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吉尔伽美什史诗
《基加美修史詩》(又譯為鳩格米西史詩)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学作品,是已发现的最早英雄史诗。史诗所述的历史时期据信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比已知最早的写成文字的文学作作品早200到400年。史诗主要讲述了苏美尔时代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故事,並匯聚了两河流域的許多神話傳說,共有3000多行。史诗所见的最早版本是用楔形文字刻在之上。.
查看 隐喻和吉尔伽美什史诗
中國人
中國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以「國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義。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中國王朝都會稱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自清朝中葉起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大幅提升,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孫文于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把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並不相等於「中國人」,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也包含散居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
查看 隐喻和中國人
世界
世界,亦稱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是對所有事物的代稱。可以有下列意思:.
查看 隐喻和世界
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華民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年創建新的文學團體:新月詩社。.
查看 隐喻和徐志摩
修辞学
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是语言学的範疇。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可以令人:.
查看 隐喻和修辞学
類比
類比(Analogy,源自ἀναλογία,analogia,意為等比例的),或類推,是一種認知過程,將某個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類比通過比較兩件事情,清楚揭示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並將已知事物的特點,推衍到未知事物中,但兩者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同源性,其類比也不見得「合理」。在記憶、溝通與問題解決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於不同學科中也有各自的定義。 舉例而言,原子中的原子核以及由電子組成的軌域,可類比成太陽系中行星環繞太陽的樣子。除此之外,修辭學中的譬喻法有時也是一種類比,例如將月亮比喻成銀幣。生物學中因趨同演化而形成的的同功或同型解剖構造,例如哺乳類、爬行類與鳥類的翅膀也是類似概念。.
查看 隐喻和類比
託寓
託寓(Allegory,來自希臘語的αλλος與αγορευειν,解作「公開演說」)是一種有比喻性質的表達方式(representation),把語意(meaning)而非字義(literal)的意思表現出來。一般而言,會被當作一種表現性的修辭手法,但它不一定必須以語言的方式出現。反之,經常以視覺上的方式示人,例如現實主義的雕塑、繪畫()、,以及其他的模仿或者其他表現藝術(representative art)。 Category:修辭 Category:藝術理論 Category:視覺藝術.
查看 隐喻和託寓
轉喻
借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与被修饰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来指代被修饰对象,也称“换喻”、“轉喻”。.
查看 隐喻和轉喻
舞台
舞臺是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也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平臺构成,它们有的可以升降。.
查看 隐喻和舞台
明喻
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較兩個基本上不相同或有關的事物,並用「像」等作為連接詞,為一修辭手法。通常,一個第一個事物的外形、特性等會和第二個物體相似。.
查看 隐喻和明喻
另见
修辞格
- 倒裝
- 借代
- 光輝普照
- 同感謬誤
- 委婉
- 層遞
- 引喻
- 挖苦
- 明喻
- 映襯
- 時髦術語
- 格言論證
- 波麗安娜效應
- 獨角戲
- 紅鯡魚
- 舌尖现象
- 託寓
- 訛轉
- 語音省略
- 贅語
- 轉化 (修辭)
- 轉喻
- 隐喻
- 顶真
- 首音互換
- 鸵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