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1 关系: 单系群,古神翼龍,古神翼龍科,吉大翼龍,妖精翼龍,始神龍翼龍,始無齒翼龍,學名,並系群,中國翼龍,侏罗纪,包科尼翼龍,哈特茲哥翼龍,矛嘴翼龍,班尼特翼龍,磷礦翼龍,神州翼龍,神龍翼龍,神龍翼龍科,系統發生樹,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白垩纪,華夏翼龍,風神翼龍,鳥嘴翼龍,鹹海神翼龍,黎明神龍翼龍,阿氏翼龍,蒙大拿神翼龍,蒙大拿神翼龙属,雷神翼龍,掠海翼龍,掠海翼龍科,槍嘴翼龍,槍嘴翼龍屬,波氏翼龍,湖氓翼龍,朝陽翼龍,朝陽翼龍科,浙江翼龍。
- 神龍翼龍超科
单系群
單系群(英文:Monophyletic group,也称为单系类群)在支序分類中指的是一个分类单元(Taxon),其中的所有物种,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它们就是该祖先的所有后代。单系群也可以被这样定义:依靠近裔共性归类的类群。 例如,人属被认为是来自于人科中的同一祖先,而且目前已知没有其他的后代。所以人属是单系群。但是如果能人和智人是来自不同的祖先的话,而这个祖先有不属于这个属的话,那么这个属就是多系群。但因为大多生物学家比较喜欢单系群。在这种情况下,分類群內只會包含某個共同祖先的後代,而不會像並系群一樣少掉一個或多個某共祖的後代。.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单系群
古神翼龍
古神翼龍屬(屬名:Tapejara)又譯塔佩雅拉翼龍,屬名在圖皮語裡意為古老的主宰,是種生存於白堊紀巴西的翼龍類。古神翼龍在體型上呈多樣性,有些物種翼展長6公尺。每個物種有不同大小、形狀的冠飾,可能作為與其他古神翼龍的信號與展示物,如同大嘴鳥用牠們鮮豔的鳥喙傳達信號給彼此。 模式種是沃氏古神翼龍,其冠飾是由口鼻部上的半圓冠飾,以及頭部後方延伸出來的骨質分岔,兩者所構成。.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古神翼龍
古神翼龍科
古神翼龍科(学名:Tapejaridae)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生存於早白堊紀。古神翼龍科的成員發現於巴西與中國,目前最原始的屬發現於中國,顯示古神翼龍科起源於亞洲。Lü, J., Jin, X., Unwin, D.M., Zhao, L., Azuma, Y., and Ji, Q. (2006).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古神翼龍科
吉大翼龍
#重定向 吉大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吉大翼龍
妖精翼龍
#重定向 妖精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妖精翼龍
始神龍翼龍
始神龍翼龍(屬名:Eoazhdarcho)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朝陽翼龍科的一屬。始神龍翼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始神龍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GMN-03-11-02)包含一個部份身體骨骼與下頜,與其他翼龍類的差別在於骨頭的比例。掌骨非常延長,而頸椎、後肢並不延長。以神龍翼龍類的標準而言,始神龍翼龍相當小,翼展約1.6公尺。 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呂君昌、季強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遼西始神龍翼龍(E liaoxiensis)。屬名意為「開始的神龍翼龍」,意指牠們可能是神龍翼龍的早期近親;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為名。 始神龍翼龍的命名者最初將牠們歸類於神龍翼龍科,並認為牠們的體型相當於神龍翼龍。但是後來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始神龍翼龍比神龍翼龍科更為基礎,但仍共同屬於於神龍翼龍超科。在2008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等人建立朝陽翼龍科,包含一群神龍翼龍超科的原始物種,朝陽翼龍科屬於神龍翼龍超科,是神龍翼龍科的姊妹分類單元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始神龍翼龍
始無齒翼龍
始無齒翼龍(學名:Eopteranodon)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正模標本(編號BPV-078)是一個不完整顱骨與骨骼。顱骨的長度小於20公分,具有大型頭冠,缺乏牙齒。始無齒翼龍的翼展為1.1公尺。始無齒翼龍與無齒翼龍類似,但研究人員將始無齒翼龍歸類於無齒翼龍類(Pteranodontia)的未定位屬。一個針對義縣組翼龍類的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始無齒翼龍是神龍翼龍超科的近親,尤其是古神翼龍、妖精翼龍、與風神翼龍。在2008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等人將這個原始的神龍翼龍類,歸類於新設立的朝陽翼龍科。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始無齒翼龍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學名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並系群
中國翼龍
#重定向 中國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中國翼龍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侏罗纪
包科尼翼龍
包科尼翼龍(學名:Bakonydraco)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匈牙利維斯普雷姆州Iharkút村的鋁土礦露頭,屬於Csehbánya組,位於包科尼山脈附近,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 在2005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Weishampel)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Bakonydraco galaczi。屬名意為「包科尼的龍」;種名是以協助挖掘工作的András Galácz教授為名。包科尼翼龍是第一個發現於匈牙利的翼龍類。 正模標本(編號MTM Gyn/3)是一個幾乎完整的下頜。副模標本(編號MTM Gyn/4, 21)是一個部分下頜前段。另外,發現於當地的翼骨、頸椎,也被歸類於包科尼翼龍。 包科尼翼龍的下頜缺乏牙齒,下頜的左右骨頭在前半段癒合,後面形成一個矛狀的空間(參見)。包科尼翼龍是種中型的翼龍類,嘴部的長度為29公分,翼展為3.5到4公尺。與其他神龍翼龍類相比,包科尼翼龍的口鼻部高,類似古神翼龍,因此可能有不一樣的食性。包科尼翼龍可能是小型魚類或青蛙為食。.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包科尼翼龍
哈特茲哥翼龍
#重定向 哈特茲哥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哈特茲哥翼龍
矛嘴翼龍
矛嘴翼龍(Doratorhynchus)可能是屬於神龍翼龍超科,頸部的脊椎化石是由李察·歐文於英國Purbeck石灰岩層發現的,後來被確認為翼龍目,並在1870年被命名為翼手龍屬的Pterodactylus validus。但是發現的更多零散化石(包括與翅膀相連的趾骨),曾被歸類於矛嘴翼龍,但後來確認屬於其他屬,包括鳥掌翼龍(Newton 1888)與鵝喙翼龍(Owen 1870)。現在把矛嘴翼龍分類為神龍翼龍超科,但是這樣的分類還沒有確定。矛嘴翼龍的化石發現於侏儸紀與白堊紀地層的交界處。.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矛嘴翼龍
班尼特翼龍
班尼特翼龍(屬名:Bennettazhia)是翼龍目的一屬,原本在1928年被查爾斯·吉爾摩(Charles Gilmore)命名為俄勒岡無齒翼龍(Pteranodon oregonensis)。 班尼特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PUC V.126713)是一個肱骨、兩節瘉合的背椎、某些不明位置的斷裂關節,發現於美國俄勒岡州的惠勒郡,屬於哈得斯佩斯組(Hudspeth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阿爾比階。班尼特翼龍的外狀可能類似夜翼龍,但體型較大。 在1989年,克里斯多福·班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提出這些化石應該屬於神龍翼龍科,而非無齒翼龍科。在1991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Lev Nessov將這些化石命名為新屬,班尼特翼龍(Bennettazhia)。屬名是以克里斯多福·班尼特為名,azh在烏茲別克語意為「龍」,目前是神龍翼龍科的學名常見字根。在1994年,班尼特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牠們屬於準噶爾翼龍科。沃爾赫費爾(1991)、Peters(1997)、Kellner(2003)、以及昂文(2003)則認為班尼特翼龍是翼手龍亞目的一個分類不明屬。 肱骨的長度為18.3公分,沒有遭到擠壓變形,這在翼龍類中相當少見,因此可供研究人員分析其骨頭結構在2007年,美國生物學家Michael Habib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分析班尼特翼龍的正模標本。肱骨的骨璧薄,內部為海綿狀的空間,屬於海綿骨(Cancellous bone),骨頭輕型、結構強。Habib藉此提出翼龍類的手臂骨頭結構堅強,因此大型翼龍類可以採彈射方式而起飛。這項有助於某些翼龍類的分類。具有延長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的肱骨相當筆直。準噶爾翼龍科。神龍翼龍超科都具有這項特徵,但只有後者具有相當薄的骨璧。Habib認為班尼特翼龍屬於神龍翼龍超科。.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班尼特翼龍
磷礦翼龍
#重定向 磷礦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磷礦翼龍
神州翼龍
州翼龍(學名:Shenzhou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朝陽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 模式種是朝陽神州翼龍(S.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神州翼龍
神龍翼龍
龍翼龍(学名:Azhdarcho)是種翼龍類,化石發現於烏茲別克,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康尼亞克階,約8900萬年前。神龍翼龍的化石為破碎的骨骸,包含延長的頸椎,這些獨特的頸椎為神龍翼龍科的特徵,該科也包含了大型的風神翼龍。 神龍翼龍的屬名是以烏茲別克神話中的龍為名,種小名在拉丁語意為「長矛」+「頸部」。.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神龍翼龍
神龍翼龍科
龍翼龍科(Azhdarchidae)是翼龍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科,主要生存於晚白堊紀。近年在白堊紀早期(約1億4000萬年前的貝里亞階)地層,發現一個翼龍類的脊椎骨,可能屬於神龍翼龍科Dyke, G., Benton, M., Posmosanu, E. and Naish, D. (2010).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神龍翼龍科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系統發生樹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翼龍目
翼手龍亞目
翼手龍亞目(學名:Pterodactyloide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是翼龍目兩個亞目之一,包括翼龍類的較先進物種。牠們在中侏罗紀出現,與喙嘴翼龍亞目的差別在於牠們的短尾巴,與翼上的長指骨。最先進的物種缺乏牙齒。許多物種頭顱上有發展良好的冠飾,這是一種展示物,夜翼龍與古神翼龍擁有巨大的冠飾。翼手龍類,尤其是神龍翼龍科,是白堊紀末最後存活的翼龍目動物。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翼龍類、恐龍、與大多數海生爬行動物。 目前已知最早的翼手龍類化石,發現於英國的Taynton石灰岩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6600萬年前,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這些標本極可能屬於梳頜翼龍超科。 在一般大眾的用語裡,翼手龍(Pterodactyl)通常用來稱呼翼手龍亞目動物,也可用來稱呼翼龍目動物,或是特別稱呼翼手龍屬。翼手龍類著名的屬有:翼手龍、準噶爾翼龍、無齒翼龍、風神翼龍。.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翼手龍亞目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白垩纪
華夏翼龍
華夏翼龍(屬名:Huaxia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古神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華夏翼龍是繼中國翼龍之後,該地區所發現的第二種古神翼龍科。 華夏翼龍目前有三個種。模式種是季氏華夏翼龍,該種的模式標本(編號GMN-03-11-00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與頭顱骨。季氏華夏翼龍的體型稍小於中國翼龍,翼展接近94公分。牠們的冠飾大小,界於中國翼龍與古神翼龍之間。Lü, J., and Yuan, C.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華夏翼龍
風神翼龍
#重定向 風神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風神翼龍
鳥嘴翼龍
#重定向 鳥嘴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鳥嘴翼龍
鹹海神翼龍
鹹海神翼龍(學名:Aralazhdarcho)意為「鹹海的神龍翼龍」,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桑托階到坎潘階早期)的哈薩克。目前只有發現頸椎的化石。.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鹹海神翼龍
黎明神龍翼龍
#重定向 黎明神龍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黎明神龍翼龍
阿氏翼龍
#重定向 阿氏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阿氏翼龍
蒙大拿神翼龍
#重定向 蒙大拿神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蒙大拿神翼龍
蒙大拿神翼龙属
#重定向 蒙大拿神翼龍屬.
雷神翼龍
#重定向 雷神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雷神翼龍
掠海翼龍
掠海翼龍(屬名:Thalassodromeus)是種大型翼龍類,化石在巴西東北部發現。 在2002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塞氏掠海翼龍(T.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掠海翼龍
掠海翼龍科
掠海翼龍科(Thalassodromidae)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西,目前僅包含兩個屬:掠海翼龍、妖精翼龍。.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掠海翼龍科
槍嘴翼龍
#重定向 槍嘴翼龍屬.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槍嘴翼龍
槍嘴翼龍屬
槍嘴翼龍屬(學名:Lonchodectes)是翼龍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的數個地層,大多數來自於東南部肯特郡,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部分化石可能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槍嘴翼龍是在20世紀初期被命名,但早期研究歷史中,常被歸類於鳥掌翼龍的一個種。直到大衛·安文(David Unwin)在最近20年的研究,槍嘴翼龍再度被認為是獨立屬,但目前還沒有被普遍接受Kellner, A.W.A.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槍嘴翼龍屬
波氏翼龍
波氏翼龍(屬名:Bogolubovia)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發現於俄羅斯的Petreowsk,年代為上白堊紀。波氏翼龍是在1914年被古生物學家N.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波氏翼龍
湖氓翼龍
湖氓翼龍(學名:Lacusovagus)意為「湖泊迷失者」,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巴西。 正模標本(編號SMNK PAL4325)是一個眼睛前段的頭骨。這個標本發現於巴西克拉圖組(Crato Formation)的Nova Olinda段,年代為白堊紀早期(可能為阿普第階)。這個部份頭骨的形狀扁長,鼻孔與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連接,嘴部無齒,沒有骨質頭冠。湖氓翼龍的模式種是巨型湖氓翼龍(L.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湖氓翼龍
朝陽翼龍
朝陽翼龍(學名:Chaoyangopterus)意為「朝陽縣的翼」,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3397)包含:顱骨的前段、下頜、頸椎、肩帶、骨盆、以及四肢。顱骨約27公分長,缺乏牙齒;翼展估計為1.85公尺,具有四根手指。朝陽翼龍是由王筱琳、周中和命名,他們認為朝陽翼龍的最近親是夜翼龍,並分類於夜翼龍科;脛骨/股骨、脛骨/肱骨的比例較長。與夜翼龍相比,朝陽翼龍的翼較短、後肢較長。 朝陽翼龍最初被分類於夜翼龍科,但後來的研究人員多不同意這個分類。在2006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的著名翼龍類書籍《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中,他將朝陽翼龍歸類於古神翼龍科,古神翼龍科以大型頭冠而著名。在2006年,呂君昌與季強研究遼寧省的翼龍類,提出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朝陽翼龍是種原始的神龍翼龍超科,但沒有歸類於任何一科。在2008年,大衛·安文等人認為朝陽翼龍是種原始的神龍翼龍超科,並與吉大翼龍、神州翼龍等原始物種,歸類於朝陽翼龍科。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朝陽翼龍
朝陽翼龍科
朝陽翼龍科(Chaoyangopteridae)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科。 在2008年,呂君昌、大衛·安文(David Unwin)建立朝陽翼龍科,範圍包含:朝陽翼龍、神州翼龍與牠們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以及親緣關係接近這個演化支,而離古神翼龍、妖精翼龍、風神翼龍的所有物種。根據頸部、四肢比例,顯示朝陽翼龍科的生態位類似神龍翼龍科。但神龍翼龍科的各屬分佈於不同地區,而朝陽翼龍科的許多屬共存於同一環境。朝陽翼龍科的化石多發現於亞洲,巴西的湖氓翼龍可能屬於朝陽翼龍科,非洲的一些化石可能也屬於朝陽翼龍科。.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朝陽翼龍科
浙江翼龍
浙江翼龍屬(屬名:Zhejiangopterus)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
查看 神龍翼龍類和浙江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