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之间的区别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vs. 艦隊航空母艦

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 II, III, IV)是美國海軍於1924年1月2日至2月1日舉行的艦隊解難演習。這一系列演習以制訂不久的橘色戰爭計畫為藍本,假設日本向美國正式宣戰,而海軍則按照計畫動員兩洋艦隊。第2號演習模擬美國駐太平洋的戰鬥艦隊(Battle Fleet)由夏威夷前往先遣基地特魯克;第3號演習模擬駐大西洋的偵察艦隊 (Scouting Fleet)前往太平洋增援;而第4號演習則模擬美軍由先遣基地越洋攻擊日本。在這系列演習期間,海軍曾與陸軍在巴拿馬運河作第2號聯合演習(Grand Joint Army-Navy Exercise No. 艦隊航空母艦(fleet aircraft carrier)是航空母艦的一種分類,於二戰期間使用,指能與各國海軍艦隊一同行動進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與護衛航空母艦和其他較小的航艦區別,艦隊航空母艦包括超級航空母艦和輕型航空母艦。 現代的艦隊航艦構想是1931年由美國海軍約瑟夫·J·克拉克(Joseph J. Clark)和海爾威·E·亞奈爾(Harvey E. Yarnell)上將所提出,將航艦不用於僅僅偵查,還要和艦隊一同抵禦敵軍空襲,並藉其空中力量攻擊敵軍,巡洋艦和驅逐艦則用來保護航艦,航艦將取代戰艦和無畏艦的地位,航艦應攜帶約50架的飛機,並有夠快的航速,使其能與艦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巡洋艦和戰艦一併行動。 二戰中,一艘航艦約有三個飛行中隊,分別為戰鬥機中隊、魚雷機中隊和俯衝轟炸機中隊。.

之间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相似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戰艦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戰艦和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 戰艦和艦隊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之间的比较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有32个关系,而艦隊航空母艦有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2.44% = 1 / (32 + 9)。

参考

本文介绍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和艦隊航空母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