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順雲

指数 順雲

《順雲》(Cloudy),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社會寫實電影。由陳季霞、劉引商、柯一正領銜主演,台灣於2017年11月10日上映。.

目录

  1. 10 关系: 劉引商台灣中華民國國語國家電影中心王小棣王明台臺灣話陳季霞柯一正2017年華語電影列表

劉引商

劉引商(),臺灣女演員,為中視第一部連續劇《晶晶》主演之一。2017年以《順雲》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

查看 順雲和劉引商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順雲和台灣

中華民國國語

中華民國國語,是指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與管理的標準漢語,主要以北京官話為標準,文字則使用正體中文,一般通稱為國語、國文,主管機構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雖然名為「國語」,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及文字,並在部分法律提及其地位,例如「法院為審判時應用國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法定地位並列,監獄人員工作時原則應用國語。原本的使用範圍為中國全境,但隨著1949年海峽兩岸的分治分立而縮限至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使用;經過半世紀以上的演化,使得中華民國國語已與其發源地中國大陸現今使用的標準漢語(即普通話)有些微不同。而香港亦慣常用「國語」來形容這個語言。而臺灣民間在國語的口語使用上,會與政府之規範存有部分差異,為了與其他地區的標準漢語區別,有時會被以「臺灣華語」稱之;而帶有閩南語音韻的「臺灣國語」其定義則為具有臺語腔調之國語。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國開始,在語言政策上主要的國語運動發展「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根據北京官話語音為國語標準音的基礎,刪除了不利拉丁化的北京話讀書音後形成,並訂注音符號等標準,並自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國語蓬勃發展持續推動至1940年代。在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設立方面,承續自1902年(清光緒28年)的國語文獨立設科,至1920年(民國9年)定名「國語」,1968年(民國57年)確立國語科課程標準的組織架構。政治思想的要求自1936年加入,1948年刪除。歷年來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而其中讀書最多。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5年接管臺灣後,隨著政權的轉移,使得原來使用所屬族群母語與舊有官方語言日語為主的臺灣人需要學習國語。經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常年推行,國語已成為現今臺灣最常使用的共同語言。相對於國語的強勢流通,臺灣本土語言則日漸式微。臺灣解嚴後,相對於北京官話為主的白話文,臺灣語文運動興起。之後隨著若干縣市相繼推行鄉土及母語教學,國語推行委員會整合各種母語的拼音、用字問題,内容包括臺灣閩南語(臺語)、客家語、福州語(馬祖話)及原住民語等敎學。.

查看 順雲和中華民國國語

國家電影中心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簡稱TFI,為台灣保存電影文化資產的公設財團法人機構,1978年由行政院新聞局與民間共同集資成立。為會員。.

查看 順雲和國家電影中心

王小棣

王小棣(),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並描寫、以戲劇呈現。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

查看 順雲和王小棣

王明台

王明台(Wang Ming-Tai,),台灣電影、電視連續劇導演,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的小康家庭。王明台1990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1992至2001年擔任多部電影副導及製片工作。2002年執導首部電影【鹹豆漿】即入圍法國南特影展。2004年更全片使用負片正沖之反轉底片拍攝電影【戀人】,濃烈糾結的影像色彩也讓該片獲得該年威尼斯影展最具潛力獎之肯定。近年轉戰電視圈,執導多部連續劇,三度獲得電視金鐘獎最佳導演提名,並且於2013年奪得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王明台與演員胖三(曾演過桃太郎中的西瓜太郎及新十二生肖的豬肖溫豬)同名,因此許多人誤會二人為同一人,實質上胖三已經過世許久,而導演王明台仍活躍於戲劇圈中。.

查看 順雲和王明台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查看 順雲和臺灣話

陳季霞

陳季霞為台灣女性配音員、演員。.

查看 順雲和陳季霞

柯一正

柯一正(),臺灣反核人士,嘉義縣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稱世新大學)電影編導科畢業、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柯一正為臺灣著名之電影、電視廣告、電視劇、藝術監督兼演員,曾經擔任世新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講師,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時代力量主席團成員。柯一正的兒子為臺灣演員柯宇綸。 他的代表作為1982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藉由電影巧妙地批判臺灣當時的社會現狀,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此外,1997年的實驗性電影《藍月》將劇本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電影放映師可以隨意排列組合播映,會產生120種不同的橋段、氣氛與故事軸,但影片播畢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柯一正自己坦言,這種變化多端的影片架構象徵著生命的無常。.

查看 順雲和柯一正

2017年華語電影列表

2017年華語電影列表2017年華語電影作品列表(含合拍片),部分電影檔期可能僅為計劃,在影片未正式公映前仍有變動。.

查看 順雲和2017年華語電影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