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筑紫君磐井

指数 筑紫君磐井

筑紫君磐井(),是日本古墳時代末期九州北部的一位豪族,名磐井。在《日本書紀》裡被稱為筑紫國造磐井,在《古事記》和《筑後國風土記》的逸文裡則寫作筑紫君磐井或筑紫王磐井。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磐井是筑紫國的豪族,官拜筑紫國造,其勢力為北九州地區,控制著日本通往朝鮮半島的海上要道。527年6月,由於新羅攻佔了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據點南加羅和喙己吞,為了奪回此地,繼體天皇派近江毛野率六萬人前往任那。新羅為了阻止日本的發兵,遣使賄賂磐井。而磐井亦欲擁兵自立,遂接受了新羅的請求,對火國(肥前國、肥後國)、豐國(豐前國、豐後國)兩地施以懷柔政策,將這些地區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同時發兵阻止朝廷軍,封鎖了通往朝鮮半島的海路並扣押了朝鮮半島前往日本的所有船隻。 同年八月,繼體天皇任命物部麁鹿火為將軍,前往筑紫國,征討磐井。528年11月,磐井率軍與朝廷軍在筑紫國三井郡展開激戰,磐井軍大敗,叛亂被鎮壓。 磐井在這個時期中突然死去。其死因,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磐井在這場戰鬥後被俘,為物部麁鹿火斬殺。而《筑後國風土記》的逸文則稱,磐井王逃往豐前國的上膳縣,不久在山中死去。 磐井之子筑紫君葛子將糟屋(今福岡縣糟屋郡)的屯倉獻給朝廷,因此得免死罪。 磐井的墳墓為岩戶山古墳,位於今福岡縣八女市,為北九州地區最大的古墳。根據《筑後國風土記》逸文的記載,此墳為磐井生前所建造。由古墳的規模之大,可以推斷出當時筑紫國造的勢力是很強盛的。 假说:根据日本历史学家古田武彦的设想,磐井很可能就是九州王朝的一个代表性君主。后来被位于奈良的大和王权所灭。.

目录

  1. 28 关系: 古事記岩戶山古墳三井郡九州 (日本)九州王朝九州王朝说任那北九州國造八女市火國福冈县筑紫國糟屋郡继体天皇物部麁鹿火豐後國豐國豐前國豪族近江毛野肥後國肥前國朝鲜半岛新罗日本日本書紀

古事記

《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日本和銅四年(711年)9月18日,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萬侶(おお の やすまろ、太安 万侶)編撰日本古代史。和銅五年(712年)1月28日,將完成的內容《古事記》獻給元明天皇,為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內容大略可分成:「本辭」、「帝紀」兩個項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份。全書採用漢文寫成。.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古事記

名可以指:.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名

岩戶山古墳

岩戶山古墳()是位於日本福岡縣八女市北部的一座古墳,其形狀為前方後圓墳。 岩戶山古墳為日本國之史跡中「八女古墳群」的一座古墳,也是九州地方北部最大規模的古墳。據推定,建於6世紀前半葉,也就是古墳時代後期。 岩戶山古墳以東西方向為主軸,後圓部位於東側。其內部主體不明,根據電氣探查推定內部為橫穴式石室。根據推定,此古墳的被葬者為筑紫君磐井。出土有大量的。 1955年12月23日,岩戶山古墳被日本指定為國之史跡。1978年3月24日,周圍的古墳群也被合併入史跡,更名為「八女古墳群」。 Category:福岡縣古墳 Category:福冈县史迹 Category:八女市 Category:八女古墳群 Category:福岡縣重要文化財 Category:前方後圓墳.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岩戶山古墳

三井郡

三井郡()是福岡縣轄下的一個郡。 現轄有以下1町:.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三井郡

九州 (日本)

九州(,)是日本西南部的一個島,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面積36,752.6平方公里(2011年9月1日統計),次於本州和北海道,比四國大。古名筑紫島(據《古事記》)或筑紫洲(據《日本書紀》)。其北面的關門海峽將九州和本州分隔,而東北面則隔豐後水道與四國相對。 廣義上的九州則指九州地方,包括九州本島上的大分縣、宮崎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含五島列島和對馬島)、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含大隅群島和奄美群島)等7縣、以及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人口約13,013,573人(2016年2月1日),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目前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九州 (日本)

九州王朝

#重定向 九州王朝说.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九州王朝

九州王朝说

九州王朝说,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古田武彦提出的一个假说:在奈良地方的大和朝廷兴起的同时,在北九州地区还存在一个与之对立的国家,即通称的倭国,这个倭国很可能就是最早与中国建交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就是邪马台国。 在古田武彦的假说中,从1世纪到7世纪代表日本的是倭王朝,即邪马台王朝。其都城在大宰府。古田武彦认为,倭国也可称为邪马台国,是九州王朝的前身。从与汉朝通交存续到7世纪,并顺利通过了大和王权的打压,但在663年(天智3年)白江口之战中失败而灭亡。該学说认为倭五王即九州王朝上的君主。 二战后在長沼贤海的帮助下,逐渐实现学说的体系化。但其他九州王朝论述者也提出不同的九州王朝情节,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九州王朝说

任那

任那(369年-562年)是古代被認為存在於朝鮮半島的地域,相當於三韓中的弁辰,弁韓之地。過去曾被認為受古代日本(倭)的任那日本府統治。韓國學界則普遍否認古代朝鮮半島的一部曾受日本統治的說法。.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任那

北九州

北九州,可能是指以下地方。.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北九州

國造

國造是日本古墳時代和飛鳥時代設置的地方官,由大和朝廷任命。國造掌握著所轄地域的軍事權和裁判權,實質上是該地方的真正支配者(相當於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大化改新之後,國造一職被廢除,然而在一些地區仍舊保留著國造一職。但國造沒有實際權力,成為專門主持祭祀的世襲虛職。 國造的訓讀為「みやつこ」,與日本語中「御奴」發音相同,也有「御家之子(御家つ子)」的意思。 大和王權地方最小的行政單位是縣,其長官是縣主。縣之上是國,大和朝廷任命對王權忠誠度高的縣主為國造,賜予臣、連、君、公、直等等的姓氏,以支配當地的縣。根據《隋書倭國傳》記載,6世紀末至7世紀初倭國約有120個國造,每國下置10個稻置(縣的酋長)。 國造的姓如下:.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國造

八女市

八女市()是位于福岡縣西南部的城市,屬筑後經濟圈。 2010年2月1日與相鄰的黑木町、立花町、星野村、矢部村合併,成為福岡縣內面積僅次於北九州市的第二大行政區。.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八女市

火國

火國,亦作肥國,是日本在設置令制國以前存在的一個國,其領地約為現在的長崎縣、佐賀縣、熊本縣一帶。 該地區原本火山眾多,且當地附近海域上經常有神秘的火光出現(即所謂的「不知火」),故被景行天皇命名為「火之國」。後由於在日本語中「火」和「肥」同音的緣故,轉訛為「肥之國」,又稱「肥州」。 根據《古事記》產國部分的相關神話記載,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產下隱伎之三子島之後,隨後產下了筑紫島(九州島)。此島有胴體一個,顏面四個,分別為白日別(筑紫國)、豐日別(豐國)、建日向日豐久士比泥別(肥國)和建日別(熊曾國)。 古代當地的國造勢力有火國造、阿蘇國造、葦北國造、末羅國造、葛津國造、筑志米多國造等。在528年,筑紫國造磐井曾將火國置於自己統治之下,並舉兵反抗大和王權統治。然而最終被繼體天皇發兵鎮壓。7世紀末,日本從中國引入律令制之後,火國被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個令制國。兩國統稱肥州或二肥。.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火國

福冈县

福冈县()是日本九州地方北部的一个县,縣廳所在地是福岡市,是九州地方人口最多的縣,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外唯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千人的縣,縣內有福岡市和北九州市兩個政令指定都市。西北部臨日本海(、玄界灘),東北部臨瀨戶內海(),西南臨佐賀縣和有明海,南部和熊本縣接壤,東部和大分縣接壤。福岡縣在明治時代之後曾因煤礦資源而成為日本一大重工業地區,現在經濟則以服務業為主。 地理位置靠近東亞大陸,距離福岡縣最近的特大都市是韓國首爾而非日本國內城市,而福岡市距上海市的距離也與到東京的距離相當。也因此福岡縣自古代開始就是東亞文化流入日本的窗口,現在也有眾多前往韓國、中國大陸、台灣的直通航線。 福岡縣在令制國時代分屬豐前國、-筑前-國與-筑後-國三國。1600年(慶長5年)關原之戰後,黑田長政因為戰功而被德川家康封給筑前國領地,接替小早川秀秋入主名島城,黑田長政在翌年於當時的那珂郡警固村福崎一帶(位於現在的福岡市中央區)建築新的城堡並以「福岡城」為名;「福岡」之名稱由來自黑田氏家族發跡地備前國福岡庄(位於現在的岡山縣瀨戶內市)。原本備前國的「福岡」地名是取「有丘陵的土地」的祥瑞地名。.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福冈县

筑紫國

筑紫國是日本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的一國,其領域約為現在的福岡縣一帶。 根據《古事記》產國部分的相關神話記載,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產下隱伎之三子島之後,隨後產下了筑紫島(九州島)。此島有胴體一個,顏面四個,分別為白日別(筑紫國)、豐日別(豐國)、建日向日豐久士比泥別(肥國)和建日別(熊曾國)。 筑紫國的地方勢力為筑紫國造,其首領磐井曾於528年起兵反抗大和王權的統治,但最終被鎮壓。7世紀末,日本從中國引入律令制之後,筑紫國被分為筑前國、筑後國兩個令制國。兩國統稱筑州或二筑、兩筑。.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筑紫國

糟屋郡

糟屋郡()是福岡縣的一郡,鄰近福岡市。 現轄有以下7町:.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糟屋郡

继体天皇

继体天皇(,),是第二十六代日本天皇。 允恭天皇39年,出生于越前国(一说他來自伽耶)。日本第26代天皇(在位:継体天皇元年(507年)2月4日 - 同25年(531年)2月7日)在位期间正值多事之秋。512年,大伴金村同意割让朝鲜半岛任那四县于百济(交换百济五经博士)。522年,梁朝人司马达等抵日传佛教。527年至528年間磐井之乱(由大連物部鎮壓)。 繼体天皇25年舊曆2月7日,過世,壽81歲。 《日本書紀》記載继体天皇父彦主人王為應神天皇5世孫。母為垂仁天皇7世孫,振媛(ふりひめ、布利比弥命)。由於史書記載继体天皇不是前任天皇的子嗣,且史書記錄中他和天皇世系的男性直系關係比較遙遠,因此史學界對继体天皇的世系身份有爭議。按照多數史料的記載,他繼任天皇時並非當然的王位繼承人。有史料記載他在繼承前是越國的王或部落領袖,在前任天皇去世後,由權臣大伴金村主導繼位。當代史學界甚至有説法認爲按照現代的朝代概念,继体天皇應該被視爲一個新朝代的創始人(“初代大王”)。 現代研究者認爲继体天皇的繼承權大概在當時也頗有爭議。根據史料記載,他在繼位20年之後才進入政治中心大和國,不久就暴發磐井之乱。继体天皇死後的繼承問題再度引發紛爭,他有三個兒子先後成爲天皇。 他設置了日祠部祭拜天照大御神。.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继体天皇

物部麁鹿火

物部麁鹿火(),《古事記》作物部荒甲。日本古墳時代豪族。物部氏。官拜大連。 物部麁鹿火初任大連的時間不詳。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在武烈天皇即位之前就已經擔任大連一職。武烈天皇駕崩後,主張迎立繼體天皇。此後與大伴金村一起擔任大連。512年12月,在將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之際,麁鹿火被任命為宣敕使準備出使百濟,但在妻子的勸諫下,稱病辭退了這個使命。527年6月,九州島北部地區的筑紫國造磐井發動叛亂,麁鹿火就任征討將軍,委以筑紫以西地區統治的重任。翌年11月在筑紫國三井郡擊敗並殺死了磐井,平定了磐井之亂。此後在安閒天皇、宣化天皇時代擔任大連一職,536年7月逝世。 根據《新撰姓氏錄》記載,高岡氏是物部麁鹿火的後裔。.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物部麁鹿火

豐後國

豐後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豐州。豐後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大分縣北部以外的大部分。.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豐後國

豐國

豐國是古代日本在設置令制國以前存在的一個國,其領域位於九州東北部,相當於現在大分縣全境和福岡縣的東部地區。別稱豐州、二豐。 根據《豐後國風土記》記載,景行天皇遠征九州的時候,途經菟名手下屬的仲津郡時,有白鳥銜餅飛來,儘管當時處於冬季,芋草(里芋)依然生長地很茂盛。菟名手將此芋獻給天皇。景行天皇大喜,說道:「天之瑞物,土之豐草也。」因此將這個地方命名為「豐國」。 根據《古事記》產國部分的相關神話記載,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產下隱伎之三子島之後,隨後產下了筑紫島(九州島)。此島有胴體一個,顏面四個,分別為白日別(筑紫國)、豐日別(豐國)、建日向日豐久士比泥別(肥國)和建日別(熊曾國)。 528年,筑紫國造磐井曾將豐國置於自己統治之下,並舉兵反抗大和王權統治。然而最終被繼體天皇發兵鎮壓。7世紀末期,日本從中國導入律令制以後,文武天皇將豐國劃分為豐前國和豐後國兩個令制國。.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豐國

豐前國

豐前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豐州。豐前國的領域大約包含現在福岡縣的東部(北九州市東側、京築地方)及大分縣的北部(中津市、宇佐市)。.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豐前國

豪族

豪族,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氏族。秦汉时期,豪族地主是一股很大的势力,甚至对朝廷形成威脅,有“宾客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必要時朝廷會采取镇压的手段,“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东汉时,豪族勢力亦大,朝廷实行度田,引起了郡国叛乱,“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劉秀必須妥协,一度中止度田。.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豪族

近江毛野

近江毛野()是日本古墳時代繼體天皇時期的豪族、將軍。姓臣,《日本書紀》中以近江毛野臣的名字登場。 近江毛野出生於近江國的豪族近江氏,是武內宿禰的後裔波多氏(秦氏)的支族。繼體21年(527年),新羅奪取了南加羅、喙己吞等諸國。為了奪回這些土地,繼體天皇派近江毛野率兵六萬奉命前往任那赴任。然而,在途中,筑紫君磐井與新羅結盟,在九州北部發動叛亂,阻擋近江毛野的軍隊。磐井責問毛野為何昔日出入相伴、同器而食,今日卻戰場相見。然而,近江豪族和筑紫豪族之間的交流至今仍然不明。 最後,物部麁鹿火平定了磐井之亂,翌年(528年),毛野前往任那的安羅赴任,同新羅進行領土交涉。然而近江毛野非常狂妄,要求召見新羅和百濟的國王,這引起了新羅、百濟兩國的反感,兩王皆拒絕了毛野的要求,併發兵攻打任那。日本朝廷認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下令毛野歸國,但毛野不奉詔。530年,朝廷再度召還毛野,毛野於歸途中病逝於對馬。葬於故鄉近江國的野洲郡。.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近江毛野

肥後國

肥後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肥州。肥後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的熊本縣。.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肥後國

肥前國

肥前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肥州。肥前國的領域大約包含現在的佐賀縣及扣除壹岐島和對馬島後的長崎縣。.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肥前國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朝鲜半岛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新罗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日本

日本書紀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西元681年至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一和二卷讲神代,三到三十卷从神武天皇讲到持統天皇,採用漢文編年體寫成。系譜一卷,如今已亡佚。.

查看 筑紫君磐井和日本書紀

亦称为 磐井,筑紫國造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