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

指数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全名路德维希·利奥波德·约瑟夫·玛利亚·阿洛易斯·阿尔弗莱德(Ludwig Leopold Joseph Maria Aloys Alfred),巴伐利亚王国末代国王(1913年-1918年)。.

目录

  1. 39 关系: 参议院大腿奥地利奥托 (巴伐利亚国王)宪法少尉巴伐利亞王國中尉希腊乌拉赫公爵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佩德罗二世 (巴西)德意志帝國匈牙利列支敦斯登哲学农业国葬玛利亚·特蕾西娅 (奥地利-埃斯特)符腾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学瑞士萨克森-科堡-哥达革命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巴伐利亚国王)詹姆斯党鲁普雷希特 (巴伐利亚王储)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运河铁阿提纳教堂英国柳特波德 (巴伐利亚)水利工程法律明道加斯二世慕尼黑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普奥战争

  2. 德意志帝国元帅
  3. 普奥战争人物
  4.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参议院

#重定向 上議院.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参议院

大腿

大腿,是腿部的上半部分,是骨盆和膝蓋之間的部份,以膝蓋連接小腿。 大腿的骨骼稱為股骨,股骨較粗,因為密質骨比例較高,其強度也較大。在髖部有杵臼關節,膝蓋部份則是樞紐關節。.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大腿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奥地利

奥托 (巴伐利亚国王)

奥托一世(Otto I,),全名奥托·威廉·柳特波德·阿达尔贝特·瓦尔德玛(Otto Wilhelm Luitpold Adalbert Waldemar),巴伐利亚国王(1886年-1913年)。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与普鲁士公主玛利亚的次子,前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弟弟。.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奥托 (巴伐利亚国王)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宪法

少尉

少尉是軍隊的職銜,是軍官中的最低級別。英文裏,陆军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军种的少尉称为Second Lieutenant,美国海军少尉称为Ensign,英国海军少尉称为Midshipmen,英国空军少尉则称为Pilot Officer。 大多數國家的陆军少尉,主要担任排长的职务,有時可佔缺擔任副連長。.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少尉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德意志邦聯以及德意志帝國的組成國。該國是於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而來,並持續存在到1918年。維特爾斯巴赫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在1805年成為巴伐利亞的第一位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直到王國在1918年滅亡前,王權持續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現代巴伐利亞大部分的邊界是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簽署後確立的,其中巴伐利亞把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讓予奧地利帝國,同時接收阿沙芬堡和維爾茨堡。 隨著德意志地區於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 自1918年王國和帝國滅亡以來,巴伐利亞一直是德國的一部分。.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巴伐利亞王國

中尉

中尉是軍人的職階,位階介於少尉和上尉之間。在英文中,陸軍以及空軍、海軍陸戰隊的中尉稱為Lieutenant或First Lieutenant,美國海軍中尉稱為Lieutenant Junior Grade,英國海軍中尉稱為Sub-Lieutenant,英國空軍中尉則稱為Flying Officer。 中華民国國軍中尉主要擔任排長或副連長的職務,但可佔缺擔任連長。.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中尉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希腊

乌拉赫公爵

乌拉赫公爵(Herzog von Urach)是符腾堡王国于1867年3月28日所创制的一个头衔。第一代公爵即成为乌拉赫家族的族长。.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乌拉赫公爵

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摩德纳、雷焦和瓜斯塔拉公爵弗朗切斯科五世,奥地利-埃斯特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室亲王、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马萨公爵、卡拉拉亲王,弗朗切斯科·费迪南多·杰米尼亚诺·冯·哈布斯堡-洛林(),是一位执政贵族。自1847年起是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1846年至1859年间是马萨公爵和卡拉拉亲王。他的父母是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四世和萨伏伊公主玛丽亚·碧翠丝。他是摩德纳公国被并入意大利王国前最后的在任公爵。.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佩德罗二世 (巴西)

佩德罗二世(Pedro II,),全名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若昂·卡洛斯·利奥波多·萨尔瓦多·毕比亚诺·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保拉·莱奥卡迪奥·弥额尔·加俾厄尔·辣法厄尔·贡扎加(葡萄牙語:Pedro de Alcântara João Carlos Leopoldo Salvador Bibiano Francisco Xavier de Paula Leocádio Miguel Gabriel Rafael Gonzaga),绰号“高尚的”(O Magnânimo),巴西帝国末代皇帝,1831年4月7日至1889年11月15日在任。.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佩德罗二世 (巴西)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德意志帝國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匈牙利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列支敦斯登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哲学

农业

农业是第一級產業,在現代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農業則是純粹指種植業(而這亦符合中文裡「農」字的意思)。农業的產品一般會是食物、纖維、生物燃料、藥物或是其他利用自然資源而來,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類生活的物品。此專頁的內容為廣義上的農業。 農業屬初級生產,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之經濟活動之一。簡單地說是人類運用其智慧去改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農業是人類定居文明興起的關鍵因素,種植或養育馴化後的物種,可以增加食物,有助於文明的發展。有關農業的知識稱為農業科學。農業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農業的發展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及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技術可以擴展及維持可以種植作物或養殖動物的土地。若是種植植物,一般就需要灌溉技術,不過也有些植物可以。動物畜養是個龐大的產業,約佔了地球不被冰或是水覆蓋的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是採取單一作物的集約農業方式,不過藥物與肥料使用量巨大,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也在漸漸提高,包括樸門(Permaculture)及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 依據中華民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一款定義,農業:指利用自然資源、農用資材及科技,從事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產製銷及休閒之事業。.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农业

国葬

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代表国家对逝者的高度尊崇。国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如中国、日本、美国、俄羅斯等。.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国葬

玛利亚·特蕾西娅 (奥地利-埃斯特)

#重定向 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玛利亚·特蕾西娅 (奥地利-埃斯特)

符腾堡

腾堡(Württemberg),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东边与巴伐利亚接壤,南边与奥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部与巴登、霍亨索伦,北边又与普法尔茨,黑森为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符腾堡首都在斯图加特,其他时间,君主们则选择路德维希堡或乌拉赫为首都。符腾堡得名于斯图加特一座叫Wirtemberg的山。 1143年,符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块伯爵领地。1419年分为乌拉赫和斯图加特两支。1495年成为公国。1496年乌拉赫支灭绝。1806年,符腾堡被升为王国,公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成为符腾堡的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 1871年,符腾堡作为自治王国加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缔造的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君主制垮台,国王威廉二世被推翻。符腾堡作为符腾堡人民邦,成了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20年,斯图加特是德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几乎被空袭完全摧毁。 1945年盟军占领了德国。他们将巴登和符腾堡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民主的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第三大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符腾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济学

經濟學是一門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西方语言中的“经济学”一词源於古希臘的Marshall, Alfred, and Mary Paley Marshall (1879).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经济学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瑞士

萨克森-科堡-哥达

萨克森-科堡和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或称萨克森-科堡-哥达,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两个邦国组成的共主邦联。1826年由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整合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成为科堡自由州和萨克森-哥达自由州。1920年科堡成为巴伐利亚州的一部分,哥达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科堡-哥达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革命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巴伐利亚国王)

克西米利安二世·约瑟夫(Maximilian II.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巴伐利亚国王)

詹姆斯党

詹姆斯党(Jacobitism),指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君主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夺回英国王位的一个政治、军事团体,多为天主教教徒组成。.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詹姆斯党

鲁普雷希特 (巴伐利亚王储)

鲁普雷希特(Rupprecht,),全名鲁普雷希特·玛利亚·柳特波德·斐迪南(Rupprecht Maria Luitpold Ferdinand),巴伐利亚王储,1921年后为巴伐利亚王室首领,称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和士瓦本公爵,莱茵行宫伯爵(Herzog von Bayern, Franken und in Schwaben, Pfalzgraf bei Rhein)。同时他也是大部分詹姆士派支持的英国王位继承人,被詹姆士派称为英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和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四世。.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鲁普雷希特 (巴伐利亚王储)

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

费迪南多·皮奥·玛利亚(Ferdinando Pio Maria,),两西西里王国王子,封卡拉布里亚公爵,1934年起为波旁-两西西里王室家族族长。.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

运河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规模比较大的,可以使水流流过的運輸通道。運河通常連接湖泊、河流和海洋,或橫貫半島、地峽而造。 相傳在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已有開運河,但具體難以考證。信史上中國的胥河是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中國的京杭大运河是歷史上最長的運河,長約1700公里,但今日只有少部份河段可供航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土庫曼南部的卡拉庫姆運河,全長約1375公里,大部份河段都可航行。運河的主要用途是行駛船隻運輸貨物。在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建造成本和運輸時間的緣故,內陸運河逐漸被鐵路取代。許多運河目前都只剩下觀光用途,如威尼斯的運河。 运河主要可以分為二種:有一種是和現有的河流平行,分擔河流的水流量,在維持河谷及流域的條件下,通過建設水壩和水閘來調整水量,維持夠高的緩流水位。另一種則會越過分水岭的山脊,這種方式多半會需要在海拔最高點上方有水源供應。許多的運河。會興建在在山谷及其他水路高很多的地方。城市需要很多的水源,而海拔較高的運河可以提供水源給海拔較低的缺水地區。像羅馬帝國的高架渠就有類似功能。.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运河

铁阿提纳教堂

铁阿提纳教堂(Theatiner Church St.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铁阿提纳教堂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英国

柳特波德 (巴伐利亚)

路特波德·卡尔·约瑟夫·威廉·路德维希(Luitpold Karl Joseph Wilhelm Ludwig,),巴伐利亚王国摄政王。.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柳特波德 (巴伐利亚)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Hydraulic engineering)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護地表及地下的水資源與環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設的总称。.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水利工程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法律

明道加斯二世

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即乌拉赫的威廉(Wilhelm (II.) von Urach,Vilhelmas fon Urachas),全名威廉·卡尔·弗罗雷斯坦·格罗·克莱申提乌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代乌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选为立陶宛国王,四个月后立陶宛君主制覆亡。.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明道加斯二世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慕尼黑

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1569年至1860年间托斯卡纳地区统治者的列表。这些君主的头衔主要是大公。 关于美第奇家族在正式得到托斯卡纳大公头衔之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情况(1434年至1531年为僭主;1531年至1569年为公爵),请参看:.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查看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和普奥战争

另见

德意志帝国元帅

普奥战争人物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