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說大空部

指数 說大空部

說大空部(梵語:),又稱方廣部(巴利語:,;梵語:),後期佛教部派之一,主張一切法無。現代學者稱之為大眾部支派或大乘佛教早期教派,以尊奉據說與大乘佛教有緊密關係的《方廣經》著稱。 此部是被龍樹、智顗等人指稱為附佛外道的兩個部派佛教部派之一,經常被稱為方廣道人,或惡取空者。.

15 关系: 印順吉藏大乘佛教大眾部大智度論元亨寺瑜伽師地論論事龍樹部派佛教附佛外道法 (佛教)漢譯南傳大藏經摩訶止觀智顗

印順

#重定向 释印顺.

新!!: 說大空部和印順 · 查看更多 »

吉藏

釋吉藏(),中國佛教三論宗的代表人物、三論學說的集大成者。生於南朝梁代、卒於唐初。俗姓安,祖籍源自古代西域的安息國,具有外國血統,故又稱:胡吉藏。因為曾經在浙江會稽的嘉祥寺,長期宣講佛法,名盛一時,被後人尊稱為:嘉祥大師、嘉祥吉藏。.

新!!: 說大空部和吉藏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說大空部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說大空部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新!!: 說大空部和大智度論 · 查看更多 »

元亨寺

元亨寺,原名元興寺,又稱作打鼓岩元亨寺,舊稱岩仔、鼓山岩、打鼓岩,是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鼓岩里(舊稱興隆里)的一間古佛寺,於清乾隆8年(1743年)創建,座落於壽山山麓,面東,可鳥瞰舊高雄市的市景,屬於禪門臨濟宗法脈。.

新!!: 說大空部和元亨寺 · 查看更多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語:),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新!!: 說大空部和瑜伽師地論 · 查看更多 »

論事

《论事》(巴利文:Kathāvatthu),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论事,分为二十三品,为二百一十七论,記載了南傳上座部佛教之外的其他佛教部派的不同學說。.

新!!: 說大空部和論事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新!!: 說大空部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新!!: 說大空部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附佛外道

佛外道,又稱附佛法外道,為佛教术语。通常用以称呼被主流佛教界认为是附会佛教、歪曲与篡改佛教教义和历史的新兴宗教、宗派及学说。外道為一個佛教術語,指與佛教哲理不同的哲學或宗教組織,无贬义。而附会佛法则被称附佛外道,视为邪说。.

新!!: 說大空部和附佛外道 · 查看更多 »

法 (佛教)

法(धर्म,,धम्म,),直译为世间法、万法,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 源自古印度哲學,即是在佛典上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主要有.

新!!: 說大空部和法 (佛教) · 查看更多 »

漢譯南傳大藏經

#重定向 巴利三藏.

新!!: 說大空部和漢譯南傳大藏經 · 查看更多 »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佛教論著,由天台宗智顗大師宣講,其門徒章安灌頂筆記,為天台三大部之一。.

新!!: 說大空部和摩訶止觀 · 查看更多 »

智顗

釋智顗(漢語拼音:Zhi-yi,),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生於荆州华容(縣治位於今中國湖北潜江),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稱智者大师。.

新!!: 說大空部和智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惡取空方广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