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指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教宗聖博義四世(Sanctus Bonifacius PP.,約550年—615年5月25日),原名不詳,於608年9月15日至615年5月25日為教宗。.

29 关系: 博比奥坎特伯雷大主教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万神庙三章案伊斯兰教伦巴底人圣人地下墓穴克勉八世玛尔斯福卡斯穆罕默德维纳斯罗马爱尔兰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聖伯多祿大殿聖高隆邦聖母瑪利亞麥加默利图斯朱庇特意大利教宗教宗德吾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教宗波尼法爵三世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博比奥

博比奥(Bobbio),是意大利皮亚琴察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人口3755人,人口密度35.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33005。.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博比奥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本提供規範化人名翻譯的工具書。本书有姊妹篇《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 查看更多 »

万神庙

万神庙(Pantheon),又译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今意大利罗马,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罗马时期重要的建筑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万神庙 · 查看更多 »

三章案

三章案(希腊语:τρία κεφάλαια,trîa kephálaia)发生在基督一性论的论争期间,试图实现叙利亚、埃及的基督徒与西方教会之间的和解,是在482年颁布之「合一法」(Henotikon)的失败之后又一次取得和解的尝试。三章节谴责的内容包括:.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三章案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伦巴底人

伦巴底人(Langobardi/Longobardi)是日尔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今瑞典南部。经过约4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伦巴底人最后到达并占据了亚平宁半岛(今日意大利)的北部。 公元1世纪时,他们已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日耳曼尼亚西北部的萨克森一带。当时在公元98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早已在其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有了对那时居住在今日德国易北河下游伦巴底人的记载。5世纪末时,伦巴底人分布到今日所谓奥地利的地区。6世纪初,他们到达潘诺尼亚,今日的匈牙利西部和斯洛伐克。 569年春,在阿尔博因的领导下,伦巴底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占意大利北部。 7世纪,洛塔列(636年——652年在位)主持编纂了伦巴底王国第一部成文法——《伦巴底法典》(又名《洛塔列法典》)。 8世紀時,利乌特普兰德逐漸征服仍處於东罗马帝國統治下的義大利地區。當倫巴底國王入侵罗马教宗的轄區時,教宗斯蒂芬二世向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求援,756年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把夺回的领土献给教皇,成立了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773年丕平三世的儿子查理大帝包圍了倫巴底首都Ticinum(今帕维亚),並俘獲了倫巴底國王狄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同时他也是查理曼的岳父),結果查理曼兼任法蘭克和倫巴底國王,倫巴底人對義大利的統治自此結束。 Category:古日耳曼人 Category:日耳曼人.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伦巴底人 · 查看更多 »

圣人

聖人,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中国,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詣高深者,稱聖人。圣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诸子百家书籍。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人,但也有聖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人,比方一些宗教創始人或神職人員。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佛教(猶如藏傳佛教活佛和南傳佛教的羅漢)、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如果沒有被宗教封聖的被公眾認可的人物,或者從當事人所不信仰的其他宗教的角度界定,可能會被稱為偉人或英雄。.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圣人 · 查看更多 »

地下墓穴

地下墓穴(Catacombs)是因宗教原因,人造的地下通道。虽然任何用于埋葬目的的地下空间都可被称作“地下墓穴”,但是“地下墓穴”这个词一般都会与羅馬帝國联系起来。 Category:地下墓穴 Category:墓葬建築.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地下墓穴 · 查看更多 »

克勉八世

#重定向 克雷芒八世.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克勉八世 · 查看更多 »

玛尔斯

玛尔斯(拉丁語:Mars),羅馬神話中的战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羅納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瑪爾斯的節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英語的「March」正是源自瑪爾斯。但拉丁語「Mars」一詞並非源自原始印歐語,似乎是從伊特拉斯坎神話中的瑪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起初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繁殖與植物之神,同時亦是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在公元前2世紀,大加圖曾說「好好飼養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瑪爾斯·西爾瓦諾斯(Mars Silvanus)奉獻。」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瑪爾斯成為了戰爭的象徵,等同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但與阿瑞斯不同,瑪爾斯一般備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樣是最受尊崇的神祇。 玛尔斯被視為是傳說中建立罗马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父親,所以罗马人有时自称為“玛尔斯之子”。 在许多欧洲语言,星期二是由玛尔斯而来,意为玛尔斯之日或者火星之日,如意大利语(martedi)、西班牙语(martes)、法语(mardi)。.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玛尔斯 · 查看更多 »

福卡斯

福卡斯(Flavius Phocas Augustus;Φωκᾶς,Phoka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02-610年在位)。.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福卡斯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维纳斯

维纳斯(拉丁語:Venus)是羅馬神話裡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等词都来源于祂。 維納斯是從海裏升起來的。據說世界之初,統管大地的蓋婭女神與統管天堂的烏拉諾斯結合生下了一批巨人。後來夫妻反目,蓋婭盛怒之下命小兒子克洛諾斯用鐮刀割下其父陽具丢入大海。陽具和海融合後生出泡沫,维纳斯就這樣誕生了。希臘語中“维纳斯”的意思就是泡沫,而且維納斯還生下一個女兒依洛絲、一個兒子邱比特。 在罗马,维纳斯的纪念日定在每年的四月,帝国时期的罗马对维纳斯的崇拜尤为盛行。凯撒大帝自称埃涅阿斯后裔,尊维纳斯为罗马人祖先。.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维纳斯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

爱尔兰(Ireland;Éire),通称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英国,称北爱尔兰。首都位於愛爾蘭島東部的都柏林。愛爾蘭在2011年共計有458萬人口,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此外愛爾蘭也是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国际組織的成員。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於1922年的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獨立,但東北方的領土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形成了北愛爾蘭。.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

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古羅馬政治家與軍人,屋大維(未來的凱撒·奧古斯都)的密友、女婿與大臣。屋大維大多數軍事上的勝利都要歸功於他。其中最著名的是對马克·安东尼與克麗歐佩特拉七世的亚克兴海战(Battle of Actium)。.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聖高隆邦

聖高隆邦(Saint Columbanus,Columban,),又譯作聖高隆龐,中世紀著名的天主教愛爾蘭僧侶,在歐洲許多地方建立了修道院,最著名的是在法國的Luxeuil及義大利的Bobbio。 他的名字,在蓋爾語中,是白鴿的意思。他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聖高隆邦 · 查看更多 »

聖母瑪利亞

#重定向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聖母瑪利亞 · 查看更多 »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麥加 · 查看更多 »

默利图斯

#重定向 梅里图斯.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默利图斯 · 查看更多 »

朱庇特

朱比特(Iuppiter),又译--,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眾神之王,相对应于古希腊神话的宙斯(希腊语:Ζεύς),西方天文学对木星的称呼以其命名。另外拉丁语中的“星期四”这个词也起源朱比特的名字,后来影响了许多西方语言。.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朱庇特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德吾一世

教宗聖德吾一世(Sanctus Adeodatus PP.,),原名不詳,於615年11月13日至618年11月8日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教宗德吾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教宗博義三世(Bonifacius PP.,),於607年2月19日至11月12日為教宗。.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教宗聖博義四世(Sanctus Bonifacius PP.,約550年—615年5月25日),原名不詳,於608年9月15日至615年5月25日為教宗。.

新!!: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和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伯尼法斯四世保尼弗斯四世保尼法爵四世卜尼法四世卜尼法斯四世卜尼費斯四世卜尼费斯四世博义四世博尼法斯四世博尼費四世博尼費斯四世博尼费切四世博尼费四世博尼费斯四世博義四世帮尼费斯四世幫尼費斯四世庞尼菲斯四世庞尼非斯四世彭尼法斯四世圣卜尼费斯四世圣博义四世圣博尼费切四世圣博尼费四世圣博尼费斯四世圣帮尼费斯四世圣庞尼菲斯四世圣庞尼非斯四世圣波尼费斯四世圣鲍尼法四世圣鲍尼法斯四世圣邦尼费斯四世勃尼法斯四世波尼法修四世波尼法四世波尼法斯四世波尼法爵四世波尼菲斯四世波尼菲思四世波尼費斯四世波尼费斯四世波里法斯四世朋尼非斯四世玻尼法四世聖伯尼法斯四世聖保尼弗斯四世聖保尼法爵四世聖卜尼法四世聖卜尼法斯四世聖卜尼費斯四世聖博尼法斯四世聖博尼費切四世聖博尼費四世聖博尼費斯四世聖博義四世聖幫尼費斯四世聖彭尼法斯四世聖勃尼法斯四世聖波尼法修四世聖波尼法四世聖波尼法斯四世聖波尼法爵四世聖波尼菲斯四世聖波尼菲思四世聖波尼費斯四世聖波里法斯四世聖朋尼非斯四世聖玻尼法四世聖鮑尼法四世聖鮑尼法斯四世聖龐尼菲斯四世聖龐尼非斯四世聖邦尼費斯四世聖邦尼腓斯四世聖邦尼非士四世鮑尼法四世鮑尼法斯四世鲍尼法四世鲍尼法斯四世龐尼菲斯四世龐尼非斯四世邦尼費斯四世邦尼费斯四世邦尼腓斯四世邦尼非士四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