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873年铸币法案

指数 1873年铸币法案

1873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873)又称1873年铸币局法案(Mint Act of 1873),编号17 Stat. 424,是全面修订美国铸币局相关法律的一项法案。法案禁止银锭持有者再将拥有的白银送至美国铸币局打造成拥有完全法定货币地位的标准银元,美国的金银复本位到此划上句点,全面进入金本位时代。受此影响,法案之后多年争议不断,期望通货膨胀的人们谴责法案是“1873年的罪行”(Crime of '73)。 早在1869年时,1837年铸币法案就已显过时,财政部长乔治·S·鲍特韦尔要求货币副监理约翰·杰伊·诺克斯起草修订法案,再经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舍曼在国会提出。此时白银价格甚高,很少有人会将之送到铸币局铸造成币,但诺克斯及其他官员准确预见包括康斯托克矿脉在内的多个白银富矿会促使银价下跌,导致大量银币涌入市场,届时金本位将岌岌可危。法案在国会等待批准的前后近三年间,很少有人想到此举会终结金银复本位,国会议员辩论的主要是其它规定。除中止标准银元授权外,法案还将三种低面额硬币作废。1873年2月12日,法案经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总统签字生效。 1876年银价下跌后,生产商将银块送到铸币局,希望将之铸成硬币,但却得知这已为法律所不容,由此引发的政治争议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19世纪结束,民意分裂成相互对立的两大派系,一派坚持金本位和通货紧缩,另一派则相信自由铸造银币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手段。有传言称法案的批准过程腐败丛生,但却缺乏实质性证据。1900年将金本位明确写入法律后,美国最终在1971年将之彻底废弃。.

71 关系: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南北战争否决权合众为一坐姿自由女神银元大萧条大英帝国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威廉·麦金莱宾夕法尼亚州安德鲁·约翰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皮尔斯密蘇里州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三讀乔治·S·鲍特韦尔休·麦卡洛克德意志帝國俄亥俄州内华达州商品貨幣內布拉斯加州理查德·尼克松科羅拉多州米爾頓·佛利民索维林约翰·舍曼纽约时报罗斯福新政美國鑄幣局美国参议院美国宾夕法尼亚东区联邦地区法院美国众议院美国财政部长田纳西州特拉华州青铜谢尔曼白银采购法案货币政策贸易银元麻薩諸塞州輔幣阿肯色州铸币税金衡制金银复本位金本位通货膨胀格罗弗·克利夫兰...民主党 (美国)法偿我们相信上帝旧金山铸币局摩根银元托马斯·F·贝亚德拉丁货币同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10美分硬币1792年铸币法案1875年恢復硬幣法案1893年恐慌1美元金币20美分硬币25美分硬币2美分硬币3美分银币3美分镍币3美元金币50美分5美分硬币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否决权

否决权(Veto),指政治上一種片面否定決策或決議的权力,尤其是立法。.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否决权 · 查看更多 »

合众为一

“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Out of Many, One)是美国国徽上的格言之一,出现在国徽的正面。该格言由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Pierre Eugene du Simitiere)提议,于1776年被加入美国国徽,并于1782年经国会法案决议采用。“合众为一”最先出现在一首名为《Moretum》的诗歌当中,相传该诗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所作,但他可能并非真正的作者。在诗歌中,“color est e pluribus unus”描述了将各种颜色混为一色。.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合众为一 · 查看更多 »

坐姿自由女神银元

坐姿自由女神银元(Seated Liberty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从1840年至1873年间生产的一种1美元面额银质硬币,设计者是该局首席雕刻师克里斯蒂安·戈布雷希特。这是1873年铸币法案通过前出产的最后一种1美元美国银币,该法暂时中止了流通美国银元的生产。坐姿自由女神的正面是根据1836至1839年试铸的戈布雷希特银元设计,不过背面则有所不同,源于铸币局已故雕刻师约翰·赖克设计的纹章式老鹰。 坐姿自由女神银元前几年只在费城铸币局生产,1846才开始在新奥尔良投产。19世纪40年代末,白银相对黄金的价格因受加利福尼亚淘金潮的影响而上升,导致大量美国银币外流或是遭到囤积和熔融。国会于1853年通过新铸币法案,减少除银元外多种银质硬币的含银量,还规定存入银锭转制成银元的储户需支付铸币税。由于存入的白银很少,铸币局在连续多年里的银元产量都很低。直到美国西部发现大量银矿后,银元产量才有明显上升,但这时,坐姿自由女神系列也即将被贸易银元取代。 1866年,包括银元在内的多种贵金属和贱金属硬币上新增格言“IN GOD WE TRUST”。1873年,国会下令坐姿自由女神银元停产,同时授权发行旨在运往外国进入商业流通的贸易银元。19世纪70年代中期,白银价格再度出现大幅下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许多人要求恢复自由铸造银币及其法偿地位。国会于1878年通过《布兰德-艾利森法案》,摩根银元也随之诞生。.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坐姿自由女神银元 · 查看更多 »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萧条的开始时间依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绝大多数在1930年起,持续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Charles Duhigg, "Depression, You Say? Check Those Safety N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8 在二十一世纪,大萧条常被立为世界经济衰退的标杆。大萧条从美国开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开始,到10月29日成为1929年華爾街股災,并席卷了全世界。大萧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人均收入、税收、盈利、价格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50%,美国失业率飙升到25%,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33%。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创,特别是依赖重工业的地区。许多国家实际上无法进行建筑工程。农产品价格下降约60%,重击农业。由于没有可替代的工种,第一产业中的经济作物、采矿、伐木等部门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 有的经济体在3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大多数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得以复苏。 与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不同经济学派对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解释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场派学者认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错误管制将一个正常的衰退扩大为大萧条,而政府派的学者认为大萧条显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缺陷,呼吁更多的政府管制和干预。.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大萧条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美国政治家、律师。能言善辯,曾三次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1896、1900、1908),均失败。他是美国现代20世紀首位民粹主义总统侯選人。.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麦金莱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一译威廉·麦金利,第25任美国总统。他领导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提高关税,保护美国工业,维持金本位制度,反对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虽然他的总统任期因為刺杀事件的发生而缩短,但是他仍然开创了一个共和党执政三十多年的时代。 他是最后一名参与过美国内战的总统,以列兵军衔参军,以少校军衔退伍。内战后,麦金莱到俄亥俄州坎顿从事法律工作,娶艾达·萨克斯顿为妻。1876年,他入选国会,成为共和党在关税问题上的专家,他保证,提高关税会为美国带来繁荣。他在1890年的大选中遭到了惨败,因为他在同年提出的麦金莱关税法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且执政民主党重新划分了选区,使得形势对他不利。1891年,他获选为俄亥俄州州长,上任后的取态中立,既不倾向于资本家,也不倾向于劳动工人。1896年,麦金莱在顾问马克·汉纳的帮助下,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得到了共和党总统提名。他举行了一次前廊竞选运动,主张推行硬通货政策、高关税政策,并承诺,提高关税会使得美国经济再次繁荣起来。最终,麦金莱击败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当选总统。 美国经济在麦金莱时期快速增长。1897年,共和党议员纳尔逊·丁利提出了丁利关税法案,法案的目的是保护制造业者与工厂工人,让他们免受外国同行的危害。这个法案得到了麦金莱的全力支持。1900年,他确保了国会顺利通过金本位法案。麦金莱希望西班牙能赋予古巴独立地位,而非镇压当地的叛乱。美西谈判失败后,他向西班牙发动了美西战争。美国很快在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班牙在和谈后交出了波多黎各、關島与菲律宾等主要海外殖民地。美国虽然承诺会赋予古巴独立地位,但是古巴仍然由美军控制了一段时间。1898年,美国又吞并了独立的夏威夷共和国,使夏威夷从此成为美国的领土。 麦金莱在1900年大选中,通过以无政府主义、经济繁荣与自由铸银为重点的竞选运动,取得了民众支持,再次击败了布莱恩。1901年,他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顶替了他总统的位置。历史学家认为,他参加的第一场总统选举,也就是1896年的大选,是一场重新转型的选举,标志着内战后的第三政党系统让位予进步时代的第四政党系统。麦金莱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居中。.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威廉·麦金莱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州

宾夕法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是美國的州份之一,正式名称为“宾夕法尼亚联邦”,俗称“里程碑”州。中文簡稱賓州。 這個州的名稱起源于英国移民威廉·賓,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為償還其父親的債務而授予大片林地,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賓的林地”。 州内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美国的大城市,是费城和匹兹堡,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起草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的地方,所以宾夕法尼亚州也被称为“美国的摇篮”,匹兹堡曾经是著名的钢铁城。 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了67個郡。.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宾夕法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约翰逊

安德魯·约翰逊(Andrew Johnson,),美國政治人物,第17任總統。.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安德鲁·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皮尔斯

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美国政治人物、陸軍退役准將,民主黨黨員,第14任美国总统(1853年-1857年)。皮尔斯是美国第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总统,任內試圖解決美國南北之間的衝突,但最終失敗。而他任內簽訂的內布拉斯加法案成為他最為非議的法案,也使他成為廢奴主義者眾矢之的,該法案也成為美國內戰的導火線。皮尔斯被認為是最差的美國總統之一。.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富兰克林·皮尔斯 · 查看更多 »

密蘇里州

密蘇里州(State of Missouri)是美國第24個州,一般被劃分在中西部地區之內。州鸟是东蓝鸲,州歌“密苏里华尔兹”,州花为山楂花。.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密蘇里州 · 查看更多 »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美国上將、政治人物,第18任美国总统。作為美國重建時期的重要总统,八年任期政绩平平,政府更因貪污腐败、收受贿赂、对南方奴隶主的妥协而遭批评。但他作為南北戰爭的戰爭英雄,對維護聯邦統一的貢獻,因為軍事身份和愛國主義而成為50元美金上所繪人物。.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 查看更多 »

三讀

三讀是世界各地大部份立法機關通過法案的過程,因法案需要被讀三次而得名。.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三讀 · 查看更多 »

乔治·S·鲍特韦尔

乔治·休厄尔·鲍特韦尔(George Sewall Boutwell,),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党和美国共和党成员,曾任马萨诸塞州州长(1851年-1853年)、美国众议院议员(1863年-1869年)、美国总统尤利塞斯·S·格兰特政府财政部长(1869年-1873年)和美国参议院议员(1873年-1877年)。 鲍特韦尔生于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在家中的农场长大,曾先后在雪莉和格罗顿做过教师、职员和店主。鲍特韦尔以美国民主党成员和马丁·范布伦支持者的身份进入政治领域。1841年,鲍特韦尔被任命为格罗顿邮政局长。1842年至1844年和1847年至1850年间,鲍特韦尔担任马萨诸塞州众议院议员,其间,三次(1844年、1846年和1848年)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未果。1851年,鲍特韦尔当选马萨诸塞州州长。1854年,鲍特韦尔协助建立美国共和党。 1861年,鲍特韦尔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计划阻止美国南北战争的和平会议。1862年,鲍特韦尔成为美国共和党成员并在美国战争部特别军事法庭任职。同年,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任命鲍特韦尔为美国国内收入局局长。1863年至1869年间,鲍特韦尔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868年,鲍特韦尔以国会议员身份担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弹劾案的特别公诉人之一。 1869年,鲍特韦尔被总统尤利塞斯·S·格兰特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长。在任期间,鲍特韦尔对财政部进行了改革,如借助海关提高簿记质量、将美国铸币局纳入财政部、削减国债规模等。1869年,美国金融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鲍特韦尔将国库黄金投入市场,使黄金投机商的投机行为破灭。 1873年,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参议院议员亨利·威尔逊当选美国副总统,鲍特韦尔接替其位。在参议院,鲍特韦尔担任了法律修订委员会主席。1877年离开国会后,鲍特韦尔被总统拉瑟福德·B·海斯任命为负责《美国修订成文法》编订的专员。 1884年,总统切斯特·A·阿瑟邀请鲍特韦尔再次出任财政部长但遭到拒绝。 鲍特韦尔强烈反对美国侵占菲律宾,并担任了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主席。 1905年,鲍特韦尔在马萨诸塞州格罗顿逝世。.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乔治·S·鲍特韦尔 · 查看更多 »

休·麦卡洛克

休·麦卡洛克(Hugh McCulloch,),美国政治家,美国共和党人,曾任美国财政部长(1865年-1869年、1884年-1885年)。 Category:鮑登學院校友.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休·麦卡洛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State of Ohio)位于美國中东部,是五大湖地区的组成部分。俄亥俄州处于美国文化和地理的交叉口,州民来自新英格兰、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和美国上南部等地区。 俄亥俄州是第一个依據《西北法令》加入聯邦的州,邮政编码“OH”(以前為“O”)。“俄亥俄”来源于当地土著易洛魁族语,意为“美好之河(Beautiful River)”。 为了表达敬意,美國海軍以“俄亥俄”命名過多艘軍艦。.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俄亥俄州 · 查看更多 »

内华达州

内华达州(State of Nevada)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州,以其发达的赌博业而著称。该州的邮政缩写是NV。 “内华达”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被雪覆盖”,原本是用来形容该州西部的内华达山的寒冷。多艘美国海军的军舰也被叫作“内华达号”,名字就来源于内华达州。 在南部林肯郡區域是美國秘密研發和測試飛行器的地點,也曾發生過不明飛行物墜毀事件,該地點為51區。.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内华达州 · 查看更多 »

商品貨幣

商品貨幣是法定貨幣以外的另一種貨幣類型,在政府的保証之外貨幣本身也有其內在的基本價值。 在近代,中央銀行還沒有發行法定貨幣的年代,大部分的國家流通的貨幣除了作為交易媒介以外,也有其它的用途。例如一般常見的貴金屬製品,如金幣、銀錢,可以熔化後再製成其他的成品、也可轉賣。有時儘管一國的央行已經發行了法定貨幣,但是由於國家發行的貨幣不得人心,故多數人還是改採商品貨幣──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便有過以香菸取代曾經惡性通貨膨脹的德國馬克作為日常生活上普遍的交易媒介。.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商品貨幣 · 查看更多 »

內布拉斯加州

內布拉斯加州(State of Nebraska)是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区的一州,它的名稱來自美國原住民中的奇维雷语,意為平順之水。該州有普拉特河貫穿整州。過去曾是美國大荒野的一部份,不過今日已是農業領先的州份之一。內布拉斯加州目前致力於發展科學農業技術,企圖將大草原裡某些地方改變成大型牧場或農場。該州的大部份歷史都是由農耕者和墾荒者創造的。.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內布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州

科羅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是美國西部的一州,此州最著名的是擁有洛磯山脈的最高峰,地形從東側的平原陡然升高為西側峻嶺,地理景觀十分壯麗。該州首府兼最大城為丹佛。在整個丹佛的都會區中就包含了該州半數以上的人口總數(約250萬人,全州共有約505萬人)。科羅拉多州是以西班牙語“Colorado”命名的,意为“紅色的”,估计这可能指的是该地区红色的砂岩地层或是科羅拉多河两岸的赭红色景观。 科羅拉多州的郵政縮寫是CO。美國海軍以該州命名了USS Colorado戰艦。.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科羅拉多州 · 查看更多 »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米爾頓·佛利民 · 查看更多 »

索维林

索维林(sovereign),一种英国发行的黄金铸币,面值一英鎊。最早在1489年開始鑄造,至今仍持續有生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40页有如下论述“货币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因为在平均流通速度一定时,能够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的货币量是一定的,所以,例如只要把一定量磅的钞票投入流通,就可以从流通中取回等量的索维林,……” Category:英國貨幣 Category:金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索维林 · 查看更多 »

约翰·舍曼

约翰·舍曼(John Sherman,),美国律师、政治家,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855年-1861年)、美国参议院议员(1861年-1877年、1881年-1897年)、美国财政部长(1877年-1881年)和美国国务卿(1897年-1898年)。 S S S S Category:美国共和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Category:俄亥俄州共和党人.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约翰·舍曼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作為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近期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派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1936年之前,「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範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畫,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準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與《》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畫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畫,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农业调節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罗斯福新政 · 查看更多 »

美國鑄幣局

美国铸币局(United States Mint)是美國負責製造流通性貨幣和控管黃金儲備的政府機構,於1792年創立於費城。它並不製造紙幣。目前有四個主要的鑄造據點:費城、丹佛、舊金山和西點。.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美國鑄幣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美国参议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宾夕法尼亚东区联邦地区法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东区联邦地区法院 (引用时缩写为E.D. Pa.)是美国94个、宾夕法尼亚州3个联邦地区法院之一。该法院审理后的案件需上诉至第三巡回法院,专利及《塔克法案》相关的案件需上诉至联邦巡回区法院。该法院总部位于费城,司法管辖权覆盖宾夕法尼亚州9个郡。.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东区联邦地区法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众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 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无连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眾议员选举产生,傳統上為多数党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仅次於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代表各州政府、以制衡不太受大众情绪干扰的參議院。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1914年前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眾議院會議廳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南翼。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翼開會。.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美国众议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财政部长

美国财政部秘书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是美国财政部的首长,负责财政和金融事务,2003年之前还负责某些国家安全和防卫有关事宜。2003年,财政部的大多数执法机构如美國菸酒槍炮及爆裂物管理局、美国海关和美国特勤局等部门划归新成立的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财政部秘书长是美国总统内阁成员,自比尔·克林顿政府开始,也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美国财政部秘书长在美国总统继任顺序中列第5位。 美国财政部秘书长是美国总统的主要经济顾问,是政府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关键制定者,负责国内和国际金融、经济和财税政策的阐叙,管理国债,监督财政部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等事务,並擔任美國政府的財務代理人;且監督財政部製造發行硬幣與鈔票。 财政部长是美国社会保险基金和美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董事会主席,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美国国内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的美国董事。 財政部長還負責管理美國經濟穩定緊急基金。 美国财政部秘书长的年薪是191,300美元。.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美国财政部长 · 查看更多 »

田纳西州

纳西州(State of Tennessee),位于美国南方,首府為納許維爾,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中心。其他著名城市还有孟菲斯。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田纳西州共有人口645.6万人。.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田纳西州 · 查看更多 »

特拉华州

特拉华州(State of Delaware),或譯德拉維爾州,為美國的一州,是最早加入美國聯邦的州,所以又有「第一州」這個稱呼。「第一州」這個稱呼來自於特拉华州是第一個複決通過目前美國憲法,並加入現今美國聯邦體系的州;該州於1787年12月7日加入美國聯邦。该州州名根据特拉华男爵的爵位称号命名,特拉华湾亦据此命名。它也是美國第二小的州份,僅略大於羅德島州,也是仅有的两个小於一萬平方公里的微型州份。.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特拉华州 · 查看更多 »

青铜

青铜是纯銅(紫銅)加入鋅與鎳以外的金屬所產生的合金,如加入錫、鉛或鋁的銅合金,古时青铜器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命名为青铜。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的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青铜 · 查看更多 »

谢尔曼白银采购法案

谢尔曼白银采购法案(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是一项美国联邦法律,颁布于1890年7月14日。Charles Ramsdell Lingley, Since the Civil War, fist edition: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1920, ix-635 p.,. Re-issued: Plain Label Books, unknown date, under a new title: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Civil War, 310 p. See: page (Google Books).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谢尔曼白银采购法案 · 查看更多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多数国家由央行来执行)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手段包括:调节基础利率、调节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操作。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货膨胀。多数国家的央行将目标通货膨胀率设定为1%-3%(少数国家例外,如美国、日本)。 按照调节方向划分,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经济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货币权威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或是和央行紧密联系的一套银行系统。他们有发行货币,改变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的能力。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货币的性质与功能的一个分支,是各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上货币政策常常随着货币理论研究的发展而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分离。即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由政府控制财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经保证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两种政策分离。.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货币政策 · 查看更多 »

贸易银元

贸易银元(trade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生产的一种1美元面额银质硬币,旨在同已于东亚大量流通的贸易硬币竞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白银因产量上升导致价格回落,约翰·杰伊·诺克斯在同他人商议后提议发行银元,与墨西哥比索和西班牙银圆竞争大清帝国市场。最终联邦国会通过1873年铸币法案,其中规定贸易银元的法定支付上限为5美元。铸币局首席雕刻师威廉·巴伯和费城某公司都为新币准备了多份设计方案,最终巴伯的设计入选。 银币于1873年投产,大部分都出口到大清帝国。由于银价持续下跌,白银生产商开始将大量银锭存入铸币局打造成贸易银元,这些硬币也随之进入美国市场流通。事态引起公众不满,因为这种银币不得人心,使用时往往要打折,有些雇主甚至先从中间商手中以折扣价将之买下,再用这些贸易银元来支付工人薪水。1876年,国会通过法案撤销贸易银元的法定货币地位,但银币仍在继续流通。商用币于1878年停产,但铸币局继续出产精制币直至1883年止。国会之后通过1965年铸币法案,恢复贸易银元的法定货币地位。.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贸易银元 · 查看更多 »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輔幣

輔幣,即輔助貨幣,是本位幣單位以下的小額貨幣,主要用來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通常以小數點形式計數;匯率較高的貨幣多半擁有輔幣,如一角、一分等幣別。 輔幣一般多為金屬鑄造的硬幣,也有些紙製的紙幣。 輔幣一般是有限法償貨幣。也有一些國家規定輔幣為無限法償貨幣,如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早年依新臺幣輔幣發行辦法限制輔幣法償,1955年刪除該條例後已無法償限制。 通常鑄有輔幣的國家,其幣值都較高,但亦有例外,如日圓本身都有輔幣。.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輔幣 · 查看更多 »

阿肯色州

阿肯色州(State of Arkansas),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份,位處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北接密苏里州,西界俄克拉荷马州,南邻路易斯安那州,西南与得克萨斯州接壤,东隔密西西比河与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州相望。其面积137,539平方公里,在五十個州內列第29位。2017年人口超過3百萬,人口排名33。其首府是小石城。 该州的邮政缩写是AR。本州下轄共75個縣,詳見阿肯色州行政區劃。.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阿肯色州 · 查看更多 »

铸币税

鑄幣稅(英文:Seigniorage)亦稱貨幣稅,指發行貨幣的組織或國家的政府,享有貨幣發行面值減去發行成本後,換取實際經濟資源的利益,從中攫取發行貨幣所產生的特定收益。這部分由貨幣發行主體壟斷性地享受“通用貨幣面價值超出生產成本”的收益,就被定義為鑄幣稅。 如:中央銀行印製一張有多重防偽設計,且質感極佳的新台幣1000元紙鈔,而平均成本只有10元,那麼,剩下的990元購買力,就由中央銀行或有發行權者獨享,稱為鑄幣稅。.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铸币税 · 查看更多 »

金衡制

金衡制是一种通常使用在金、银、黑火药及宝石的质量单位系统。.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金衡制 · 查看更多 »

金银复本位

金银复本位制(gold and silver bimetalism)本位制的一种,曾在18~19世纪被英、美、法等国长期采用。在这种制度之下,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输出与输入。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一制度的出现弥补了黄金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由于市场上金价与银价都在不断波动中,为了解决金币与银币之间的兑换问题,狭义的金银复本位制又可以分为两种: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另一种跛行本位制事实上不能算作纯粹的金银复本位制。.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金银复本位 · 查看更多 »

金本位

金本位是一種贵金屬貨幣制度,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金本位 · 查看更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脹(inflation,在臺灣簡稱--,香港和中國大陆簡稱通--胀)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胀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胀」一詞來表示「物價上升」的現象。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货膨脹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簡單地說,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貨幣貶値,物價上升。 相關概念包括:.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通货膨胀 · 查看更多 »

格罗弗·克利夫兰

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至今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总统。他连续3次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得多数普选票——分别是1884、1888和1892年——并且也是共和党在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1861至1933年间除伍德罗·威尔逊以外唯一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人。 克利夫兰是亲商派波旁民主党的领袖,反对征收高额关税、自由铸造银币、通货膨胀、帝国主义以及对企业、农民和退伍军人提供补贴。对政治改革和财政保守主义的强烈批判立场使他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克利夫兰因其诚实、自强、正直,以及对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坚持而获得赞誉。他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治腐败、裙带关系和政党领袖对政治事务的插手。事实上,他身为改革者的威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共和党中志趣相投的独立派在1884年大选中选择支持他而不是自己党派的候选人,使他最终赢得选举。 克利夫兰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美国受到1893年大恐慌的强烈冲击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总统无法扭转困境,这也导致民主党在1894年的选举中惨败,并且民主党中主张土地所有权再分配、支持自由铸造银币的一派占据了上锋。这一局面引发的政治重组结束了第三党系,拉开了第四党系和进步时代的序幕。 克利夫兰敢于做出艰难的决策,并因此招致许多批评。1894年,他插手干预普尔曼大罢工,以求保持铁路运输畅通,此举不但激怒了全美的工会组织,还让伊利诺伊州的民主党人感到不满;他支持金本位、反对自由铸造银币的立场也导致与党派中支持自由铸造银币一派的疏远。此外,还有批评人士指责他缺乏远见、对自己第二个任内全国性的经济灾难——衰退和罢工——表现得不知所措。即便如此,经过困难重重的第二个任期,他仍然有着诚信和品行良好的声誉。克利夫兰的传记作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写道:“格罗夫·克利夫兰的伟大之处较为典型,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其他普通民众通常不会有的那些秉赋,在他身上也没有。他诚实、勇敢、坚定、独立,并且拥有足够的常识,但是,他对这些品格的坚持程度是他人所不及的。”.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格罗弗·克利夫兰 · 查看更多 »

民主党 (美国)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法偿

法偿是指具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法偿 · 查看更多 »

我们相信上帝

#重定向 In God We Trust.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我们相信上帝 · 查看更多 »

旧金山铸币局

三藩市鑄幣局是美國鑄幣局的一個分部,1854年啟用,為當時淘金熱所衍生的金礦提供服務。它是少數能夠倖存於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的建築物,並營運至1937年。.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旧金山铸币局 · 查看更多 »

摩根银元

摩根银元(Morgan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于1878至1904年间生产的一种1美元硬币,之后还在1921年再度投产。国会通过《1873年铸币法案》为自由铸造银币运动划上句点,坐姿自由女神银元因此停产,摩根银元则是此后美国发行的第一种标准银元。硬币由铸币局助理雕刻师乔治·T·摩根设计并以他命名,其正面刻有自由女神肖像,背面则刻有展开翅膀的老鹰,爪子上还抓有箭和橄榄枝。 随着采矿业蓬勃发展,银价大幅下跌,国会于1876年秋通过布兰德-阿利森法,授权发行新银元,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按市价购买200至400万美元的白银,并打造成银币。1890年,国会又通过谢尔曼收购白银法,其中把财政部每个月要购买的白银量大幅提升到14万公斤,但在银元生产上则只要求铸币局再继续一年。这一法案之后在1893年废除。1898年,国会通过新法案,要求之前根据谢尔曼收购白银法买下的所有银锭都要打造成银元,铸币局于是继续生产到1904年才把库存的银锭用完,摩根银元也暂时停产。1918年通过的皮特曼法案授权将数以百万计的银元熔解后再重新铸造,摩根银元于是又在1921年再次投产,同年末,新设计的和平银元面世,摩根银元的设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财政部金库在进行清点时发现有大量未经发行的摩根银元,其中许多都是一度被认为较为罕见的品种。一些个人开始以面值购买大量银币,财政部最终停止了银元和银卷的交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财政部通过总务管理局销售卡森城铸币局生产的摩根银元。2006年,摩根银元的背面设计方案重新在银质纪念币上启用,这种纪念币的发行旨在纪念旧金山铸币局的老厂房。.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摩根银元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F·贝亚德

托马斯·弗朗西斯·贝亚德(Thomas Francis Bayard,1828年10月29日 - 1898年9月29日),美国律师、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务卿。 B B B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Category:1884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托马斯·F·贝亚德 · 查看更多 »

拉丁货币同盟

拉丁货币同盟(1865年-1880年),是一个成立于19世纪的欧洲单一货币组织。.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拉丁货币同盟 · 查看更多 »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是第19任美国总统(1877年-1881年),美国共和党籍。.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 查看更多 »

10美分硬币

10美分(Dime),是一种美国硬币,面值等于十分之一美元,幣值相當於中文的「一角」。10美分是所有美国流通的硬币里面直径最小,厚度最薄的。正面图案是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肖像,背面是火炬、橡树枝和橄榄枝组成的图案。 基于《1792年铸币法案》,从1796年起正式铸造生产10美分硬币。当时的正面图案是象征着自由女神的女性头像,背面则是一只鹰。一直到1837年一共更改了三种设计,但是都保持这个基调。1837年到1891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系列10美分发行,将自由的寓意表现为一面盾牌。1892年,10美分硬币的正面再次是女性的头像,并以设计师查尔斯·巴伯名字命名为「巴伯10美分」(Barber dime)。后两种设计在「ONE DIME」周围装饰以花环。1916年,正面的图案换成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头像,通常将其称作「墨丘利10美分」(Mercury dime)。目前流通的10美分硬币是1946年开始发行的。 10美分硬币的成分和直径也不断变化。最初直径是19毫米,1828年开始改為17.91毫米。而成分最初是89.24%银和10.76%铜,1837年改为90%银和10%铜。从1965年开始改为合成金属白铜。 「Dim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Disme」(现代法语为「Dîme」),意为“十分之一”。 ,硬币资源网。.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10美分硬币 · 查看更多 »

1792年铸币法案

1792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铸币法案》(Coinage Act),成立美国铸币局并制订美国硬币流通制度。 法案的全名为《美国硬币铸造和流通法案》(An act establishing a mint, and regulating th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法案确定美元为美国货币单位,并创建了美国货币十进制系统。 根据法案规定,铸币局位于美国政府所在地。最初的五名铸币局官员为铸币局长、分析师、主铸币师、雕刻师和司库。法案允许主铸币师和雕刻师可以由同一人担任。分析师、主铸币师和司库被要求向美国财政部交10,000美金保证金。.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1792年铸币法案 · 查看更多 »

1875年恢復硬幣法案

1875年恢復硬幣法案為美國國會所立法。國會以紙鈔不受公信並可能遭受擠兌為由,要求政府恢復南北戰爭前的「硬幣為主」貨幣政策。該法案除了要求美國政府減少綠背紙幣發行到3億美金內,還必須重新恢復銀幣設置。1878年,支持紙幣者推翻此法案,而美國社會大眾也漸趨習慣使用紙鈔。 Category:美国联邦货币法案 Category:美国经济史 Category:美国法律史.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1875年恢復硬幣法案 · 查看更多 »

1893年恐慌

1893年恐慌是美国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始于1893年。.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1893年恐慌 · 查看更多 »

1美元金币

1美元金币(gold dollar或gold one-dollar piece)是美国铸币局于1849至1889年间常规生产的1美元面额金质硬币。金币先后有过3种设计,均是铸币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B·朗埃克的作品。从直径来看,一类1美元金币也是历史上最小的美国硬币。 19世纪30至40年代间,国会多次出现授权发行1美元金币的提议,但起初一直未获通过。加利福尼亞淘金潮令黄金供应量大幅提升后,国会终于付诸行动,于1849年授权发行1美元金币。最初几年里,由于大量银币被囤积或出口,因此金币面世后很快就在商务流通中有了一席之地。1853年,国会通过法案要求降低新银币中的含银量,银币于是重新开始流通,1美元金币变得难得一见,此后爆发的南北战争更是引起经济动荡,令几乎所有联邦硬币都从流通中消失。 1879年后,黄金才在全美大部分地区恢复流通,并且1美元金币的流通率再也没有恢复到发行初期的程度。最后几年里,1美元金币每年的发行量都很小,导致许多都被投机者囤居,还有部分金币直接嵌入珠宝。1889年是铸币局生产1美元常规发行金币的最后一年,国会于1890年中止授权。.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1美元金币 · 查看更多 »

20美分硬币

20美分硬币(twenty-cent piece)是美国铸币局于1875至1878年间生产的一种硬币,但后两年铸造的硬币没有进入流通,只是由收藏家收藏。事实证明,由内华达州联邦参议员约翰·P·琼斯提议制作的这种硬币因为尺寸上与25美分硬币过于接近,容易产生混淆,所以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1874年,新任参议员琼斯提议制作20美分硬币,声称此举可以缓解美国西部缺乏小面额零钱的问题。国会通过了法案,铸币局局长亨利·林德曼下令制作了多种图案币。最终,林德曼决定采用与其他多种银币类似的正面设计。 新币采用平整边缘,与当时流行的25美分硬币的锯齿纹花边不同,但仍然因为尺寸和设计上过于接近而导致混淆,两种硬币的正面设计几乎完全相同。美国铸币局头一年生产了上百万枚20美分硬币,但公众并不买帳,国会也于1878年废除了这种面额,之后政府熔毁了至少三分之一的这种硬币。钱币学家马克·本韦努托(Mark Benvenuto)表示,20美分硬币代表的是“美国钱币史上几乎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篇章。”.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20美分硬币 · 查看更多 »

25美分硬币

四分之一美元(quarter dollar;常縮寫為quarter)是現行美国硬币的一种,面值等于四分之一美元,即25美分,于1796年开始正式铸造生产。.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25美分硬币 · 查看更多 »

2美分硬币

2美分硬币(two-cent piece)是美国铸币局于1864至1872年间生产的一种流通用硬币,1873年时还有为收藏家打造过一批。硬币由铸币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巴顿·朗埃克设计,由于包括镍币在内的其它多种小面额硬币更受民众亲睐,2美分硬币的产量逐年递减,最后经1873年铸币法案废止。 美国经济因南北战争陷入泥潭,政府发行的各种硬币都因公众囤积而从市场流通中消失,连材质中不含银的印第安人头像分币也不例外。为了填补空白,满足市场交易需求,私人代币应运而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铜币。当时美国的分币是铜镍合金打造,其直径与之后的林肯1美分相同,但要稍微厚一点。费城铸币局在生产这种分币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困难,该局官员和化验委员会每年都会建议将之以新币取代。虽然有宾夕法尼亚州联邦众议员撒迪厄斯·史蒂文斯为首的部分议员反对,希望在硬币成分中继续保留金属镍,但国会还是通过1864年铸币法案,授权发行铜质分币和2美分硬币。 由于缺乏其他面额的联邦硬币,2美分面世后起初反响热烈。但随着国会陆续授权发行3美分和镍币这些同样不含贵金属的硬币,2美分逐渐失去市场。1873年,国会废除了这种面值,政府将大量硬币赎回后熔毁。按19世纪美国硬币如今的价格标准来看,2美分硬币属于较为廉价的收藏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2美分硬币 · 查看更多 »

3美分银币

3美分银币(three-cent silver或three-cent piece in silver、trime),是美国铸币局于1851至1872年间生产的一种流通硬币,1873年还生产过精制币版本。硬币由铸币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B·朗埃克设计,在其他银质硬币纷纷遭囤积和熔融的年代仍然得到广泛流通,但在上述问题解决后就逐渐淡出市场。联邦国会之后通过1873年铸币法案将之废除。 加利福尼亚淘金潮开始后,大量黄金流入市场,白银相对黄金的价格上涨,许多美国银币因此外流或熔融。与此同时,美国的邮票费率从5美分下调至3美分,国会于是在1851年授权发行3美分银币,其中含银量调整为75%,而非传统上的90%。3美分银币是历史上第一种所含金属价值远不及面值的美国硬币,也是第一种没有法定支付上限的美国银币。硬币面世后流通率很高,直到1853年国会通过法案减轻包括3美分在内的所有银币重量,大幅减少囤积、熔融银币获取白银的情况后才改变这种情况,法案中还将3美分银币的含银量提高到90%。 其它面额银币回归市场流通后,3美分在市场上的流通率降低。随着内战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混乱,所有的金币和银币都受到囤积而从市场上消失。1865年,铸币局开始生产铜镍合金制成的3美分镍币,3美分银币产量此后大幅减少,于1873年中止发行。3美分系列银币的收藏面不广,在稀缺程度类似的美国硬币中属较为廉价的收藏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3美分银币 · 查看更多 »

3美分镍币

3美分镍币(three-cent nickel piece或three-cent nickel)又称铜镍合金3美分硬币(copper-nickel three-cent piece),是美国铸币局于1865至1889年间生产的一种硬币,由该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B·朗埃克设计。这种硬币起初得以广泛流通,之后在商业流通中逐渐被面值5美分的镍币取代。 南北战争引发的经济动荡导致贵金属硬币遭到囤积,即使是所含金属价值远不及面值的3美分银币也不例外,连铜镍合金分币的市场价值都比面值高,国会于是发行面额低至3美分的纸币来取代商业流通中被囤积的硬币。这些小额纸币极易破损、脏污,因此很不受公众待见。1864年,国会授权发行2美分硬币和重量减轻的铜质分币,两者都较为顺利地在市场中流通,发行3美分铜镍合金币取代3美分纸币的提议接踵而至。这一提议由宾夕法尼亚州实业家约瑟夫·沃顿主导,他当时基本垄断了美国国内的镍矿供应。1865年3月3日,国会在会议最后一天提出发行铜镍合金3美分硬币的法案,两院均在未经辩论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然后由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字生效。 3美分镍币起初得到广泛流通,但随着5美分镍币于1866年面世而逐渐式微。5美分的尺寸和面额都更大,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其面额也更合乎10进制货币体系需求。1870年后,3美分镍币的年产量大幅降低,最终于1890年被国会废除。1889年是铸币局生产3美分镍币的最后一年,许多硬币都被熔融,用金属生产更多的5美分硬币。3美分镍币的收藏面不广,在稀缺程度类似的美国硬币中属较为廉价的收藏品。.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3美分镍币 · 查看更多 »

3美元金币

3美元金币(three-dollar piece)是由美国铸币局该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B·朗埃克设计,1853年2月21日获得授权,于1854至1889年间生产的一种金币。硬币正面刻有头戴美洲原住民公主头饰的自由女神头像,背面的中间是面值和年份,周围有玉米、小麦、棉花和烟草组成的花环。 1851年,联邦国会授权发行银质3美分硬币,以便人们今后在购买3美分邮票时不再需要使用很不得人心的铜质分币。两年后,国会又通过法案授权发行3美元金币。部分来源认为,这种金币是为了方便人们大量购买邮票。朗埃克在设计金币时想了多种办法确保新币和2.5美元金币有显著区别,不但采用的坯饼更薄,而且设计图案也是别具一格。 金币投产后的第一年就出产了超过10万枚,但其流通程度非常有限。虽然美国西岸部分地区不接受纸币,只能使用金币和银币,但东部的情况截然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因内战爆发而陷入动荡后,3美元金币基本上在东部的商品交易中难得一见,并且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范围流通。3美元金币于1889年停产,国会在次年中止其发行授权。这种硬币存在多种年份版本,其中许多版本的铸造量都很少,但最为罕见的品种还是旧金山铸币局1870年打造的1870-S版,确认存在的仅有一枚。.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3美元金币 · 查看更多 »

50美分

半美元 (half dollar)是現行美国硬币的一种,面值等于0.5美元,即50美分 (50¢),于1794年开始正式铸造生产。.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50美分 · 查看更多 »

5美分硬币

镍币(nickel)又名五美分硬币,是美国铸币局生产的一种面值为5美分的硬币,于1866年开始发行至今,绝大多数由75%的铜和25%的镍组成,直径大多是21.21毫米,厚1.95毫米。 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发行半角硬币,其面额同样是五美分。但是,南北战争引发的经济困境致使黄金和白银从市场流通中消失,为了满足商品经济对小面额钱币的需要,联邦政府首度发行纸质辅币。1865年,由于货币局局长斯宾塞·克拉克以自己作为纸币人物,国会将五美分辅币废除。接下来国会先后授权发行不含贵金属的二美分和三美分硬币,然后再授权发行由贱金属打造的五美分币,铸币局于1866年开始生产。 盾牌镍币是铸币局生产的第一种镍币,于1866年一直生产到1883年由自由女神头像镍币取代。野牛镍币于1913年面世,是为提升美国硬币图案美感而重新设计的五种硬币之一。从1938年开始,杰斐逊镍币取代野牛镍币并一直生产至今,仅在2004和2005年为纪念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200周年发行过特别设计版本。2006年,铸币局恢复采用杰斐逊镍币原本的背面设计,正面则改用杰米·弗兰基的设计。虽然至今仍在生产,但镍币的制作成本早已超过面值。2013年财政年度结束时,每生产一枚镍币的成本已达到9美分,因此铸币局有可能改用更廉价的金属或合金生产。.

新!!: 1873年铸币法案和5美分硬币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873年的罪行1873年铸币局法案第四道铸币法案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