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石琨

指数 石琨

石琨(),十六国后赵将领、宗室,上党武乡(山西省榆社西北)人,羯族,石虎之子。 石琨是石祗的弟弟,封汝阴王。349年,石遵即位,封他为大将军,和石遵商议杀死冉闵,事发,石遵被杀。石鉴即位,封石琨为大都督,统军到襄国攻打石祗。350年逃奔冀州,和张举、王朗讨伐邺城,被冉闵击败。石祗称帝,任石琨为相国,率军十万攻打冉闵,在邯郸战败。351年,率军救襄国,击败冉闵军。石祗被部将刘显杀害,石琨在第二年逃奔东晋,在建康被杀。.

目录

  1. 20 关系: 南京市后赵大将军大都督山西省上党郡东晋五胡十六国冉闵冀州石祗石遵石鑒石虎相国資治通鑒邢台市邺城遗址榆社县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查看 石琨和南京市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查看 石琨和后赵

大将军

大將軍是一種頭銜:.

查看 石琨和大将军

大都督

大都督,亦稱都督中外诸軍事,中國古代武官,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统帥。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予黄钺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级将领。.

查看 石琨和大都督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查看 石琨和山西省

上党郡

上党郡,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其最广大时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全境,晋城市大部,全境及晋中市东部的榆社县、和顺县、昔阳县、左权县(遼縣)等地。上党的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

查看 石琨和上党郡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石琨和东晋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石琨和五胡十六国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查看 石琨和冉闵

冀州

#重定向 冀州 (九州).

查看 石琨和冀州

石祗

石祗(),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皇帝。为石虎子。.

查看 石琨和石祗

石遵

石遵(),字大祗,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為石虎第九子,石世之兄,母為鄭櫻桃。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遵當時被封為齊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彭城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彭城王。 石虎本有意立石遵為太子,然而因昭儀劉氏及將領張豺從中作梗,石虎遂立劉氏之子石世為太子。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病重,被任命為大將軍,鎮守關右。不久,石虎去世,石世即位,大權握於劉太后及張豺之手。石遵與姚弋仲、蒲洪、石閔等人商量後決定反擊,遂以石閔為前鋒,攻打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不久,鄴城陷,劉太后不得已只好任命石遵為丞相、领大司马、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加黄钺、九锡,增封十郡。數日後,石遵假刘太后令廢石世、立石遵为帝,假装再三辞让后在群臣劝进下自登帝位于太武前殿。封石世为谯王,邑万户,待以不臣之礼,废刘太后为太妃,不久皆杀之。石遵兄沛王石冲讨伐石遵,石遵派将军王擢骑马以书信说和不成,派石闵、司空李农击败石冲于平棘,在元氏俘获石冲并赐死。 石遵可能没有儿子,當初在謀反前,曾答應事成後以石閔為太子,可是等到石遵登帝位後,太子卻是石遵之姪石衍,因此石閔頗為不滿,有反叛之意。經過旁人提醒,石遵遂召其兄石鑒、弟石苞與母親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卻被石鑒出賣,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石遵受擒後,被殺,在位僅183日。.

查看 石琨和石遵

石鑒

石鑒(),字大郎,一作大朗,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為石虎第三子,石遵、石世之兄。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鑒當時被封為代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義陽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義陽王。 石鑒在鎮守關中的時候,賦役繁重,文武官員只要頭髮長得比較長,就會被拔下來做帽帶,有剩下的會給宮女,曾因為這種荒唐的行徑,被石虎召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 太寧元年(349年),石遵廢皇帝石世,自登帝位,石鑒被命為侍中、太傅。石遵因石閔有叛變之意,召两位兄弟石鑒、乐平王石苞與太后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石鑒出賣其他人,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殺石遵,石鑒因此被擁立為帝。石遵被杀时说:“我尚且如此,石鉴能长久吗?” 然而石鑒登位後,處處受制於大將軍石閔,於是派石苞和将军李松、张才暗殺之,然而卻事敗,他装作自己不知情,杀死石苞三人;后又鼓励将军孙伏都攻打石闵,不果,又对石闵说孙伏都谋反,命石闵讨灭。石閔知道石鑒有殺己之意,遂頒殺胡令,被殺的人共有20餘萬;并软禁石鉴于御龙观,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数千人看守,用绳子把食物吊给他。 次年(350年),完全控制國政的石閔將後趙國號改為魏(衛),石閔也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后赵皇族改姓为李,並改年號為青龍。不久,石鑒為求擺脫控制,遂趁李閔外出作戰,秘密派宦官告知在外的將軍抚军将军张沈等,命他们趁虛攻都城鄴城,但宦官告知李閔此事,李閔因而回軍,石鑒遂被誅殺,在位僅103日。.

查看 石琨和石鑒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查看 石琨和石虎

羯()又称羯胡,4世紀初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部落联盟的高加索人種或伊朗人種部落,他们可能和粟特人一样属于东伊朗系民族,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被屠杀殆尽後,仍有部分殘部,但此後歷史不詳。學者對他們的起源有數種猜測,有源自中亞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等假說,但因文獻資料太少,這些假說都無法獲得證實。.

查看 石琨和羯

相国

国,漢朝廷臣最高职务。 战国時代称为「相邦」,如秦国呂不韋。汉高祖劉邦即位,为避諱「邦」字,改稱「相国」。汉朝相国最初由蕭何担任,蕭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之后,不设相国,以王陵为右丞相,陳平为左丞相,所以漢代「相国」一称,幾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参的传記为《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其實呂后的侄兒吕产一度担任相国,但不久之後周勃、陳平、劉章等大臣發動兵變殺死,而不為眾所熟知,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篡位的权臣多喜自命為「相国」。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太政官最高职位太政大臣的唐名为相国。比如平清盛称为「入道相国」,德川将軍的法名常作「正一位大相国○○院殿」,因为幕府将軍或者生前就任太政大臣,或者死後朝廷追贈太政大臣。.

查看 石琨和相国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石琨和資治通鑒

邢台市

邢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为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冲积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古称邢州、钜鹿郡、顺德府。别称“牛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先后为商祖乙,西周邢国,赵国信都、秦末汉初赵张耳和后赵石勒的都城。.

查看 石琨和邢台市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查看 石琨和邺城遗址

榆社县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晋中市下辖的一个县。太行山的腰部,境内山峦起伏,石山土山应有尽有,浊漳河水从中流过,有云竹水库颇为著名,气候宜人,景色迷人。 榆社县为一农业县,以农林牧为本,而尤以林业最具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榆社历史悠久,其建制可追溯到隋代以前,境内文物众多,考古资源丰富,美名为"化石之乡"。这里当年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长期转战于此。 面积1651平方公里,人口14万,县政府驻箕城镇。.

查看 石琨和榆社县