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查看 郭贺和南阳市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郭贺和司徒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查看 郭贺和后汉书
天子
天子,中國共主及帝王之頭銜,意指上天之兒子,象徵統治天下之權力源自上天。 黃帝、堯、舜都被尊為天子。周朝以「天子」為君主正式名號。自秦始皇始,中國統治者都冠上皇帝頭銜,也稱天子,類似於單-于-、天皇、可汗等稱號。天子的命令又稱「聖旨」,即“德为圣人”的旨意。明清兩朝皇帝使用的「奉天承運皇帝」一辭,彰顯了帝王權力受命於天,西方稱君權神授。「天」在此意為「天神」或「上帝」、「天公」。.
查看 郭贺和天子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查看 郭贺和太守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郭贺和尚书令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郭贺和东汉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查看 郭贺和三公
广汉市
广汉市,是一座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侧、由德阳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成都市青白江与德阳市市区之间。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广汉人口约为59万人,是德阳市市辖人口第三多的行政区。在2014年广汉地区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次于主城区旌阳区,其生产总值增速为12%,为德阳市增速最快的下辖地区。广汉市总面积538.28平方千米,在2012年广汉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46%。广汉地势平坦,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龙泉山西麓,距离成都市区约25公里。 广汉市其历史悠久,鸭子河附近曾发掘出古蜀王国的三星堆遗迹,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雒县一名源于雒水(今石亭江)得名,“广汉”一名首次出现在汉代,雒县这一地区受广汉郡管辖。古称雒城、雒县、汉州,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川西明珠、天府粮仓、成都的后花园之称。.
查看 郭贺和广汉市
廣漢郡
廣漢郡,中國古郡名。漢初分蜀郡、巴郡置。郡治在梓潼县。东汉移治雒縣。三国以後屢有析置。隋初廢。.
查看 郭贺和廣漢郡
建武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六月 - 末年:56年四月)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2年。.
查看 郭贺和建武 (东汉)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查看 郭贺和刺史
冕
冕可以指:.
查看 郭贺和冕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查看 郭贺和四川省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查看 郭贺和王莽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查看 郭贺和荆州
蔡茂
蔡茂,表字子礼,中国西汉末期、东汉初期河内郡怀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阳城乡)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查看 郭贺和蔡茂
掾
掾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級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时,浙江都督府在都督府及所属各局(后改处),设掾史,办理会计等。民国元年(1912)所定《浙江省地方官制》在各县亦设掾史,位次科员。后无闻。 Category:职事辅官.
查看 郭贺和掾
永平 (东汉)
永平(元年:58年 - 末年:75年)是东汉明帝刘莊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只改元了一次。共计18年。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建武中元年号,次年正月初一(58年2月13日)改元永平。 永平十八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次年正月初一(76年2月24日)改元建初。.
查看 郭贺和永平 (东汉)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查看 郭贺和汉光武帝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查看 郭贺和汉明帝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查看 郭贺和河南郡
斧
斧,又称斧头、戚,是一种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
查看 郭贺和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