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千里駒,南音,多爾袞,大公报,寶琳,將軍澳,帝女花,严嵩,師徒,三笑姻緣,广州市,广东省,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任冰兒,廖俠懷,仙鳳鳴粵劇團,包拯,六國大封相,碧玉簪,粵劇,紫釵記 (粵劇),红线女,红楼梦,美國,牡丹亭驚夢,白駒榮,花旦,芳艷芬,靚榮,香港電台,香港日治時期,黎彼得,龍劍笙,薛覺先,金山炳,蕭仲坤,雛鳳鳴劇團,柳毅傳書,林家聲,李後主 (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梨园,武生,演員,澳門,新少華,新会区,新馬師曾。
千里駒
千里駒(),原名區家駒,字仲吾,廣東省順德縣烏洲鄉(今屬順德縣)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有「花旦王」之稱。 千里駒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小喜歡粵劇,十一二歲起,先後拜刀馬旦紮腳勝和小生架架慶為師。千里駒十五歲跟隨紮腳勝到越南演出。後來投靠了惠州的龍門班,擔任小生。 他當初跟隨架架慶學習擔任小武行當,師傅便給他取了藝名「大牛駒」。後來,還要他學習小生和花旦行當,更曾經頂替班中正印花旦粉墨登場。由於大受歡迎,架架慶便馬上讓千里駒擔任各種花旦的角色。 千里駒後來得到香港商人何萼樓賞識,聘請到“鳳凰儀”、“人壽年”、“國中興”、“周豐年”等著名戲班演出。他與著名演員肖麗湘、小生聰等合作演出十多年。期間充當肖麗湘副手,揣摹了她的精妙技藝。 他們演出的劇目都十分精采,特別以主演傳流悲劇《金葉菊》讓人感受至深。後來肖麗湘病倒,千里駒便頂替擔綱,表演後大受觀眾歡迎。及後,與白駒榮、靚少華等合作演出。千里駒在戲台上的演出是文武兼備,能生能旦。他的旦角藝術融合了紮腳勝及肖麗湘的特質,並有所發展。他唱腔則抑揚有致,跌宕多姿,咬線露字。他在傳統精華上,獨特創出自己的風格,在《燕子樓》一劇與樂師黃不滅共同創造了燕子樓中板、燕子樓慢板的新腔。由於演出嚴謹,決不放鬆,被觀眾稱謂「廣東梅蘭芳」。 千里駒成名之後,繼鄺新華之後灌制粵曲唱片,讓他的唱腔藝術得以流傳。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千里駒以表演響應罷工的號召。他並且加入粵劇八和公會成了委員,為粵劇仝人謀取很多福利。 1936年3月20日,千里駒因為長期積勞成疾,在廣州逝世。他一生演出劇目一百二十多個,有《蕩舟》、《葉菊》、《再生緣》、《順母橋》、《舍于奉姑》、《夜送寒衣》、《蔡文姬歸漢》,《崔子弑齊君》、《裙邊蝶》、《昭君出塞》等。以演出倫理悲劇著稱,有悲劇聖手之譽。另外,由於他對粵劇表演藝術有著傑出的貢獻,被粵劇的同行和觀眾都尊稱他為“伶聖”。.
查看 靚次伯和千里駒
南音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廣義的「南音」泛指粵調,包括地水南音、戲曲南音、老舉南音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在結構上,一篇南音多數由數段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從慢板開始,逐漸加快。但一首粵曲之中,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其實夾雜著很多不同曲體,包括有流水南音、木魚,中間又夾雜說白,而速度的變化也較多。粵曲藝人演唱南音時,唱腔亦和傳統南音有所不同。 早期的南音並沒有留下錄音,直到1975年,榮鴻曾研究演出場合對演唱者的影響,在富隆茶樓重建一個傳統的演出場合安排瞽師杜煥錄音,才保留了一些錄音資料。1980年代中期,南音唱片的出版比以往多,當中演唱的多是粵劇藝人。.
查看 靚次伯和南音
多爾袞
多爾(a;),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初稱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碩睿亲王”。 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對清朝開始在中國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今北京故宫东侧南池子大街东侧的普度寺,即原為多尔衮在京城的宅邸。.
查看 靚次伯和多爾袞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靚次伯和大公报
寶琳
寶林或寶琳可以指:.
查看 靚次伯和寶琳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查看 靚次伯和將軍澳
帝女花
《帝女花》是著名的粵劇戲寶,而在粵劇裡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由梁金棠原創編寫,於1934年10月25日首演,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的廖夢覺、楚賓及林少梅等,在香港九龍普慶戲院演出,迄今只餘殘篇。 現時普遍通解的版本是第二個版本,也有分為原著版本及修訂版本兩種。原著版本是唐滌生參考清朝戲曲家黃燮清(1805-1864)編寫的崑劇作品而改編,後來由著名粵劇演員任劍輝及白雪仙組成的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作首演。由於演出成功,此劇於1959年被改編及拍成電影,香港娛樂唱片公司又於1960年把全劇錄成四張唱片發行。 白雪仙為了紀念首演五十週年紀念,在2006年已經開始著手籌備紀念演出,並開始為《帝女花》在歷史、用詞等作出修訂;2007年,由白雪仙作藝術總監,龍劍笙及梅雪詩主演,先後在香港及澳門演出。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為配合「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紀念《帝女花》劇本誕生五十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於2007年9月籌演《帝女花》(青年版)。青年版由阮兆輝、葉紹德及李奇峰修改唐氏劇本,並由梁淑明、李沛妍、陳鴻進、梁煒康、關凱珊、黃葆輝及王潔清主演。.
查看 靚次伯和帝女花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靚次伯和严嵩
師徒
師徒是指師父與徒弟的關係;師父也作師傅是前輩,是學問、武功、技術、工藝的傳授者;而徒弟是學生是晚輩。 受儒家文化影響,東亞傳統師徒關係往往是要求尊師重道,而師傅和徒弟一起生活,師徒之間往往形式一種有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終身的,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傳統拜師儀式也是結誼儀式之一。當徒弟的不像學生上學一般,每天未必都有新的知識傳授,甚至跟隨師傅幾年,也只是常童工、傭人而已;但他們並不像學生那樣需要按時交學費,而是要為師傅工作,同時師父會供應徒弟的日常生活所需。 隨著學校制度與免費教育普及,師徒制在現代社會已經較少見,但一些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如戲曲、武術等以及宗教修行(如佛教、道教等)或某些特定行業如大律師仍常見師徒制。.
查看 靚次伯和師徒
三笑姻緣
《三笑姻緣》,未署作者姓名,是描寫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在西廂寺偶遇華太師夫人的侍女秋香的故事,遂展開追求,不惜賣身給華太師委身書僮,教導华太師二子石愚(大合)、若拙(二刁),秋香一共對他笑了三次,故名。《三笑姻緣》故事源自元代喬吉的戲曲《李太白匹配金錢記》。明代嘉靖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已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 知为某仕宦家也,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
查看 靚次伯和三笑姻緣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查看 靚次伯和广州市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查看 靚次伯和广东省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Yan Chai Hospital Lan Chi Pat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LCP),簡稱「靚中」,是一間位於香港將軍澳寶琳的政府津貼全日制文法中學,由仁濟醫院於1996年創辦,是仁濟醫院創辦的第四所中學。全校共有20班,學生人數約600人。現任校長為曾國勇先生。校區毗連寶翠公園。.
任冰兒
任冰兒為香港粵劇名伶,乳名「細女」,行內人稱「細女姐」,廣東南海人,1931年出生,其堂姐為粵劇紅伶任劍輝,夫婿為名伶石燕子。 在十一歲那年開始她從粵劇最低微的角色─-梅香做起,之後即按部就班升至「二幫花旦」。 四十年代中期,加入任劍輝與陳艷儂的「新聲粵劇團」,是由鄧碧雲僱用才(有機會)升為「二幫花旦」。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組成著名的「仙鳳鳴劇團」,她首部演出劇目為《牡丹亭驚夢》,直至「仙鳳鳴」在1970年解散為止。 任冰兒與當時另外八位著名「二幫花旦」朱日紅、李香琴、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許卿卿、英麗梨及譚倩紅結義成金蘭姊妹,合稱九大姐。 1977年,她在其堂姐的遊說下加入「雛鳳鳴劇團」,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於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
查看 靚次伯和任冰兒
廖俠懷
廖俠懷,英文名:Liu Hap Wai ,廣東顺德人,香港著名粵劇演員、電影明星,與葉弗弱、李海泉、半日安合稱『粵劇四大名--』。 早年,到新加坡謀生,由於酷愛粵劇,所以曾參與當地的業餘表演。得到小武靚元亨的賞識,被收為徒,改藝名「新蛇仔」。20年代,回到香港擔當第二--生。因為他的嗓子不亮,長相不美,被受冷落。同門師兄馬師曾介紹他轉投「大羅天」,在《賊王子》的演出中才得到認同。他的首本戲有《花王之女》、《大鬧廣昌隆》、《甘地會西施》、《雙料龜公》等。.
查看 靚次伯和廖俠懷
仙鳳鳴粵劇團
仙鳳鳴劇團,香港粵劇劇團,成立於1956年,由任劍輝和白雪仙所創。後來並邀請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生之職,更邀得唐滌生為劇團劇務主任,可惜唐滌生於「仙鳳鳴」第八屆上演《再世紅梅記》時,不幸逝世,「仙鳳鳴」在第八屆後便停演了兩年,任白更冒起退隱之意。第九屆演出的劇目《白蛇新傳》是唐滌生生前準備已久的劇目,任白把他已搜集的資料,交與九位編劇家整理,當中包括現今著名編劇家葉紹德先生。.
查看 靚次伯和仙鳳鳴粵劇團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魚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后世稱譽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馬國公。.
查看 靚次伯和包拯
六國大封相
《六國大封相》是一套粵劇,相傳在中国清代同治年間,由廣東四大狀師之一的劉華東參考崑劇《金印記》與《滿床笏》改編而成的,講述戰國時代蘇秦遊說六國以合縱策略,聯盟抗秦,六國拜蘇秦為丞相。 該劇有「六國王出場」、「六元帥上場」、「羅傘架」、「接聖旨」、「出馬」、「出車」、「坐車」等排場,著重以表演排場為主,以做功細膩見長,配以豐富的單打大鑼鼓和牌子音樂的。當中以不同演出片段讓不同演員表演個人功架,有檢閱演員的意味在內,其中有武生和正印花旦表演的坐車和推車、六國元帥表演打馬上場,及三幫和四幫花旦藉羅傘架表演戲曲身段等。而由丑角擔演六色馬中的胭脂馬,演出逗趣的片段。而六位帶馬的六旗手,通常由武師擔演,於拉馬時表演翻騰絕藝,作為全劇的尾聲。 粵劇戲在開臺首晚演出正本戲前,必須加演《八仙賀壽》(即《碧天賀壽》),全劇演出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全劇人物眾多,鼓樂鏗鏘,富麗堂皇,演出時要傾全個戲班之力,大演功架,成為劇團顯示實力的劇目之一。.
查看 靚次伯和六國大封相
碧玉簪
碧玉簪,越剧古装剧,最初由男班艺人马潮水于1918年编剧。1962年,被拍成电影。.
查看 靚次伯和碧玉簪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查看 靚次伯和粵劇
紫釵記 (粵劇)
紫钗记是在1956年唐滌生根據明代湯顯祖原著崑劇改編的粵劇,共八齣,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
查看 靚次伯和紫釵記 (粵劇)
红线女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著名粵劇演員,人称“女姐”,代表作《紅燭淚》、《昭君出塞》及《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陸官方稱為「红腔」)。.
查看 靚次伯和红线女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查看 靚次伯和红楼梦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靚次伯和美國
牡丹亭驚夢
仙鳳鳴粵劇團第二屆劇目,唐滌生作品,其劇本改編自明朝戲曲大作家湯顯祖所著的傳統崑劇《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查看 靚次伯和牡丹亭驚夢
白駒榮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杏坛龍潭村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他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白駒榮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四門頭二黃」(又名和尚腔和參禪腔)、「八字二黃」等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對薛覺先、馬師曾的演唱方法有較大的影響。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查看 靚次伯和白駒榮
花旦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左为花旦杜丽娘。 花旦是中國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蕩,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花旦一詞,來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樓集》:“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 元雜劇就有花旦雜劇一類。朱權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更把花旦雜劇列為「煙花粉黛」,充分說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為主的類型。《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趙盼兒就是一個典型花旦的例子。經過多個朝代,花旦成了中國各種地方戲曲,譬如漢劇、崑劇、京劇和粵劇,共有的性格造型。 其造型則重唸散白,做功與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清秀美麗、靈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拾玉镯》的孙玉姣、《小放牛》的村姑、《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越剧《西厢记》的红娘等。.
查看 靚次伯和花旦
芳艷芬
芳豔芬(),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出生於廣東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著名粵劇表演家,外號「花旦王」。.
查看 靚次伯和芳艷芬
靚榮
靚榮(),原名張華泉,廣東東莞篁村人,著名粵劇演員,是20世紀20年代的武生王。他與金山炳、朱次伯(靚次伯)、千里駒、白駒榮等人齊名,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 大約在清朝光緒後期,靚榮與金山炳、周瑜利等人受聘乘“總結” 號輪船赴美演出。回到廣州時,加入“漢同春”戲班。次年,轉投“漢天樂”班。靚榮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武生名角,工架老到,擅長飾演岳飛、文天祥、關羽、楚霸王等英雄人物。首本戲有《霸王別姬》、《岳武穆班師》、《沙陀班兵》、《關張戰古城》等劇目。靚榮擅演白鬚、黑鬚、武生及醜生。在《華容道》一劇中,靚榮先飾魯肅,後飾關羽,演來得心應手。他文武佳能,唱做俱佳,中氣充足,嗓音洪亮,唱工精煉,運腔自然,咬線露字,手腳功架、關目身型,扎實有勁。 1904年,與陳少白與程子儀、李紀堂在廣州河南海幢寺創辦「采南歌」戲班。當時采南歌是新式粵劇學校,主要是宣傳民主革命的信息,表演的都是新戲,譬如《地府鬧革命》、《文天祥殉國》、《兒女英雄》、《俠男兒》。 20世紀20年代,靚榮的首本戲《楚霸王別姬》與《沙陀班兵》中的演唱段落就被錄製成唱片,現存於佛山市的粵劇博物館。 20世纪30年代,靚榮曾任八和會館理事。抗日戰爭前,在香港應邀到祕魯演出。廣州淪陷後,靚榮再赴美國舊金山(三藩市)演出謀生。1946年,才返回廣州。1948年,在廣州平安大戲院演出時,在臺上突患中風,送往柔濟醫院,搶救不治,享年六十二歲。.
查看 靚次伯和靚榮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查看 靚次伯和香港電台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查看 靚次伯和香港日治時期
黎彼得
黎彼得(Peter Lai,),原名黎成就,香港著名詞作家及演員。在七、八十年代寫出多首金曲歌詞,如早期和許冠傑合填的《加價熱潮》、《賣身契》,後來有譚詠麟的經典情歌如《愛人‧女神》、《天邊一隻雁》,梅艷芳的《將冰山劈開》及張國榮的《Monica》等。 黎彼得與黃霑、盧國沾、鄭國江同屬香港第一代粵語流行曲填詞人。黃、盧及鄭可說是當時鼎足而立的重要詞人,當時只有許冠傑、黎彼得的組合可以借許氏兄弟的電影之幫助而與他們分庭抗禮。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頁3。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黎與許冠傑合作填寫大量流行曲歌詞。歌詞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填寫,寫得通俗親切、生動有趣,內容多有反映社會現狀,諷刺時弊,入肉三分,故黎有「鬼馬填詞人」之稱。 黎曾在嘉禾電影公司及香港無綫電視任職編劇、電影監製以及創作經理。九十年代經常在電視劇中演出,亦在電影內客串,專演市井角色,亦曾主持商業電台個人節目《豪情夜話》。於2012年9月離開無綫電視,結束多年與無綫電視之賓主關係,轉投城市電訊旗下香港媒體製作(香港電視網絡)。2016年為無綫電視及ViuTV拍攝電視劇,同年轉回無綫電視為基本藝人合約藝人。.
查看 靚次伯和黎彼得
龍劍笙
龍劍笙(英文名:Sabrina,),原名李菩生,昵稱阿刨,祖籍廣東中山,生于1944年, 農曆九月十九,香港粵劇演員(女文武生)、金漆班牌雛鳳鳴唯一主帥,超過半世紀在粵劇行中衣箱標記為--- 龍 ---一字。她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有長兄,2姊及4妹。.
查看 靚次伯和龍劍笙
薛覺先
薛覺先(),原名薛作梅,字平愷,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
查看 靚次伯和薛覺先
金山炳
金山炳,是清朝末年著名粵劇小生,擅長唱古腔《泣荆花》、《寳玉參禪》等。 大約在清朝光緒後期,金山炳與靚榮、周瑜利等人受聘乘“總結”號輪船遠赴美國演出。民國初期在辛亥革命前後,他提倡以平喉來演唱,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並且以白話夾雜在官話中間。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他在《季札掛劍》中第一次試用平喉。其實當時,金山炳與白駒榮、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他三十多歲才回國,先後加入「周康年」和「祝華年」等戲班。他的首本戲有《季劄掛劍》、《豫讓復仇》、《醉斬鄭恩》等劇目。 金.
查看 靚次伯和金山炳
蕭仲坤
蕭仲坤為粵劇老倌及粵語電影演員,與前妻李香琴有一段七年的婚姻並育有一女蕭紫筠,於1957年離婚,遺孀李菊華為七小福 (演員)。 蕭活躍於二十世紀四十至八十年代的港粵藝壇,曾參演多齣影片如《虎度門》 (1996年)演靚嘯天 ,《如來神掌》系列,《帝女花》(1959年)演周寶倫。他曾於廣州加入陳錦棠的「錦添花劇團」,後於越南及新加坡走埠。陳錦棠(1906 - 1981)門下羅家寶和蘇少棠的大師兄、結拜兄弟。 亂世打江山十數載,另一人盛世享其成。 長期擔任龍劍笙及「雛鳳鳴劇團」的走埠武生 、第二武生, (按: "武生王" 靚次伯唯一1976年為「雛鳳鳴」走埠演出。) 1975年走埠演出,在《胡不歸》演方三郎及《西樓錯夢》演于雪賓,開山演出劇目1972年《英烈劍中劍》及1982年《李後主 (粵劇)》,1969-1987年在香港與賽麒麟更多屆代"武生王"演出。 1988-1991年,由於一山不能藏二虎, 先後離開「雛鳳鳴劇團」及「鳴芝聲劇團」。從那時起前者波、靚年代的和諧共存變成一人獨大,後者另外轉聘和平共融二人為六柱,至于博取各家所長,他們保留阮兆輝為小生。 2005年於加拿大溫哥華因食道癌逝世,得年七十六歲。.
查看 靚次伯和蕭仲坤
雛鳳鳴劇團
'雛鳳鳴劇團'是一個香港粵劇演出團體,於一九六三年由任劍輝及白雪仙所創立。最初,劇團的成員只以興趣形式加入。並於一九六四年起,首次作公開演出。除了任白,主要成員都是任白的徒弟,由出道至一九九二年間,領導的是發言人龍劍笙、朱劍丹 、蓋劍奎、江雪鷺 、梅雪詩、言雪芬及謝雪心,在那個年代,行內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雛鳳鳴劇團」才可以訂「一個月」那麼長的台期。別的成員只是到一九八九年任劍輝出殯時及逝世周年紀念再聚集。.
查看 靚次伯和雛鳳鳴劇團
柳毅傳書
柳毅傳書,也作柳毅奇緣,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起源于唐代高宗年間由李朝威所著的傳奇小説《柳毅傳》。.
查看 靚次伯和柳毅傳書
林家聲
林家聲,(),原名林曼純,廣東東莞人,生於香港大埔,與其胞姊林家儀均屬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
查看 靚次伯和林家聲
李後主 (電影)
是一部以粵劇形式製作的粵語歌唱電影,是一套七彩闊銀幕宮闕鉅片,於1968年1月30日公映(農曆正月初一),此電影由1964年開始籌備,1967年完成,,投資額150萬元,動用逾千演員。創下粵語片最大製作,最長映期和最高收入的紀錄。 本片是「仙鳳鳴影片公司」的唯一出品,也是當時粵語歌唱電影有史以來最大型製作的歷史故事。該片於1990年重映,紀念任劍輝逝世,並為「任白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籌集資金。而葉紹德的粵劇《李後主》則據《五代十國志》及本片改編而來。.
查看 靚次伯和李後主 (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间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03年將梁祝傳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看 靚次伯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梨园
梨园是戏班的别称。历史上,梨園原本是唐朝皇帝遊樂的地方,舉行的活動包括拔河、打球等。唐玄宗自作新曲名曰“道調法曲”,曾选伶人三百人在禁院梨园中歌舞,“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霓裳羽衣曲》在梨园亦有表演。后遂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有时也称京剧为梨园。 一說梨园的最高長官為崖公。梨园的乐官還有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是高级管理者,由宦官担任。另外都知是低级乐官,由具备音乐才能的樂人擔任,后因乐官过多,无法管理,在都知之上,又设都都知一职。安史之亂後,梨园逐渐衰落,白居易的《江南遇天宝乐叟》写道:“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唐文宗时梨园又设仙韶院,大和九年,太常少卿冯定奉命对法曲进行改造。 梨园的音乐作品有些传播到民间。梨園對後來的元雜劇、明清章回小說產生了很多的影響,因為唐玄宗常常上臺扮演丑角,所以在梨園中,通常以丑角為班主/領導,而玄宗亦被稱為梨園鼻祖。現時,也有很多戲曲藝術工作者稱自己為梨園子弟。.
查看 靚次伯和梨园
武生
武生,重唱和做,基本上扮演文人,但最多時候是做武打的動作。常掛黑鬚。另有一種掛白鬚的叫「公腳」,唱腔蒼勁悲涼,原屬「末」行,現在也併入了武生的行當。粵劇之中把武生一角演得最好,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有「武生王」之稱的靚次伯先生。.
查看 靚次伯和武生
演員
演員,是指專職演出或在表演藝術作品扮演某個角色的人物或动物,广义上分为演技、杂技、特技、歌唱、舞蹈、戏曲、乐器几大流派,狭义上在電影、電視、劇場、廣播等大众媒體當中专指演技演员。有時也用在街頭藝人的身上。通常演員可藉由所有才艺表现方式塑造角色,或只是在廣播中做聲音演出戲劇角色。 在中國,女演員的傳統稱呼有女優、女伶、坤伶、坤角等,現代女伶、坤伶、坤角等則多指戲曲女演員,或引申至其他國家傳統戲劇的女演員。現在日本仍然把女演員通稱為女優。 中國早期多稱演員為優伶,後又有戲子的稱呼,這些稱呼多帶有貶義,表現了傳統中國演員地位的低下。到了晚清、民國以來,一些名演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昇,且經常成為一個戲班的實際經營者,因此他們常被尊稱為先生。如知名的京劇演員程砚秋,就常被稱為程先生。.
查看 靚次伯和演員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查看 靚次伯和澳門
新少華
新少華,民國初期粵劇演員。曾拜師靚少華。早年主攻小武,唱功提升後轉演文武生。他的首本戲為《風流天子》。及後,靚次伯以他為學習對象。後來他與薛覺先的三姐結婚,薛覺先更曾拜他為師。可是當新少華成名不久便去世。.
查看 靚次伯和新少華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查看 靚次伯和新会区
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本名鄧永祥,暱稱新馬仔、祥哥,廣東順德人,是香港的出色粵劇及喜劇演員。曾拜何世杞為師。.
查看 靚次伯和新馬師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