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

指数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

梅瑟生-史達實驗(Meselson-Stahl experiment)是馬修·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與富蘭克林·史達(Franklin Stahl)在1958年所作的實驗,證明了DNA複製的半保留性質。 氮是DNA的重要组成部分,氮14(14N)则是氮中最常见的同位素,而较重的氮15(15N)在自然界也可以独立存在,并不具有放射性,只是相对比重较大。 實驗首先將大腸桿菌培養在含有氮15的培養基之中數個世代,等這些細菌的DNA只含有氮15N之後,再放入含有氮14的培養基中培养,培养1代后,抽取样本提取DNA,再采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析。結果發現提取的DNA样本分子密度从0代(重密度)至1代(中等密度)减少,位于氮15和氮14之间,DNA所含氮15及氮14的密度相等。如果複製為全保留,那麼將只有氮15及氮14兩種DNA的存在,因此實驗結果将沃森克里克的半保守复制模型首次获得分子水平的证明。.

目录

  1. 8 关系: 大腸桿菌富蘭克林·史達弗朗西斯·克里克细菌DNA复制馬修·梅瑟生詹姆斯·杜威·沃森氮-14

  2. 1958年生物學
  3. DNA复制
  4. 遺傳學實驗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學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簡寫:E.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大腸桿菌

富蘭克林·史達

富蘭克林·史達(Franklin William Stahl,)是一位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與馬修·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合作進行梅瑟生-史達實驗,確認了DNA複製的半保留性質。.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富蘭克林·史達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细菌

DNA复制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分裂间期进行的以一个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链的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排除突变等不定因素)。 DNA复制是一种在所有的生物体内都会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是生物遗传的基础。对于双链DNA,即绝大部分生物体内的DNA来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开始于一个亲代DNA分子,最后产生出两个相同的子代DNA分子。亲代双链DNA分子的每一条单链都被作为模板,用以合成新的互补单链,这一过程被称为半保留复制。细胞的校正机制确保了DNA复制近乎完美的准确性。 在细胞当中,DNA复制起始于基因组的特殊位点,称为“起始位点”。起始于起始位点的DNA解链和新链的合成会形成复制叉。除了DNA聚合酶外,一些酶通过添加和模板相配的核苷酸来合成新DNA,一些和复制叉连接的其他蛋白对DNA的复制起始和延伸起辅助作用。 DNA复制也可以在体外(即人工地)进行,从细胞中分离的DNA聚合酶和人造的DNA复制引物可以用来启动以已知序列的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这种采用了循环方式的人工合成,在一个DNA池中扩增出特定的DNA片段。.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DNA复制

馬修·梅瑟生

修·梅瑟生(Matthew Stanley Meselson,),美國遺傳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曾經對DNA複製、重組與DNA修復等作用做過重要研究。.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馬修·梅瑟生

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國分子生物學家,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之一。與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里斯·威爾金斯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詹姆斯·杜威·沃森

氮-14

氮-14(Nitrogen-14)是氮的同位素之一,為穩定同位素,原子核包含了七個質子和七的中子,是最常見的同位素,豐度有99%,在高空中,氮-14被宇宙射線轟擊,並產生有放射性的碳-14。一般來說,氮-14在宇宙中是被恆星合成的,在碳氮氧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查看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和氮-14

另见

1958年生物學

DNA复制

遺傳學實驗

亦称为 Meselson-Stahl试验,梅瑟生-史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