從曹心泉習京劇音樂藝術。 1923年到1924年間發明京劇二胡。 曾為梅蘭芳、姜妙香編創許多新唱腔,擔任梅蘭芳的京劇二胡和京劇胡琴伴奏很多年,姜妙香和自己的父親王鳳卿的京劇胡琴伴奏多年。 中日戰爭以前,梅蘭芳灌錄的上百張京劇唱片幾乎都是徐兰沅京劇胡琴,他拉京劇二胡,只有少部份是徐蘭沅的學生任莘壽(1949年移民香港)擔任京劇二胡。 日本戰敗,梅蘭芳復出登台唱戲,鼓師請王燮元,徐蘭沅年事較高,京劇胡琴逐漸改由他擔任,較有代表性的是1948年梅蘭芳、姜妙香聯合主演的彩色京劇電影《生死恨》(費穆導演,中國電影史上第1部自製的彩色京劇電影),他是劇藝顧問(音樂指導)和京劇胡琴(操琴),場面領導;鼓師是王燮元,京劇二胡是他的學生倪秋萍。 京劇音樂學生有倪秋萍、顧永湘、沈雁西、盧文勤、梁訓益(1949年移民台灣,1說是徐蘭沅的學生)等多人。 Category:京剧琴师 Category:京剧作曲家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查看 顧永湘和王少卿
翁偶虹
翁偶虹()中国剧作家,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紅後更為偶虹,摘號為六戲齋。1930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兼職教員,1934年任编剧和导演,1935年任戲曲改良會主任。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74年退休。 代表作有《锁麟囊》、《将相和》、《响马传》、《大闹天宫》、《李逵探母》、《红灯记》等。 专著《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翁偶虹编剧生涯》、《翁偶虹剧作选》。 W翁 W翁 W翁 Category:翁姓.
查看 顧永湘和翁偶虹
田汉
汉(),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湖南长沙人,是中國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批鬥,1968年,死於禁閉之中。.
查看 顧永湘和田汉
盧亮輝
盧亮輝,知名國樂作曲家,客家人,出生於福建省永定縣,天津音樂學院畢業,1970年代後期移民香港,1977年至1986年任職香港中樂團全職樂師,1986年代移民臺灣,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奏組副組長及副指揮,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助理教授。為台北市立國樂團、台灣國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等專業樂團創作了數量可觀的大型國樂作品。.
查看 顧永湘和盧亮輝
馬錦良
錦良,京劇琴師、作曲家。 他與黃鈞、吳歌、顧永湘合作上海京劇院現代京劇《海港》(1964年早期版)的音樂設計工作,與張森林、顧永湘、查長生合作新編古裝京劇《梅妃》(張森林曾任顧正秋劇團查長生時期鼓師)的音樂設計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列為第1批8個樣板戲之1的京劇現代戲《海港》,他與查長生共同擔任甲組琴師(甲組鼓師是李朝貴),電影版音樂陣容也是馬錦良、查長生、李朝貴。 改革開放後,他參加新編古裝京劇電影《白蛇傳》的作曲工作(與曾加慶、沈雁西合作,琴師是沈雁西,鼓師是焦寶宏,金樂華指揮大樂隊),影片1980年得到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舞台藝術片獎、第5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他與金國賢、高一鳴合作電視京劇《曹雪芹》的唱腔設計。 在台灣的作品有《慾望城國》(莎士比亞原著劇本《馬克白》改編)。.
查看 顧永湘和馬錦良
魏蓮芳
魏蓮芳(),京劇演員,工旦行。 1924年拜師梅蘭芳先生,是梅早期的重要男弟子。 顧正秋拜梅為師前跟他學梅派戲,《霸王別姬》、《廉錦楓》等戲都是他給說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培養了李炳淑、楊春霞等學生。 本身和學生都很有影響。 Category:中国男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魏姓.
查看 顧永湘和魏蓮芳
齊如山
齊如山(),直隶省保定府高陽县人,中国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历史学家阿声,〈齐如山与梅兰芳:戏曲知音千古绝响〉,《当代人》2008年第10期,將京劇称为“国剧”。.
查看 顧永湘和齊如山
查長生
查長生,京劇琴師、作曲家,曾為童芷苓、顧正秋、李玉茹、王吟秋、言興朋、王熙春、黃正勤、劉斌昆、童祥苓、孫正陽、李多芬等京劇表演藝術家伴奏。 顧正秋戲校畢業後自組劇團(挑班),在王燮元的介紹下,請他操琴,在各大城市巡迴公演,包括搭國民政府專機到南京唱給蔣介石和文武百官聽的專場,後來他生病休養,王燮元才又介紹後來隨顧劇團到台灣的王大寶給顧正秋(王大寶在台灣改名王克圖,1直是顧正秋琴師,參見季季撰寫的顧正秋傳記《奇緣此生顧正秋》)。 查長生1直留在上海工作,1955年參加上海京劇院。 1963年拍攝的京劇電影《尤三姐》(陳西汀編劇,吳永剛執導),他做琴師,王燮元打鼓。 他參加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審椅子》(1964年版,與陳立中、邵水泉合作)、新編古裝京劇《梅妃》(與張森林、顧永湘、馬錦良合作,張森林曾任顧正秋劇團查長生時期鼓師)的音樂設計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第1批8個樣板戲裡的革命現代京劇《海港》,他和馬錦良共同擔任甲組琴師,甲組鼓師是李朝貴,電影版的音樂陣容也是查長生、馬錦良、李朝貴,現代京劇《海港》是有「8億人民8個戲」稱號的第1批列為樣板的「8大樣板戲」其中1部,曾給毛澤東主席和人民政府各級首長同志唱現場。 Category:京剧琴师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
查看 顧永湘和查長生
李炳淑
李炳淑()京劇演員,工旦行,安徽人。 青少年時在安徽當地的京劇團學戲和工作,1959年被選送到上海市戲曲學校學習,師從言慧珠、张君秋等多位先生,并拜師魏蓮芳先生。 上海市戲曲學校畢業后在上海京劇院二團工作。 文革期間,她在《龍江頌》(第2批樣板戲裡的1個)劇組工作,飾女主角江水英,并主演彩色京劇電影。 她主演改革開放初期的彩色京劇電影《白蛇傳》(琴師沈雁西,鼓師焦寶宏,作曲馬錦良、曾加慶、沈雁西)。 Category:中国女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B.
查看 顧永湘和李炳淑
李超
李超可以指:.
查看 顧永湘和李超
样板戏
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指1967至1976年间,由中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極左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中央文革小組對「革命樣板戲」負責,稱作八個樣板戲(最早是八個)。.
查看 顧永湘和样板戏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緒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查看 顧永湘和梅兰芳
沈雁西
沈雁西,京劇琴師、作曲家,師承王少卿學習京劇音樂藝術。 京劇音樂設計作品有得到1980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舞台藝術片獎、第5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的彩色京劇電影《白蛇傳》(與馬錦良、曾加慶合作,3人職稱是作曲,他同時擔任琴師,鼓師是焦寶宏)等。 他曾與梅蘭芳的學生言慧珠合作,后來長期同魏蓮芳和言慧珠的學生李炳淑合作。 他與顧永湘合作紀錄整理《霸王別姬》(魏蓮芳演出本)和《白蛇傳·斷橋》(李炳淑演出本)的京劇曲譜。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查看 顧永湘和沈雁西
月琴
月琴是源於中國彈撥樂器,傳為樂器阮咸所演變而成。宋陳陽《樂書》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流傳於中國、越南。 琴頸短,圓形音箱為木製,有8角形,在面背板中間橫置2音樑,音樑中間有2音柱。張4根弦,通常是5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音域約2個8度。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氣氛,多用於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於合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革月琴,按十二平均律增加品數以拓寬音域,改良共鳴箱構造以放大音量,並開辦月琴專業,劉錫津等作曲家創作許多月琴曲和月琴協奏曲。.
查看 顧永湘和月琴
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京剧剧目,被列为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查看 顧永湘和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