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南北朝时代 (日本),大阪府,大日本史,太平記,宗良親王,京都府,延元,建武 (後醍醐天皇),建武政權,征夷大將軍,後醍醐天皇,後村上天皇,嘉曆,和泉市,和泉國,八幡市,兴国,兵部省,皇族,獨協大學,粉河寺,猶子,親王,親王 (東亞),護良親王,比叡山,成良親王,日本。
南北朝时代 (日本)
南北朝是指1331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位於镰仓时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
大阪府
大阪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县之一,府厅位于大阪市。.
查看 興良親王和大阪府
大日本史
《大日本史》是日本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江戶時代,作者是水戶藩的藩主德川光圀。這部史書用漢文撰寫,在1715年德川光圀死後由水戶藩藩主主持繼續編纂,於明治時代完成。1715年,水戶藩藩主德川綱條將這部史書命名為大日本史。由於其形式與史記相同亦為紀傳體,被日本人稱作「本朝史記」或「國史(倭史)」。 《大日本史》記載所涵蓋的內容,起至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終於南北朝結束的1392年。其中包含七十三篇本紀,敍述帝王之事;七十篇列傳,記載后妃、皇子、皇女、群臣、幕府將軍、將軍家臣、文學、歌人、孝子、義烈、隱逸、方技、叛逆之臣的事蹟以及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情況;二十六篇志,收納關於神祇、氏族、職官、國郡、食貨、禮樂、兵、刑法、陰陽、佛事的文章;二十八篇表,收入了關於臣、連、伴、造、公卿、國郡司、檢非違使、將軍僚屬的列表。 《大日本史》頗受中國儒家與史家思想,尤其是明朝遺老朱舜水、林羅山等名士影響。體例與中國「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差不多,因此《大日本史》也是儒家書籍,是日本儒家的代表作品之一。.
查看 興良親王和大日本史
太平記
太平記()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共40卷,以南北朝時代為舞台,描寫從後醍醐天皇即位、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和崩壞後的南北朝分裂、觀應之擾亂,到2代將軍足利義詮死去和細川賴之管領就任為止,1318年(文保2年)~1368年(貞治6年)頃約50年間的軍記物語。有今川家本、古活字本、西源院本等諸種。「太平」被認為有祈願和平的意味,也有怨靈鎮魂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區別許多以《太平記》為名的小說、電視劇而被稱作《古典太平記》。.
查看 興良親王和太平記
宗良親王
宗良親王(),又稱為信濃之宮、大草之宮、幸坂之宮,出家後法名尊澄法親王,是日本鎌倉時代末期及南北朝時代初期的皇族,生父母是後醍醐天皇及二條為子,官至一品中務卿。.
查看 興良親王和宗良親王
京都府
京都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縣之一。自794年遷都至此(平安京),京都就成為天皇的御所所在地。以令制國來說,京都府約當山城國的全域、丹波國的大半與丹後國的全域。.
查看 興良親王和京都府
延元
延元(1336年二月二十九日至1340年四月二十八日)是日本南朝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南朝天皇是後醍醐天皇與後村上天皇。.
查看 興良親王和延元
建武 (後醍醐天皇)
建武(1334年一月二十九日至1338年八月二十八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醍醐天皇與光明天皇。.
建武政權
#重定向 建武新政.
查看 興良親王和建武政權
征夷大將軍
--夷大將軍在日本历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級領導職。征夷大將軍的衙門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稱征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 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1192年,源賴朝於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出任征夷大將軍,創立镰仓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與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與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為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倉幕府和江戶幕府将軍時不受封日本國王,江戶幕府将軍大多自號為“日本國大君”。在歐美,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的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查看 興良親王和征夷大將軍
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即正應元年十一月初二 — 延元四年/曆應二年八月十六)為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年3月29日—1336年9月18日在位),諱尊治()。.
查看 興良親王和後醍醐天皇
後村上天皇
後村上天皇(;嘉曆3年(1328年)-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1368年3月29日))為日本第九十七代天皇((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1368年3月29日在位),也是南朝第2任天皇(在位: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 - 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初名義良(のりよし / のりなが),後改憲良。 他是後醍醐天皇的第七皇子,為阿野廉子所生。 1911年(明治44年),日本政府確認南朝朝廷這一系的天皇為正統,後村上天皇被當作日本歷史上的第97代天皇。.
查看 興良親王和後村上天皇
嘉曆
嘉曆(1326年四月二十六日至1329年八月二十九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醍醐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高時、北條貞顯與北條守時。.
查看 興良親王和嘉曆
和泉市
和泉市()是位于大阪府南部(地區)的行政區劃。轄區北部為平原,中部為丘陵,南部為;主要市區位於北部的平原區域。.
查看 興良親王和和泉市
和泉國
和泉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京畿區域,為五畿之一,又稱泉州。和泉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大阪府大和川以南的部份。.
查看 興良親王和和泉國
八幡市
八幡市()是位於京都府南部、緊鄰大阪府的城市,地處、淀川、桂川的匯流處南側,過去是石清水八幡宮的門前町,也因此以「八幡」作為城市名稱;在全日本則是繼福岡縣八幡市、愛媛縣八幡濱市、滋賀縣近江八幡市,第四個使用「八幡」做為市名的城市。.
查看 興良親王和八幡市
兴国
兴国可以指:.
查看 興良親王和兴国
兵部省
兵部省(ひょうぶしょう、つわもののつかさ)曾是日本管辖軍政(国防)的行政機關。.
查看 興良親王和兵部省
皇族
皇族是指皇帝的親屬,即皇室成員,定義隨著時代、地域有所不同。如君主為國王則稱為王族。.
查看 興良親王和皇族
獨協大學
協大學(),簡稱獨協大(どっきょうだい),是日本的一所私立大學。.
查看 興良親王和獨協大學
粉河寺
粉河寺(こかわでら)是位在日本和歌山縣紀之川市的寺院,粉河觀音宗總本山。山號「風猛山」(ふうもうざん)。本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傳說開基(創立者)為大伴孔子古。寺寶『粉河寺緣起』被指定為國寶。 File:Kokawadera01s3200.jpg|大門 File:Kokawadera09s3872.jpg|中門 File:Kokawadera10s3200.jpg|粉河寺庭園.
查看 興良親王和粉河寺
猶子
子是日本明治時代以前存在的一種社會風俗,即自己與別人的兒子結為父子關係。猶子與養子不同的是,猶子僅僅是一種契約關係,猶子不必更改自己原本的姓氏,類似結誼,與結誼不同的是猶子可享有繼承權。根據現代的觀點解釋,猶子是一種「非血緣關係的指定繼承人」。 猶子一詞源於古代中國,本意指的是兄弟的兒子。但傳到日本之後意義就改變了。日本歷史上最早關於猶子的記載在平安時代,源定被淳和天皇指定為猶子。 成為猶子的目的是為了在官位上更順利地昇遷、在婚姻上佔便宜或者強化與其他氏族之間的關係。鐮倉時代以後,猶子與養子之間的界限被劃清。到了戰國時代,猶子的風俗更為盛行。例如豐臣秀吉就被公卿近衛前久收為猶子,從而成功地得到了關白的官位。.
查看 興良親王和猶子
親王
#重定向 王爵.
查看 興良親王和親王
親王 (東亞)
親王是東亞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在中國、朝鮮、越南,相當的女性封爵為公主,在日本則為內親王。.
查看 興良親王和親王 (東亞)
護良親王
護良親王(,延慶元年-建武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是鎌倉時代後期至建武新政時期的人物,建武新政府的征夷大將軍。父親是後醍醐天皇,母親是源師親之女親子,妻是北畠親房之女。被稱為大塔宮。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天台座主,身兼皇子、軍事家,政治家,僧人多重身份,日本以南朝為正統的重要代表人物。.
查看 興良親王和護良親王
比叡山
比叡山,別称叡山、北嶺、天台山等,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北隅的山--,由大比叡岳(標高848公尺)和四明岳(標高839公尺)所組成,最高點位於鄰縣滋賀縣大津市境內。.
查看 興良親王和比叡山
成良親王
成良親王(),是日本鎌倉時代後期及南北朝時代的皇族,生父母是後醍醐天皇及阿野廉子,同母兄弟有恒良親王、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
查看 興良親王和成良親王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興良親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