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 (生於寬永21年(1644年),卒於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的署名。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被誉为日本“俳圣”。 松尾芭蕉在年輕時就開始寫詩,在進入江戶後很快的成為全日本的知名人物。他曾以教書維生,但後來丟棄了在文學圈中的社交及都會生活,開始在日本各地漫遊,為了獲得靈感,甚至曾前往北方的荒野。他的作品也受到他第一手的生活經驗所影響,多半藉由一些簡單的事物來表達其感受。.
查看 芭蕉撞擊坑和松尾芭蕉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查看 芭蕉撞擊坑和水星
水手10號
水手10號(Mariner 10)是一系列以飛越方式進行的行星探險水手號計劃中的第10個計畫,也是計畫中的最後一個。水手10號以飛掠的方式探測水星與金星,也是第一個探測過水星的太空船。其後美國太空總署在2004年發射信使號探測船已經於2011年抵達水星進行探測。 水手10號大約晚水手9號兩年發射,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主要任務包括探測水星與金星的環境、大氣、地表與行星的特徵。水手10號也是第1艘利用行星重力來同時探測2顆行星的探測船,也就是以重力彈弓效應(gravity assist trajectory)來加速,進入金星重力影響區內,接著靠金星的重力將探測船拋至另一個軌道來接近水星。.
查看 芭蕉撞擊坑和水手10號
另见
水星小作品
- 伯牙环形山
- 勃朗特撞擊坑
- 北齋撞擊坑
- 又兵衛撞擊坑
- 史特拉汶斯基撞擊坑
- 喬托撞擊坑
- 婚咯 (坑穴)
- 孟克撞擊坑
- 安東尼亞第懸崖
- 巴爾扎克撞擊坑
- 廣重撞擊坑
- 德布西撞擊坑
- 拉斐爾撞擊坑
- 拉莫撞擊坑
- 拉赫曼尼諾夫撞擊坑
- 普拉克西特利斯撞擊坑
- 李清照撞擊坑 (水星)
- 李白撞擊坑
- 柯伊伯撞擊坑 (水星)
- 柯特茲撞擊坑
- 桑德撞擊坑
- 毗耶娑撞擊坑
- 水星平原
- 潘提翁槽溝
- 科普利撞擊坑
- 科普蘭撞擊坑
- 竇加隕坑
- 米開朗基羅撞擊坑
- 紀伯倫撞擊坑
- 紫式部撞擊坑
- 聶魯達撞擊坑
- 芭蕉撞擊坑
- 莫札特撞擊坑
- 蕭照撞擊坑
- 貝基特撞擊坑
- 赫夫那坦杨撞击坑
- 關漢卿撞擊坑
- 阿波羅多洛斯撞擊坑
- 韋瓦第撞擊坑
- 齊白石撞擊坑
水星隕石坑
- 伯牙环形山
- 勃朗特撞擊坑
- 北齋撞擊坑
- 卡洛里盆地
- 又兵衛撞擊坑
- 史特拉汶斯基撞擊坑
- 喬托撞擊坑
- 婚咯 (坑穴)
- 孟克撞擊坑
- 巴爾扎克撞擊坑
- 巴蘭欽撞擊坑
- 廣重撞擊坑
- 德布西撞擊坑
- 愛明內斯庫撞擊坑
- 托爾斯泰撞擊坑
- 拉德特拉迪盆地
- 拉斐爾撞擊坑
- 拉莫撞擊坑
- 拉赫曼尼諾夫撞擊坑
- 普拉克西特利斯撞擊坑
- 李清照撞擊坑 (水星)
- 李白撞擊坑
- 林布蘭撞擊坑
- 柯伊伯撞擊坑 (水星)
- 柯特茲撞擊坑
- 桑德撞擊坑
- 歌德撞擊坑
- 毗耶娑撞擊坑
- 科普利撞擊坑
- 科普蘭撞擊坑
- 竇加隕坑
- 米開朗基羅撞擊坑
- 紀伯倫撞擊坑
- 紫式部撞擊坑
- 聶魯達撞擊坑
- 芭蕉撞擊坑
- 莫札特撞擊坑
- 萊蒙托夫撞擊坑
- 蕭照撞擊坑
- 貝基特撞擊坑
- 貝多芬撞擊坑
- 赫夫那坦杨撞击坑
- 趙孟頫隕石坑
- 關漢卿撞擊坑
- 阿波羅多洛斯撞擊坑
- 雷諾瓦撞擊坑
- 韋瓦第撞擊坑
- 齊白石撞擊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