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达松瓦尔陨石坑

指数 达松瓦尔陨石坑

达松瓦尔陨石坑(D'Arsonval)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生理学家及物理学家雅克-阿尔塞纳·达松瓦尔(1851年-194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1 关系: 尼科陨石坑丹戎环形山希拉卡齐环形山佩列佩尔金环形山德尔波特陨石坑地形图國際天文聯會勒夫环形山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生理学物理学家阿尔塞纳·达松瓦尔阿波罗17号法国月球轨道器3号月球背面月面座標朗之万环形山朗格马克环形山撞击坑

尼科陨石坑

尼科陨石坑(Necho)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二世(公元前610年-前593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尼科陨石坑

丹戎环形山

丹戎环形山(Danjo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安德烈-路易·丹戎(1890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丹戎环形山

希拉卡齐环形山

希拉卡齐环形山(Shirakatsi)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中世纪亚美尼亚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地理学家阿纳尼斯·希拉卡齐(Anania Shirakatsi,约公元620年-公元685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希拉卡齐环形山

佩列佩尔金环形山

佩列佩尔金环形山(Perepelki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天文学家叶夫根尼·雅科夫列维奇·佩列佩尔金(Yevgeny Yakovlevich Perepyolkin,1906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佩列佩尔金环形山

德尔波特陨石坑

德尔波特陨石坑((Delporte)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比利时天文学家尤金·约瑟夫·德尔波特(1882年-19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德尔波特陨石坑

地形图

地形图是一种以大比例尺及地形的定量表达为特征的地图。在过去制图时,可能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法。现代制图则常使用等高线。对地形图的传统定义对和人造的地形特征都要进行表达。 地形信息中心(The Centre for Topographic Information)提供了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用于表达地面的人文和自然特征的详细且准确的地图。(A topographic map is a detailed and accurate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features on the ground.)”.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地形图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國際天文聯會

勒夫环形山

勒夫环形山(Love)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英国数学家奥古斯塔斯·爱德华·霍夫·勒夫(1863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勒夫环形山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生理学

生理學(physiology; ) 是生物學的一門子領域,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在活體系統中化學或物理的功能活動。 生理学一般被分为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来说一致的。比如许多研究酵母的细胞的生理学结果也可以运用在人的细胞中。 动物生理学包括人类生理学和其他动物的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也从这个分支的许多成果获益。 从生理学中分出来的新的学科有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力学。医药学从生理学的成果也收益很大。.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生理学

物理学家

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對應於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物理学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中理論和實驗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這樣的分類很難界定,只不過在一個物理學家更偏重理論的情况下,被稱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例子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埃爾溫·薛丁格、尼爾斯·波耳、楊振寧等;而若偏重實驗,則稱為實驗物理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法拉第、亨利·貝克勒、尼古拉·特斯拉、馬克斯·馮·勞厄、約瑟夫·湯姆森、歐內斯特·勞倫斯、吳健雄、威廉·肖克利、朱棣文等。.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物理学家

阿尔塞纳·达松瓦尔

雅克-阿尔塞纳·达松瓦尔(Jacques-Arsène d'Arsonval、)是一位法国医学家、物理学家,动圈式电流计的发明者,可能还发明过热电偶式电流表。达松瓦尔对19世纪电生理学的兴起、研究电在生物组织上的作用作了重要贡献。.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阿尔塞纳·达松瓦尔

阿波罗17号

阿波罗17号(Apollo 17)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一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六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唯一的夜间发射的任务,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阿波罗17号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法国

月球轨道器3号

月球轨道器3号是美国宇航局于1967年发射的自动探测器,隶属月球探测器计划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拍摄月表区域,以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此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7年2月5日,世界标准时01时17分,该探测器被发射到地月轨道,并在1967年2月8日世界标准时21时54分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参数为210.2公里(近月点)×1801.9公里(远月点),即130.6英里×1119.6英里,倾角20.9度,绕月一周时间为3小时2分钟。经过四天(25圈)轨道调整为55公里×1847公里(34英里×1148英里)。探测器从1967年2月15日到2月23日进行了9天的摄影,并于1967年3月2日完成数据的提取发送。由于在这段时间内胶片转卷装置工作状态不稳定,使得地面人员决定提前读取图像数据。直到3月4日卷片电机烧坏前,成功提取了大部分的图像数据,但卷轴上仍剩有25%的照片无法读取。 月球轨道器3号总共发回了147帧中等分辨率和477帧高分辨率图像数据,高品质图像的分辨率高达1米以内(3英尺3英寸),其中包括一张勘测者1号着陆点的照片,可判别航天器所在位置的地表状况。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该探测器一直被跟踪直到1967年10月9日按指令撞毁在月表北纬14.3度、西经97.7度处。.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月球轨道器3号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月球背面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月面座標

朗之万环形山

朗之万环形山(Langevin)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1872年-194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朗之万环形山

朗格马克环形山

朗格马克环形山(Langemak)是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科学家及火箭先驱之一"格奥尔基·叶里霍维奇·朗格马克"(Georgy Erikhovich Langemak,1898年-193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朗格马克环形山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查看 达松瓦尔陨石坑和撞击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