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須達多

指数 須達多

達多(Sudatta),古印度憍薩羅國富商。為人樂善好施,常施給孤苦無依者,又稱「給孤獨」(Anathapindika)。 須達多居士本來信奉外道,後來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萬分感動,立刻發誓為佛教護法,須達多看到城南郊之園林幽清靜雅,想要把此地奉獻與釋迦佛,改為精舍,於是拜謁地主祇陀。祇陀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富有無比,根本看不上須達多手上的銀錢,於是戲言「將黃金鋪滿園地,才肯賣出」。須達多歡欣鼓舞,耗盡家資,終於辦到要求,將金箔鋪滿了園地,祇陀太子感動而言:「園中土地,盡滿金箔,已為公得。惟我園中木未貼金箔,仍為我有。吾亦欲以獻佛也。」 因祇陀太子奉獻樹林,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奉獻園地之故,故稱「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 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及須達多三人,因為檀越護持佛法一事,後來被列入伽藍神之列。.

目录

  1. 17 关系: 印度历史外道居士布施伽藍神佛教储君祇园精舍祇陀太子精舍銀錢释迦牟尼檀越波斯匿王法 (佛教)拘薩羅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查看 須達多和印度历史

外道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為一個佛教的翻譯名詞,與被稱為內道的佛教裡佛陀所說的教法相對,取名源於其所傳真理異於佛教的宗教組織。.

查看 須達多和外道

居士

居士是一种对人的称谓,梵语为迦罗越(kulapati),或稱優婆塞(upāsaka),古為居家不出仕之士,现泛指居家修行之士、在家学佛者。.

查看 須達多和居士

布施

布施(梵语:Dāna),又稱為檀那、布施波羅蜜,是菩薩六度之一。以福利施与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与财物、飲食乃至佛法为本义。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布施」開始,「布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布施的內涵,佛經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其中以法布施最殊勝、無畏布施最高上。雖然法布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布施為基礎,財布施可以量力而為,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布施,還是得回頭補修財布施,「布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無畏布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修養自性,布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查看 須達多和布施

伽藍神

伽藍神 (Qiélán shén),又稱為伽藍菩薩,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因此也是佛教道場、佛堂的守護神。專責保衛寺院轄區,以及四眾弟子。.

查看 須達多和伽藍神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須達多和佛教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須達多和储君

祇园精舍

祇(qí)园精舍(Jetavana;或稱祇林、祇树给孤独园,也简称祇园或陀林),位于印度北部舍卫城南郊,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传法的另一重要场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是佛教史上第二栋专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建筑物。但是祇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 由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Anathapindik,又名须达多(Sudatta),意为善授)长者发愿建造。他看到城南郊二公里处的一处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于是和园林拥有者祇陀商议。祇陀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富有無比,根本看不上須達多手上的銀錢,於是戲言「汝將黃金鋪滿園地,我方肯賣。」。須達多歡欣鼓舞,耗盡家資,終於達到要求,將金箔鋪滿了園地,祇陀太子感動而言:「園中土地,盡滿金箔,已為公得。惟我園中木未貼金箔,仍為我有。吾亦欲以獻佛也。」 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三人,因為捐贈祇園一事,後來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祇園的祇(Jeta),即來自祇陀太子。 佛陀后半生在此安居长达二十多年,因此现今流传的经典,大约有七、八成都是在这里讲说的。很多佛经比如《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开篇就提到佛陀「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查看 須達多和祇园精舍

祇陀太子

祇陀(Jeta) 意為戰勝。為古印度憍薩羅國波斯匿王(Prasenajit)之太子。 給孤獨長者打算購買祇陀的園林,以奉獻給釋迦牟尼佛,但祇陀身為太子,富有無比,根本看不上給孤獨長者手上的銀錢,於是戲言「汝將黃金鋪滿園地,我方肯賣」。給孤獨長者歡欣鼓舞,耗盡家資,終於辦到要求,將金箔鋪滿了園地,祇陀太子感動而言:「園中土地,盡滿金箔,已為公得。惟我園中木未貼金箔,仍為我有。吾亦欲以獻佛也。」祇陀太子布施樹林予佛,給孤獨長者獻地建精舍奉佛,是為「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 後異母弟毘琉璃(Virudhaka)兵變篡位,放逐波斯匿王。祇陀亦遭毘琉璃殺害,卒於舍衛城。.

查看 須達多和祇陀太子

精舍

精舍(vihāra),學舍;書齋之義。或為道士修煉居住之所。 亦為佛門術語,寺院、佛寺的別名。 精舍是梵語寺院的翻譯,無論大小的佛寺都被稱作精舍。 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練的場所為精舍,現在精舍多為都市人修身養性、追求人生真諦而求學的地方。 中國佛教道場,以精舍為名,是從晉代開始。 《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另以《學林新編》曰:「晉孝武幼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精舍。.

查看 須達多和精舍

銀錢

銀錢可以指:.

查看 須達多和銀錢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查看 須達多和释迦牟尼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查看 須達多和金

檀越

檀越,佛家術語,梵文為Dana-pati,又稱檀越主、旦那主、檀那主,義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侶衣食,或捐獻香火錢舉辦祭典、法會等的善信。《中华佛教百科》:“檀”字為梵文,意为“布施”;“越”字是漢文,指的是「越」過苦海。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寧以熱鐵周匝纏身,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衣服。」 「檀越」一詞不分男女,雖然通常指男性,但是女性亦可稱之,如清代臺灣臺北富商黃阿祿嫂被稱為「艋舺大檀越」。.

查看 須達多和檀越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Pasenadi),又譯作鉢邏犀那恃多王,邏犀那恃多王、囉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古印度憍薩羅國國王,子毘琉璃、祇陀。.

查看 須達多和波斯匿王

法 (佛教)

法(धर्म,,धम्म,),直译为世间法、万法,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 源自古印度哲學,即是在佛典上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主要有.

查看 須達多和法 (佛教)

拘薩羅

拘薩羅(梵文:कोसल,Kosala,後來作Kośala),又譯憍萨罗,古代印度的一個地區。位于現今北方邦的Oudh地區。根據佛教阿含經等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势力最强,征服邻近迦尸(Kasi)、釋迦族的迦毗羅衛等小国,领有恒河中游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区,是十六大國之一。首都舍衛城。公元前5世紀因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长期交戰而削弱,最終于公元前4世紀被摩揭陀國吞併。 大唐西域記:“……至憍薩羅國(中印度境)。憍薩羅國,周六千餘里,山嶺周境,林藪連接。國大都城周四十餘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戶殷實。其形偉,其色黑。風俗剛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學藝高明。王,剎帝利也。崇敬佛法,仁慈深遠。伽藍百餘所,僧徒減萬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天祠七十餘所,異道雜居。……” K K K.

查看 須達多和拘薩羅

亦称为 給孤獨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