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資訊素養

指数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個自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根據美國德薩斯大學圖書館的指出,資訊素養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 不同人對資訊素養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大致上都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部分:(溫雯韻;TILT).

21 关系: 印刷媒體素養專題研習互联网信息心智图出版六何法知识管理网页浏览器美國香港香港資訊科技教育香港教育城视觉计算机文化腦力激盪法電子媒體日本數位素養數位落差

印刷

印刷是指将影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技术。一般使用印刷机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印刷机是能够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机械。活字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造纸术与印刷术这两项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的书籍通常采用胶印的技术来印刷,有时也采用凸版印刷(主要用于报纸或目录册的印刷,但比較少有)。.

新!!: 資訊素養和印刷 · 查看更多 »

媒體素養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种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评估(evaluate)及制造(create)媒體信息的能力,在一些研究中又称媒介素养。「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有別於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在於使得全民具備有思辨與產製資訊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各种媒體信息。是一種每個人都必備的素養。.

新!!: 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 · 查看更多 »

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又稱為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學習或疑難為本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輔助下,由學生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還有老師會讓學生就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選定一個研習題目,然後搜集資料,對題目作出探索和討論。同學才是專題研習過程的「主人」。 它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技巧。學生透過研習一個特定的專題的同時,運用現有的知識和技巧來重新綜合,並透過進行一些特定的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地建構知識,繼而學會這個新的題目,而達至「學習如何學習」的目的,並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

新!!: 資訊素養和專題研習 · 查看更多 »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標準的網路TCP/IP协议族相連,連接全世界幾十億個設備,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络。,它是由從地方到全球範圍內幾百萬個私人的、學術界的、企業的和政府的網络所構成,通過電子,無線和光纖網絡技術等等一系列廣泛的技術聯繫在一起。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這基础上发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网络。互聯網並不等同万维网(WWW),万维网只是一個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互聯網帶有範圍廣泛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例如相互關聯的超文本文件,还有萬維網的應用,支持電子郵件的基礎設施,對等網絡,文件共享,以及IP電話服務。.

新!!: 資訊素養和互联网 · 查看更多 »

信息

信息(英語:Information),又稱情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其定义不统一,是由它的极端复杂性决定的,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為六何法。信息的表现形式多不胜数:声音、图片、温度、体积、颜色……信息的类別也不计其数:电子信息、财经信息、天气信息、生物信息……。 在熱力學中,信息是指任何會影響系統的熱力學狀態的事件。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事件的不確定性是以其發生機率來量測,發生機率越高,不確定性越低,事件的不確定性越高,越需要額外的信息減少其不確定性。位元是典型的,但也可以使用像納特之類的單位,例如投擲一個公正的硬幣,其信息為log2(2/1).

新!!: 資訊素養和信息 · 查看更多 »

心智图

心智圖(Mind Map),又称脑圖、心智地圖、腦力激盪圖、思维导圖、灵感触发圖、概念地圖、或思维地圖,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它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 心智图是一张集中了所有关连资讯的语义网路或认知体系图像。所有关连资讯都是被辐射线形及非线性图解方式接连在一起,以腦力激盪法为本去建立一个适当或相关的概念性组织任务框架。但腦力激盪法並非以制式的方式去互相连接语义网路或认知体系,亦即是可以自由相连接使用的。元素是直觉地以概念的重要性而被安排及组织入分组、分支,或区域中。会集知识方法能够支援现有的记忆,去思考语义的结构资讯。.

新!!: 資訊素養和心智图 · 查看更多 »

出版

出版或稱发表,是指将作品通过任何方式公之于众的一种行为。在大多数国家,作品一经完成,不论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权。作品获得国际标准书号并经過一定资质的出版机构印刷成书籍称为出版物;出版物内容以数码形式呈现的称之为电子出版物或叫做电子书。以出版为主的生产或者产业领域称为出版业。拥有大量复制或同等规模的传播力的公开发表都统称之为出版。.

新!!: 資訊素養和出版 · 查看更多 »

六何法

六何法,又稱6W分析法或5W1H,即何事(What)、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解(Why)及如何(How)。由這六個疑問詞所組成的問句,都不是是非題,而是需要一或多個事實佐證的應用題。有时“如何”不計在內,因為“如何”可以被“何事”、“何時”和“何地”描述,變成“五何法”。.

新!!: 資訊素養和六何法 · 查看更多 »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缩写为KM)包括一系列企业内部定义、创建、传播、采用新的知识和经验的战略和实践。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认识,可以是个人知识,以及组织中商业流程或实践。 知識管理是一項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崛起的學術與商業應用主題,針對個人及社群所擁有的显性知识和隱性知識的確認、創造、掌握、使用、分享及傳播進行積極及有效的管理。其主要涵蓋的固有理論及應用層面包括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資訊科技應用,及人事管理等。而由於知識管理的概念通常與企業的各種改善願景扯上關係,知識管理在現今企業上的實踐愈來愈受到重視,亦因此為顧問和科技公司帶來了不少商機。知識管理在非商業上的應用亦很廣泛,其中維基百科經常被指為互聯網上其中一個最成功的知識管理系統。 根据1991年的学术规则列表,(参考Nonaka 1991),知识管理应用于商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和图书馆、信息科学等领域。最近,其他领域也开始应用知识管理,包括信息和媒体、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等。 很多大型企业都有内部知识管理凭条,作为其战略管理、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组成部分。很多咨询公司也有关于知识管理的建议。 知识管理一般重视以改进效果、竞争优势、创新、分享知识学习、整合知识和持续改进为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类似,但也有区别,更注重对知识作为战略资源的管理,鼓励分享知识,是企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新!!: 資訊素養和知识管理 · 查看更多 »

网页浏览器

網頁瀏覽器(web browser),常被简稱為瀏覽器,是一種用於檢索並展示全球資訊網資訊資源的應用程式。這些資訊資源可為網頁、圖片、影音或其他內容,它們由統一資源標誌符標誌。資訊資源中的超連結可使使用者方便地瀏覽相關資訊。 網頁瀏覽器雖然主要用於使用全球資訊網,但也可用於獲取專用網絡中網頁伺服器之資訊或檔案系统內之檔案。 主流網頁瀏覽器有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Opera及Safari。.

新!!: 資訊素養和网页浏览器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資訊素養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資訊素養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資訊科技教育

香港資訊科技教育始於1970年代。當時由於電腦在商業社會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而社會亦開始需要對電腦有認識的人材,所以當時香港的大專院校都開始自發把現有的應用數學或電子工程科目轉型。到了1980年代,政府決定在當時的中學課程引入資訊科技教育,並於1986年舉辦首屆中學會考電腦科考試。為應付課程所需的師資,教育署資助多位現職教師前往英國深造。這班老師有不少亦參與首批電腦科教科書的編寫。之後到了1988年,再為初中學生開設電腦認知科,教導基本的電腦認用技巧。1990年更於高級程度會考開始A-Level電腦科及AS Level的電腦應用科。1997年10月,前特首董建華在他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資訊科技教育普及化,為中、小學提供足夠的電腦硬件設備和教師培訓。翌年教育統籌局制訂《善用資訊科技學習 五年策略》,從61間中小學中挑選10間小學及10間中學參與資訊科技教育試驗計劃 ,為制定未來政策作充分準備。 直到現時,全港中小學已全面推行資訊科技教育,而其效益亦日見明顯。學校亦從過去等待政府撥款,轉變為現在積極爭取試行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的機會。.

新!!: 資訊素養和香港資訊科技教育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Hong Kong Education City Limited),前稱香港資訊教育城,成立於2000年,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全資擁有公司,按照與教育局訂立的《服務協議》營運。教育城董事會負責監管教育城的政策及長遠發展,成員由多位來自教育界、商界及政府的領導人員組成。教育城的辦公室位於沙田沙角邨。香港教育城成立是因應前特首董建華有關推動香港資訊科技教育而推出的一個網上學習平台計劃。.

新!!: 資訊素養和香港教育城 · 查看更多 »

视觉

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 人的眼可分为感光细胞(视桿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系统两部分。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部分,约150种颜色。该部分的光通过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体的色泽和分辨其亮度。因而可以看清视觉范围内的发光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颜色,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与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就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视觉欺骗试验提示,人所看到的内容,和其本身想看到的内容有关。 category:生理學 Category:感官 yi:זעהן.

新!!: 資訊素養和视觉 · 查看更多 »

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素養(computer literacy)指一個人對於電腦運作方式的概念和使用電腦的純熟度,並非僅指個人電腦(PC)而包括廣義的數位控制機器。计算机素養高的人對於數位化機器的運作邏輯有一種靈感性掌握,很容易學會新的軟體或介面,了解新的硬體功能。 这个术语源于1972年阿特·鲁赫曼(Art Luehrmann)发表的一篇会议论文“Should the computer teach the student, or vice-versa?”,该文介绍并定义了“computing literacy”。其后,人们开始使用“computer literacy”而不是“computing literacy”。直到1981年,他帮助创建的出版公司正式命名为“Computer Literacy Press”。30年后的2002年,他再次发表文章“Should the computer teach the student...

新!!: 資訊素養和计算机文化 · 查看更多 »

腦力激盪法

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又称为--,是一種為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此法是美國BBDO(Batten, Bcroton, Durstine and Osborn)廣告公司創始人於1938年首創的。 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组人進行。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大家的見解重新分類整理。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可笑、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從而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問題解決方法。.

新!!: 資訊素養和腦力激盪法 · 查看更多 »

電子媒體

#重定向 電子傳媒.

新!!: 資訊素養和電子媒體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資訊素養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數位素養

數位素養是運用電腦及網路資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 根據Paul Gilster在1997年定義的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它是以不同形式來瞭解並且使用電腦廣泛資源的能力」。 Paul Gilster在1998年發表的《Digital Literacy》一書中,又定義數位素養定義為「取得電腦網路資源,並加以應用的能力」。 而數位素養也與較早出現的資訊素養相關,無論是數位素養、資訊素養、網路素養、電腦素養這些名詞定義與內涵都有不同程度的涵蓋,且各名稱出現時間點與頻率亦不相同。 Category:圖書資訊科學 Category:計算與社會.

新!!: 資訊素養和數位素養 · 查看更多 »

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亦作數碼鴻溝、數碼隔膜或數碼差距,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接近使用數位產品(如電腦或是網路)的機會與能力上的差異。簡約來說,觀察數位落差可以從接近使用(Access)電腦及網路的機會、以及對於電腦及網路的使用能力(亦可稱之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兩大面向來看。 最早有系統觀察數位落差的國家是美國,自1995年起,由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管理局(NTIA)陸續發布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一方面,資訊科技使大眾的生活質素得到改善,並把繁瑣的日常工作簡化。然而,對於未能享用同等資訊科技的人,卻要繼續沿用舊有的方式去工作,不能透過資訊科技去獲取資訊或把資訊增值。這當中的差異,有可能會使社會的兩極化更趨激烈,從而令社會財富更為不平均。.

新!!: 資訊素養和數位落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信息文化信息素養資訊識讀资讯素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