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自由之路

指数 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是一条红色(大部分是砖)标出的线路,经过波士顿市中心的16处重要的历史古迹。这条路长约4公里(2.5英里),从波士顿公园到查尔斯顿(Charlestown)的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颇受游客喜爱。其上会在沿线历史遗迹放置标记,除老南聚会所、老州议会大厦及保罗·热维尔故居需支付低额门票外,沿途的大部分景点均可免费或自愿捐款参观。自由之路是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Boston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的一部分,由自由之路基金会管理,其中的一部分已被列入较长的“波士顿港区步道”。 自由之路最初是当地记者威廉·斯科菲尔德(William Schofield)的设想,自1951年起他便提议用一条步行道来连接这些地标。波士顿市长决定采纳斯科菲尔德的建议。1953年时已有每年4万名游客沿着自由之路参观沿途古迹。 1974年在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成立后,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法尼尔厅一层设置了游客中心为参观者提供免费地图以及讲解服务。众多游客通过沿自由之路步行以了解美国从英国独立的历史。 一些人亦指出自由之路并未包括其他重要历史景点,例如波士顿倾茶事件所在地及自由之树。.

39 关系: 原臺灣教育會館天馬茶房中山堂三民書局人民導報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彰化銀行何志偉公园街教堂国家公园管理局国王礼拜堂靜修女中言論自由日 (臺灣)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谷仓墓地邦克山纪念碑蔣渭水臺北臺北市政府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臺北北警察署臺北法主公廟臺灣省專賣局臺灣民報臺灣民眾黨老南聚会所老州议会大厦老北教堂查尔斯顿永樂町民主化波士顿波士顿屠杀波士顿公园波士顿倾茶事件法尼尔厅港町本傑明·富蘭克林

原臺灣教育會館

原臺灣教育會館,現名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是一座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泉州街交會路口的建築物。該建物建立於1931年,現為臺北市定古蹟。.

新!!: 自由之路和原臺灣教育會館 · 查看更多 »

天馬茶房

天馬茶房,是一間由詹天馬(本名詹逢時)在1943年創立於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的咖啡屋;當時,其所在地址為臺北市太平町三丁目一(今臺北市南京西路189號,臺北法主公廟對面)。原建物於2005年底遭拆除並改建為大樓,後當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於現址三樓重新開設天馬茶房,並於其內陳設史料及照片。.

新!!: 自由之路和天馬茶房 · 查看更多 »

中山堂

中山堂是用以紀念孫文而常見的建築名稱。可以指:;臺灣.

新!!: 自由之路和中山堂 · 查看更多 »

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英語:San Min Book),是一家總部位於臺灣的出版社與書店,由劉振強、柯君欽、范守仁等三人集資創立於1953年,宗旨為「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早期出版法政(法律類及政治類)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後亦出版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轉型成為綜合型出版機構。.

新!!: 自由之路和三民書局 · 查看更多 »

人民導報

《人民導報》為於臺灣境內發行的報紙,創刊於1946年1月1日的臺灣臺北。1947年3月,該刊因批評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及報導二二八事件真相,遭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停刊,主筆及記者多名亦於該事件受害。 於政治生態被歸類於左派刊物之《人民導報》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副刊刊行之新詩、散文及小說,於中國大陸製作主筆,再寄回臺灣刊登。其二則為自發行後即對甫接收臺灣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嚴加批評,並對戰後初期之臺灣社會亂象批判歸罪於由陳儀領導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新!!: 自由之路和人民導報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自由之路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新!!: 自由之路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彰化銀行

彰化商業銀行(英語譯名:Chang Hwa Commercial Bank),簡稱彰化銀行(Chang Hwa Bank)、彰銀(CHB),為台灣大型商業銀行之一,創設於1905年6月5日,因總行初設於彰化而得名。在精省之前,與第一銀行、華南銀行並稱為「省屬三商銀」。.

新!!: 自由之路和彰化銀行 · 查看更多 »

何志偉

何志偉(Mark, Ho ),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臺灣臺北人,出生於美國,後因決定返台參政所以放棄美國國籍,民主進步黨籍。現為臺北市議員,曾於第十一屆臺北市議員選舉,以最年輕議員之姿當選,選區為臺北市第一選區士林、北投,並於第十二屆臺北市議員選舉取得該選區第一高票,惟因就讀博士班,預計將不競選連任。曾擔任民進黨第十四、十五屆中常委、第十六屆中評委。.

新!!: 自由之路和何志偉 · 查看更多 »

公园街教堂

公园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活跃的保守派公理会教堂,位于特莱蒙街(Tremont Street)和公园街(Park Street)路口。.

新!!: 自由之路和公园街教堂 · 查看更多 »

国家公园管理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可以指:.

新!!: 自由之路和国家公园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国王礼拜堂

国王礼拜堂(King's Chapel)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基督教一位论派(Unitarian)教堂,位于特莱蒙街(Tremont Street)和学校街(School Street)路口。.

新!!: 自由之路和国王礼拜堂 · 查看更多 »

靜修女中

#重定向 臺北市私立靜修女子高級中學.

新!!: 自由之路和靜修女中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日 (臺灣)

言論自由日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定紀念日,在2016年12月22日由行政院宣布定於4月7日,目的在紀念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為追求言論自由而奉獻犧牲的精神。該紀念日的制定,起源於《自由時代周刊》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刊登「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宣揚臺灣獨立運動;身為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鄭南榕,因此被國民黨政府指控意圖分裂國土,而在1989年1月21日接到法院的叛亂罪到案傳票。他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也是該雜誌的重要口號)的理念,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內拒捕自焚殉道身亡。, 鄭南榕基金會.

新!!: 自由之路和言論自由日 (臺灣) · 查看更多 »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

萨诸塞州议会大厦(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是马萨诸塞州议会和马萨诸塞州政府所在地,座落在波士顿的灯塔山山顶。.

新!!: 自由之路和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 · 查看更多 »

谷仓墓地

萨诸塞州的谷仓墓地是波士顿市第三个最早的墓地,成立于1660年。它坐落在Tremont大街,是许多杰出革命战争时期爱国者的安息地,其中包括三个独立宣言签署人, Paul Revere,和五个波士顿大屠杀遇难者。此墓地有2,345座坟墓,但是历史学家预计则有5,000人埋在这里。 墓地临近公园街教堂,在萨福克大学法学院对面。 公墓的埃及复兴建筑式大门和栅栏由波士顿建筑师Isaiah Rogers设计,他同时也在新港的Touro墓地设计了个相同的大门。James Stevens Curl, The Egyptian Revival, Routledge, 2005, p, 300.

新!!: 自由之路和谷仓墓地 · 查看更多 »

邦克山纪念碑

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是美国最早的纪念碑之一,用以纪念1775年6月17日在此发生的邦克山战役,英军与北美殖民地民兵之间的第一次重大冲突。高221英尺(67米)的花岗岩石碑竖立于1827年至1843年之间,座落在波士顿的查尔斯顿区(Charlestown)。 修建纪念碑的花岗岩来自昆西,通过专门为此修建的花岗岩铁路(Granite Railway)和驳船转运到现场。 邦克山纪念碑并不在邦克山,而是在Breed's Hill品种山,那里才是名不副实的邦克山战役大部分战斗确实的发生地点。纪念碑协会购买了战场遗址,在山顶完成纪念碑。 邦克山是自由之路的最后一站,也是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

新!!: 自由之路和邦克山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自由之路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自由之路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新!!: 自由之路和臺北市政府 · 查看更多 »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立於1997年2月28日,於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

新!!: 自由之路和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臺北北警察署

原臺北北警察署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錦西街口,為臺北市市定古蹟,曾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局舍,今則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場館。.

新!!: 自由之路和臺北北警察署 · 查看更多 »

臺北法主公廟

臺北法主公廟,又稱臺北法主真君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朝陽里的法主真君廟,源自安溪閩南人信仰,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

新!!: 自由之路和臺北法主公廟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專賣局

#重定向 臺灣菸酒公司.

新!!: 自由之路和臺灣省專賣局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報

《臺灣民報》,是臺灣日治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前身為《臺灣青年》月刊(1920年創辦)、《臺灣》月刊。.

新!!: 自由之路和臺灣民報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眾黨

臺灣民眾黨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0日的台中市新富町聚英樓,是台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成立大會由蔡式穀主持。最初在臺灣總督府多方的阻撓下,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不斷更換黨名、修改黨綱,從「台灣自治會」、「台灣民黨」,最終在有條件的允許下成立。初期主要人物有李應章、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黃周等人,黨旗最早為仿中國國民黨黨旗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

新!!: 自由之路和臺灣民眾黨 · 查看更多 »

老南聚会所

老南聚会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教堂,位于下城十字(Downtown Crossing),以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的组织地点而著称,当时有5,000名殖民地居民聚集在老南聚会所,这座当时波士顿最大的建筑物。.

新!!: 自由之路和老南聚会所 · 查看更多 »

老州议会大厦

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古老的红砖建筑,兴建于1712-1713年,1711年第一座木质的市政厅(建于1657年)毁于火灾之后。老州议会大厦位于华盛顿街(Washington Street)和州街(State Street)的路口。这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公共建筑,也是自由之路的一站。.

新!!: 自由之路和老州议会大厦 · 查看更多 »

老北教堂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正式名称为波士顿市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in the City of Boston),位于美国波士顿北区(North End)的撒冷街(Salem Street)193号,在美国革命期间,著名的信号“如果从陆路来,点一盏灯;如果从海路来,点两盏灯”据说就是从此发送。这句话与1775年4月18日保罗里维尔的午夜骑马有关,发生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之前。 老北教堂是美国圣公会马萨诸塞教区的一个堂区。这座教堂是波士顿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建筑,被列为国家历史地标。这座教堂内有一尊乔治·华盛顿的半身像,拉法叶侯爵说这是他最好的肖像。 老北教堂兴建于1723年,灵感来自英国建筑师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作品,他在伦敦大火之后负责重建伦敦。.

新!!: 自由之路和老北教堂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顿

查尔斯顿(Charleston)可以指:.

新!!: 自由之路和查尔斯顿 · 查看更多 »

永樂町

永樂町,可以指:.

新!!: 自由之路和永樂町 · 查看更多 »

民主化

民主化的字源來自民主,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但是在一般人與大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從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等其他各種政治體制轉變成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威的組織方式可能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民主化的社會生態會產生很大改變。.

新!!: 自由之路和民主化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新!!: 自由之路和波士顿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屠杀

#重定向 波士顿大屠杀.

新!!: 自由之路和波士顿屠杀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公园

波士顿公园(英文:Boston Common)是美国波士顿市中心的一个公园,创建于1634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园之一。波士顿公园占地20公顷,周围是特莱蒙街(Tremont Street)、公园街(Park Street)、灯塔街(Beacon Street)、查尔斯街(Charles Street)和博伊尔斯顿街(Boylston Street),北侧为灯塔山。波士顿公园是绿宝石项链的一部分,绿宝石项链从波士顿公园向南延伸到罗克斯伯(Roxbury)的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 中央墓地位于波士顿公园得博伊尔斯顿街一侧。埋葬在此的塞缪尔斯普拉格参与了波士顿茶叶事件和美国独立战争,他的儿子查尔斯斯普拉格则是美国最早的诗人之一。.

新!!: 自由之路和波士顿公园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倾茶事件

#重定向 波士頓傾茶事件.

新!!: 自由之路和波士顿倾茶事件 · 查看更多 »

法尼尔厅

法尼尔厅(Faneuil Hall,)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历史建筑,靠近海滨和今天的政府中心。自从1742年,法尼尔厅就是一个市场和会议厅。塞缪尔·亚当斯等人曾在此发表演讲,宣传脱离英国独立。这座建筑现在是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也是自由之路的一站。它有时被称为“自由的摇篮”。.

新!!: 自由之路和法尼尔厅 · 查看更多 »

港町

港町,可以指:.

新!!: 自由之路和港町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富蘭克林

班傑明·富蘭克林 FRS FRSE(Benjamin Franklin,),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共濟會的成員。作為科學家,他因電學發現和理論成為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作為發明家,他因避雷針、雙目眼鏡、富蘭克林壁爐等聞名。他創立了許多民間組織,包括費城消防站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富蘭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導殖民地團結,最初以作者和發言人身份在倫敦呼籲,被譽為“美國第一人”。作為美國駐法國第一任大使,他成為新生國家榜樣。富蘭克林在美國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導實用節儉、艱苦奮鬥、教育明哲、團體精神、自治政府,反對政治和宗教威權主義,富有啟蒙運動的科學和包容精神。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康馬格稱:“富蘭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啟蒙運動光芒而不妖。”沃爾特·艾薩克森認為這讓富蘭克林:“成為當時美國成就之最,在創立美國社會形式上影響最深。” 費城是殖民地大都,富蘭克林是該城成功的報紙編輯和出版人,在23歲時出版《賓夕法尼亞報》。富蘭克林用筆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窮理查年鑒》,由此致富。在1767年後,他參與《賓夕法尼亞紀事》報,該報主張革命,批評英國政策。 1751年,富蘭克林協助創辦費城學院,擔任首位校長,學院後為賓州大學。他組織創辦美國哲學會,任首位秘書,在1769年擔任主席。富蘭克林代表眾殖民地前往倫敦,力勸議會撤銷不得人心的印花稅法案,成為美國民族英雄。作為傑出外交家,他在法國巴黎大受歡迎,在建立積極的美法同盟上貢獻巨大,這些努力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起關鍵作用,確保革命能從法國獲得補給。 在費城做郵政多年後,富蘭克林於1753年成為殖民地郵政代理總長,建立首個全國通訊系統。在革命期間,他成為美國首任郵政總長。富蘭克林積極參與社區、殖民地、州際、全國、國際各項事務。1785至1788年,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州長。最初,富蘭克林擁有並販售奴隸,但到1750年他釋放仆人,從經濟角度表示反對,成為廢奴主義者中傑出代表。 富蘭克林人生傳奇多彩,科學與政治上遺產豐富,在眾開國元勛中雄踞鰲頭,之後兩個世紀紀念不斷,多次在硬幣百元鈔票、艦船、城郡、學院、公司及各類文化活動再現。.

新!!: 自由之路和本傑明·富蘭克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自由步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