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隆恩圳 (新竹)

指数 隆恩圳 (新竹)

隆恩圳,是位於台灣新竹地區的一項水利工程設施,與嘉義縣的道將圳、彰化縣的八堡圳並稱台灣三大古圳。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王世傑及其侄為開墾南勢、北勢之荒埔,自九芎林溪(頭前溪)引水開鑿圳道,初期灌溉面積為114甲,其後陸續擴建,至雍正三年(1725年)灌溉面積已達400甲,故稱為「四百甲圳」。其圳路於九芎林溪前分南北兩路,北路分三分之水額,稱「新社埤圳」;南路為四百甲圳之主幹線,經員山仔、七份仔、麻園堵、隘口等庄後進入六張犁。 乾隆年間,王家與鄭家爭訟,耗資甚鉅。管事王佐曾向臺灣城守營參將借款,敗訴後無力償還,經請特准將王家田地抵償公款,埤圳亦歸公有,因而改稱為「隆恩圳」。.

目录

  1. 14 关系: 台灣乾隆康熙彰化縣嘉義縣八堡圳王世傑 (金門)隆恩堰道將圳頭前溪雍正清朝新竹新竹縣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台灣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乾隆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康熙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彰化縣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嘉義縣

八堡圳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臺灣的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但常被稱為「八堡圳」。 一般將八堡圳與嘉義道將圳和新竹隆恩圳,一起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八堡圳

王世傑 (金門)

王世傑(),原名公祿,字元安,號世傑,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城外東沙人(今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東沙),為清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一說是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左右)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今臺灣新竹市一帶)的主要人物,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資金給不少新竹市的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他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其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王世傑 (金門)

隆恩堰

隆恩堰,位於台灣新竹縣竹東鎮與竹北市交界,即頭前溪中游的攔河堰,主要功能為公共給水與灌溉。隆恩堰與寶山水庫及寶山第二水庫聯合供應新竹地區用水,目前隆恩堰由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召集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及臺灣省新竹農田水利會協商用水,並由新竹水利會、台灣自來水公司及北水局共同成立「頭前溪支流隆恩堰管理小組」負責辦理引水、維護及營運等事宜,豐水期每日約可供應20萬立方公尺原水。.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隆恩堰

道將圳

道將圳,是位於嘉義縣、市的一個水利工程設施,係由「道爺圳」與「將軍圳」兩條主要圳道合併而成,故各取一字而稱為「道將圳」。道將圳主幹線及支線總長共約230公里,是台灣清治時期最早開鑿,而長度僅次於八堡圳的大型水利工程。 將軍圳係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施琅引八掌溪水而興築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積約462甲。其後圳道被洪水沖毀,地方士紳黃嚴卿等15人出資重修,為感念施琅首建水圳之恩,遂命名為「將軍圳」。經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方士紳游立天、陳日新等出資興築道爺圳,渠道範圍包含原將軍圳系統,兩圳系統遂合而為一,灌溉面積達2,938甲。不過,學者黃阿有卻認為道爺圳是康熙五十四年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的諸羅山大陂,又稱為柴頭港陂,而後因陂圳水流經的田園主人為官莊租,同治年後陂圳漸被稱為道爺圳。將軍圳也是康熙五十四年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的陂圳,原名柳仔林陂,而後因陂圳水流經的田園為隆恩田,由福建臺協水師副將管收隆恩租,同治年後,陂圳漸被稱為將軍圳。(黃阿有,〈清代嘉義地區的田園主與陂圳的關係〉,《臺灣文獻》,59卷4期:頁5-3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年12月。) 道將圳水源來自八掌溪,攔水壩設於忠義橋下游約400公尺處。引水口位於攔水壩北側,主幹線流經嘉義市芳草里、芳安里、頂寮里、安寮里、美源里、光路里、福民里、車店里、湖內里,再流經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粗溪村、大堀村至大崙村止;其間尚有多條支線分布於嘉義縣市。.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道將圳

頭前溪

頭前溪位於台灣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主流河長63.03公里,流域面積565.94平方公里,分佈於新竹市北部及新竹縣中部的五峰鄉、橫山鄉、尖石鄉、芎林鄉、竹北市等鄉鎮市,可說是新竹地區的主要河流。 主流上游為上坪溪,其最遠源流為霞喀羅溪,發源於雪山山脈標高2,512公尺之檜山西北側,向西北流至石鹿轉西流,至民生轉向北流,經土場、清泉,於桃山與麥巴來溪會合後,改稱上坪溪。續向北流經五峰、上坪,於下公館附近與油羅溪會合後,始稱頭前溪。本流轉向西北流經竹東、頭重埔、舊社,最後跟鳳山溪會流,於南寮注入台灣海峽。 頭前溪的落差大,平均坡降比約1:190,在夏季常造成山洪,如新竹五峰鄉、尖石鄉在颱風季節,都被列為土石流高度警戒區。 頭前溪流經知名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由於工業區用水量大,但頭前溪屬短促型的急流,枯水期時流域內用水常遇緊迫,因此建有並有上坪攔河堰、隆恩圳攔河堰、燥樹排攔河堰等水利工程,以及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頭前溪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雍正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清朝

新竹

新竹,是臺灣一個地名,可以指:.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新竹

新竹縣

新竹縣(客家話海陸片Sinˋ Zhug˙ rhanˇ)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臨桃園市,南接苗栗縣,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連,西部面向台灣海峽,西接與新竹市交界。全縣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除鳳山溪、頭前溪中下游沖積平原外,其餘大多為丘陵、台地及山地。 早期新竹縣郊區多務農,197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創設於新竹市,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新竹市東區及新竹縣寶山鄉,1990年代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也逐漸從傳統產業聚落轉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使得新竹縣成為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而人口也在近幾年急速增加。 本縣方言於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家話,竹北市及新豐鄉沿海地區部分使用泉州腔閩南話較多,關西鎮及峨眉鄉部分使用四縣腔客家話為主。.

查看 隆恩圳 (新竹)和新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