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蜥鳥盜龍屬

指数 蜥鳥盜龍屬

蜥鳥盜龍屬(屬名:Saurornitholestes)意為「蜥蜴鳥類盜賊」,是種土狼大小的肉食性馳龍科恐龍,身長約1.8公尺,生存於上白堊紀上坎潘階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目前已在亞伯達省恐龍省立公園的貧瘠地區發現數個部份骨骸、數十個相關骨頭、以及大量的牙齒。;其中大部分存放於亞伯達省德蘭赫勒市的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 如同其他的馳龍科恐龍,蜥鳥盜龍的第二腳趾擁有長、彎曲、鐮刀狀的趾爪。與其他馳龍科如伶盜龍與馳龍相比,蜥鳥盜龍的後肢較長,體格較輕。蜥鳥盜龍的頜部前部擁有大型、類似犬齒的牙齒,類似伶盜龍。蜥鳥盜龍外表極類似伶盜龍,但牠們在馳龍科的分類位置仍然不確定。 蜥鳥盜龍似乎是恐龍省立公園最常見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的牙齒與骨頭比相同時代、地區的較大型馳龍還普遍。關於蜥鳥盜龍的食性與生活方式所知有限,但曾在翼龍類風神翼龍的翼部骨頭發現一個嵌入的蜥鳥盜龍牙齒。由於該翼龍類的體型遠比蜥鳥盜龍更大,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蜥鳥盜龍以這隻翼龍類的屍體為食。 在較年輕的沉積層現了類似蜥鳥盜龍的牙齒,但不清楚這些牙齒是否代表藍斯頓氏蜥鳥盜龍,或是一個不同的相關種。.

22 关系: 加拿大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动物坎潘階亞伯達省伶盜龍土狼獸腳亞目翼龍目省立恐龙公园物种白垩纪風神翼龍馳龍屬馳龍科蜥形纲蜥鳥盜龍亞科蜥臀目肉食性脊索动物恐爪龍下目恐龙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蜥鳥盜龍屬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Royal Tyrrell Museum),俗名加拿大恐龙博物馆,是加拿大著名古生物学博物馆,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中部德拉姆黑勒镇 (Drumheller)。 加拿大恐龙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以蒂勒尔命名以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约瑟夫·蒂勒尔,他在1884年发现艾伯塔恐龙骨。 199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赐“皇家”称号。 皇家蒂勒尔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收藏世界上最多的恐龙标本,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多达50万人。 皇家蒂勒尔博物馆还定期开办各种古生物学讲座。.

新!!: 蜥鳥盜龍屬和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蜥鳥盜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坎潘階

#重定向 坎帕期.

新!!: 蜥鳥盜龍屬和坎潘階 · 查看更多 »

亞伯達省

#重定向 艾伯塔省.

新!!: 蜥鳥盜龍屬和亞伯達省 · 查看更多 »

伶盜龍

#重定向 伶盜龍屬.

新!!: 蜥鳥盜龍屬和伶盜龍 · 查看更多 »

土狼

土狼(学名Proteles cristatus),又稱鬣豺,是一种小型的捕食昆虫的哺乳动物,鬣狗科,栖息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乾燥的平原上。體細長,黃色具黑條紋。和其他鬣狗不同,他们不捕食大型动物,而捕食昆虫,主要是白蚁,也吃昆虫幼虫和腐肉。使用它长而粘的舌头,一只土狼一晚可以捕食20万只白蚁。棲地穴(常尋土豚的廢棄洞穴)。夜行。 它是55-80cm长,不包括它的20-30cm的尾巴,肩部约为40-50cm高,体重在9和14 kg之间。(英文) 它的前脚有5个脚趾,不同于有四个脚趾的其他鬣狗。每胎产仔3-4只,对人无害,胆怯。受攻击时会喷出有麝香气味的液体,可能与攻击者搏斗。(英文)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蜥鳥盜龍屬和土狼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蜥鳥盜龍屬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新!!: 蜥鳥盜龍屬和翼龍目 · 查看更多 »

省立恐龙公园

省立恐龙公园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荒野的中心地带,有着美丽的风光,保留着大量重要的恐龙时代的化石。现在已经发现了35种恐龙的化石,可以追溯到7千5百万年前。.

新!!: 蜥鳥盜龍屬和省立恐龙公园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蜥鳥盜龍屬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蜥鳥盜龍屬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風神翼龍

#重定向 風神翼龍屬.

新!!: 蜥鳥盜龍屬和風神翼龍 · 查看更多 »

馳龍屬

馳龍屬(屬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龍,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新!!: 蜥鳥盜龍屬和馳龍屬 · 查看更多 »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2007).

新!!: 蜥鳥盜龍屬和馳龍科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蜥鳥盜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鳥盜龍亞科

蜥鳥盜龍亞科(Saurornitholest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目前包含三屬:野蠻盜龍、斑比盜龍、蜥鳥盜龍。蜥鳥盜龍亞科是群體型中型的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蜥鳥盜龍亞科是在2009年首次被提出,是馳龍亞科、伶盜龍亞科的姊妹演化支。.

新!!: 蜥鳥盜龍屬和蜥鳥盜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蜥鳥盜龍屬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肉食性

#重定向 肉食動物.

新!!: 蜥鳥盜龍屬和肉食性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蜥鳥盜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恐爪龍下目

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演化支,存活於晚侏儸紀到白堊紀。恐爪龍類是群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因為牠們的第二腳趾類似彈簧刀而著名。這個演化支還可進一步分為兩科:馳龍科、傷齒龍科。其中最大的物種可能是猶他盜龍,身長約7公尺;而其中最小的是近鳥龍,身長估計為34公分。恐爪龍類、鳥類是近親,兩者有最近共同祖先。.

新!!: 蜥鳥盜龍屬和恐爪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蜥鳥盜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強壯蜥鳥盜龍蜥鳥盜龍蓝斯顿氏蜥鸟盗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