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龍樹

指数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94 关系: 十二門論十住毗婆沙論十地十誦律印度印順南印度吠陀多羅那他大乘佛教大唐西域記大手印大智度論天城文奥里萨邦如來藏學派如来姑臧婆罗门宁玛派宗喀巴宇井伯壽實叉難陀寂天寂護密宗密續小乘佛教中國中觀中觀學派中论七十空性論布頓佛教史布敦二勝六莊嚴伽藍佛教佛教历史北魏僧肇嘉祥吉藏喜马拉雅山脉八十四大成就者六十正理論六家七宗因陀羅噶舉派瞿曇般若流支...玄奘示現禅宗童受真諦瑜伽行唯識學派百乘王朝道安道教菩萨菩提道燈論華嚴經萨迦派馬鳴说一切有部賜死鸠摩罗什龟兹龍宮龍樹迴諍論阿底峽阿周那阿罗汉赤松德贊薩哈拉巴閭山派薄伽梵歌藏傳佛教那伽那烂陀寺释迦牟尼自殺釋摩訶衍論提婆提婆 (人名)格鲁派楞伽經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十宗清辨朗达玛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慧遠 扩展索引 (44 更多) »

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Dvādaśanikāya Śāstra),三论之一,一卷,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译。说以观因缘门乃至观生门之十二门而入于空义者。吉藏在《十二門論序疏》中依據《十二門論》釋文採用第一人稱而認爲釋文也是龍樹自造。 有吉藏疏二卷,及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疏一卷。.

新!!: 龍樹和十二門論 · 查看更多 »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毗婆沙論》,又稱《十住論》、《十住毗婆沙》,作者龍樹,是《十住經》(《華嚴經》〈十住品〉)的註釋書。本書的梵文本已失傳,也沒有藏譯本,現存漢譯本。.

新!!: 龍樹和十住毗婆沙論 · 查看更多 »

十地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新!!: 龍樹和十地 · 查看更多 »

十誦律

《十誦律》,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佛教戒律經典,屬於說一切有部。由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漢譯,共61卷。.

新!!: 龍樹和十誦律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龍樹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順

#重定向 释印顺.

新!!: 龍樹和印順 · 查看更多 »

南印度

南印度有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項:.

新!!: 龍樹和南印度 · 查看更多 »

吠陀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新!!: 龍樹和吠陀 · 查看更多 »

多羅那他

多羅那他(Tāranātha, ),名為班瑪斯覺多吉,法號多羅那他,意為救度怙主,西藏覺囊派僧侶,覺囊寺第二十八任住持,著名的藏傳佛教學者。曾至外蒙古宣教,為哲布尊丹巴轉世傳承的開端。.

新!!: 龍樹和多羅那他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龍樹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新!!: 龍樹和大唐西域記 · 查看更多 »

大手印

大手印(梵文:Mahāmudrā,藏文:ཕྱག་ཆེན་པ། Chagchenpa,威利拼音:phyag chen pa),藏傳佛教新譯派最重要的傳承。與舊譯派的大圓滿傳承,形成藏傳佛教兩大主流之一。.

新!!: 龍樹和大手印 · 查看更多 »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新!!: 龍樹和大智度論 · 查看更多 »

天城文

天城文(देवनागरी )又称天城体。是印度和尼泊尔的一种文字,用来书写印地语、梵語、尼泊尔语等语言。天城文最早出现在13世纪初,是城文变体之一,天城文是对城文的改良而成,改良后的城文为突出其神圣加多了个梵文“天”字(देव deva)成为天城文。城文来自笈多文,笈多文犹如印度的其他文字一样,源自於前3世纪的婆罗米文。現在亞洲不少民族使用的字母与天城文的关系密切,而从帕拉瓦文派生的文字则在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使用。.

新!!: 龍樹和天城文 · 查看更多 »

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奥里亚语:ଓଡ଼ିଶା,उड़ीसा,Odisha,英文旧名:Orissa),位于印度东部的一个邦,首府为布巴内什瓦尔。 奧里萨邦為印度東部的邦,東臨孟加拉灣。立法機構為147席的邦議會。1957年在馬哈那底河上築壩,攔蓄成希拉庫德水庫,希拉庫德水庫為全球最大土壩。.

新!!: 龍樹和奥里萨邦 · 查看更多 »

如來藏學派

如來藏學派,佛教術語,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古稱如來藏緣起宗或法性宗,與中觀派、唯識派,形成大乘佛教的三大主流。此學派主要宣揚如來藏常住的學說,以《勝鬘經》為代表。如來藏學說與唯識學說融合出如來藏唯識學說,以《楞伽經》和《密嚴經》為代表。漢傳大乘佛教以如來藏學派為主流,藏傳密宗也受到它的影響。.

新!!: 龍樹和如來藏學派 · 查看更多 »

如来

如来(梵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意思是“如”,意思為不變。agata意思是“來”,如来,“不來”。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新!!: 龍樹和如来 · 查看更多 »

姑臧

姑臧也称“盖臧”,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匈奴民族用语。在中國歷史上是凉州的治所,在曾五胡十六國中,曾经是前涼、後涼的首都,所以也号称“五凉古都”。 姑臧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东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傉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降于北魏。北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槃经》等十几部经典。 姑臧县城(盖臧城)最早位于今武威锁阳城城址,西汉末、东汉初时,姑臧县治迁往今武威城区,旧址遂废。.

新!!: 龍樹和姑臧 · 查看更多 »

婆罗门

婆罗门(英文: Brahmin; ब्राह्मण )是印度教的祭司贵族,属于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主持王室儀典,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古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印歐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報。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莊。 婆羅門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有許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羊肉和鴨蛋(多数是祭神後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羅門吃魚。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二十世紀上半叶,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

新!!: 龍樹和婆罗门 · 查看更多 »

宁玛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均戴紅色僧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 寧瑪藏語音譯,是古、舊的意思;在各派中歷史最久,教理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形成於公元11世紀。尊奉蓮花生大士為其始祖,創派人為釋迦迥乃。其傳承最高修法為「大圓滿法」。.

新!!: 龍樹和宁玛派 · 查看更多 »

宗喀巴

宗喀巴 (,意為「宗喀」人,),法名罗桑札巴,意为 “善慧”,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克主傑开班禪转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转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新!!: 龍樹和宗喀巴 · 查看更多 »

宇井伯壽

宇井 伯壽(),生於日本愛知縣寶飯郡御津町(現豐川市),日本曹洞宗僧侶。為印度哲學研究者、佛教研究者,日本學士院成員之一。.

新!!: 龍樹和宇井伯壽 · 查看更多 »

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Śikṣānanda、),中國唐代出身西域的譯經僧。.

新!!: 龍樹和實叉難陀 · 查看更多 »

寂天

寂天(Śāntideva或Shantideva)論師,音譯為善地嘚瓦,八世紀初,古印度那爛陀寺著名佛教學者,屬中觀應成派,為中觀派晚期極具開創性的思想家。著有《入菩薩行論》、 《學處要集》流傳於世。他同時精通密法,是一位密宗的大成就者。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新!!: 龍樹和寂天 · 查看更多 »

寂護

寂護(梵語:शान्तरक्षित,,725年-788年stanford.edu: ),又譯為靜命、禪怛羅乞答。藏族人稱之為希瓦措()。八世紀印度佛教僧侶,那爛陀學者,西藏佛教人士。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傳佛教僧團,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與莲花生、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 他也是瑜伽行中觀学派的主要建立者。主要的弟子為蓮花戒。.

新!!: 龍樹和寂護 · 查看更多 »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新!!: 龍樹和密宗 · 查看更多 »

密續

密續(Tantras),音譯為「怛特羅」,佛教術語,它原是怛特羅密教教典的一類,後來被秘密大乘佛教採用,作為密宗經典的名稱。印度教性力派的经典也叫怛特罗。.

新!!: 龍樹和密續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龍樹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龍樹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觀

中觀(मध्यमिका,Madhyamaka),大乘佛教術語,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行。其思想起源於《雜阿含經》,即八正道中的正見。龍樹著《中論》以此為理論核心,為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

新!!: 龍樹和中觀 · 查看更多 »

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mādhyamaka),是大乘佛教的一個主要派系,由龍樹、提婆奠基,與瑜伽行唯識學派和如來藏學派並列。中觀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因龍樹成立的大乘正義,特別是《中論》影響深遠,所以龍樹學系被稱為“中觀學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后世认为中觀派主張一切法自性空,以修行空性的智慧為主,因而又稱為空宗。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行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 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法性宗”主要特指如來藏緣起宗,中觀學派被稱為“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天台宗都受到它的影響,印順法師稱其為性空唯名派。中觀學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藏傳佛教中稱其為深見派、甚深見派。.

新!!: 龍樹和中觀學派 · 查看更多 »

中论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也以此書為根本典籍。.

新!!: 龍樹和中论 · 查看更多 »

七十空性論

《七十空性論》,又稱《七十論》,大乘佛教論書,作者為龍樹。內容講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梵文本已失傳,古代未傳入中國,現存版本來自藏傳佛教,民國時法尊法師曾將其漢譯。.

新!!: 龍樹和七十空性論 · 查看更多 »

布頓佛教史

《布頓佛教史》(),藏文直譯為《善逝教明法生寶藏史》,又譯為《佛教史大寶藏論》、《正法生源寶藏》、《善逝教法史》、《布頓教法源流》、《善逝教法源流》、《善逝教法史》,藏文佛教史著作,成書於1322年,為薩迦派布頓大師的代表作。內容分成三大部份,包括佛教概論、佛教歷史與藏傳大藏經分類目錄。.

新!!: 龍樹和布頓佛教史 · 查看更多 »

布敦

布敦仁欽珠(或bu-ston chos-vbyung,),又譯為卜思端、布敦仁欽竹,仁欽珠為其法名,意譯為宝成,生於後藏夏麥袞奈(今薩迦縣吉定鄉),为元代藏传佛教薩迦派绰普系高僧。.

新!!: 龍樹和布敦 · 查看更多 »

二勝六莊嚴

二勝六莊嚴,或作二聖六莊嚴(),藏傳佛教術語,為八位著論或者著疏印度佛教論師。其著作均為藏傳佛教必讀的哲學名著,多被編入五部大論之中。.

新!!: 龍樹和二勝六莊嚴 · 查看更多 »

伽藍

伽藍來自於梵語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音譯作「僧伽藍摩」,簡稱“僧伽藍”、“伽藍”。「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蘭摩」(ārāma)義為「園」,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 另應注意,「伽藍」今人多念「茄藍」(ㄑㄧㄝˊㄌㄢˊ,qiélán)」,然「घा」(ghā)之聲母為牙音,音譯之「伽」當為牙音,唯後顎化為「ㄐ(j)」聲,音韻學之角度觀之,讀「加蘭(ㄐㄧㄚ ㄌㄢˊ,jiālán)」,較近於原音。 被誉为“《文学版清明上河图》”的北魏传世之作《洛阳伽蓝记》中描述伽蓝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 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由西域返唐朝的玄奘法師所注《大唐西域記》記載:.

新!!: 龍樹和伽藍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龍樹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龍樹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淨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东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于是北傳佛教被后人分称汉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龍樹和佛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龍樹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僧肇

釋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張,京兆(長安)人。為鳩摩羅什門下著名弟子,著名的漢傳佛教理論思想家,將般若中觀思想中國化,為三論宗的先驅人物。.

新!!: 龍樹和僧肇 · 查看更多 »

嘉祥吉藏

#重定向 吉藏.

新!!: 龍樹和嘉祥吉藏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龍樹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八十四大成就者

八十四大成就者,为印度佛教时期,被認定為大成就者的八十四名修行者。其中包括八十位男性,四位女性。五位比丘,其余则是在家瑜伽士。这些人物是金刚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详的人物。 佛教金刚乘通过展示这些人物生平与故事,阐述世人证悟仰赖的是行者精进程度,与性别、年龄、阶级种姓及社会地位毫无关联。其修行并不需要完全出家摒弃其日常活动;相反,人们可藉由其日常生活来修持。.

新!!: 龍樹和八十四大成就者 · 查看更多 »

六十正理論

《六十正理論》(梵文: Yuktiṣaṣṭikā ,藏文:Rigs pa drug cu pa ), 龍樹造。由六十偈頌組成,論題依此而立名。又名《六十如理論》,《六十頌如理論》,《六十如理頌》,《如理論》, 是理聚六論之一。理聚六論包含《中論》、《迴諍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寶鬘論》。 在龍樹的著作中, 此論最常被引用。古代論師淸辯, 月稱, 寂護曾引用此論, 近代論師也常引用此論的偈頌 。.

新!!: 龍樹和六十正理論 · 查看更多 »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是中国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传入中国之后与当时盛行的玄学相结合所产生的不同哲学宗教学术流派以及他们的思想。 东晋时的僧叡最早提出“六家”之说,他的《喻疑》在回顾佛教传入以后讲说,“昔汉室中兴,孝明之世,……当是像法之初。自尔以来,西域名人,安侯之徒,相继而至。大化文言渐得渊照边俗,陶其鄙俗。汉末魏初,广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格义,迂之以配说。” 刘宋昙济最早提出了六家分为七宗的说法。曇濟的《六家七宗論》久佚,惟梁代寶唱法師的《續法論》中曾引用。“六家”之說已经无从考证,而“七宗”一般指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义、含识宗、幻化宗、以及缘会宗,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道安的“本无宗”,竺法深和竺法汰的“本无异宗”,支遁的色宗,支愍度、竺法蕴和道恒的“心无义”,于法开的“含识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等。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响的,正是以道安为首的本无学派。吉藏《中观论疏》记道安的本无义为:“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若诧(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 六家七宗之說實乃般若經初傳中土,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中國的佛教徒結合老莊思想,對般若部諸經所講的“空”義產生不同理解。僧肇深感六家七宗对“有无”的理解有悖于佛教的中观思想,作《肇论》以批判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汤用彤认为六家七宗就其基本观点,可分为三家。《肇论》破三家,正是对六家七宗主要观点的全面批判。.

新!!: 龍樹和六家七宗 · 查看更多 »

因陀羅

因陀罗(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釋天(Ś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舍脂。 遠古希臘的信仰從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們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羅門教改良之後的梵天、濕婆、毗濕奴三神所取代。.

新!!: 龍樹和因陀羅 · 查看更多 »

噶舉派

噶举派()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举”字则意为传。故“噶举派”一词可理解为口传宗派。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又俗称“白教”。噶举派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朱沽或祖古)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再來人(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噶玛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视实际的修行最具特色,强调刻苦的修行,造就了如密勒日巴等众多实践苦行修炼的高僧。 噶举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与显、密两种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为著名。.

新!!: 龍樹和噶舉派 · 查看更多 »

瞿曇般若流支

瞿曇般若流支(梵文轉寫:),也譯作瞿曇般若留支、流支、般若流志、般若留支、智希、慧愛、瞿曇流支、瞿曇留支。姓瞿曇,名般若流支。婆羅門種,南印度波羅奈城人。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與毘目智仙一同進入洛陽,隨後在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移住鄴都。元象元年(538年)至武帝元年(543年)於鄴都金華寺、昌定寺進行譯經的工作。共譯出《正法念處經》、《順中論》、《唯識論》等十四部八十五卷。其後不知所終。.

新!!: 龍樹和瞿曇般若流支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龍樹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示現

是指在文句中運用想像力與形象化的描述,將過去、未來、或無法親眼目睹的事物,憑藉文字的描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修辭法。.

新!!: 龍樹和示現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龍樹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童受

童受論師(Kumāralabdha,生卒年不詳),音譯為拘摩羅邏多、鳩摩羅羅陀、鳩摩羅馱、究摩羅陀、鳩摩羅多,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印度部派佛教著名論師,出自說一切有部,與提婆同時,被推崇為經量部的創始者。禪宗尊其為印度第十九祖,天台宗尊其為印度第十八祖。.

新!!: 龍樹和童受 · 查看更多 »

真諦

真諦(परमार्थ Paramārtha,),音譯波羅瑪訶陀,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鳩摩羅什、玄奘和不空。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一說他“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歷遊諸國,隨機利見。”.

新!!: 龍樹和真諦 · 查看更多 »

瑜伽行唯識學派

伽行派 (योगाचार,),又稱唯識派(विज्ञानवाद,)、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 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新!!: 龍樹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百乘王朝

乘王朝(, 摩揭陀俗語: सालवाहण, ,Śātavāhana Empire),又譯為等乘王朝、娑多婆訶王朝、案達羅王朝,是南印度德干高原的一個王國。一般認為百乘王朝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另有說法認為王朝始於前3世紀。範圍包括今日的安得拉邦、泰倫加納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時期,百乘王朝有不同的首都,包括阿馬拉瓦蒂和普拉提須薩納(今派坦)。此外,勢力範圍也曾到部分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在孔雀王朝滅亡後的時期,百乘王朝維護了德干地區的和平,並長期的抵抗來自塞種西薩特拉普王朝的入侵。.

新!!: 龍樹和百乘王朝 · 查看更多 »

道安

道安可以指:.

新!!: 龍樹和道安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龍樹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龍樹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菩提道燈論

《菩提道燈論》(Bodhipathapradīpa,藏文: Byang chub lam gyi sgron ma),又譯菩提道炬論,佛教論著,由阿底峽大師以梵文寫成,被轉譯為藏文。這部論著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藏傳佛教中有著重要地位,啟發了一系列著作,根據此論體裁而寫成的作品,被統稱為道次第。.

新!!: 龍樹和菩提道燈論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新!!: 龍樹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萨迦派

萨迦派(),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一词的藏语意思是灰白色,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主寺围墙上涂有象征密宗三大怙主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之智慧、慈悲和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常被称为花教。他們的宗教領袖被稱為薩迦法王。主张显密兼修,先显后密。不禁娶妻。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注重“道果”教授,“道果法”是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此外,“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在萨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轮金刚法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新!!: 龍樹和萨迦派 · 查看更多 »

馬鳴

菩薩(अश्वघोष,,),音譯阿濕縛窶沙,大約生活在西元二世紀或更早,佛教僧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為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 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在雜密中,他以乘白馬之白衣大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他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

新!!: 龍樹和馬鳴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新!!: 龍樹和说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賜死

賜死,即賜自盡,是古代統治者以命令逼迫被統治者自殺的行為;相較於刑戮而處決,通常是為了讓被賜死者能保有最後的尊嚴。多出現於中國、日本、朝鮮、希臘和羅馬。 在統治者有絕對威權的古代,世間萬物,包含人的生命,皆被視為統治者的財產,因此連“賜死”這種相對較有尊嚴的死亡方式都被認為是統治者施予的恩典。事實上,這種命令通常也不得不遵守:若不就範,面對的可能是更嚴厲的酷刑或抄家族滅。不過歐洲中世紀一些地方統治者執行的賜死,多為一般所說的死刑,雖然稱為統治者給予人民的恩賜(主要說法為讓人民由痛苦的工作中得到解放),實際上卻是由劊子手或士兵執行。.

新!!: 龍樹和賜死 · 查看更多 »

鸠摩罗什

鳩摩羅什(कुमारजीव,IAST:;344年-413年灵山海会),東晉十六国时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新!!: 龍樹和鸠摩罗什 · 查看更多 »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新!!: 龍樹和龟兹 · 查看更多 »

龍宮

#重定向 龍宮城.

新!!: 龍樹和龍宮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新!!: 龍樹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迴諍論

《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ī),作者龍樹,佛教論著,以頌偈體寫成,共有二十首偈的反論、五十首偈的答論,另加一首「結頌」,共成七十一首偈頌,加上龍樹的自行註疏。 龍樹作品中,只有《中論》與《迴諍論》的梵文本仍然留存。.

新!!: 龍樹和迴諍論 · 查看更多 »

阿底峽

阿底峽(अतिश,,অতীশ,Ôtish,,),又譯為阿提沙、阿帝夏,原名月藏,法號燃燈吉祥智(डोकंकर शरीजञान,,দীপঙ্কর শ্রীজ্ঞান, Dipôngkor Srigên,),生於東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傳佛教僧團,重申戒律,並重新闡明了佛教根本教義,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

新!!: 龍樹和阿底峽 · 查看更多 »

阿周那

阿周那(अर्जुन,),又作阿尔诸纳及阿朱那,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亦于薄伽梵譚中出场。其父母分别为众神之主因陀羅与貢蒂(为俱卢王般度之首位妻子)。在其前世的生涯中,其名为那罗(Nara),为毗湿奴化身之圣人那罗延的一生挚友。 《摩诃婆罗多》中普遍被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薄伽梵歌》便是阿周那与化身为其车夫的黑天(毗湿奴的一个化身)进行的对话。.

新!!: 龍樹和阿周那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龍樹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又译“墀松德贊”,吐蕃第三十七代贊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內,吐蕃國勢达到鼎盛。他也为藏傳佛教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吐蕃三法王”之一。 赤松德赞的名字,在汉文文献《通典》中作乞梨悉笼纳赞,《旧唐书·吐蕃传》中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新唐书·吐蕃传》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资治通鉴》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乞立赞。在汉文文献中,他的早期事迹往往与前任赤德祖赞混淆。.

新!!: 龍樹和赤松德贊 · 查看更多 »

薩哈拉巴

薩拉哈(梵文:Saraha),印度大乘密宗人士,八十四成就者之一,被認為是霎哈嘉瑜珈的創始者,以及金剛乘的祖師之一,尤其是大手印傳承一派,多羅那他認為他是無上瑜珈的實際創始者。薩拉哈曾就教於寂護的弟子師子賢,生存時代被推斷應於西元八世紀末至九世紀初。.

新!!: 龍樹和薩哈拉巴 · 查看更多 »

閭山派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一個華南道教重要流派,以福建為中心。相傳其發源於閩北武夷山脈的建陽,流行於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南等地,與海外的台灣、東南亞。.

新!!: 龍樹和閭山派 · 查看更多 »

薄伽梵歌

#重定向 薄伽梵譚.

新!!: 龍樹和薄伽梵歌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龍樹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那伽

那伽(梵語:,IAST:Nāga)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在印地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吉”。在佛教向來吸納印度教神話,那加被引進中國時,與中國傳說中的龍混同,後來漢傳佛教視為天龍八部之一,直稱那伽為龍、神龍。.

新!!: 龍樹和那伽 · 查看更多 »

那烂陀寺

那烂陀(नालंदा,),又稱那羅,古印度地名,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在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輩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列入世界遺产。.

新!!: 龍樹和那烂陀寺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龍樹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新!!: 龍樹和自殺 · 查看更多 »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簡稱釋論,佛教論書,據說為龍樹所作,姚秦伐提摩多漢譯,共十卷,為《大乘起信論》的註釋書。但是此書的真偽,歷來長期有所爭議。.

新!!: 龍樹和釋摩訶衍論 · 查看更多 »

提婆

提婆可以指:.

新!!: 龍樹和提婆 · 查看更多 »

提婆 (人名)

提婆(Aryadeva),藏傳佛教譯為聖天、聖提婆,约公元3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因为他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称为片目天(Kāṇadeva,音译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萨。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

新!!: 龍樹和提婆 (人名) · 查看更多 »

格鲁派

格鲁派(),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师於十四世紀所创立,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格魯,意為“善規”,亦稱黃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張中觀應成。.

新!!: 龍樹和格鲁派 · 查看更多 »

楞伽經

楞伽經(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开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

新!!: 龍樹和楞伽經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新!!: 龍樹和汉传佛教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十宗

#重定向 中國佛教十宗.

新!!: 龍樹和汉传佛教十宗 · 查看更多 »

清辨

清辨(Bhavyaviveka),又譯為清辯,音譯為婆维耶毗吠伽、婆毘吠伽,意譯為明辨、分別明,六世紀時,南印度佛教中觀派論師,復興了龍樹中觀學,開創中觀自續派。.

新!!: 龍樹和清辨 · 查看更多 »

朗达玛

朗达玛(,),原名达玛·乌东赞(),吐蕃帝国末代赞普,838年至842年在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皆称他为达磨。 朗达玛是赤德松赞的次子。根据藏文史料《贤者喜宴》的说法,赤德松赞死后,由于长子藏玛()早已出家为僧,朗达玛又本性顽固,遂由三子赤祖德赞继位。但赤祖德赞极为笃信佛教,政权皆由僧人把持。这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结都那)诬杀了王子藏玛和担任大论一职的僧人钵阐布云丹(),后来又在838年谋杀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继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99页~101页(总257~259页)群臣上尊号乌东赞()。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朗达玛是一个酷爱打猎、酗酒和好色,而且十分残暴的昏君。而执政的韦·甲多热为了削弱僧侣的势力,怂恿朗达玛禁止佛教。而当时吐蕃经常发生霜、雹、瘟疫等天灾人祸,朗达玛遂于840年声称是由于推行佛法而触怒了天神,下令禁止佛教,并强制推行苯教,史称“朗达玛灭佛”。据《汉藏文书》载,朗达玛于39岁时即位,其并非一贯反佛,执政的前两年依然推行佛教,后来在韦·甲多热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反对佛教。(《贤者喜宴》288页,脚注18)于是大量佛寺、佛像被拆毁。佛经或被扔进水火之中,或被填埋在底下。翻译经卷的外国译师被驱逐出境。而对于佛教僧侣,或被屠杀,或沦为贵族的奴隶,或被胁迫充当刽子手,或被发配边疆充军。《贤者喜宴》译注十四,30页(总277页) 虽然佛教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但依然很大,朗达玛的灭佛行为受到了僧侣和佛教信徒们的強烈反對,《红史·外章》记载,他的亲生爱女桑札·达玛甚至联合札什伦布寺高僧密谋要刺杀他。为了阻止灭佛行径,莲花生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在僧侣的鼓励下,决定刺杀朗达玛。842年,贝吉多杰化装成苯教徒的模样,从其隐居修行之地叶尔巴扎拉()出发,前往逻些求见朗达玛。贝吉多杰觐见朗达玛时,朗达玛正在看一个碑文。贝吉多杰在第一拜时在袖子中张开射箭的扳指,第二拜时将箭装上弦,第三拜时囗中朗誦:「風環地,地環水,水滅火,金翅鳥勝水龍,金剛石穿寶石,天神制阿修羅,佛陀勝獅子王,我亦如斯殺非法之王。」,将箭射出。箭射中朗达玛的眉宇中间,射穿其头骨,朗达玛当场毙命。《贤者喜宴》译注十四,第31页。(总278页)贝吉多杰将外白内黑的衣服反过来穿上,又将原先涂着黑木炭的白马洗去黑色,从而成功逃脱了赞普的追兵,逃到了多康地区()隐居。 朗达玛死后,葬于琼结的吐蕃历代赞普王陵之间,其陵墓名叫“珠杰”陵(),又被称为“圣神变”()。其子云丹、俄松为争夺王位而发起伍约之战(),最终导致了吐蕃王国的“支离破碎”()。此后爆发了臣民大反叛()。877年,朗达玛的陵墓被反叛军首领珍却沽()挖掘。 由于达磨赞普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被藏传佛教的教徒们视为牛魔王再世,因此在其名字前加上了“朗”(,藏语中意思是“牛”)这一词,表示对其的污辱。藏族民间传说称其头上长有牛角。后世的藏文史料大多都将其称为“朗达玛”。而主张灭佛的大论韦·甲多热,则被藏族人民视为长着猴头虎耳的饿鬼的化身。 虽然在藏族传统史书中称朗达玛极度反佛,但现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朗达玛在思想上更倾向于佛教而不是苯教,因为根据《汉藏文书》的记载,朗达玛在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曾经兴建佛教寺庙;而且在敦煌的藏文文书中曾发现朗达玛的祈祷文书。而灭佛的举动,则是由权倾一时的大论韦·甲多热等反佛派大臣主持的,朗达玛只是一个傀儡而已。Matthew T. Kapstein教授將朗达玛反佛與同時期唐武宗滅佛相比,認為無論朗达玛是反佛還是只是減少對佛教寺院的贊助,背後都有財政因素。.

新!!: 龍樹和朗达玛 · 查看更多 »

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孔雀(चन्द्रगुप्त मौर्य,,古希腊文:Sandrokottos,),又称月护王、旃陀羅崛多,是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首次將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他于前320年至前298年间在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其孫阿育王促成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

新!!: 龍樹和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慧遠

慧遠(),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東晉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傳統上認為,他曾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故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他弘揚西方淨土法門,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新!!: 龍樹和慧遠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龍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