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軒尼詩 (香港總督)

指数 軒尼詩 (香港總督)

軒尼詩爵士,KCMG(Sir John Pope Hennessy,),英國政治家、殖民地官員,第8任香港總督。.

36 关系: 华人堅尼地塞拉利昂大英博物馆天主教會威廉·格萊斯頓寶雲巴哈马九尾鞭伍廷芳弗里敦保良局冈比亚內殿律師學院皇仁書院科克郡纳闽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痢疾鞭笞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馬師香港立法會香港總督軒尼詩道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黄金海岸英國人英國樞密院柯士甸柯士甸 (香港輔政司)杜老誌殖民地部本傑明·迪斯雷利愛爾蘭拉哥斯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华人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

堅尼地爵士,GCMG,CB(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7任港督。.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堅尼地 · 查看更多 »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共和国(Republic of Sierra Leone),位于西非大西洋岸,北部及东部被几内亚包圍、东南与利比里亚接壤,首都弗里敦。.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塞拉利昂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威廉·格萊斯頓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 ),英国自由党政治家,曾四度出任首相,以善于理财著称。.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威廉·格萊斯頓 · 查看更多 »

寶雲

寶雲爵士,GCMG(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國際音標:/ʤɔːʤ ˈfɜːgəs(ə)n ˈbəʊɪn/,R.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寶雲 · 查看更多 »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巴哈马 · 查看更多 »

九尾鞭

九尾鞭也称九尾猫,是一种多股的軟鞭,它最初在英国皇家海军以及英国的陆军中用作为重体罚的刑具,在英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执法体罚中也有过实用。.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九尾鞭 · 查看更多 »

伍廷芳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伍廷芳 · 查看更多 »

弗里敦

弗里敦(Freetown),塞拉利昂首都,经济、文化中心。位於大西洋岸邊的弗里敦半島(Freetown Peninsula),2004年人口有1,070,200人。它不仅是塞拉利昂主要出口港口,更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其經濟主要與港口有關。弗里敦主要工業包括鑽石切割和食品工業。.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弗里敦 · 查看更多 »

保良局

保良局(Po Leung Kuk)是香港慈善團體,歷來以「保赤安良」為宗旨,初期主要是遏止誘拐婦孺,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及教養。隨著香港社會的轉變,現已成為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優質多元服務。.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保良局 · 查看更多 »

冈比亚

岡比亞(The Gambia),全称甘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Gambia),西部非洲國家,陸上被塞内加爾環繞,面积11,295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最小的國家。岡比亞河貫通國家中央,流往大西洋。1965年岡比亞脫離英國獨立。岡比亞人口191万(2014年),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冈比亚 · 查看更多 »

內殿律師學院

尊貴的內殿律師學院(The Honourable Society of the Inner Temple),簡稱內殿(Inner Temple),是英國倫敦四所律師學院之一,負責向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大律師授予執業認可資格。另外三所律師學院分別是林肯律師學院、中殿律師學院和格雷律師學院。內殿律師學院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14世紀,學院取名自當地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聖殿騎士團總部。 內殿律師學院座落於倫敦市內的聖殿區,附近是皇家司法院。.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內殿律師學院 · 查看更多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皇仁書院 · 查看更多 »

科克郡

科克郡 (County Cork;愛爾蘭語:Contae Chorcaí),俗稱The Rebel County,是愛爾蘭的一個郡,位於愛爾蘭島最南部。歷史上屬芒斯特省。 面積7,457 km²,全國排名第一,2011年人口519,032人 (包括首府科克,不包括科克的人口為 399,802人)。.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科克郡 · 查看更多 »

纳闽

纳闽联邦直辖区(马来语:Wilayah Persekutuan Labuan;Federal Territory of Labuan;爪夷文: لابوان;簡稱Labuan或纳闽)是马来西亚东部一个聯邦直轄區,于沙巴西南部,是南中国海中的岛屿。纳闽在马来语是“良港”的意思。纳闽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及旅游胜地。纳闽自古以来是沙巴一部分,但自1984年成為聯邦直轄區后,纳闽属于马来西亚独自的行政区划,从此受联邦政府直接管辖,不再由沙巴州政府管制。 纳闽于1990年成为自由港和國際離岸金融中心,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ies)城市。.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纳闽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

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英語:Edward Wilmot Blyden,),利比里亚作家,在美属维尔京群岛圣托马斯岛出生。1850年他抵达利比里亚,深入参与了当地的建设。他在塞拉利昂弗里敦逝世。 布莱登相信受到歧视的非裔美国人有责任返回非洲大陆,为非洲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 · 查看更多 »

痢疾

,是一種傳染病。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元朝皇帝元順帝便是死於痢疾。.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痢疾 · 查看更多 »

鞭笞

鞭笞、打藤或笞刑,簡稱鞭刑,歷史悠久,是刑罰的一種執行方式。執行者會以竹片或藤製成的鞭,鞭打犯人的臀部,受者的臀部常會皮開肉裂。鞭笞不但見於國家刑罰,也常見於家庭和學校,施行地方主要是手掌或臀部,但其殘酷程度通常不及國家刑罰。 由於這種刑罰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如今,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数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阿富汗、伊朗、坦桑尼亞、波札那、尼日利亞等。.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鞭笞 · 查看更多 »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最卓越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簡稱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於1818年4月28日由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當時他正代替其父王乔治三世,攝理君職。本勳章分為三等,依等第如下:.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 查看更多 »

馬師

師爵士(Sir William Henry Marsh,又譯馬殊,),英國殖民地官員,1879年至1887年間出任香港輔政司兼核數總長,曾多次署任港督。1885年12月,第9任港督寶雲退休後,署任港督一職長達16個月。灣仔的馬師道(Marsh Road)和紅磡孖庶街(Marsh Street)都是以他命名。.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馬師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又譯軒尼斯道)是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路線大致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西接金鐘道,由軍器廠街交界起;東至渣甸街交界為止,連接怡和街,並與駱克道、謝斐道和告士打道的方向大致平行。這條道路的名稱,是以前香港總督軒尼詩命名,長約1860米。 軒尼詩道東段位於銅鑼灣中心區,可算是全香港最高人流的道路之一。因此汽車、巴士、電車與行人爭路的情況時常發生。 軒尼詩道東段由英皇集團中心至崇光百貨、西段由電訊盈科駱克機樓至警察總部有來回雙向電車路。為改善香港仔隧道往銅鑼灣、北角和九龍(東)方向擠塞情況,政府從2000年到2003年4月推行軒尼詩道巴士線試驗計劃。 2009年由張學友,湯唯主演的香港電影《月滿軒尼詩》即是以軒尼詩道為主題的愛情電影。.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軒尼詩道 · 查看更多 »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是香港的一家小學,舊稱「軒官」或「軒上」。學校有三個門口,校址位於灣仔譚臣道169號。該校有教職員60多位包含校長和圖書館主任、書記、辦公室助理、工友等十二位。學校已在2016年9月變為全日制。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8位。.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 查看更多 »

黄金海岸

黃金海岸可以指:.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黄金海岸 · 查看更多 »

英國人

#重定向 英国人.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英國人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柯士甸

柯士甸(Austin)可能指:.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柯士甸 · 查看更多 »

柯士甸 (香港輔政司)

柯士甸,CMG(John Gardiner Austin,)英屬圭亞那農場商人和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在英屬圭亞那經營蔗園,1840年至1844年一度移民英國,1849年加入英屬圭亞那政府,先後出任署理領薪裁判官、助理政府秘書、署理政府秘書和入境事務首席代表,1858年獲派往香港任職駐華首席代表,負責招聘華工到圭亞那。柯士甸在1864年2月出任英屬洪都拉斯總督,1868年2月調任香港輔政司,在任10年間,先後歷仕三位港督,香港的柯士甸道等多處地方皆以他命名。柯士甸在1876年獲勳CMG勳銜,1878年從港府退休,定居英國,1900年逝世。.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柯士甸 (香港輔政司) · 查看更多 »

杜老誌

杜老誌,全名馬爾康·斯特崔安·杜老誌(Malcolm Struan Tonnochy,),英國人,香港英治時期知名官員,1882年曾署理香港總督。香港島灣仔的杜老誌道就是以他命名的。.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杜老誌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部

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舊譯藩政院、理藩院),英国政府部门,负责处理海外领土事务。掌管殖民地部的官员称为“殖民地大臣”(Colonial Secretary)。 英国海外领土事务,在1768年殖民地部建立之前,由南部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Southern Department)和枢密院下属委员会贸易及种植园委员会(Board of Trade and Plantations)负责处理。1768年,为处理英属北美事务,政府建立了殖民地部。北美十三州独立建国后,政府在1782年廢除了殖民地部,殖民地事务先后交由内政部和陆军部负责处理。 1801年,陆军部更名为陆军及殖民地部,由新设的陆军及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the Colonies)掌管,显示出殖民地变得越来越重要。1825年,政府又在陆军及殖民地部之下,创设了称为“殖民地常务次官”(Permanent Under-Secretary for the Colonies)的职位。 1854年,为应对繁重的殖民地事务,政府将陆军及殖民地部拆分为两个部门:陆军部和殖民地部,后者专门负责处理殖民地事务,由新设的殖民地大臣掌管。殖民地部并非负责处理英国所有海外领土事务的部门。印度事务由印度部(India Office)负责,而埃及等英国保护国的事务,则由外交部负责。1907年,政府又在殖民地部之下创设了称为“自治領部”的部门。1925年,政府提升了自治領部的级别,从此,自治領部拥有和外交部、印度部、殖民地部一样的级别。1947年,印度独立后,自治領部和印度部合并为英联邦关系部(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1966年,殖民地部又和英联邦关系部合并,是为英联邦部(Commonwealth Office)。1968年,英联邦部和外交部合并,终于成为今日的外交及联邦事務部。.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殖民地部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迪斯雷利

一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KG,PC,FRS(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作家和贵族,曾两次担任首相。他在保守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因为他确立了它的政策。迪斯雷利为人铭记,不僅是因为他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极具分量,也是因为他曾经和自由党代表人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展开政治斗争、提出了一国保守主义或“托利党民主主义”。因为他的政策,世人将保守党和大英帝国的荣誉与力量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他仍然是唯一一位英国首相。 迪斯雷利生于伦敦。他的父亲和教友发生争执后脱离犹太教。迪斯雷利也在12岁时受洗为圣公宗教徒。1837年,迪斯雷利在遭遇多次失败后,成功入选下议院。1841年,保守党上台执政,但是,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没有赋予迪斯雷利任何职位。1846年,皮尔提出废除《谷物法》,取消针对入口谷物的关税,遭到部分保守党党员反对,他因此带领追随者与保守党决裂。迪斯雷利在下议院猛烈批评皮尔。皮尔派脱离保守党后,保守党在议会内只余下几个有资历的党员,因此,迪斯雷利成为了保守党的重要人物,不过,不少人仍然厌恶迪斯雷利。德比勋爵在19世纪50、60年代曾三次组成政府,在他执政期间,迪斯雷利曾经担任财政大臣和下议院领袖。他也在这段时间里,和自由党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结为仇敌。 1868年,德比因病退休,迪斯雷利继任为首相,不过很快就因为败选下台。他此后一直充任反对党成员,直到保守党在1874年取得多数议席为止。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好友,1876年获女王册封为比肯斯菲爾德伯爵。迪斯雷利在第二个任期内,将集中力放在由于奥斯曼帝国缓慢衰落而引起的近东问题上面。迪斯雷利设法大量购入的股票。1878年,他带领英国代表团在俄国战胜奥斯曼后参与柏林会议,成功制造了有利于英国的局面。他的对俄外交胜利使他跻身欧洲出色政治家的行列。 虽然,公众欣赏迪斯雷利在柏林展现出的外交手腕,但是,往后的形势逐渐变得不利于保守党。阿富汗和南非的战事令他失去不少公众支持。他不愿在农业歉收、廉价美国谷物入侵的情况下恢复谷物法,触怒了英国农民。而格莱斯顿则发起了,最终带领自由党在中击败了保守党。迪斯雷利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一直带领保守党充任反对党。他在1826年以后都有创作小说。他在出版了最后一部已完成小说《》之后,就以76岁之龄病逝。.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本傑明·迪斯雷利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拉哥斯

拉各斯(Lagos, ;)為尼日利亚海港及最大城市帶,位於國境西南部,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第一大城市和非洲第二大城市,人口仅次于埃及开罗,並為非洲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城市(居世界第7名)。原名埃科,在約魯巴語中意指「農園」。 拉哥斯城區分部於拉哥斯潟湖周邊,包括周邊的的小島及大陸部分,地勢低平,有沼澤分布。趙璜,《中國大百科全書》-拉各斯 拉哥斯為奈及利亞的經濟及金融中心,於1991年以前為尼日利亚的首都,1991年遷都阿布贾後成為該國的司法首都。拉各斯是一个庞大的都会区,人口分布在尼日利亚西南沿海地区和一些近岸的岛屿上。 1976年以前,拉各斯岛(Lagos Island,当地称之为Eko)、伊科伊岛(Ikoyi)、维多利亚岛(Victoria Island)和一些内陆地区曾被划分为“拉各斯市”,由拉各斯市议会(Lagos City Council)管辖。1976年市议会解散,拉各斯被划分为数个地方政府区域(Local Government Areas)。1970年代尼日利亚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增加,使原拉各斯市周边的一些城镇也得以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拉各斯都会区。.

新!!: 軒尼詩 (香港總督)和拉哥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約翰·普布·軒尼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