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育幼袋

指数 育幼袋

育幼袋(英語:pouch,又譯育兒囊)是有袋類雌性個體身上的一個特殊構造。「有袋類」一辭源自拉丁文中的marsupium,意思就是「囊袋」。與其他哺乳類相比之下,有袋類的幼仔在發育相當早期就從母體內生產出來,這些幼仔稱為幼獸或小袋鼠(英語:joey)。小袋鼠在出生後不久就會爬進母親的育幼袋中。育幼袋主要是由皮膚構成,將乳頭覆蓋,以保護吸取母奶的幼獸,使其得以繼續成長。 育幼袋在不同的有袋類之間並不相同,舉例而言,袋獾的育幼袋開口位於靠近臀部的一面,因此幼獸只需要爬行較短距離就可到達,而且幼獸發育到一定程度就會離開育幼袋,且再也不會回到袋中;而袋鼠的育幼袋則是開口於身體前方,因此幼獸必須爬行較長距離,且袋鼠的幼獸會有暫時性地離開袋子的行為。 category:解剖學 Category:有袋類.

6 关系: 小袋鼠袋獾袋鼠雌性有袋類拉丁语

小袋鼠

小袋鼠(Wallaby),是一种小型或中型长足哺乳类袋鼠科动物,生活於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小袋鼠这个词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呼,通常用于指跟袋鼠是同科,有時是同屬,但是其身材小于袋鼠或岩大袋鼠的长足类动物。 小袋鼠有11個品种,它们的身长约有45厘米到105厘米,尾巴大约有33厘米到75厘米长。有6個品種屬於岩袋鼠屬(g.

新!!: 育幼袋和小袋鼠 · 查看更多 »

袋獾

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发达,十分壮硕。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牠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在袋狼於1936年滅絕後,袋獾成為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由於袋獾曾對塔斯馬尼亞島居民飼養的家畜造成威脅,因此當地政府也曾允許居民獵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為保育類動物,對牠們的狩獵行為才停止。 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腫瘤病嚴重影響了袋獾的數量,故袋獾已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現時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正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以減少這疾病對袋獾的影響。.

新!!: 育幼袋和袋獾 · 查看更多 »

袋鼠

袋鼠(kangaroo,)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於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 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的由來,傳說源自於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Guugu Yimidhirr)所言:「gangurru」,意思是「不知道」,這是源自一場誤會。英國詹姆士·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於1770年6月11日在澳大利亞東北大堡礁觸礁,最後在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修理船艦。在七個禮拜其間,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意外地發現到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由於原住民聽不懂英文,所以回覆不知道(gangurru)。班克斯就誤將「gangurru」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這個傳說在20世紀70年代,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 在辜古依密舍族地研究中確認,當地稱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誌。澳大利亚军队的车辆,舰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很多时候都会涂上袋鼠標誌。 据袋鼠动物性特征: 动物学家考证,袋鼠是袋类动物的典型代表。袋类动物是发育不完全的动物,属早产胎儿,所以需要在育儿袋中发育。母袋鼠有四个乳头,两个高脂肪,两个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产3至4个仔,袋鼠出生后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这就决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个。袋鼠出生时非常小,大约只有1粒花生米那大,成年袋鼠的身高大約為1.6米,体重可以达到50公斤。袋鼠用下肢跳动,奔跑速度非常快,时速可达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条“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时它可以支撑于地,与双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跑动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还是重要的进攻与防卫的武器。还有人说袋鼠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它只往前进而不往后退。.

新!!: 育幼袋和袋鼠 · 查看更多 »

雌性

性,有時又稱母,在雙性繁殖的生物中,是指負責製造卵子的個體(或個體的其中一部份)的性別,而負責製造精子的則稱為雄性,在缺乏雄性的情況下,大部份雌性的個體並不能自我繁殖,但有少數生物雌性的個體能自我繁殖(更準確地說是自我複製,但是還是一種生殖行為),這種做法,相對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需要準備給子代的多套基因組等等。在比較複雜的生物當中,雌性還具有初步孵育後代的功能。 表示雌性的性别符号為「♀」(Unicode號碼:U+2640。亦是金星的天文符號),它的形狀為一個圓圈,並有一個向下的十字架,代表羅馬神話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手中的镜子,亦有說法是因為卵子是不會主動移動的,所以用十字架表示。.

新!!: 育幼袋和雌性 · 查看更多 »

有袋類

有袋類动物(学名:Marsupialia)是雌性個體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類動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等。 現存物種如袋鼠、树袋熊主要分佈於澳洲及附近島嶼,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數生活於中美洲與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則只有化石紀錄,如袋狮、双门齿兽、袋劍虎等。.

新!!: 育幼袋和有袋類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育幼袋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育兒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