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埃萨-佩卡·萨洛宁,十二音技法,夜愿,奥利斯·萨利南,序列主义,弗雷德里克·帕修斯,嘻哈,芬兰广播公司,芬兰人,芬蘭頌,让·西贝柳斯,重金属音乐,雷斯魔,HIM (樂團),探戈,民族浪漫主义,我们的国家,浪漫主义。
- 芬蘭文化
- 芬蘭音樂
埃萨-佩卡·萨洛宁
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芬兰指挥家、作曲家。.
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技法(Zwölftontechnik)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最先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馬蒂亞斯·豪爾和阿諾·荀白克分別提出。兩者部份的概念類近,但並不互相從屬,其中勛伯格的理論得到較多人認同,並在他所屬的新維也納樂派間廣泛流傳。時至今日,十二音技法大都以勛伯格的理論為基礎。 十二音技法可以說是由浪漫樂派後期至新古典主義音樂期間的無調音樂所發展而來,其理念在於一個完整的半音音階內的12個半音,每個音的重要性都是相等,而非傳統樂理所提倡,音階內以個別音主導其他音的概念。.
查看 芬兰音乐和十二音技法
夜愿
是一支来自芬兰基泰的交響金屬乐團,成立于1996年。乐團大多数歌曲的词由键盘手托马斯·霍洛帕尼所撰写,前任女主唱塔雅·图伦尼的声音让夜愿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好评。塔雅毕业于芬兰的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并且还在德国进修过古典演唱技巧。在2005年10月塔雅·图伦尼離開後,他们找到了安妮特·奥尔森(Anette Olzon)接任,並且也增加讓贝斯手马可·希耶塔拉唱的比例。2012年10月,乐队主唱安妮特离队,前After Forever主唱芙洛·杨森(Floor Jansen)成为乐队的代理主唱。2013年10月,芙洛與長期合作的風笛演奏家特洛伊·多诺克利(Troy Donockley)均正式入團,樂團也隨之擴充成為六人編制。2014年鼓手内瓦萊尼因病暫時轉任行政,改由代頂空缺,但樂團仍維持現有編制。 夜愿的音乐风格被描述成交響金属、力量金属和新金属,并且还有其他元素存在。托马斯曾经形容他们的音乐为「用女声表现的旋律金属」。 2008年1月,樂隊曾到北京、上海及香港演出。.
查看 芬兰音乐和夜愿
奥利斯·萨利南
奥利斯·海伊基·萨利南(Aulis Heikki Sallinen,),又译萨利农,萨利宁或塞林南,芬兰作曲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乐坛上有较重要的地位。作品所涉体裁广泛,有不少在选题上与之前的芬兰民族乐派作曲家一脉相承,如歌剧《库勒沃》。他的第七交响曲《甘道夫之梦》与托尔金的著名小说《指环王》有密切关联。.
查看 芬兰音乐和奥利斯·萨利南
序列主义
序列主义(serialism),也称序列音乐,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现代音乐类型和流派。其特征是将音乐的一些参数(一个或几个高音、力度、时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排列组合,称为一种序列,然后这些编排序列或编排序列的变化形式在全曲中重复。 序列的概念最早用于音高方面,导致20年代出现十二音音乐,其创始人勋伯格在十二音音乐中将音高排列称一定的序列。1936年,他的弟子韦伯恩所作《变奏曲》(作品第27号)的第二乐章,将序列手法进一步发挥,其音高在各音区的分布及音的发声与休止,也按预先确定的序列进行。 二次世界大战后,序列主义作品不断出现,梅西安、布莱兹、施托克豪森等一批采用序列手法作曲的作曲家,他们将起奏法、速度、节奏、音色、力度、密度等因素都排列成序,从而形成了所谓整体序列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等古典主义作曲家,也曾尝试过序列主义音乐的创作。 序列主义摒弃了传统音乐的种种结构因素(主题、乐句、乐段以及它们的逻辑发展等)和创作规律,使音乐创作成了数学演算的过程,最终形成的乐曲有很多偶然的成分。 序列主义在电子音乐中得到重用,各种音乐要素被编成序列输入电脑,并通过电子合成器表现出来。 Category:音樂創作技法.
查看 芬兰音乐和序列主义
弗雷德里克·帕修斯
弗雷德里克·帕修斯(Fredrik Pacius,,出生时德语原名为Friedrich Pacius;)是德國男作曲家、指揮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於芬蘭,被譽為「芬蘭音樂之父」。 帕修斯於1809年在德國漢堡出生。他在1834年被委任為赫爾辛基大學音樂導師。他在赫尔辛基创建了一个音乐协会、一个大学生合唱团及一个管弦乐队。1848年帕修斯为约翰·卢德维格·鲁内贝里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国家》谱曲,而这后来成为芬兰国歌。帕修斯谱写的这个曲子也被用于爱沙尼亚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以及利沃尼亚国歌《Min izāmō》(意为“我的祖国”)当中。 帕修斯在81岁时去世于赫尔辛基。 Category:德國作曲家 Category:芬兰作曲家 Category:德國指揮家 Category:浪漫主義作曲家 Category:國歌填詞人 Category:漢堡人.
嘻哈
嘻哈(Hip-hop),是1970年代源自紐約市南布朗克斯與哈林區的非洲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的一種邊緣性次文化,繼而发展壮大成為新興藝術型態,并席捲全球。嘻哈包含饒舌、DJ、地板霹靂舞及塗鴉四大要素。另外,亦衍生出節奏口技、嘻哈時裝、嘻哈俗語等次文化。.
查看 芬兰音乐和嘻哈
芬兰广播公司
芬兰广播公司(Yleisradio Oy,Rundradion Ab,缩写为Yle,2012年以前为YLE),是隶属于芬兰议会之下提供全国性公共广播服务的媒体公司。芬兰政府拥有99.98%的股份,其余股份为包括几家媒体行业公司在内的股东拥有。自2013年起公司运营资金来源于专门的广播税(Yle-vero)。 芬兰广播公司开设4个电视频道及对应的高清频道、6个广播电台、图文电视、以及在yle.fi网站上开设的移动和网络服务。公司的办公和制作地点主要在赫尔辛基和坦佩雷,在全国的其它地区也设有小型的制作单位。.
查看 芬兰音乐和芬兰广播公司
芬兰人
芬兰人(Suomalaiset)是欧洲一个讲芬兰-乌戈尔语族中芬兰语的民族。大部分芬兰人居住在芬兰,是芬兰人口中的主体民族。在芬兰周边国家也有一些要么世居或者移居该地的芬兰人族群,这些族群有时会被认为是独立的民族,而不是芬兰人的分支。这些族群包括在挪威境内的克文人和森林芬兰人、瑞典境内的托尔讷河谷人,以及俄罗斯境内的英格里芬兰人。此外也有很多芬兰人的后裔居住在芬兰之外的国家,其中最大的群体是芬兰裔美国人和芬兰裔瑞典人。 除了民族上的概念之外,有时芬兰人也指具有芬兰国籍的人,而不管其母语为何。在中文文献里描叙芬兰民族结构时,会把母语为芬兰语的人称为“芬兰族”,而把母语为瑞典语的人称为“瑞典族”。.
查看 芬兰音乐和芬兰人
芬蘭頌
《芬蘭頌》,作品26(Finlandia, Op.26)乃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所創作的交響詩,全長約9分半鐘。1899年西貝流士完成第一個版本,以作為愛國戲劇《自古以來的景象》中的配樂。及後在1900年稍事修正,編成《芬蘭頌》。.
查看 芬兰音乐和芬蘭頌
让·西贝柳斯
尚·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出生名約翰·朱利葉斯·克里斯蒂安·西貝流士(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蘭作曲家,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
查看 芬兰音乐和让·西贝柳斯
重金属音乐
重金屬音樂(Heavy metal music)是搖滾樂中的一種,通常簡稱為金屬樂(Metal),泛指所有具有金屬音樂特點的音樂風格。主要在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期的英國開始廣泛發展。它發源於藍調搖滾及迷幻搖滾,再從更猛烈的硬式搖滾中改良演變而來。是一種渾厚、音量大的音樂,特色是強有力的嗓音、大量高度失真的電吉他、加長的、密集快速的鼓點。整體十分具有「重量」性,與其他音樂有顯著區別,因此有「重金屬」這個稱呼出現。 1968年,在英國出現第一批重金屬樂團如黑色安息日、齊柏林飛船與深紫,1980年猶太祭司拋棄藍調元素、並統一了金屬樂音調,摩托頭將金屬與龐克搖滾融合、並猛烈提升速度與爆發力。接著陸續興起了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瑞典死亡金屬新浪潮和美式金屬新浪潮等音樂運動,朝向硬核、極端、古典、憂鬱、民謠、前衛等不同方向,發展出眾多子流派。這些子流派的音樂特色都不盡相同,通常是以使用的樂器、失真音色的輕重、節奏快慢、旋律性比重、和弦、音階、唱腔、歌詞主題、樂曲結構來區分。.
查看 芬兰音乐和重金属音乐
雷斯魔
雷斯魔(The Rasmus)是一個芬蘭的樂團,於1994年在赫爾辛基成立,當時樂團成員都還是高中生。在他們發行《》(2001)之前,團名為Rasmus,但之後改成The Rasmus,以免和一個瑞典的同名DJ混淆。以2003年的暢銷曲""揚名於北歐之外,獲得全球媒體的注意。.
查看 芬兰音乐和雷斯魔
HIM (樂團)
HIM(原名:His Infernal Majesty,譯为:惡魔陛下樂團) 是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搖滾樂隊,於1991年由维勒·瓦罗(主唱),Mikko Lindström(簡稱Linde,吉他手)和Mikko Paananen(簡稱Mige,低音結他手)組成。而Mika Gas Karppinen(簡稱Gas,鼓手)和Janne Burton Puurtinen(簡稱Burton,鍵盤樂器手)則分別於1999年同2001年加入。樂隊一共推出了七張專輯大碟,包括最新於2010年2月推出的Screamworks: Lov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s 1–13。 在2006年9月5日,美國唱片業協會向HIM發出金唱片證明,證明了樂隊的第五張專輯Dark Light在美國一共出售了500,000張。HIM推出的七張專輯中有五張榮獲芬蘭的白金唱片,當中第二張專輯Razorblade Romance獲得芬蘭的雙白金唱片及德國的白金唱片。.
探戈
探戈(Tango)西班牙文Tango的译音。一种阿根廷双人舞蹈。起源于阿根廷,最初由非洲牧童所发明,後來受到佛朗明哥和意大利舞蹈的影響,於十九世紀時盛行於南美洲。伴奏音乐为2/4拍,但是顿錯感强烈的断奏式演奏,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目前探戈是國際標準舞大賽的正式項目之一.
查看 芬兰音乐和探戈
民族浪漫主义
#重定向 浪漫民族主义.
查看 芬兰音乐和民族浪漫主义
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Maamme,Vårt land)是芬兰国歌,1848年5月13日首次演奏,弗雷德里克·帕修斯作曲(爱沙尼亚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也采用了他的这个作品),与爱沙尼亚国歌在乐曲上大致相同(芬兰国歌每段的第3句到第6句要重複一次,而爱沙尼亚国歌則不用),歌词也颇为相似。该歌词节选自芬兰民族诗人约翰·卢德维格·鲁内贝里于1846年完成的浪漫民族主义杰作-诗歌《》(Fänrik Ståls sägner),原诗共有11小节,国歌选取了其中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歌词原为瑞典语,1867年由翻译为芬兰语。 《旗手斯托尔传奇》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广为流传,直到1917年至1918年芬兰宣布独立期间,该曲才被认为对芬兰有特殊意义。帕修斯的曲子和鲁内贝里的歌词也在丹麦、挪威和瑞典广为传唱。原来鲁内贝里的歌词里面没有特别指明芬兰(除了第四节和第十节,不过这两节很少唱),只是指一个北方的国家,但是芬兰语的歌词明确提到了芬兰。歌词的节奏和主题,和瑞典国歌《你古老,你自由》(或譯為《古老而自由的北國》)和挪威国歌《對!我們熱愛祖國》很相似。.
查看 芬兰音乐和我们的国家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查看 芬兰音乐和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