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薩哈巴

指数 薩哈巴

在伊斯蘭教裡,薩哈巴(阿拉伯語:الصحابة,「同伴」)是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們,中文裡又稱為「聖伴」。在阿拉伯語中,其單數陽性形式為「薩哈比」(ṣaḥābiyy),單數陰性形式則為「薩哈比亞」(ṣaḥābiyyah)。.

目录

  1. 11 关系: 叛教塔布克之戰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穆斯林烏瑪遜尼派聖訓麥加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语

叛教

叛教或叛道,指叛離道、違背道。中文「叛道」二字的出處:「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又有「离经叛道」一詞。道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廣韻》:「道,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后来,「叛道」被引用作為一宗教用词。「道」字在此時是指宗教神話,「叛道」在此時是指信徒放棄了其原先的宗教信仰。《世界人權宣言》第18條表明「改變宗教或信仰之自由」是基本人權之一。.

查看 薩哈巴和叛教

塔布克之戰

塔布克之戰(阿拉伯語:غزوة تبوك;英語:Battle of Tabouk、Battle of Tabuk)據說是穆罕默德在公元630年10月領導進行的一次軍事遠征。據穆斯林的傳記所載,穆罕默德領導三萬人北上至今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塔布克,意圖與拜占庭軍交戰。即使這戰事表示了拜占庭-阿拉伯戰爭的開端,這都不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戰事。沒有當代的拜占庭文獻記載塔布克之戰,許多的細節都是來自後世穆斯林的資料。由於兩軍並沒有相遇,一些西方學者質疑塔布克之戰相關細節的真實性。塔布克之戰在阿拉伯世界被廣泛認同是史實。 塔布克之戰據說發生在伊斯蘭曆9年。據印度穆斯林作家賽義夫·拉赫曼·穆巴拉克普里所著的聖徒傳《密封的花蜜》所載,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認為阻止穆斯林的勢力繼續擴張成為燃眉之急,遂起了征服阿拉伯之意,不然穆斯林的勢力會變得相當強大,會為鄰近的阿拉伯地區帶來麻煩及不穩定的因素。據穆斯林的文獻所載,希拉克略召集了數量龐大的拜占庭軍隊及支持羅馬的加薩尼人(Ghassanids),對穆斯林發動了攻勢。 在敍利亞及麥地那之間通商的納巴泰人將這個威脅的傳言帶到麥加。他們將希拉克略備戰及據說軍隊數量高達四萬至十萬人的消息傳達到這裡,軍隊當中還包括拜占庭的盟友盧克漢姆、裘得漢等部落。 穆罕默德認為應防範及調查可能存在的威脅,於是組成前往敍利亞的遠征隊。當時正處於饑荒,錢財不多,穆斯林仍竭力捐助,遠征隊得以啟程。 穆罕默德向北面的塔布克進發,與以往的伊斯蘭軍隊比較,三萬人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穆斯林在此前從來沒有組成這種規模的軍隊前行。 抵達及駐紮在塔布克後,穆罕默德準備迎戰拜占庭人,然而拜占庭人卻沒有到來。穆罕默德在塔布克逗留了一段日子,又偵察了鄰近的地區,都沒有發現拜占庭人的蹤跡。據傳希拉克略當時在希姆斯(Hims)。據一些穆斯林史學家所述,在得悉穆罕默德向北推進後,希拉克略可能已放棄了進攻。值得注意的是,希拉克略在630年以虔誠基督徒的身分赤足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並修復聖墓教堂的真十字架。 不過,有一些意見認為穆斯林軍隊在人跡罕至的阿拉伯半島上贏得了名聲。 一些當地的部族向穆罕默德效忠,同意繳納吉茲亞稅。穆罕默德向這些部落保證他們的宗教自由。 塔布克之戰的長遠影響是一些阿拉伯部落不再支持拜占庭人,轉而加入穆罕默德一方,擴大了穆斯林的勢力。.

查看 薩哈巴和塔布克之戰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查看 薩哈巴和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查看 薩哈巴和穆罕默德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查看 薩哈巴和穆斯林

烏瑪

乌玛(أمة、),本意为“民族”,引申为“社群”。但乌玛不同于“萨本”(شعب、),后者指拥有共同祖先和地理的民族。理論上所有跨国界的穆斯林同屬拥有共同历史的烏瑪成員,而非西方人的民族國家意义的同一民族。622年9月24日聖遷后,穆罕默德以麦地那作为根据地,号召穆斯林建立起组织严密的、为伊斯兰而奋斗的武装社团,乌玛概念为伊斯兰教的胜利发展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现代泛伊斯兰主义者口中的乌玛,正是指“共信者的联邦”( )。 Category: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术语 Category:伊斯兰教 Category:阿拉伯世界.

查看 薩哈巴和烏瑪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查看 薩哈巴和遜尼派

聖訓

聖訓(al-ḥadīth或aḥadīth(複數)),意為“敘述”,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後人所編。圣训形成于8至9世纪,其主要内容是先知对教义、律例、制度、礼仪及日常生活各种问题的意见主张。也包括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圣门弟子谈论宗教、经训和实践教理等的言行,凡经他认可和赞许的也被列为圣训的范围,但有的属于伪托。伊斯蘭傳統的教法學派皆認為聖訓是用來落實遜奈(或譯聖行,即穆罕默德的言行)的重要工具。圣训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查看 薩哈巴和聖訓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查看 薩哈巴和麥加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簡稱阿里(英語: Ali ibn Abi Talib;阿拉伯语: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约601年9月15日—661年1月28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穆圣)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国。當穆罕默德受到真主默示時,阿里是首批接受神示的其中一人,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遜尼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正統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又視阿里及其後裔為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阿里及其後裔都是穆罕默德祖系聖裔的成員。穆斯林社會因對阿里繼承人身分的問題發生分歧而分成遜尼及什葉兩派,遜尼派認定是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巴克爾被任命為他的繼承者(什葉派則是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繼任者,也是第一個伊瑪目)。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里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後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裡,阿里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阿里是古蘭經注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的權威人士。阿里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裡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查看 薩哈巴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查看 薩哈巴和阿拉伯语

亦称为 聖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