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科爾多凡

指数 科爾多凡

科尔多凡(كردفان )也拼作Kordofan,是历史上苏丹中部的一个省。1994年拆分为三个新的联邦州: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和西科尔多凡州。2005年8月,西科尔多凡州被撤销,其领土划入南北科尔多凡州,作为履行苏丹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之间的一部分。2013年7月,西科尔多凡州被重新建立。.

27 关系: 埃及卡巴比什人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省南蘇丹奥斯曼帝国尼罗特人丁卡人丰吉苏丹国开罗北科尔多凡州北科尔多凡省科尔多凡语族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花生達爾富爾西科尔多凡州阿拉伯人阿拉伯语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丹共和国苏丹行政区划英国杂谷棉花欧拜伊德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科爾多凡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卡巴比什人

卡巴比什人,苏丹共和国南科尔多凡州北方沙漠丛林地带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人口约有7万。其族源混杂,被认为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1821年为土耳其人征服,然后又发生很多变革。传统的卡巴比什人很少从事耕作,主要靠放牧骆驼、绵羊及山羊为生。旱季时,他们聚集在达尔•卡巴比什井水集中处,然后驱赶骆驼及羊群南向科尔多凡省中部和达尔福尔省,以迎接早期雨季的来临。雨季中他们再回来同早已迁往西北地区的家人团聚。 Category:中東民族 Category:蘇丹人.

新!!: 科爾多凡和卡巴比什人 · 查看更多 »

南科尔多凡州

南科爾多凡州(جنوب كردفان)是苏丹的18个州之一,位於該國南部。面积79,470平方千米,人口為1,111,859人(2006年),首府卡杜格利。 该省与南苏丹接壤,2011年南苏丹独立之前该州没有与其他国家接壤。.

新!!: 科爾多凡和南科尔多凡州 · 查看更多 »

南科尔多凡省

#重定向 南科尔多凡州.

新!!: 科爾多凡和南科尔多凡省 · 查看更多 »

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جنوب السودان),是非洲東北部一個內陸國家,2011年從蘇丹獨立。東面是埃塞俄比亞,南面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和烏干達,西面是中非共和國,北面是蘇丹。包含白尼羅河所形成廣闊的蘇德沼澤。目前首都是第一大城市朱巴,未來計畫將遷都到位置較居中的拉姆塞爾。 現代南蘇丹與蘇丹共和國的領土原為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佔據,後來成為英埃共管蘇丹,1956年蘇丹共和國獨立後成為其一部分,被劃分為南部10省。第一次蘇丹內戰後,蘇丹南方於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蘇丹內戰於1983年爆發,至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條約》,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以98.83%通過,南蘇丹共和國於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獨立,约有30个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代表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参加了成立仪式。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加入聯合國成为聯合國会员国。目前也為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等的成員國。2012年7月,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南蘇丹獨立之後仍然有激烈的內部衝突,2014年以後在脆弱國家指數(前身為失敗國家指數)的評分一直是全球最高。.

新!!: 科爾多凡和南蘇丹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科爾多凡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尼罗特人

尼罗特人 (Nilotic peoples),或称为尼洛特人、尼罗人,是生活于东非与东北非尼罗河领域的族群,主要分布于南苏丹、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尼罗特人普遍身材高大,因而有“巨人集团”之称。其语言属尼罗-撒哈拉语系的沙里-尼罗语族。 尼罗特人可以细分为许多族群,如丁卡人、努尔人、卢奥人、马赛人、、阿乔利人、卡伦津人、、图尔卡纳人、等。.

新!!: 科爾多凡和尼罗特人 · 查看更多 »

丁卡人

丁卡人(Dinka),是南蘇丹的的主體民族,在非洲黑人中是最高的人種 ,主要分布在南蘇丹的北部地區,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丁卡語」,在社會結構上有著部落形式,大部落下又分為許多分支部落,而在血緣團體上有著氏族的結構,以父系結構為基礎,主要的生產方式是畜養長角牛,並會隨著旱季的到來帶著牛隻離開長久居住地,前往暫時的牧草地放牧,牛隻在丁卡人社會中是最重要的牲畜,除了可以提供食物、燃料、皮革等生活資源外,同時也是社會中威望與富裕的象徵,在婚姻中男方家庭也必須贈送許多的牛隻給予女方家庭,而在宗教中牛隻更被視為神的使者,並流傳著一些關於牛隻的傳說,現今的丁卡人做為南蘇丹的主體民族,也深深影響著南蘇丹的政治,而有些丁卡人也在NBA、模特界有著成功的發展。.

新!!: 科爾多凡和丁卡人 · 查看更多 »

丰吉苏丹国

森纳尔丰吉苏丹国,是丰吉人领袖奥马尔·冬卡和阿卜杜拉·詹马於1504年灭亡阿尔瓦国后所建,首都森纳尔,领土北达尼罗河第三瀑布。.

新!!: 科爾多凡和丰吉苏丹国 · 查看更多 »

开罗

开罗(al-Qāhira)是埃及首都。 開羅在古埃及時期稱優努(古埃及語:ỉwnw,拉丁化:lunu,意為「通道」)或安努(Anu),聖經中稱作安(On)、赫利奧波利斯(Ἡλιούπολις,意為「太陽神之城」)、米斯爾(مصر,另作,意為「軍營」,後來成為整個埃及的自稱),後改稱福斯塔特(الفسطاط, ,意為「帳棚」),868年突倫王朝埃米爾艾哈邁德·伊本·突倫於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稱作加塔伊(القطائـع),到969年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伊茲派部將喬海爾征服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973年遷都於此,把新首都稱作開羅(al-Qāhira,意為「勝利之都」)為開羅名稱之始。 开罗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它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通称。大开罗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世界第十六大都會區。现在的开罗地区,阿拉伯穆斯林占多数,科普特基督徒也占有较大比例。 在它的西南约30公里,開羅以南著名渡假城市赫勒萬省赫勒萬市之西岸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是古都孟菲斯遗址(所以孟菲斯實際上並不位於開羅)。 由孟菲斯遗址北行约20公里,即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金字塔。.

新!!: 科爾多凡和开罗 · 查看更多 »

北科尔多凡州

北科爾多凡州(شمال كردفان)是苏丹的一个州,位於該國中部。面积185,302平方千米,人口為2,529,370人(2006年),首府歐拜伊德。.

新!!: 科爾多凡和北科尔多凡州 · 查看更多 »

北科尔多凡省

#重定向 北科尔多凡州.

新!!: 科爾多凡和北科尔多凡省 · 查看更多 »

科尔多凡语族

科尔多凡语族是尼日爾-剛果語系的三個分支之一,主要語言人口位於東非蘇丹中部科爾多凡地區南部的努巴山區內,是一個比較疏離的一個支系。1963年,約瑟·格林伯格(Joseph Greenberg)把它歸入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之內,與由其它尼日爾-剛果語系的語言組成的「尼日爾-剛果語族」並列。今日,一般都把科爾多凡語系及其他原尼日爾-剛果語族的成員並列。儘管如此,由於科爾多凡語族的語言與其他尼日爾-剛果語系的語言少有共同之處,有些學者認為它不屬於尼日爾-剛果語系,並把它與門德語族(Mande languages,又譯曼德語族)放在同一個獨立的分類中。科爾多凡語族的語言人口組成到現在仍有爭議。 過往Tumtum語或Kadu languages亦被認為是科爾多凡語族的成員之一,但現時普遍已排除出外,而被歸入尼羅-撒哈拉語系之內。 現時,科爾多凡語族的成員大約有二十多種語言,人口不超過200,000人,大致可分為四個語支。 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科爾多凡語族的語言人口都是努巴人(Nuba)的一部份。.

新!!: 科爾多凡和科尔多凡语族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新!!: 科爾多凡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

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محمد أ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本名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本·阿卜杜拉,محمد أ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是苏丹宗教改革家,率领信徒击败英国和埃及联军,创建独立的苏丹国。于1881年自称马赫迪。以“疯狂的马赫迪”著称于西方。.

新!!: 科爾多凡和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 · 查看更多 »

花生

花生(学名:)是双子叶植物纲豆科的一种植物。又称--、落生、落、地豆、豆仁、落地松、長生果、长果、果子。客家话以及粤西地区称为番豆。福建閩南話及台灣稱為塗豆,常俗寫作「--」(中国大陆也有「--」一词,但是多数情况指的是馬--鈴薯),--种仁称--,简称土仁。中国早年以及日本称其长生果,俗稱唐人豆或南京豆,欧洲一些国家称它为中国坚果。.

新!!: 科爾多凡和花生 · 查看更多 »

達爾富爾

達爾富爾(,意即「富爾人的国家」),位於非洲國家蘇丹的西部地区,與中非共和國、乍得和南蘇丹邊境接壤。在行政區劃上,該區被分為5個省,分別為南達爾富爾、东达尔富尔、中達爾富爾、西達爾富爾、北達爾富爾,錯綜複雜的民族和種族矛盾導致這地區的暴力衝突持續不斷。首府法希尔。.

新!!: 科爾多凡和達爾富爾 · 查看更多 »

西科尔多凡州

西科尔多凡州(Gharb Kurdufan)是苏丹的18个州之一。在2006年,它有111,373平方千米的面积和1,320,405人口。首府富拉。 2005年8月,西科尔多凡州被并入南科尔多凡州和北科尔多凡州。2013年7月,西科尔多凡州重建。.

新!!: 科爾多凡和西科尔多凡州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新!!: 科爾多凡和阿拉伯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科爾多凡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苏丹人民解放运动

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缩写为SPLM),简称苏人解,是南苏丹共和国的执政党。 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成立于1983年5月,主要成员是非穆斯林、非阿拉伯人的苏丹南部黑人。其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是约翰·加朗,苏丹政府指责乌干达政府是苏人解的主要支持者。1989年,苏人解宣布加入全國民主聯盟。 2005年1月9日,该组织与苏丹政府签署《全面和平协定》,进入政府,并在南方建立自治政府。2005年7月,加朗坠机身亡后,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接任SPLA领导人,并出任苏丹共和国第一副总统。 2011年1月,根据《全面和平协定》,苏丹南部举行公投,以98.83%的赞成率通过独立。2011年7月9日0时,南苏丹正式成立,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担任第一任总统。2013年12月14日,其中一支部隊試圖發動政變,雖然最後以失敗收場,卻使整支軍隊分裂成效忠政府一派與反政府一派,南蘇丹內戰爆發。.

新!!: 科爾多凡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 · 查看更多 »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新!!: 科爾多凡和苏丹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丹行政区划

苏丹共和国全国划分为18个州。.

新!!: 科爾多凡和苏丹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科爾多凡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杂谷

杂穀(millets)是指一些具有小粒种子的穀类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作为粮食与饲料.

新!!: 科爾多凡和杂谷 · 查看更多 »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花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中国的产棉区主要有江苏、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新疆等地。 棉花的植株是灌木,是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熱帶地區或亞熱帶地區的原生植物,在墨西哥有找到差異度最大的野生棉花,其次是澳洲及非洲。在舊世界及新世界均已馴化棉花。棉花的英文來自阿拉伯文(al)quṭn قُطْن,約在西元十四世紀就開始使用。 棉花的纖維最常紡織成纱线,用來製作柔軟的纺织品。在史前時代就已使用棉花的纖維。在墨西哥及印度河谷文明(現今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部份地區)已發現西元前五千年的棉花纖維。雖然很早就在栽培棉花,但一直到發明後,棉花纖維製作的成本降低,也開始廣為使用,棉花是現在衣物中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 世界棉花的產量每年約2500萬噸,約佔世界耕地的2.5%。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但大部份生產的棉花都作內銷用,美國多年以來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國。美國棉花的單位為標準包(bales),約是體積及重量。.

新!!: 科爾多凡和棉花 · 查看更多 »

欧拜伊德

欧拜伊德(阿拉伯语:)位于苏丹中部,是北科爾多凡省的首府。 U.

新!!: 科爾多凡和欧拜伊德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