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陳好逑

指数 陳好逑

陳好逑,香港粵劇演員,被稱為「藝術旦--」。她這個藝名是用了《關睢》的典故.

36 关系: 劍心粵劇團南鳳尤聲普尹飛燕任冰兒何非凡余麗珍刀馬旦倪惠英王超群粵劇粉菊花羅劍郎羅家英靚次伯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藝術節马来西亚越南龍貫天阮兆輝蓋鳴暉陳寶珠陳咏儀陳笑風陳非儂林家聲李龍杜鹃山梁寶珠梁醒波梁漢威榮譽勳章 (香港)湛江市新加坡

劍心粵劇團

劍心粵劇團,成立於1994年5月26日,前身為香港粵劇演藝工作室,由粵劇演員梁森兒女士所創立,她更擔任行政藝術顧任及粵劇導師,教授粵曲班、粵劇劇本研唱班、粵劇班、兒童粵劇班(演科及唱科)、少年粵劇班(演科及唱科)。後來,在1996年9月30日改組並易名為劍心粵劇團。1999年4月28日正式成為劍心粵劇團有限公司,並由社會知名人士出任董事局。 劍心粵劇團在1998-2006年都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資助,期間策劃及統籌工作有:「藝團駐校計劃1998/1999」、「校園粵藝育新苗:新編國文粵劇折子戲中小學粵劇推廣計劃1999/2000」、「校園粵藝育新苗2001至2005」、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訓練班2000至2005」。 自99年起,創作及演出多齣新編粵劇,包括:2000年《殺狗記》、2001年《風箏誤》、2002年《魚籃觀音》、《杜鵑山》。新編時裝粵劇《血色瑪莉》。新編兒童粵劇:2003年《救父記》、2004年《小小侯兒要回家》、 2005年《騎呢白蛇救許仙》、《太陽神話》。團演:《劍心粵藝展新姿2000至2003》、《劍戲縱橫意生輝2004至2005》。特約計劃:《小學戲曲教育推廣計劃 2002/2003》、2004年粵劇演藝大賽《粵藝雛聲競爭輝》、《中介資助計劃2002/2003》、《戲曲中介計劃2003/2004》。 除了演出外,也參與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籌的藝團駐場計劃如「兒童及青少年粵 劇培訓工作坊」、「粵劇多面體」、「穿梭虎度門」及「2004年社區文化大使:梨園粵藝小豆丁」。.

新!!: 陳好逑和劍心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南鳳

南鳳,原名高佩華,是一名粵劇表演家。她的堂姐高麗也是香港著名旦角。 1960年代隨吳惜衣、譚珊珊及粉菊花學習粵劇做功及北派功架。1963年拜王粵生為師,學習唱腔。再於1966年由王氏介紹下,隨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南紅參加慶紅佳劇團演出,出任梅香角色。由於南紅亦是王氏門下,南鳳尊南紅為師姐,藝名以「南」為首,故用南鳳為名。 1974年至1980年南鳳任電視藝員,1980年代初南鳳在大、中型戲班中奠定二幫花旦的地位,而不時受聘於中、小班擔任正印花旦。到1990年代更逐步確立在大型中的正印花旦地位。 1985年更與林錦堂聯手開辦粵劇學校「粵藝社」,直到1991年才停辦,期間學員們組織了「粵藝劇團」,從演出中獲得實習的機會。 南鳳是當今香港粵劇界四大名旦之一。其餘三位是陳好逑,吴美英,和尹飛燕。.

新!!: 陳好逑和南鳳 · 查看更多 »

尤聲普

尤聲普(1934年-),香港粵劇演員。父為乾旦尤驚鴻,1979年至1985年間亦曾師從京劇名伶李萬春,隨並非「科班」出身師兄劉洵習藝。早期多演林家聲的武生、見習丑生,後改任老生和丑生;1988年受聘為雛鳳鳴劇團丑生,武生靚次伯,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 1992年雛鳳鳴解散,香港粵劇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 1990-1991年,最高紀錄一年演出超過150場,只演舊戲,無開山劇目,也非全職,又自由出外埋班,早已預定,準備盛世享其成到退休! 1992年3月10日,為雛鳳鳴劇團告別演出,1992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舞台演員年獎。 2009年獲香港特區榮譽勳章;2016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 曾與麥先聲、陳玉郎、雲展鵬、潘有聲、黎家寶及文千歲共七位梨園同行結為七兄弟,尤排行第二。.

新!!: 陳好逑和尤聲普 · 查看更多 »

尹飛燕

尹飛燕 (),原名尹美嬋,粵劇表演家。.

新!!: 陳好逑和尹飛燕 · 查看更多 »

任冰兒

任冰兒為香港粵劇名伶,乳名「細女」,行內人稱「細女姐」,廣東南海人,1931年出生,其堂姐為粵劇紅伶任劍輝,夫婿為名伶石燕子。 在十一歲那年開始她從粵劇最低微的角色─-梅香做起,之後即按部就班升至「二幫花旦」。 四十年代中期,加入任劍輝與陳艷儂的「新聲粵劇團」,是由鄧碧雲僱用才(有機會)升為「二幫花旦」。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組成著名的「仙鳳鳴劇團」,她首部演出劇目為《牡丹亭驚夢》,直至「仙鳳鳴」在1970年解散為止。 任冰兒與當時另外八位著名「二幫花旦」朱日紅、李香琴、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許卿卿、英麗梨及譚倩紅結義成金蘭姊妹,合稱九大姐。 1977年,她在其堂姐的遊說下加入「雛鳳鳴劇團」,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於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

新!!: 陳好逑和任冰兒 · 查看更多 »

何非凡

何非凡,廣東東莞道滘鎮南城坊新南村人,原名何賀年,又名何康棋,著名粵劇演員,著名文武生。.

新!!: 陳好逑和何非凡 · 查看更多 »

余麗珍

余麗珍,在英屬馬來聯邦出生,香港1950年代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廣東人,基督教徒,13歲已投身粵劇界,以演「刀馬旦」稱著。20世紀50年代至離港赴加前居住在旺角的西洋菜街,其丈夫為編劇李少芸,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為李潤生,么子李榮雄曾在1968年3月4日凌晨在西貢的井欄樹村,與兩位同學王志偉及簡尼一起穖翻車,嚴重受傷。.

新!!: 陳好逑和余麗珍 · 查看更多 »

刀馬旦

刀馬旦是中国戏剧裡的一種角式名稱,專門負責表演戲劇中的「女軍官」之類人物,属于旦角的一种。刀馬旦則重身段工架,以氣勢神情著稱。 刀馬旦屬於武旦中的一種,而武旦顧名思義就是會武的女性角色,又分為短打武旦以及長靠武旦兩大類;短打武旦一般不表演騎馬的動作,長靠武旦則是穿長靠(戎裝)、盔甲,通常都會騎馬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刀馬旦」。 刀馬旦常扮演的角色有《扈家莊》的扈三娘、《穆柯寨》的穆桂英、《十字坡》的孫二娘、《三休樊梨花》的樊梨花。.

新!!: 陳好逑和刀馬旦 · 查看更多 »

倪惠英

倪惠英(),湖北武汉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东地区代表。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院长、董事长、艺术总监、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陳好逑和倪惠英 · 查看更多 »

王超群

王超群(Wong Chiu Kwan,),原名王瑞群,香港粵劇演員,以武打北派見稱。.

新!!: 陳好逑和王超群 · 查看更多 »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陳好逑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粉菊花

粉菊花(),京劇女演員,工旦行,原姓孫。 早年在上海江浙一帶的南派(海派)京戲(外江戲)戲班學習京劇表演藝術,善武旦、刀馬旦。 1949年到英屬香港,在港開辦京劇科班春秋戲劇學校,許多小朋友從小跟她學武工。1990年從英屬香港回歸廣州,1994年病逝。.

新!!: 陳好逑和粉菊花 · 查看更多 »

羅劍郎

羅劍郎(1921年-2003年1月23日)原名羅富文,人稱富哥,為香港粵劇名伶及電影演員,師從小武黄鹤声。1957年創立國貞影業公司,曾拍攝超過100齣粵語長片,合作的有罗艳卿、芳艳芬、鄧碧雲、林家聲、梁醒波等紅星。1960年代移民美國;2003年1月23日病逝於三藩市。.

新!!: 陳好逑和羅劍郎 · 查看更多 »

羅家英

羅家英博士(Dr.

新!!: 陳好逑和羅家英 · 查看更多 »

靚次伯

靚次伯(),原名黎松柏,書名黎國祥,廣東新會人,南派粵劇著名老倌。由於家中排名第四,便人稱「四叔」,被稱為“武生王”、“南音王”。「靚次伯」的藝名是把其師靚大方跟他所仰慕的朱次伯二人的藝名合成的。他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白駒榮等人都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先軀。.

新!!: 陳好逑和靚次伯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陳好逑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陳好逑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藝術節

香港藝術節創辦於1973年,是每年一度薈萃世界各地藝術團體之盛事。藝術節於每年2、3月期間舉行,並成為了香港文化生活及表演藝術的焦點及推動者。每年8月會先預告來屆的精彩節目,並會於10月至12月公佈並進行所有節目的門票預售。 藝術節節目涵蓋包括古典音樂、中國音樂、世界音樂、歌劇、戲曲、戲劇及舞蹈。國際演藝名家,包括芭托莉、卡里拉斯、馬友友、格拉斯、馬素爾、沙爾、巴里殊尼哥夫、紀蓮、史柏西、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樂團及合唱團、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紐約市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翩娜·包殊烏珀塔爾舞蹈劇場、雲門舞集、星躍馬術奇藝坊、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莫斯科藝術劇院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都曾經參與藝術節的演出。 香港藝術節積極推介本地演藝人才和新晉藝術家,並委約及製作多套全新戲劇、室內歌劇和當代舞蹈作品,甚或出版新作劇本,不少作品已在香港及海外多度重演。 香港藝術節大力投資下一代的藝術教育。「青少年之友」外展計劃成立23年來,已為約700,000位本地中學生及大專生提供藝術體驗活動。藝術節每年亦通過 「學生票捐助計劃」提供近9,000張半價學生票。 香港藝術節每年主辦逾百項深入社區的「加料節目」,例如示範講座、大師班、工作坊、座談會、後台參觀、展覽、藝人談、導賞團等,鼓勵觀眾與藝術家互動接觸。 藝術節是一所非牟利機構,約三成經費來自香港特區政府的撥款,約四成來自票房收入,而餘下約三成則來自各大企業、熱心人士和慈善基金會的贊助受捐款。.

新!!: 陳好逑和香港藝術節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陳好逑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陳好逑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龍貫天

龍貫天(),原名司徒旭,香港著名粵劇演員(文武生),1979年入行,師承粵劇老倌蘇少棠,1994年正式成為文武生。而龍貫天同時亦參與電視劇、舞台劇、政府宣導劇集及廣播劇,堪稱香港粵劇界的多棲類藝人。.

新!!: 陳好逑和龍貫天 · 查看更多 »

阮兆輝

阮兆輝(英文:Franco YUEN,),祖籍廣東新會,出生於廣東佛山,著名香港粵劇演員,有「神童」、「萬能泰斗」等美譽。.

新!!: 陳好逑和阮兆輝 · 查看更多 »

蓋鳴暉

蓋鳴暉(Joyce Koi Ming Fai;),本名李麗芬,香港著名粵劇女演員,是鳴芝聲劇團的文武生,師承林家聲。.

新!!: 陳好逑和蓋鳴暉 · 查看更多 »

陳寶珠

陳寶珠(Connie Chan Po-chu,),籍貫廣東新會外海,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有“影迷公主”之稱的陳寶珠是七公主成員之一,並且出身自粵劇世家,為粵劇名伶陳非儂、宮粉紅的養女,師傅任劍輝更是香港粵劇史上最受歡迎的女文武生,亦是「銀壇鐵漢」曹達華的乾女兒。.

新!!: 陳好逑和陳寶珠 · 查看更多 »

陳咏儀

陳咏儀,(英文名 CHAN Wing Yee, Emily)又名陳詠儀, 香港粵劇演員,正印花旦。,曾與衛駿輝、林錦堂、李龍、龍貫天、阮兆輝、梁漢威、丁凡等結台緣,亦與汪阿姐、家英哥、及寶珠姐合作。.

新!!: 陳好逑和陳咏儀 · 查看更多 »

陳笑風

陳笑風 ,廣州日報,2006年12月11日,原名陳嘯風,乳名阿瑛,東莞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他父親為著名編劇家兼電影編導陳天縱。他自創「風腔」,被稱為「天皇小生」。.

新!!: 陳好逑和陳笑風 · 查看更多 »

陳非儂

陳非儂(),原名陳景廉,祖籍廣東新會外海,著名粵劇演員。宮粉紅之夫,陳寶珠之養父。他們曾組織「非儂劇團」,陳非儂任正印花旦,副車為宮粉紅,三人曾合演《三娘教子》。.

新!!: 陳好逑和陳非儂 · 查看更多 »

林家聲

林家聲,(),原名林曼純,廣東東莞人,生於香港大埔,與其胞姊林家儀均屬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

新!!: 陳好逑和林家聲 · 查看更多 »

李龍

李龍,原名李德光,祖籍台山,於廣州出生,是一名粵劇表演家。 李龍與妹妹李鳳自幼愛好粵劇,7歲隨母親到香港,9歲便開始在陳非儂主持的香江粵劇學院門下學藝。1960年代末開始參與粵劇演出,除登台外,更參與電影拍攝,以童星身份表演。1976年與李鳳分任小生及二幫花旦參加頌新聲劇團拍攝粵劇舞台紀錄片在電視播出。1978p年自組祝華年劇團,夥拍的花旦計有謝雪心及南紅等,亦開始灌錄粵曲錄音帶。至80年代李龍更將其粵劇藝術帶至星馬一帶。1990年代將演出基地搬回香港,於1997年自組龍嘉鳳劇團,先夥拍南鳳,及後有尹飛燕、王超群、陳詠儀及陳好逑。至2000年與尹飛燕成立龍騰燕劇團,與王超群成立永光明劇團。 李龍於1997年成立戲迷會「李龍之友會」。李龍為第廿八屆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

新!!: 陳好逑和李龍 · 查看更多 »

杜鹃山

杜鹃山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京剧剧目,被列为样板戏(不是最初的八个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新!!: 陳好逑和杜鹃山 · 查看更多 »

梁寶珠

梁寶珠是香港已故粵劇名伶梁醒波的么女,其兩名姊姊乃無綫電視女藝員梁葆貞及電影演員文蘭,她亦有一兄長為醫生。1957年梁寶珠與陳寶珠、陳好逑、父親梁醒波和陳非儂組成「孖寶劇團」,演出粵劇。 Category:香港南海人 Category:粵劇演員 B.

新!!: 陳好逑和梁寶珠 · 查看更多 »

梁醒波

梁醒波(),原名梁侍海,廣東南海人,於新加坡出生,是華人界粵劇(文武生和「--」)電影及電視的一代始祖。.

新!!: 陳好逑和梁醒波 · 查看更多 »

梁漢威

梁漢威MH(),香港粵劇演員及曲藝導師。他曾任職八和會館第一副主席、前市政局傳統戲曲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傳統演藝委員、漢風粵劇研究院院長、漢風粵劇團團長及粵曲導師。 梁漢威十五歲開始學藝,曾經先後與陳好逑、尹飛燕、吳美英等組班演出。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經常與梁醒波、新馬師曾、陳錦棠、麥炳榮、鄧碧雲、鳳凰女、羅艷卿、吳君麗等大老倌同台演出。他精通粵劇鑼鼓及音樂,除演出外,更致力研究粵曲唱腔及音樂發展。在《熙寧變法》、《楚漢爭》、《烽火楊州》等劇目全都應用了劇場手法以豐富演出。近年經常參與舞台劇演出,如《南海十三郎》、《始皇最後的日子》、《新啼笑姻緣》、《尋春問柳》、《四大發明》及《劍雪浮生》等。梁氏更憑《始皇最後的日子》獲得舞台劇最佳原創音樂獎,《劍雪浮生》獲最佳男配角獎,2000年則榮獲藝術發展局頒授「戲曲藝術成就獎」。 除此以外,梁漢威曾于1970年代末至2000年后,在麗的電視及后來的亞洲電視劇集中參與演出。代表作有《八仙過海》、《天龍訣》、《伴我同行》 於2011年8月22日因胰臟癌逝世,享年六十七歲。.

新!!: 陳好逑和梁漢威 · 查看更多 »

榮譽勳章 (香港)

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ur,縮寫MH)是香港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基本勳銜,自1998年起開始頒授。以表揚在地區或某個範疇長期為社區服務的人士,亦頒授予表現優異的非首長級公務員。.

新!!: 陳好逑和榮譽勳章 (香港) · 查看更多 »

湛江市

湛江市(邮政式拼音:Tsankiang、Chankiang、Tsamkong),简称湛,别称港城,旧称广州湾(Kwangchouwan),法占时期称白雅特城(Fort-Bayar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广东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茂名和汕头),是中国大陆除海南島外,最南端的城市。位于雷州半島,广东省西南部,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地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交汇地带。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徐闻三墩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雷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20世纪广州湾亦曾被法国租借纳入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 湛江历来以环境优美而著称。1959年湛江就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称号。后来又获得了许多赞誉,例如邓小平说湛江是“北有青岛,南有湛江”。因而得名“南方的青岛”。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来称赞湛江“房子建在树林中,既幽静,又雅致”,像个“小巴黎”。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陈毅赞美湛江“冬犹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氛化”,是“东方日内瓦”。湛江(广州湾)是爱国诗人闻一多笔下的“七子”之一。作家冰心、艾青在湛江分别留下《湛江十日》、《湛江,夹竹桃》等散文佳作。世界第三大联盟邮轮公司——丽星邮轮曾多次抵达湛江。湛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是大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是1984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在亚太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重点建设的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湛江还是正大军区级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2014年,湛江承办首届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2015年,湛江承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湛江的体育事业以跳水著名。.

新!!: 陳好逑和湛江市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陳好逑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陈好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