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指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 II, III, IV)是美國海軍於1924年1月2日至2月1日舉行的艦隊解難演習。這一系列演習以制訂不久的橘色戰爭計畫為藍本,假設日本向美國正式宣戰,而海軍則按照計畫動員兩洋艦隊。第2號演習模擬美國駐太平洋的戰鬥艦隊(Battle Fleet)由夏威夷前往先遣基地特魯克;第3號演習模擬駐大西洋的偵察艦隊 (Scouting Fleet)前往太平洋增援;而第4號演習則模擬美軍由先遣基地越洋攻擊日本。在這系列演習期間,海軍曾與陸軍在巴拿馬運河作第2號聯合演習(Grand Joint Army-Navy Exercise No.

32 关系: 加利福尼亞號戰艦加通湖南洋廳夏威夷州太平洋战争奄美大島威廉·普瑞特巴拿马运河亞利桑那號戰艦庫萊布拉島德意志帝國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切萨皮克湾紐約號戰艦美國美國海軍羅伯特·昆茲菲律宾马尼拉輕巡洋艦蘭利號航空母艦 (CV-1)阿利·伯克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艦隊航空母艦英国英日同盟楚克橘色戰爭計畫波多黎各戰艦日本智利

加利福尼亞號戰艦

加利福尼亞號戰艦(USS California BB-4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田納西級戰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加利福尼亞州為名的軍艦。 加利福尼亞號在1916年於馬爾島海軍造船廠(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建造,於1919年下水,在1921年服役。接著加利福尼亞號以訓練為主,並參與多次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s)。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加利福尼亞號遭到日軍飛機重創,在數日後坐沉港內。1942年加利福尼亞號被重新打撈,然後返回美國本土維修,同時進行現代化改建。改建後加利福尼亞號先後參與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及雷伊泰灣海戰,並在仁牙因灣戰役中遭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中,而要返國維修。1945年加利福尼亞號短暫參與了沖繩戰役期間,然後轉到中國東海協助掃雷作業。戰後加利福尼亞號參與盟軍佔領日本,然後返國待命。1947年加利福尼亞號退役,並在1959年除籍出售拆解。 加利福尼亞號在二戰共獲得七枚戰鬥之星。.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加利福尼亞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加通湖

加通湖(Lago Gatún)是一座位於巴拿马的人工湖,也是巴拿馬運河區內最大的湖泊,占运河区面积的很大一部分。.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加通湖 · 查看更多 »

南洋廳

南洋廳(なんようちょう)是根據《凡爾賽條約》,日本在其委任統治的南洋群島上設置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為帛琉群島的科羅爾島。在其下設有支廳。1922年設立,1945年因戰敗而消滅。.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南洋廳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奄美大島

奄美大島(,)是日本九州南方海面上奄美群島中的主要島嶼,曾是古琉球一部分,盛產黑糖。明治維新后廢藩置縣,改到鹿兒島縣。面積712.35平方公里。排除實際上已不由日本控制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奄美大島是全日本第七大島,僅次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沖繩本島和佐渡島。 行政區屬於鹿兒島縣,島上設有奄美市、龍鄉町、大和村、宇檢村和瀨戶內町。.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奄美大島 · 查看更多 »

威廉·普瑞特

威廉·威茲·普瑞特(英文:William Veazie Pratt,),美國海軍上將,第五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威廉·普瑞特 · 查看更多 »

巴拿马运河

巴拿馬運河(Canal de Panamá)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82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運河最寬處達304米,最窄處也有152米,是世界的航運要道。 運河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最後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釐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1881年,法国人开始建造巴拿马运河,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船隻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时间,使船隻能够避开遥远而危险的合恩角附近的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 在运河的建造过程中,哥伦比亚、法国和美国先后控制了运河周边的区域。美国之后一直控制着运河和其周边的巴拿马运河区,直到1977年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後,美国才着手将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美国和巴拿马共同管理運河一段时期后,最終在1999年將运河完全移交给巴拿马政府,并由其所属的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管理至今。 每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隻数量从1914年的约1,000艘,增长到了2008年的14,702艘,总装载重量约为3.337亿吨。直到2012年,至少815,000艘船隻曾通过过巴拿马运河。船隻通过运河需要花费六至八小时。.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巴拿马运河 · 查看更多 »

亞利桑那號戰艦

亞利桑那號戰艦(USS Arizona,舷號BB-3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賓夕法尼亞級戰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亞利桑那州為名的軍艦。.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亞利桑那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庫萊布拉島

庫萊布拉島(Isla de Culebra)是波多黎各的島嶼,位於加勒比海,屬於小安地列斯群島的一部分,面積30.1平方公里,主要經濟活動是旅遊業,島上有機場設施,2000年人口为1,818人。.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庫萊布拉島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是列星頓級航空母艦的一號艦。她同時是美國的第二艘航空母艦,第四艘繼承了列星頓的艦名。在美軍中她的綽號又有灰夫人(Gray Lady)或列夫人(Lady Lex)。預案中列星頓號為戰鬥巡洋艦,受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所限,她被改為重型航空母艦。最終在太平洋戰爭早期的珊瑚海海戰中受到重創沉沒。 列星頓號残骸于2018年在珊瑚海被探险队发现。.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 · 查看更多 »

切萨皮克湾

乞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是美国面积最大的河口湾,位于美国大西洋海岸中部,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三面环绕,仅南部与大西洋连通。其名来自阿尔冈金印第安语,意为“大贝壳湾”。 乞沙比克灣南北长约300公里,最窄处仅6.4公里宽,最宽处波托马克河河口处也只有50公里宽。该湾曾经是美国主要的渔业基地之一,但现在由于流域内城市和农场的污染,产量已大不如前。.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切萨皮克湾 · 查看更多 »

紐約號戰艦

紐約號戰艦(舷號BB-3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紐約級戰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紐約州為名的軍艦。 紐約號在1911年於布魯克林造船廠建造,於1912年下水,在1914年服役。接著紐約號支援美國在坦皮科事件後入侵韋拉克魯斯。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紐約號被派到英國海域,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主要負責護航任務。 戰後紐約號恢復日常訓練,並參與多次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s),又曾在1925年進行現代化改建。1941年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紐約號已參與到歐洲的中立巡航任務,掩護商船前往英國。美國對日宣戰後,紐約號曾在北非戰役中負責炮火支援,但大部分時間均在北大西洋及地中海進行護航。1945年紐約號調到太平洋艦隊,並先後參與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期間曾遭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中。戰後紐約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1946年7月紐約號被編入十字路口行動核試的靶艦,雖在兩次核試中損傷輕微,卻遭到嚴重的輻射污染。同年8月紐約號退役,並在1948年7月被海軍用作靶艦擊沉。 紐約號在二戰共獲得三枚戰鬥之星。.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紐約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昆茲

羅伯特·昆茲(英文:Robert Edward Coontz,)海軍上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與美國艦隊總司令。.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羅伯特·昆茲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蘭利號航空母艦 (CV-1)

蘭利號(USS Langley CV-1/AV-3)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艦,由運煤艦朱比特號(USS Jupiter AC-3 )改裝而成,為美國海軍航空兵力的先驅。1936年退役,改裝為水上機母艦,並改編號為AV-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用該艦運補飛機,1942年2月27日在載運P-40驅逐機至爪哇時,被日機攻擊而重創,棄船後由護航的驅逐艦擊沉。.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1) · 查看更多 »

阿利·伯克

阿利·艾伯特·伯克(Arleigh Albert Burke,)乃二战时期著名的美国海军将领,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新的驱逐舰作战战术,并且用该战术确实扭转了夜间海战局面而名声大噪。 二战结束后参加过朝鲜战争。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和肯尼迪总统时期任海军作战部长。1961年以海军上将的军衔退役。 1996年1月1日,阿利·艾伯特·伯克将军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Bethesda)国家海军医院逝世,终年94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美国海军学院公墓.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阿利·伯克 · 查看更多 »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 CV-3)是美國海軍旗下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各類船艦之中,第五艘承襲「Saratoga」之名的艦隻。原本是以列星頓級戰鬥巡洋艦(Lexington class Battlecruiser)三號艦的身份,於1920年9月25日安放龍骨起造。薩拉托加號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之故,在建造到一半的1922年7月1日被改為航空母艦使用,並且換上CV-3的艦體編號,於1925年4月7日完工下水。薩拉托加號是美國海軍少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造好,並且安然度過大戰戰火的航空母艦之一(另兩艘分別是企業號與遊騎兵號),但在二戰後除役的薩拉托加號被美國軍方列入十字路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的參與名單內,在位於比基尼環礁的核子武器試驗中,因為原子弹的破壞而沉沒,並於1946年8月15日自海軍艦隻名單中剔除。.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 查看更多 »

艦隊航空母艦

艦隊航空母艦(fleet aircraft carrier)是航空母艦的一種分類,於二戰期間使用,指能與各國海軍艦隊一同行動進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與護衛航空母艦和其他較小的航艦區別,艦隊航空母艦包括超級航空母艦和輕型航空母艦。 現代的艦隊航艦構想是1931年由美國海軍約瑟夫·J·克拉克(Joseph J. Clark)和海爾威·E·亞奈爾(Harvey E. Yarnell)上將所提出,將航艦不用於僅僅偵查,還要和艦隊一同抵禦敵軍空襲,並藉其空中力量攻擊敵軍,巡洋艦和驅逐艦則用來保護航艦,航艦將取代戰艦和無畏艦的地位,航艦應攜帶約50架的飛機,並有夠快的航速,使其能與艦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巡洋艦和戰艦一併行動。 二戰中,一艘航艦約有三個飛行中隊,分別為戰鬥機中隊、魚雷機中隊和俯衝轟炸機中隊。.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日同盟

英日同盟(;)簽訂於1902年1月30日,條約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為英國和日本兩國為了維護其各自在清帝國與韓國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該盟約規定,英國同意,當日本在遠東與另外兩個國家開戰的話,便多以支持。而日本在同盟後不久,即展開日俄戰爭。 在英國方面,她在19世紀晚期採用「光榮孤立」之政策。然而,經過三國干涉還遼和布尔戰爭以後,英國感到自己在國際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國在1902年以後便決定放棄其孤立政策,開始尋求盟友。開始時,她嘗試與德國結盟,失敗後她便與日本在1902年結盟。這個安排,是由於英國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發展。事實上,在兩國互利下,該同盟條約陸續展延至1923年,於1923年8月17日正式失效。 同盟在倫敦的蘭士登侯爵邸,由日本駐英公使林董和英國外交大臣蘭士登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簽訂。 日本以此為契機,將大多黃金儲備存在倫敦,其中有一半投資在英國國債,或提供倫敦存款銀行借貸。 1902年1月30日,英國與日本簽訂盟約,即第一次英日同盟。於1905年8月12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二次英日同盟。1911年7月13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三次英日同盟。1923年8月11日,英日同盟失效。.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英日同盟 · 查看更多 »

楚克

楚克可以指:.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楚克 · 查看更多 »

橘色戰爭計畫

橘色戰爭計畫(War Plan Orange,或直接簡稱「橘色計畫」)是指参谋长联席会议所制定於戰間期與日本開戰時的戰爭計畫,該計畫於1911年由雷蒙德·P·羅傑斯少將所制定,於1924年由陸海軍聯合委員會所通過,不同於支援盟軍的彩虹戰爭計畫,橘色計畫是以美國單獨對抗日本為前提所設計的,按照其最初的構想,美國在西太平洋前哨基地(如菲律賓、關島)將會被日軍攻陷,美軍將直接放棄該地,而太平洋艦隊將會退到美國西岸的加州基地強化其實力,並防範巴拿馬運河被攻擊。 動員後(和平時期各船艦兵力僅一半),將艦隊駛向西太平洋,收復關島與菲律賓,再北上與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展開決戰,然後封鎖日本本土。這是標準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海權思想理論,也是二戰前大部分海軍所使用的守則,其戰爭的結果決定於水面艦隊的交鋒。羅傑斯的理論到後來戰爭爆發後演變成跳島戰術,越過日軍防禦嚴密的島嶼,解放菲律賓後北上封鎖日本,但不同的是沒有馬漢的決戰構想,日本作戰計畫也與預料中的不同。計畫擬定者並未預料到,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已使得馬漢的學說過時,特別是他們不了解飛機可擊沉戰艦的能力,而導致艦隊被消滅於珍珠港。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改變了作戰計畫,日本於中途島海戰慘敗後,美國採以跳島戰術井然有序地前進,將艦隊保持在陸基飛機的掩護範圍內,同時也結合潛艇兵力進行強而有力的破交戰。.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橘色戰爭計畫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自由邦(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Estado Libre Asociado de Puerto Rico)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自由邦(境外领土),首府为圣胡安。在西班牙语里波多黎各的意思是「富裕之港」。 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四个大岛中最小的一个岛,位于多明尼加共和国东面,小安地列斯群岛西北。它包含一个主岛和若干小岛,整个地区分为78个市级行政区。.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波多黎各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