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

指数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

耆齡(),伊爾根覺羅氏,正紅旗,字壽民,號無悶居士,室名見山樓、居易堂、濩齋、與天游室,父江寧將軍誠勳,監生出身,曾任農工商部左丞( ?-光緒34年),內閣學士(光緒34年-宣統元年)兼禮部侍郎銜,署農工商部左侍郎(光緒34年),直隸馬蘭鎮總兵(宣統元年)。入民國後,曾任內務府大臣、正藍旗漢軍副都統。民國十七年參與重殓被盜發之乾隆裕陵、慈禧定東陵。宣統二十三年(1931年)卒,諡“勤恪”。 耆齡字壽民;滿正紅。監生。光緒卅二年,任商部右參議、農右參議,改左參議;旋遷農右丞;光緒卅三年,改左丞。光緒卅四年,遷閣學。。.

目录

  1. 11 关系: 乾隆侍郎珍妃總兵監生直隶誠勳農工商部溥仪溥傑慈禧太后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乾隆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侍郎

珍妃

珍妃(),谥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帝的嬪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太后而被投井杀害。.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珍妃

總兵

總兵,正式的名稱為總兵官,為中國明清兩朝的武官官職軍階名稱,實施期間約為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該名稱於明朝為武職虛銜差遣,由勳爵兼任,公侯超品;相對文官虛銜為總督,為部堂官的差遣。清朝則通常為正二品;比敘今之軍長。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總兵

監生

监生,雅稱為太學生、博士弟子員,諸生的一種,指明清两朝,獲得公家的選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員,或是取得「入国子监資格」的生員。监生出國子監之後,有任官的資格。 清代国子监学生依來源身份,肄業分為监生和贡生,乾隆以前對监生严格考试,后仅存虚名,未必在监读书。一般未入府、州、县学或未經正途科举而欲应乡试、仕官者,须以捐獻銀錢取得例监出身。.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監生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直隶

誠勳

誠勳(),伊爾根覺羅氏,字果泉,一品蔭生出身,同治3年六部郎中分部學習行走,光緒2年授兵部郎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5冊,383,光緒8年-光緒11年坐糧廳監督,光緒10年丁嫡祖母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4冊,402,光緒10年丁本生父憂,光緒12年山東督糧道,光緒12年-光緒13年直隸大順廣道,光緒13年-光緒17年奉天奉錦山海道,光緒13年加按察使銜,光緒17年丁本生母憂,光緒間江西廣饒九南道,光緒26年浙江甯紹台道,光緒26年-光緒27年江蘇按察使,光緒27年-光緒28年浙江布政使,光緒28年-光緒29年護理浙江巡撫,光緒28年-光緒32年安徽巡撫,光緒32年江寧將軍,光緒32年-光緒33年廣州將軍,光緒33年-宣統元年察哈爾都統,宣統元年-宣統3年熱河都統,宣統3年奕劻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宣統七年(1915年)五月初十日卒,年六十四。。.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誠勳

農工商部

農工商部是清政府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立的中央機構,總管農業、工業、商業事務。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商部,併入省鐵路礦務總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工部併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改平均司為農務司、通藝司為工務司,以鐵道等事劃歸郵傳部,保惠司為商務司。增置郎中各一人,員外郎、主事各二人。併司務廳會計司為庶務司,省司務二人,增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宣統三年(1911),改尚書為大臣,侍郎為副大臣。 中華民國建立後,南京臨時政府改設實業部。北洋政府時,分設為農林部和工商部。.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農工商部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溥仪

溥傑

溥傑(a;),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溥傑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查看 耆齡 (伊爾根覺羅氏)和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