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郑穆

指数 郑穆

鄭穆(),字閎中,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生於書香之家,與陳襄、陳烈、周希孟等友善。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甲科,初任河南府壽安主簿,後為國子監直講。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爲岐王府侍講。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越州。元祐初年曾任國子祭酒。元祐三年(1088年),除直集賢院。元祐四年(1089年),拜給事中兼祭酒。元祐六年(1091年),提舉洞霄宮。元祐七年(1092年)卒。.

18 关系: 宋史宋神宗主簿乾隆侯官县周希孟元丰元祐国子监皇祐福州市福建省福建通志給事中熙宁越州进士河南府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郑穆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新!!: 郑穆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主簿

主簿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称,属于文官。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主任秘書一职。中央機關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县的主簿地位仅次于功曹,为门下亲近吏之长。魏晋以后,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杨修就曾经担当此职。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职权渐轻。明清各卿寺亦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 作为外官,为知县的佐贰官,正九品,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主薄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有时也省并。下设攒点一人协助办公。.

新!!: 郑穆和主簿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郑穆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侯官县

侯官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闽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清代,侯官县辖4坊、61都,统114图。清末废乡、都,建区,侯官县分为22区,与闽县分治今闽侯县以及福州城内区、浦东浦西区(南台)和上渡区,其中城内区分为:东段(宦贵巷一带)、西段(西门大街一带)、北段(府直街、北大街一带)、中段(总督口、小龙湫一带)、南段(南大街、杨桥巷、南后街、光禄坊一带)五段。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新!!: 郑穆和侯官县 · 查看更多 »

周希孟

周希孟(),字公闢,南嶼鎮芝田村人。 始祖周维岳随王审知入闽,二世周汉迁侯邑六都芝田(今闽侯县南屿镇芝田村)。少讀《五經》,精於《易》學。曾任福州州學教授。與名士劉夔、曹穎叔、蔡襄等友好,與陈襄、陈烈、郑穆稱“海滨四先生”。著有《易义》、《诗义》10卷、《春秋总例》12卷、《周四门文集》2卷等。.

新!!: 郑穆和周希孟 · 查看更多 »

元丰

元丰可以指:.

新!!: 郑穆和元丰 · 查看更多 »

元祐

元祐可能是指:.

新!!: 郑穆和元祐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郑穆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皇祐

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是宋仁宗趙禎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6年,“皇”指“神話傳說中的神明”,“祐”指“保祐”,全部便指神明保祐。 《宋史·本纪第十一》:(慶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

新!!: 郑穆和皇祐 · 查看更多 »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新!!: 郑穆和福州市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郑穆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福建通志

《福建通志》指清代以来,福建省(含今台湾地区)修撰的多部同一名称的地方志,記錄著省內的事蹟、氣候、風俗、水利、人物、藝術文化等等。 福建省第一部通史,是明朝黄仲昭所著的《八闽通志》。万历九年(1581年),王应山修《闽大志》。何乔远修撰,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成书的《闽书》。清代历时268年,共编有四部《福建通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郑开极编纂六十四卷的《福建通志》,此书承袭于《闽书》。雍正年间,雍正帝下旨各地督抚编修地方志。乾隆二年(1737年),修成七十八卷的《福建通志》,录入《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继修九十卷的《福建通志》。道光九年(1829年),以建筑福州贡院的余款设立福建通志局,重修《福建通志》,陳壽祺任总纂。陈寿祺在1834年逝世后,分纂高澍然继任总纂。因梁章钜联合士绅反对,高澍然辞职,通志局解体,书稿散失,作罢。形成福建文史上的一桩公案。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请魏敬中继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成稿,但因梁章钜抵制及此后政局混乱,未成。同治六年(1867年),再度设局刊印。同治十年(1871年),付印。此部命名为《重纂福建通志》。而民国陈衍所纂《福建通志》則為近代方志著作。.

新!!: 郑穆和福建通志 · 查看更多 »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新!!: 郑穆和給事中 · 查看更多 »

熙宁

熙宁(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熙”意即“兴盛、繁荣”,“宁”指安宁,謂繁荣安宁。.

新!!: 郑穆和熙宁 · 查看更多 »

越州

越州,中国古代的州,中心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改吴州置越州,治所在会稽县(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辖区约今浙江省浦阳江(义乌除外)、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市地。大业二年(606年)为会稽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天宝元年(742年)又为会稽郡,乾元元年(768年)复为越州。为浙东观察使治。以越窑产秘色窑瓷器著名,为宫廷玩物,青瓷中的绝品。有盛产绫罗等丝织物。户九万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下领七县:会稽县、山阴县、诸暨县、余姚县、剡县、萧山县、上虞县。 五代十国时,为吴越国所辖,称为东府,根据出土墓志吴越后期称越州为会稽府。北宋统一吴越后,仍称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升为绍兴府。 日本福井縣與新潟縣在古代也稱為越州。.

新!!: 郑穆和越州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郑穆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河南府

河南府,中国古代的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唐朝时由河南郡改河南府,属都畿道。北宋的河南府,因后梁、后晋之旧为西京。熙宁五年(1072年),隶属京西北路。崇宁时户一十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监和十六县:河南县、洛阳县、永安县、偃师县、颍阳县、巩县、密县、新安县、福昌县、伊阳县、渑池县、永宁县、长水县、寿安县、河清县和登封县。明清时亦置河南府。1913年废入洛阳县。.

新!!: 郑穆和河南府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