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黎明寺

指数 黎明寺

黎明寺(วัดอรุณ Wat Arun),又称作晓庙、郑王寺或郑王庙,是泰国首都曼谷市曼谷艾县“血脉之河”湄南河西畔的一所佛教寺院。它的全名为 (Wat Arunratchawararam Ratchaworamahavihara)。 它是泰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因此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稱。位于湄南河支流昭披耶河西畔的吞武里区。始建于泰国的大城王朝,在鄭信迁都到此地創建吞武里王朝之後,吞武里区也日益兴盛。寺庙于1809年竣工,1847年又被重修。它是大城时期孟库国王时代留下的最伟大的创举、最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使得黎明寺成为现今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筑、参观量最高的寺庙(黎明寺每日对外开放)。黎明寺的主塔高达82米,这座主塔是泰国著名的建筑,刻在了10泰铢的硬币背面。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四周各有陪塔一座,颜色各异,宏伟华丽,比主塔矮小几倍。塔上鋪貼許多彩色碎陶瓷。宝塔的地基部分绘有巨幅图画。.

40 关系: 印度教吞武里吞武里王朝大城王国大城王朝大乘佛教夜叉中國三角洲佛寺佛教忉利天储君因陀羅玉佛寺 (曼谷)缅甸瓷器须弥山風神首都贡榜王朝迦楼罗阿瑜陀耶鄭信释迦牟尼提婆毗湿奴永珍泰国法螺昭拍耶河拉玛坚拉玛三世拉玛一世拉玛二世拉玛四世曼谷曼谷大皇宫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黎明寺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吞武里

吞武里(ธนบุรี,Thonburi),位於曼谷市中心的西邊的吞武里縣,在昭拍耶河對岸。 吞武里曾經是曼谷之前的泰國首都。在軍事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命名來源即是巴利語:thon (ธน) dhána 「富足」,以及 buri (บุรี) púra 「防守要塞」。其完整的名稱是Krung Thonburi Sri Maha Samut(กรุงธนบุรีศรีมหาสมุทร),意思是:「海洋的恩典 - 寶藏之都」。 一直以來吞武里都是個獨立的省分和城市,1970年吞武里人口有60萬人為泰國第二大都市,1971年泰國政府將吞武里併入曼谷,並且保留泰國的傳統面貌,廟宇還未變成大樓,水道還未改建成馬路,加上許多造工精細的建築和地標,使這裡的古老氣息跟昭拍耶河對岸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截然不同的對比。.

新!!: 黎明寺和吞武里 · 查看更多 »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其建立者是中泰混血兒達信(中文名鄭信)。 1767年,緬甸侵略暹羅,滅大城王朝。鄭信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軍隊,反抗緬甸的統治。不久,清缅战争爆发,缅甸在大城的大部分驻军被迫回国抵抗清军,郑信趁机收復了大城。然而,大城因戰爭殘破不堪,鄭信沒有將都城定在那裡,而是建立在了吞武里。 鄭信在位期間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又擊退緬甸的再次進攻,收復了清邁等地。他還征服了兰纳、万象、瑯勃拉邦、占巴塞,并同越南的阮主争夺真腊(今柬埔寨)。此外,泰国的教育和宗教学习得到了推进,并积极同中国、英国与荷兰展开贸易活动。 1782年,達信被通鑾·却克里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却克里援救不及。却克里即位後,成立却克里王朝,自稱拉瑪一世,遷都拉達那哥欣島,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新!!: 黎明寺和吞武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大城王国

#重定向 阿瑜陀耶王国.

新!!: 黎明寺和大城王国 · 查看更多 »

大城王朝

#重定向 阿瑜陀耶王国.

新!!: 黎明寺和大城王朝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黎明寺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夜叉

夜叉(梵語:,巴利語:),又譯為藥叉,本义「以鬼為食的神」,佛教中屬於鬼道,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女性夜叉,稱夜叉女(梵語:或,巴利語:或)。.

新!!: 黎明寺和夜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黎明寺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這名詞翻译自英文delta。英文delta即希腊文Δ的转写。希腊文含义源自三角洲的形狀像“Δ”(三角形),有人认为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新!!: 黎明寺和三角洲 · 查看更多 »

佛寺

佛寺,又稱寺院、寺,梵文稱為精舍 vihāra, 又稱伽藍,禪宗則多稱為叢林,是佛教的宗教建築物,也是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佛寺中常有佛塔。佛寺的管理者稱為住持 (中國北方多稱為 方丈)。上座部佛教在滇西地区的佛寺又称为奘房,管理者俗称“老佛爷”。.

新!!: 黎明寺和佛寺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黎明寺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忉利天

忉利天(天城文:त्रयस्त्ऋंश,,तावतिंस Tāvatiṃsa),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等,意译为三十三天,是佛教世界中欲界的第二层天,因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

新!!: 黎明寺和忉利天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黎明寺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因陀羅

因陀罗(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釋天(Ś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舍脂。 遠古希臘的信仰從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們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羅門教改良之後的梵天、濕婆、毗濕奴三神所取代。.

新!!: 黎明寺和因陀羅 · 查看更多 »

玉佛寺 (曼谷)

玉佛寺(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是泰國境內的佛教聖地,位於首都曼谷市內,屬於國家大皇宮的範圍。.

新!!: 黎明寺和玉佛寺 (曼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稻.

新!!: 黎明寺和米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黎明寺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瓷器

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窯內烧製。 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窯爐內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过各种贸易管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新!!: 黎明寺和瓷器 · 查看更多 »

须弥山

彌山(मेरु,,巴利語:Sineru),又譯為蘇迷嚧山、蘇迷盧山、彌樓山、妙高山或妙光山,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宇宙論中最高的神山,日月之所迴泊,印度眾神的居所。.

新!!: 黎明寺和须弥山 · 查看更多 »

風神

可以指:.

新!!: 黎明寺和風神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黎明寺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貝可以指:.

新!!: 黎明寺和貝 · 查看更多 »

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ကုန်းဘောင်ခေတ်,英語:Konbaung Dynasty)為緬甸最後的王朝,為雍笈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擴張疆土,於1758年在右擊敗暹羅大城王朝及中南半島各國,曾雄霸東南亞,並多次和清朝发生战争。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併入英屬印度。.

新!!: 黎明寺和贡榜王朝 · 查看更多 »

迦楼罗

迦楼罗(天城体:गरुड,轉寫:garuḍa),汉译大鹏金翅鸟或金翅鸟,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鸟,是主神毗湿奴的坐骑。佛教吸收此鸟为天龙八部之一,其形象随佛教传入东亚,在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也存在此鸟的神话。.

新!!: 黎明寺和迦楼罗 · 查看更多 »

阿瑜陀耶

#重定向 大城 (泰国).

新!!: 黎明寺和阿瑜陀耶 · 查看更多 »

鄭信

#重定向 郑信.

新!!: 黎明寺和鄭信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黎明寺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提婆

提婆可以指:.

新!!: 黎明寺和提婆 · 查看更多 »

毗湿奴

毗湿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称号有诃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称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湿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湿奴,甚至說佛教的釋迦佛也是毗湿奴化身。在尼泊爾,尼泊爾國王也被認為是毗湿奴化身。.

新!!: 黎明寺和毗湿奴 · 查看更多 »

永珍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前叫文單或雍田,即是撣族之城。在塞塔提腊王时成为老挝首都。.

新!!: 黎明寺和永珍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黎明寺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法螺

#重定向 法螺 (动物).

新!!: 黎明寺和法螺 · 查看更多 »

昭拍耶河

昭拍耶河(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Maenam Chao Phraya),而潮州話常稱為湄南河,是泰國最主要的河流。泰语「湄南」(แม่น้ำ)直譯為:「水之母」,即河流;「昭拍耶」(เจ้าพระยา)在泰语的意思是「大王」,河流名字即大王河。它發源於泰北山地,而名稱為「昭拍耶」的河段則从滨河、楠河及永河的交汇处那空沙旺附近开始,向南流约40公里左右,到猜纳附近分为两支,西支叫他真河,东支即昭拍耶河。穿過曼谷直到暹羅灣。无论在水量抑或长度,昭拍耶河都是泰国最大的河流。 昭拍耶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1352公里(从滨河河源起算至出海口),在北曼谷地方寬度能達到700-800米(雨季時),流域面积为150,000平方公里,约占泰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昭拍耶河流域是泰国耕地集中的地区。昭拍耶河的水量随季节而急剧变化,旱季、雨季的流量相差达十多倍。干季时流量仅150立方米每秒(m^3/s),雨季则达2000立方米每秒,因而雨季河流泛滥,带来一层肥沃的泥沙。稻田灌溉基本上依靠天然泛滥。 昭拍耶河下游平原面积广阔,约达5万平方公里。这里河汊交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定期泛滥,土地肥沃,多數地區適合種植稻米四造,被譽為「泰國糧倉」,特别是经过泰国人民的辛勤劳动,稻米產量達到世界之冠。這裡已發展成為泰國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新!!: 黎明寺和昭拍耶河 · 查看更多 »

拉玛坚

《拉玛坚》(รามเกียรติ์)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派生出来的泰国史诗。大部分版本在1761年缅甸军队攻破大城时都已经丧失。目前只存有三种版本,其中一种是拉玛一世的钦定本,他的儿子拉玛二世将其中部分改写为泰国舞剧的剧本。这部史诗对泰国的文学、舞蹈都有很大的影响。 拉玛坚的主要故事情节还保留罗摩衍那的原作,但其中人物的服装、环境、武器和其他细节都已经变成泰国式的了。虽然泰国人基本信奉上座部佛教,但拉玛坚平衡了一般人心中保留的原始信仰,提供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在曼谷玉佛寺中还有许多关于拉玛坚的绘画和雕塑。.

新!!: 黎明寺和拉玛坚 · 查看更多 »

拉玛三世

拉瑪三世(;),即帕喃格勞(),是暹罗却克里王朝第三代国王,1824年至1851年在位。.

新!!: 黎明寺和拉玛三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一世

拉瑪一世(;),名帕佛陀約華朱拉洛(),泰國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至1809年在位。.

新!!: 黎明寺和拉玛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二世

拉瑪二世(;),名帕佛陀洛羅那帕萊(),泰国(暹羅)却克里王朝第二代國王,1809年至1824年在位。.

新!!: 黎明寺和拉玛二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四世

拉玛四世(,),名帕喃格劳昭约华(),亦简称为蒙固(;又译孟固、蒙庫特),是暹罗曼谷王朝国王,1851年至1868年在位。向清朝進貢时自稱鄭明。 拉玛四世是拉玛二世的儿子,母親是一名陳姓華裔商人的女兒。他在12岁时即被父亲委任为武装力量总司令,14岁时出家做见习和尚7个月,本来应该是王位第一继承人,但他20岁时正式出家为僧,刚过两个星期父亲即去世,他的异母兄弟喃格劳被贵族们推举为国王,他只好到全国各地旅游,用了27年时间学习西方知识,向外国水手和传教士学习拉丁文、英语及天文学知识,并了解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 1851年,拉玛三世去世,蒙库特继承王位,称号为帕琼格劳(Phra Chom Klao),是为拉玛四世。他感受到英法殖民主义的威胁,致力于改革。为了显示暹逻并不是一个“野蛮”国家,他命令贵族们改变服饰。雇佣一位英国女教师安娜·列奥诺温斯作为他儿子,未来的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的教师。安娜声称正是由于她为王子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得泰国于40年後废除了奴隶制。但实际当时泰国的奴隶和美国的奴隶制度完全不同。但安娜所写的故事以后成为音乐剧、电影及動畫《國王與我》的原型。 拉玛四世还创建了上座部佛教的,將佛教教义嚴格化,袪除民间宗教及迷信成分,要求僧侣一天只吃一顿饭,且须是化缘得来。 1866年,他研究天文预测1868年8月18日会发生日食,並邀请英国新加坡总督及法国科学家到暹羅南部的班武里府和光(Wakor)观看日食,日全食发生的地点和延续时间和他预测的完全相同。天文社群也稱該次日食為「暹羅王的日食」(King of Siam's eclipse) 然而,在觀測日蝕後,拉瑪四世與其王子一起被传染上疟疾,几个月后即去世。王子后来痊愈,继承王位为拉玛五世。.

新!!: 黎明寺和拉玛四世 · 查看更多 »

曼谷

曼谷(บางกอก ,),官方名字估忒媽蛤那空(,,),泰國口語简称估忒(กรุงเทพ,RTGS:Krung Thep,,),是泰国首都與最大城市,在當地華人社區亦作泰京,為泰国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科技、教育与各方面中心。位於昭披耶河東岸,近泰國灣。.

新!!: 黎明寺和曼谷 · 查看更多 »

曼谷大皇宫

曼谷大皇宫(泰语: พระบรมมหาราชวัง) 位於曼谷拍那空縣,从18世纪到20世纪,曾是暹罗王国的皇宫。也是泰國王室公定的居住地點,在所有的泰國王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建於拉瑪一世統治期間的1782年,然而,在1946年泰国国王拉瑪八世駕崩後,拉瑪九世將王室搬到遲塔拉達宮(Chitralada Palace),而象徵王朝的宮殿依然存在,因此,現在的泰國王室並不住在這裡。 曼谷大皇宫座落在湄南河東岸,四围有长达1900米的围墙。.

新!!: 黎明寺和曼谷大皇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郑王寺郑王寺塔郑王庙鄭王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