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蘇澳港

指数 蘇澳港

蘇澳港位於台灣宜蘭縣蘇澳鎮,在蘭陽平原南端的蘇澳灣內,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理形勢十分優良的天然港口。.

31 关系: 基隆港基隆港務分公司十大建設南方澳台2線台9線台灣台灣總督府台灣鐵路管理局台灣日治時期太平洋宜蘭平原宜蘭線宜蘭縣中華民國海軍平方米北宜公路北迴線碼頭第二次世界大战行政院軍港防波堤蘇花公路蘇澳交流道蘇澳鎮 (臺灣)蔣中正政府蔣渭水高速公路臺灣港務公司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港口

基隆港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市的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臺北的外港、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至2010年止,基隆港為世界第54大貨櫃港及臺灣第三大港。.

新!!: 蘇澳港和基隆港 · 查看更多 »

基隆港務分公司

#重定向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新!!: 蘇澳港和基隆港務分公司 · 查看更多 »

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是指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由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為了改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總共分為十大項目,其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總花費在當時估計達到了台幣2,000至3,000億圓之間,這些計畫帶領台灣走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加速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並對台灣經濟起飛有巨大的貢獻。 臺灣自1965年經濟起飛後,工業建設加速成長,對外貿易開展;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訂定「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得以妥切解決。許多高等級公共基本建設更是匱乏欠缺,如高速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

新!!: 蘇澳港和十大建設 · 查看更多 »

南方澳

南方澳是一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東南方,東臨太平洋的天然漁港,除了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外,也是東部遠洋漁業的重要基地。 南方澳人口數約八九千多人,其中從事漁業的人口有80%。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隱蔽且近漁場,為天然良港,與其對面的島以砂洲相連成陸連島,因而造就成一道天然防波堤。該港在日治時期便是一個已完工的漁港,對面的南天宮則為當地的信仰中心。1998年完成南方澳大橋是宜蘭縣政府針對南方澳漁港之長遠發展,於第三漁港外側進出航道上方規劃設計一座跨漁港航道拱型鋼橋,取代舊有駝背橋,以解決大型漁船無法通行之困擾,提昇南方澳漁港發展競爭力。造型優美之拱型鋼橋,除作為豆腐岩海岬及東側新建碼碩對外連絡之捷徑,與現有環港道路形成環狀網路,促進漁港之整體發展。更增添南方澳漁港一特殊景觀。 2010年10月21日梅姬颱風帶來豪雨,造成南方澳有史以來最嚴重之土石流災害。.

新!!: 蘇澳港和南方澳 · 查看更多 »

台2線

臺2線位於中華民國(臺灣),屬於省道中的濱海公路系統之一環,為沿基隆北海岸地區所興建的道路,西起新北市淡水區關渡大橋(亦為臺15線起點),東迄宜蘭縣蘇澳鎮(銜接台9線蘇花改起點),總長167.679公里。其中淡水至金山路段為淡金公路、金山至基隆路段為基金公路,兩者歷史悠久,為北海岸各區之重要聯絡道路,也是北海岸觀光發展之命脈。基隆至蘇澳路段為北部濱海公路,為臺北及宜蘭之間第三條交通走廊,也是國道五號全線通車之前北宜間僅有的兩處公路孔道之一,交通地位重要,又北部濱海公路通車帶動了東北角海岸的觀光市場,在北部濱海公路於1979年通車後不久,交通部觀光局旋即成立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全力發展東北角海岸觀光資源,直到今日北部濱海公路仍為重要觀光路線。臺2線共有七條支線,是臺灣公路中支線最多者。.

新!!: 蘇澳港和台2線 · 查看更多 »

台9線

台9線,又稱東部幹線,是台灣東部一條南北向的省道。北起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行政院大門前,台灣公路原點,臺1線(與臺3線共線)、台1甲線、臺5線交界處,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迄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臺1線交界處),全長454.566公里,是目前臺灣公路系統里程第二長的公路,由北到南縱貫所有東部縣市,著名的“羅斯福路”、“北宜公路”、“蘇花公路”、“花東縱谷公路”及“南迴公路”皆是臺9線的部分路段,為臺灣東部重要的公路之一。 沿途穿梭台灣東部縣市,為台灣第二重要的省道,與西部的台1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

新!!: 蘇澳港和台9線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蘇澳港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新!!: 蘇澳港和台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鐵路管理局

#重定向 臺灣鐵路管理局.

新!!: 蘇澳港和台灣鐵路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蘇澳港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蘇澳港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宜蘭平原

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噶瑪蘭平原,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境內,是一個面積約有32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也是台灣第三大的平原(僅次於嘉南平原及屏東平原);主要由蘭陽溪沖積和地型升高造成,屬沖積扇平原。平原南北端各有烏石漁港及蘇澳港兩處港口,在早期為平原對外的重要口岸,今日已開發成為觀光漁港與商港。 蘭陽平原是台灣東部最早開發的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前,蘭陽平原為平埔族噶瑪蘭人活躍的區域,故早期宜蘭被稱為「噶瑪蘭」,另有原住民語譯名「蛤仔難」。蘭陽平原的開發歷史,可追溯到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今礁溪鄉),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 1796年時,以吳沙為首的福建漳州府移民兩百多人的共同墾殖,當時為侵略噶瑪蘭人,故從今日的頭城為起始點,漸次建立了以「圍」、「結」為單位的聚落群,顯現出聚落的防衛功能,頭城之名由此而來。宜蘭縣志記載:『惟當時吳(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終於不敵潰走,撤至西勢之哆囉美遠、珍仔滿力、辛仔罕三社為後圖,吳乘勢侵入,沿途無敵,遂入頭圍。』。 以地理學的區域觀點而言,宜蘭因水利資源(降雨、湧泉、溝渠)豐沛,故具有明顯的散村聚落,與臺灣常見臨近水源的集村有相當不同。另外蘭陽平原也具有良好中地理論的架構-平原以宜蘭市、羅東鎮為中地,四周各有規模較小的鄉鎮聚落。.

新!!: 蘇澳港和宜蘭平原 · 查看更多 »

宜蘭線

宜蘭線是指八堵至蘇澳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

新!!: 蘇澳港和宜蘭線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新!!: 蘇澳港和宜蘭縣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海軍(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y,縮寫為ROCN)是中華民國國軍的海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轄下有海軍艦隊指揮部、海軍陸戰隊指揮部、海軍教郁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海軍保修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等單位,共有3萬8千餘人,包含海軍陸戰隊9,000人。主要武器裝備是以主作戰艦、輔戰艦艇、潛艦、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隊等核心戰力為主,以建立現代化海軍,並且以「高效質精、快速部署、遠距打擊」之海軍戰力作為目標,包括反封鎖能力、保存戰力等等。 《國防報告書》指出中華民國海軍的任務是:「平時臺灣海峽偵巡,確保海域安全,主動協助地方災害防救;戰時聯合友軍遂行反制與阻敵對我之海上封鎖或武力進犯,並擊滅進犯敵軍,以維護臺海對外航運暢通,確保國家安全。」 海軍艦艇兵的新兵訓練中心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海軍左營基地,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位於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的龍泉營區。.

新!!: 蘇澳港和中華民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平方米

平方米,又稱為「平方公--尺」(符號為、m2或㎡)是面積的公制單位,其定義是「在一平面上,邊長為一公尺的正方形之面積」。中國大陆在表示房间面积等时又常简称为“--”或“平”。.

新!!: 蘇澳港和平方米 · 查看更多 »

北宜公路

北宜公路是一條位於台灣北部,連接台北與宜蘭的公路,全長約58公里,在公路系統上屬於省道台9線的一部分。在宜蘭縣頭城鎮金面山下山之後抵達蘭陽平原,與頭城鎮青雲路(台2庚線)岔路為終點(台9線70K處),途經新北市新店區、石碇區、坪林區與宜蘭縣頭城鎮。 北宜公路於中繼站坪林區與縣道106乙線交會,可轉至台北市木柵一帶、深坑區、石碇區、平溪區,並且可經由坪林交流道與北宜高速公路(北宜高)連結,但因位處翡翠水庫集水區有水源地環境保護的考量,因此經由北宜高進出坪林區的車輛數量,有受到管制。.

新!!: 蘇澳港和北宜公路 · 查看更多 »

北迴線

北迴線,又名北迴鐵路,是指蘇澳新至花蓮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是台灣唯一運量大於彎曲繞山的平行公路(蘇花公路)的鐵路線,為宜蘭、台北出入花蓮縣的交通要道,而自2010年蘇花公路遊覽車事故後,中國大陸觀光團,皆須改搭火車,經由本線往返宜蘭及花蓮,而自2013年起,隨著普悠瑪列車陸續投入,客運列車班次大增,藉以紓解往返花蓮的龐大人潮。.

新!!: 蘇澳港和北迴線 · 查看更多 »

碼頭

頭又稱渡頭、渡口、埠頭,是一條由岸邊伸往水中的長堤,也可能只是一排由岸上伸入水中的樓梯,它多數是人造的土木工程建築物,也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人類利用碼頭,作為渡輪泊岸上落乘客及貨物之用,其次還可能是吸引遊人,及約會集合的地標。 在碼頭常見的有郵輪、渡輪、貨櫃船、倉庫、海關、浮橋、海鷗、魚市場、海濱長廊、車站、餐廳、或者商場等。.

新!!: 蘇澳港和碼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蘇澳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蘇澳港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軍港

軍港(Military Harbour)特指被用於軍事目的之港口。軍港作為軍艦艦隊和地面部隊登陸的停泊據點,在軍隊建設和戰略部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新!!: 蘇澳港和軍港 · 查看更多 »

防波堤

防波堤(breakwater)是一种人工結構物,以人為方式減少水體的波浪強度,来抵御海岸或建築的地基被潮水冲蚀的堤坝建築形式,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强的网格形式建造。它们一般是垂直于海岸或者河岸的堤坝状的建筑。.

新!!: 蘇澳港和防波堤 · 查看更多 »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是位於臺灣東海岸的幹線公路,為省道台9線、台9丁線的一段,在日治時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名蘇花公路,之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北起宜蘭縣蘇澳鎮白米橋,南迄花蓮縣花蓮市中山中正路口花蓮郵局前,全長388公里(現今里程縮短至102.4公里),大致依海岸線修築,間或蜿蜒進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與峭壁山色,為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 儘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台灣東海岸盛產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業原料,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而且沿路外海太平洋海底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地震發生非常頻繁,邊坡土石極易鬆動,不論天候晴雨都可能有落石。尤其在大雨或颱風過後更常會出現落石坍方等,因此屬於經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蘇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強,不適合親水活動,已有多起落水者意外記錄。.

新!!: 蘇澳港和蘇花公路 · 查看更多 »

蘇澳交流道

蘇澳交流道為台灣國道五號的交流道,由南出北入匝道及一段連絡道組成,其位置橫跨宜蘭縣蘇澳鎮、冬山鄉,交流道里程指標為54k,也是國道五號目前的終點,可進出位於匝道旁的蘇澳服務區。 未來計劃將國道五號由此延伸到花蓮(蘇花高速公路),末端已預留延伸的空間。由於蘇花高未通過環評,因此未來可能改為銜接蘇花改。 原先的收費站配合國道收費電子化已被拆除。.

新!!: 蘇澳港和蘇澳交流道 · 查看更多 »

蘇澳鎮 (臺灣)

#重定向 蘇澳鎮 (台灣).

新!!: 蘇澳港和蘇澳鎮 (臺灣)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政府

蔣中正政府是指在蔣中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和中國國民黨總裁期間的中華民國政府,承繼於之前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內的政府各部門首長大多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由蔣中正指派、並與總統府共同為行政部門主體的行政院院長,共歷任九任八位。其中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分別於1950年及1958年兩度兼任行政院院長。 值得留意的是,蔣中正政府是中華民國行憲後迄今唯一能實際同時統治台海兩岸的政權。.

新!!: 蘇澳港和蔣中正政府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高速公路

蔣渭水高速公路,編號為中華民國國道五號(Chiang Wei-shui Memorial Freeway/Freeway No.),又稱北宜高速公路,是臺灣首條橫跨東西部的高速公路,起迄點為南港系統—蘇澳,係宜蘭縣通往大臺北地區與臺灣西部的交通要道。該公路的名稱是為了紀念日治時期出身宜蘭的抗日領袖蔣渭水其致力於民族自救運動與文化運動之影響而命名,並在南港入口處立有路名牌;由於雪山隧道為該路段的重要設施,臺灣民眾口語上常以「走雪隧」代稱經由該公路往來雙北、宜蘭兩地。.

新!!: 蘇澳港和蔣渭水高速公路 · 查看更多 »

臺灣港務公司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灣港務公司、港務公司)是中華民國交通部出資成立的國營企業,成立於2012年3月1日,主要業務為經營臺灣各商港。總公司設於高雄市,目前辦公室分別設於第3辦公廳、旅運大樓及蓬萊路底,未來將搬遷至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預計2019年完工)。.

新!!: 蘇澳港和臺灣港務公司 · 查看更多 »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簡稱基隆港務分公司)是臺灣港務公司的分支機構,前身為1943年成立的基隆港務局,2012年3月1日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的航港體制改革而公司化。現除經營基隆港外,亦經營台北港、蘇澳港等台灣北部之商港。.

新!!: 蘇澳港和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 查看更多 »

港口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隻和運輸貨物、人員的地方,位於洋、海、河流、湖泊等水體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

新!!: 蘇澳港和港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苏澳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