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秦州直隸州

指数 秦州直隸州

州直隸州,清代設置的甘肅省直隸州。 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為直隸州,降巩昌府屬之徽州為縣,與所領兩當縣來屬。領縣五:秦安縣、清水縣、禮縣、徽縣、兩當縣。.

12 关系: 巩昌府两当县徽州 (元朝)地理志礼县秦安县秦州 (古代)甘肅省 (清)直隸州雍正清史稿清朝

巩昌府

巩昌府,金朝时设置的府。 正大中改巩州置,治所在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元朝初年改为巩昌路。明朝初年复为巩昌府,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约当今甘肃省张家川、清水、两当、徽县等县以西,会宁、定西等县市以南,漳县、礼县、西和、武都等县以东及文县、康县以北地区。清属甘肃省。清时东境析出秦州,南境析出阶州,西境并入岷州、洮州两卫地,辖境约当今通渭、甘谷等县以西,会宁、定西等县市以南,临潭县、岷县以东及宕昌、西和等县以北地区。1913年废。 Category:金朝的府 Category:元朝的府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甘肃的府 Category:定西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2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秦州直隸州和巩昌府 · 查看更多 »

两当县

两当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37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5万。邮政编码 742400,县政府驻城关镇。.

新!!: 秦州直隸州和两当县 · 查看更多 »

徽州 (元朝)

徽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至元元年(1264年)改南凤州置,属巩昌等处总帅府。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两当县、徽县等县地,治所在河池县(今甘肃省徽县)。至元七年(1270年),河池县省入州。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降为县。后复升州。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复降为县。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甘肃的州 Category:陇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6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72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秦州直隸州和徽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地理志

地理志,记述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的专志。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对象,全面系统地记述阐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志是记载山川地理沿革之书。东汉班固撰《汉书》时沿袭《史记》体例,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古史无地理专章,自《史记》撰《河渠书》后,班固独创其体例,将记载典章制度的各篇统名为志,增写“地理志”,记述地方建置沿革。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条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按郡国记录汉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县道、山川河流、神祠及各地区物产、社会风俗等。为研究西汉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其后历代官修史书多所沿用。《漢書》卷二十八为地理志,《後漢書》志第十九至第二十三为郡國志,《晋书》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地理志,《宋書》卷三十五至卷三十八为州郡志,《南齐书》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州郡志,《魏書》卷一百六为地形志,《隋書》卷二十九至第三十一为地理志,《旧唐书》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一为地理志,《新唐书》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三为地理志,《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为郡縣志,《新五代史》卷六十为職方考,《宋史》卷八十五至卷九十为地理志,《辽史》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一为地理志,《金史》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地理志,《元史》卷五十八至卷六十三为地理志,《明史》卷四十至卷四十六为地理志,《清史稿》卷五十四至卷八十一为地理志。 在地方志中,一般把它列在卷首大事之后,其他各专志之前。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其记述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阔,除记述特定地方的山川形势、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外,也记述地区的人物传记等文化历史资料。地理志主要是地方志中记述有关地理的那部分内容。其中有自然地理的知识,也有人文地理的知识。自然地理研究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所辖范围内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诸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自然资源,以及其它地理环境。.

新!!: 秦州直隸州和地理志 · 查看更多 »

礼县

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西汉水上游。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天水市、西和县,西边宕昌县、岷县,南边武都区,北边武山县、甘谷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51万。邮政编码 742200,县政府驻城关镇。.

新!!: 秦州直隸州和礼县 · 查看更多 »

秦安县

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政府驻兴国镇。.

新!!: 秦州直隸州和秦安县 · 查看更多 »

秦州 (古代)

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四川省平武县以北,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其后辖境缩小。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凉州;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邓至,东部属梁州。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起义。 唐朝时,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742年)迁还旧治。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大中收复,三年(849年)移治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北宋移今天水市)。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 宋为秦凤路治。金属凤翔路。元朝属巩昌路。明朝属巩昌府,洪武初年设茶马司于此地。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秦州直隸州,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为天水县。.

新!!: 秦州直隸州和秦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甘肅省 (清)

肃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新!!: 秦州直隸州和甘肅省 (清) · 查看更多 »

直隸州

州,中國明代、清代時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時,與府同級,受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兩者之下管轄縣,但明代的府也會管「散州」(此為延續元制),而明代散州底下仍可轄縣。所以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究竟是「三級制」還是「四級制」尚有爭議。 清朝行政區劃制度中,直隸州在省之下,與府和直隸廳同級。就層級而言,直隸州與府的等級很接近,其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員的品級也都與府官接近,且府和直隸州都轄縣(但不是所有直隸州都轄縣,如福建台灣省臺東直隸州就不轄縣),但直隸廳則多數都不管轄縣。 清朝制度規定,直隸州、散州州衙所在地本身為州直轄地,不設縣份,但可管鄰縣。譬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昇廣東省潮州府程乡县為嘉應直隸州,此時,原有的程鄉縣就必須裁撤,成為州衙的直轄地,而长乐县(今五华縣)、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縣)四縣劃歸嘉應州管轄。以此類推清朝全國內地各省的其他直隸州,也是如此。 清代直隸州可稱為「某直隸州」(為與散州相區別),亦可徑稱為「某州」。 1912年,直隸州制度廢除,則原有州直轄地須設新縣。一般是直接把“州”字改成“縣”字,作為新縣名。前述之嘉應州則較特殊,是先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恢復古稱梅州,1912年州直轄地改為梅縣。.

新!!: 秦州直隸州和直隸州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秦州直隸州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秦州直隸州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秦州直隸州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