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貪 (佛教)

指数 貪 (佛教)

貪(lobha,或,lobha,藏文: 'dod chags),佛教術語,意思為依戀、熱切的想要、渴望、貪婪,是一種心情狀態,熱衷與貪圖於世間三有的事物,希望獲得與保有,但終是受挫。它的根源是無明、愚癡以及我見,被認為是三毒之一。它也是一種心所。其反義字為無貪。.

目录

  1. 13 关系: 取 (佛教)世間三毒三有五蓋心所無貪癡 (佛教)貪婪貪欲 (佛教)欲樂我見愛 (佛教)

取 (佛教)

取(梵文與Upādāna),又譯為所取、可取、近取、取著、執受、攝受、執著,音譯為阿波陀那,佛教與印度教術語。.

查看 貪 (佛教)和取 (佛教)

世間

世間(loka),佛教術語,音譯路迦。意為壞滅。又作 laukika,意為世俗。包括了代表有情眾生的有情世間,以及有情所居住之山河大地的器世間。 無論是出生在三界中的有情眾生、或者作為眾生居住之地--無情的山河大地器世間,都是因緣和合,不是本來真實、本來自在的法,都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的無常法。.

查看 貪 (佛教)和世間

三毒

三毒(triviṣa,藏文:dug gsum),又称三不善根(akuśala-mūla,akusala-mūla)、三根,佛教术语,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合稱,在早期又譯作「淫、怒、癡」。 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 其反義為三善根,即無貪、無瞋與無癡三者的合稱。.

查看 貪 (佛教)和三毒

三有

三有,佛教術語,對於有的三種分類,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查看 貪 (佛教)和三有

五蓋

蓋(nīvaraṇāni,nivāraṇa),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主要分為五類,即五蓋(pañca nīvaraṇāni,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查看 貪 (佛教)和五蓋

心所

心所(caitasika,cetasika,藏文:sems byung),又稱心所法、心所有法、心數、心數法,佛教術語,意指心的所緣、所有,與心相應俱起的法。當心識在運作時,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名法皆可稱為心所。它的功用是作為心的助伴,支持心的運作。.

查看 貪 (佛教)和心所

無貪

無貪(巴利文與Alobha),又譯不貪,佛教術語,指不貪婪,不貪著世間,是貪的反義字,被列入二善根或三善根中。為一種心所,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查看 貪 (佛教)和無貪

癡 (佛教)

癡(梵文與Moha,藏文:timuk),又稱愚癡,佛教術語,意指沒有智慧、愚笨、無知、妄想、困惑等意思,與一般的癡傻不同。它是無明的同義詞,為三毒之一。也被視為是一種心所,被列入六大煩惱地法中。.

查看 貪 (佛教)和癡 (佛教)

貪婪

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等的強烈欲望。貪婪也可以指得寸進尺,永不滿足,貪圖的東西可能是屬於别人的。貪心的個體為貪而貪,從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也不理會其他個體的动机,常忽视其他人的福利,因此被社會視為"有害的"(经济学的解释,假定市场经济是零和博弈)。貪心的人讓慾望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結果貪慾就成為了近似「神」的替代精神。然而,贪婪渐渐为西方文化所接受,我們每天都被廣告電視電影网絡等電子媒体無所不包地貫輸欲望,製造成假需求的消費毒瘾,性慾的追求也是應當強推,於是此類毒品都擁有無上合法地位。.

查看 貪 (佛教)和貪婪

貪欲 (佛教)

貪欲(巴利文與kāmacchanda),又譯欲貪、欲欲,佛教術語,指對於世間欲樂的追求。佛教認為,貪欲會帶來煩惱,因此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貪欲也會障礙一個人,使其無法解脫,因此列為五蓋之一,稱為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

查看 貪 (佛教)和貪欲 (佛教)

欲樂

欲樂(梵文及काम,),又譯為欲、慾、愛慾,意為欲望。在古代印度,這個單字特別被用來指性慾,以及對於世間物質的愛好。但它也可以被用來形容經由感官所得到的各種生理性快樂,激情,渴望,希望擁有,愛情,對生活及美學的愛好等等。 古代印度認為,人類生活的目標,基本上可分為四大類:包括法(dharma,道德及智性上的追求),利益事(artha,物質收入與種種利益),解脫(mokṣa,獲得心靈的自由)以及欲樂。.

查看 貪 (佛教)和欲樂

我見

我見(atta-diṭṭhi,ātma-dṛṣṭi),佛教術語,佛教認定的錯誤見解之一,這種見解認為我(ātma)是實存的。這經常被等同於薩迦耶見。.

查看 貪 (佛教)和我見

愛 (佛教)

愛(巴利文與Taṇhā、、),或譯欲、慾、愛欲、貪愛、渴愛等等,字面意思是渴,十二因緣之一。因為得到某種感受(受),對於外境產生需要、不放棄的念頭,希望能夠得到(取),這是所有有情都會產生的基本衝動。.

查看 貪 (佛教)和愛 (佛教)

亦称为 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