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閻若璩

指数 閻若璩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清初經學家、學者。山西太原人。.

38 关系: 口吃參議太原市孔子尚书 (经)尚書古文疏證山西省东晋万历康熙張穆徐乾學紀昀顾炎武飲食黄宗羲辽东进士郎中胡適胡渭閻世科閻詠钱大昕雍正雍正帝梁启超梅賾梅文鼎江藩汪中汪琬清朝服装惠棟戴震日知錄曾参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漏口”,在台灣,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念作「ㄎㄡˇ ㄐㄧˊ;Kǒu jí」;中國大陸普通話與新加坡標準華語則唸作「ㄎㄡˇ ㄔ;Kǒu chī」;古汉语中叫謇。),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术语“口吃”通常是与非本意的语音重复相联系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 术语“口吃”可以涵盖从最轻微而难以察觉的障碍程度一直到最严重、足以阻碍大多数语言交流的障碍程度。 口吃通常由專門的語言治療師診斷與治療,屬於語言流暢性的問題,口吃与发音障碍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发出语声方面没有障碍。且与失语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语障碍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够正常地组织词序、语法和语句。与人们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口吃患者除了言语有障碍,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当健康。而且,焦虑、自信缺乏以及紧张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这一疾病的导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这一疾病的结果。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况下成为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对自身口吃反应出的情绪状态经常形成失常中最难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语流利程度可能随情境而变化。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虑程度有关。比如在打电话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可能会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例如唱歌、自言自语或朗读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会显著减轻。(有学者认为在这些特定活动中,言语发生的神经机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对于许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来说,该疾病是生活和事业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口吃这一疾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认为和遗传,神经生理,家庭和社会多方面都有关系。 虽然现在有许多针对口吃的治疗和校正方法(参见言语治疗),但是尚未找到治愈口吃的有效手段。.

新!!: 閻若璩和口吃 · 查看更多 »

參議

參議為政府機關的一種官職。於中國明清等朝代為官制之一,在清朝品等約為正四品,並於通政使司、外務部等機構均有配置;一般而言,通常為輔佐主官或從官的高級官員。例如通政使參議,就是輔佐通政使或通政副使的官員。 在日本同样设参议一职,无固定位阶,属于令外官。从大宝2年(702年)5月21日开始设立该职位,一直維持到明治时期。 朝鮮王朝施行一府六曹制,在六曹中皆設有參議之職,官階為正三品,位居判書、參判之下,與判書、參判並稱「堂上官」或「三堂上」。 目前在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仍設有參議一職,如總統府、各縣市政府等,主要功能亦為輔佐機關首長推行政務,性質近似於顧問。.

新!!: 閻若璩和參議 · 查看更多 »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閻若璩和太原市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閻若璩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尚书 (经)

#重定向 尚书 (书).

新!!: 閻若璩和尚书 (经) · 查看更多 »

尚書古文疏證

《尚書古文疏證》八卷,清代閻若璩撰。 閻若璩二十歲讀《尚書》,發現古文尚書有可疑之處,遂窮三十餘年的研究考證,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尚書古文疏證》“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手一書至檢數十書相證”,此書列舉了一百二十八條證據,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認為《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與之駁辯,但亦“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於不可敗也”。 閰氏在世時,此書僅有抄本流傳,後由其孫閰學林刊刻(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尚書古文疏證》出版說明。。今傳《古文尚書疏證》只有九十九條,其餘「有目無文」者十二條、「目文全缺」者十七條。 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閻若璩,汪中认为阎氏《疏证》是“千余年不传之绝学”。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並認為自閻攻偽古文《尚書》得勝,漸開學者疑經之風。钱穆说:“阎书议论与梅氏同者极多,而多不明引。”.

新!!: 閻若璩和尚書古文疏證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閻若璩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閻若璩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万历

萬曆(1573年-1620年8月27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後由於國本之爭,神宗受权臣阻止不能立愛子為儲君,一怒之下三十年不上朝,史稱萬曆怠政,此時期也因為神宗容許朝廷官員羣黨的對立,而出現了東林黨爭,並利用明末三大案互相鬥爭。.

新!!: 閻若璩和万历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閻若璩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張穆

張穆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閻若璩和張穆 · 查看更多 »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新!!: 閻若璩和徐乾學 · 查看更多 »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新!!: 閻若璩和紀昀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閻若璩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飲食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可以指:.

新!!: 閻若璩和飲食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閻若璩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新!!: 閻若璩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閻若璩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郎中

郎中可以指:.

新!!: 閻若璩和郎中 · 查看更多 »

胡適

胡適,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彊,后改名適,字適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職。胡适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

新!!: 閻若璩和胡適 · 查看更多 »

胡渭

胡渭(),初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地理學家。 曾祖胡友信,明代隆慶進士,與歸有光齊名。胡渭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十二歲父逝,時值亂世,由母攜之避難山中,猶手一編不輟,十五歲為生員,屢試不中,後遊學北京,任教馮溥家中。精於輿地之學,講《禹貢》甚精當,曾與閻若璩等助修《大清一統志》。卒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撰《易圖明辨》、《禹貢錐指》等。 有孫胡彥昇(《清史稿》誤作渭子)。.

新!!: 閻若璩和胡渭 · 查看更多 »

閻世科

閻世科(),明末政治人物,山西太原人。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歷官郎中。仕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 有孫閻若璩。.

新!!: 閻若璩和閻世科 · 查看更多 »

閻詠

閻詠(),山西省太原府太原縣人(今屬太原市),閻若璩之子。清朝官员,書法家,經學家。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四十四名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能文,專長古文經學。.

新!!: 閻若璩和閻詠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閻若璩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閻若璩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閻若璩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閻若璩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梅賾

梅賾,又作梅頤,一說姓枚,字仲真,東晉汝南人。 早年其父为城阳太守,随父往任,遂在城阳从臧曹受古文《尚书》。曾官領軍司馬,轉任豫章內史,後官豫章太守,五胡南侵,梅賾於梅崗力抗之。王導因事逮捕他,陶侃派人在江口攔截,把梅賾救奪回來。 梅氏爲古文《尙書》傳授最後一人。晉元帝時,梅賾向朝廷獻上五十八篇用“隶古定”寫的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著的《書傳》,還有一篇孔安國的序,遂立於學官。孔穎達作《尚書注疏》即以此為底本。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現已被考證為偽造,故稱《偽古文尚書》,所附孔安国的传述,被称为“伪孔传”。梅頤之弟梅陶,為王敦幕府之參軍。.

新!!: 閻若璩和梅賾 · 查看更多 »

梅文鼎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曆算學家,被譽為「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

新!!: 閻若璩和梅文鼎 · 查看更多 »

江藩

江藩(1761年-1831年),字子屏,號鄭堂,江苏甘泉(揚州)人,清代经学家。 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早年受業於余蕭客、江聲,为惠栋的再传弟子。藏书约八万卷,後因家貧賣书北遊,客居大学士王杰家中,阮元邀请他至江苏山阳主持丽正书院,並编修《皇清经解》、《广东通志》。晚年歸鄉定居。卒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 著有《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将经学分为汉学、宋学两大派,实际宗汉抑宋,引起宋学派方東树的论难。.

新!!: 閻若璩和江藩 · 查看更多 »

汪中

汪中(),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維貞授《小学》、《四书》。十四歲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又過於勞心勞力,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自称与劉孝標有四同五异,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鑑别書畫,聊保生计。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

新!!: 閻若璩和汪中 · 查看更多 »

汪琬

汪琬(),字苕文,號鈍翁,江南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结庐居于太湖尧峯,學者稱堯峯先生。明末清初散文家、政治人物。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编修。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清初三大家」,亦能詩,唯成就不及其文。.

新!!: 閻若璩和汪琬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閻若璩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服装

服裝(亦稱為衣物、衣服、衣著)最廣義的定義,除了指軀幹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括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来的服装配饰。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有穿著衣物的文化。人類穿戴衣物有社會性的理由。服裝中的許多物件都帶有某種文化、宗教與社會意義。某些色彩也和性別有關,例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社會就習慣將藍色連結到男孩,讓粉紅色連結到女孩,而在戰前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衣物能夠保護脆弱的人體免於天氣與環境的傷害,在一些有潛在危害的活動(像遠足或烹飪時)可以提高安全的程度。衣物可以在人的皮膚和環境中間有一個阻隔,因此不容易受到昆蟲叮咬或是植物刺的傷害。衣物可以使身體維持在較舒適的溫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在健康上,衣物也可以減少毒性物質或感染原進入體內,並避免紫外線傷害人體。 除了人類以外,人類也為動物設計了服裝。有些是作為寵物的飾品,有些則出於戰爭或特定需求。.

新!!: 閻若璩和服装 · 查看更多 »

惠棟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新!!: 閻若璩和惠棟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閻若璩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 《日知錄》始撰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顾炎武绝意仕途,並以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录》的《目录题辞》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有改定”,一開始有三項設計,即经义(新义诠释古经)、治道(分析社会经济情况)、博闻(一般知识)。《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臨終前仍未完成,顧炎武生前,只有八卷本行世,稱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顾氏對此表示“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從其家取出書稿,再三校勘,刪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內容大體劃為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等八類,《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日知錄》屬劄記性質,字數不定,如《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最長,全條分八個段,有5000餘字,《召杀》只有“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9字。 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阎若璩《潜邱札记》有《日知录补正》,补正此书50余条,其他學者如李光地、惠栋、江永、顾栋高、戴震、莊存与、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邵晋涵、方苞、姚鼐等均曾為此書作注。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尝谓此三十二卷中,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自出于《通考》之外”。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現在「採銅於山」一詞正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清代道光年間有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撰成《日知录集释》,其叙曰:“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所謂“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世稱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录》也有明顯的失誤。例如《日知录》卷二十九稱回回教为回纥之摩尼教。.

新!!: 閻若璩和日知錄 · 查看更多 »

曾参

曾参(Zēng Shēn注,),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点、曾参两父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新!!: 閻若璩和曾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潜丘潛丘阎百诗阎若璩閻百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