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查看 石祁子和卫国
南宫长万
南宫长万(),又稱南宮萬、宋萬,中国春秋時期宋国政治人物。 前683年,長萬在乘丘之役時被鲁国俘虏。獲釋後,長萬受到宋後閔公的奚落。前682年秋八月甲午,南宫長萬殺死宋後閔公於蒙澤,在門口殺死大夫仇牧,又在東宮西面殺害太宰華督,改立宋子游為君。 宋國公族蕭叔大心向曹國借兵殺死宋子游,改立宋前桓公,南宮長萬出逃陈国,宋國給予陳國金錢,陳國「使婦人飲之醇酒,以革裹之,歸宋」,長萬被引渡回宋國,受剁成肉醬。.
查看 石祁子和南宫长万
嫡庶
嫡庶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度的一種,各妻子的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可分為正妻和妾,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正室以外的女性(包括妾、婢妾、情婦等)及其所生子女。在古代中國,嫡庶的差别在唐宋以前比较重要,经元明清而逐代减弱。在一些嫡庶差別不算很大的時代或家庭裡,妻妾之間會互稱「肩姐妹」。.
查看 石祁子和嫡庶
孔嬰齊
孔嬰齊,姬姓、孙氏,中国春秋时期卫国人。 衞懿公好鶴,荒廢政事。衛懿公九年(前660年)北狄人攻衛國到熒澤,衛懿公向國人授甲的時候,國人不願為他賣命,让懿公命令鶴出城迎戰。衛懿公便命大夫石祁子、甯莊子守衛都城,自率中軍,由大夫渠孔駕車、子伯為車右,命大夫黃夷、孔嬰齊分率前、後軍開赴熒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
查看 石祁子和孔嬰齊
宋桓公
歷史上的宋桓公有兩個,包括:.
查看 石祁子和宋桓公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石祁子和中國
庶出子女
庶出指一夫一妻多妾制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在今日,也常指一夫一妻制家庭中非婚生的子女(私生子),是一種雅稱。.
查看 石祁子和庶出子女
北狄
北狄是中国春秋时期,周朝諸侯國对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称呼,傳說北狄是源出黃帝的孫子始均,實際上是從華夏分裂出來的部族是晚商時。與東夷、西戎及南蠻,合称四夷。 战国以后,「北狄」之名逐渐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多個民族,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與先秦時期的北狄各部并沒有任何關係。.
查看 石祁子和北狄
石骀仲
石骀仲,中国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人物,石氏。 石骀仲死后,没有嫡子,有庶子六人。占卜为后嗣,说:“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说:“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
查看 石祁子和石骀仲
石氏
石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姬姓卿族,为卫国公族,卫靖伯的后裔。在卫国绵延整个春秋时期。后代衍化为石姓。.
查看 石祁子和石氏
玉
玉是一類礦石的泛稱,通常指的硬玉(翡翠)和軟玉,其中軟玉通常是指角閃石類的閃玉。 玉在中華文化非常流行,認為有去凶、避邪、擋煞的作用,因此在古代常做成象徵身分的禮器與裝飾,在現代除了裝飾之外亦常當作平安符般隨身配戴。.
查看 石祁子和玉
甯莊子
宁速,即宁庄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卫武公儿子季亹的玄孙,甯氏为卿的第五代。 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好鹤的卫懿公给宁速,让他防守,最终卫国灭亡,卫懿公被杀。卫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前641年,宁速支持伐邢国,认为根据占卜伐邢可以克制旱灾。前634年,宁速和鲁僖公、莒兹丕公在向地会盟。.
查看 石祁子和甯莊子
熒澤之戰
澤之戰發生於前660年,北狄攻滅衛國的一場戰爭。 衞懿公嗜好養鶴,宮廷園囿中養了數量很多的鶴,而且那些鶴都享受諸侯待遇。衞懿公終日荒廢政事,百姓對他的行為很憤怒。衛懿公九年(前660年)北方游牧民族狄人乘機來攻衛國,到了熒澤時,衛懿公準備出兵抵抗,當他向國人授甲的時候國,國人皆不願為他賣命,所以便拒絕出戰及懿公命令鶴出城迎戰。衛懿公無奈便衛懿公命大夫石祁子、甯莊子守衛都城,自率中軍主力,由大夫渠孔駕車、子伯為車右,命大夫黃夷、孔嬰齊分率前、後軍開赴熒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史官華龍滑和禮孔二人逃回朝歌,報告了懿公被殺的噩耗,衛公子申即帶領衛人連夜向東南方逃去。狄人攻至朝歌,見衛人已逃,馬上追趕。但衛人此時已於血村(今淇縣小河口)渡過黃河,宋桓公也已率兵到河邊迎接,狄人才不敢追。此時,隨公子申有衛人男女七百三十人,又益共、藤之民共五千人,公子申被立為衛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暫住曹地(今滑縣口鎮東)。衛懿公之妹許穆公夫人,從許國趕來援助,齊桓公亦派公子無虧率齊軍助衛人擊敗狄人,並在楚丘(今滑縣東)新建衛國都城,衛國得以復興。一年後,衛戴公病死,逃到齊國的公子毀回歸衛國,齊桓公扶立為衛文公。.
查看 石祁子和熒澤之戰
衛惠公
衞惠公,姬姓,名朔,是衞宣公之子,衞懿公之父,衛君黔牟之兄,在位三年後左右公子作亂,廢衞惠公,立公子黔牟為君,他逃到齊國。八年後(前688年),齊襄公率領諸侯攻衞,殺黔牟,卫惠公復立為君,在位十八年死。.
查看 石祁子和衛惠公
衛懿公
衞懿公(),姬姓,名赤,春秋衞國第十八位国君。.
查看 石祁子和衛懿公
陈国
陳,出 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媯(汉语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廣東話:gwai1 读如“归”)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建國君主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胡公满。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赐命为陈氏,遂名陈滿,《說文解字》陳 段玉裁注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 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时达十四座城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二十五世,延續五百六十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公子陳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查看 石祁子和陈国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石祁子和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