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3 关系: 升平,壬戌,中国年号索引,东晋,干支,年号,代国,建国 (代),建熙,唐玄宗,唐朝,公元,兴宁 (东晋),前凉,前秦,前燕,甘露 (前秦),癸亥,避讳,苻坚,慕容暐,拓跋什翼犍,晉哀帝。
升平
--平(357年-361年)是东晋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二个年号,共计5年。 --平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和元年。 前凉张玄靓、張天錫沿用该年号,从--平五年到二十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平十一年”的文物。.
查看 隆和和升平
壬戌
壬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土尅水相尅。.
查看 隆和和壬戌
中国年号索引
#重定向 中国年号列表.
查看 隆和和中国年号索引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隆和和东晋
干支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環往復,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称为一甲子,甲子也用于形容60岁的老年人。.
查看 隆和和干支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查看 隆和和年号
代国
代国可能是指:.
查看 隆和和代国
建国 (代)
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是十六國时期代政權拓跋什翼犍自立的年号,共计39年。这也是代国的唯一一个年号。.
查看 隆和和建国 (代)
建熙
建熙(360年正月二十五日-370年十一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幽帝慕容暐的年号,共计11年。.
查看 隆和和建熙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查看 隆和和唐玄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隆和和唐朝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查看 隆和和公元
兴宁 (东晋)
兴宁(363年二月-365年)是東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年。 兴宁元年二月,改元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庚戌土斷頒佈。八月,前燕奪取洛陽。三年二月,哀帝死;廢帝司馬奕即位,沿用至明年改元太和。.
查看 隆和和兴宁 (东晋)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查看 隆和和前凉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查看 隆和和前秦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隆和和前燕
甘露 (前秦)
露(359年六月-364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
查看 隆和和甘露 (前秦)
癸亥
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60个(最後)。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比例和好。 太平天国时,曾把“亥”改为“开”。因此1863年在太平天国记为癸开。.
查看 隆和和癸亥
避讳
避讳是中国歷史上,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字號的避讳则较少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时,不能取他们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稱,“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内中国的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查看 隆和和避讳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查看 隆和和苻坚
慕容暐
燕幽帝慕容暐(),字景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最後一位君主,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第三子。前期在慕容恪攝政之下仍能保持國家穩定,但後期在慕容評主政之下就漸漸衰落,最終被前秦所滅。慕容暐在前燕亡後成為前秦的臣下,獲封為新興侯。前秦於淝水之戰後崩潰,慕容垂、慕容泓先後舉兵建立「後燕」和「西燕」,慕容暐亦在西燕進攻前秦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時意圖殺死苻堅並令城內混亂,響應外軍,但失敗被殺。.
查看 隆和和慕容暐
拓跋什翼犍
拓跋--翼犍(),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首領、代王,338年至376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拓跋鬱律之次子,拓跋翳槐之弟。.
查看 隆和和拓跋什翼犍
晉哀帝
晉哀帝司馬丕(),字千齡,為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
查看 隆和和晉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